香港中西龍蝦
香港中西龍蝦在亞洲地區,是傳統的高級海鮮。據說,龍蝦的原產地是美國,後來傳到日本,再隨著日本的進口木材到了中國。到了今天,龍蝦已經有五類約一百五十四種,分別來自美國、澳洲、中國、日本等地。香港是美食天堂,有關龍蝦的煮法很多,例如「上湯焗龍蝦」、「芝士焗龍蝦」、「龍蝦刺身」、「龍蝦湯」等,都令人食指大動。
龍蝦在亞洲地區,是傳統的高級海鮮。據說,龍蝦的原產地是美國,後來傳到日本,再隨著日本的進口木材到了中國。到了今天,龍蝦已經有五類約一百五十四種,分別來自美國、澳洲、中國、日本等地。香港是美食天堂,有關龍蝦的煮法很多,例如「上湯焗龍蝦」、「芝士焗龍蝦」、「龍蝦刺身」、「龍蝦湯」等,都令人食指大動。龍蝦的原產地是在美國,原本的學名是「克氏螯蝦」,「龍蝦」的叫法,是中國人根據蝦的外形貌似龍而得名,所以便有「龍蝦」的說法。其實,龍蝦除了可以被烹調為美味可口的佳餚之外,還有食療的功效。龍蝦在古時,就被用作藥物,醫治麻疹。據說,只要把龍蝦加入三百毫升的水,煎至湯汁服下,就可以令麻疹患者康復。
龍蝦營養豐富,美味可口。此外,龍蝦亦含有蛋白質、脂肪、糖原、維生素A及E、硫胺素、鈣、磷、鐵和胡蘿蔔素等,有溫腎壯陽及健胃化痰的功效。龍蝦肉味爽滑清甜,甲殼又厚又硬,外形跟海蝦相似,但蝦身較巨型,食法亦多樣化。體型細小的龍蝦肉質嫩滑,宜烤焗; 體型較大的龍蝦則肉質爽美,適合以上湯、椒鹽、豉汁、姜蔥,或以酸甜汁、牛油蒜茸來煮。
香港出售的龍蝦,一般約為一斤至三斤,較大的可重七至八斤。本地最常見的龍蝦有兩種,一種是有大螯足,屬於海螯蝦科的波士頓龍蝦; 第二種則是蝦身多刺而又無大螯足的龍蝦,按照來源地而分類,包括有殼身呈粉紅,別稱「玫瑰龍蝦」的葡萄牙龍蝦、肉質豐厚卻味道稍淡的美洲龍蝦、頭大肉少的南非龍蝦,以及渾身通紅、價錢較廉宜的澳洲龍蝦。香港人吃龍蝦的數目不少,往年便有九百多萬公斤的活龍蝦入口,煮法多樣化。有食客認為,雌性龍蝦較雄性龍蝦的食味更優勝,所以吃龍蝦時,都喜歡選擇雌性龍蝦。要分辨雌性龍蝦和雄性龍蝦,可以看看龍蝦的胸和腹之前、第一對爪部的末端,假如呈現開叉形狀的,就是雌性龍蝦,故有人稱雌性龍蝦為「孖指」; 如果爪部的末端是「單爪」,並沒有開叉的話,那就是雄性龍蝦了。市面上的龍蝦大多是雄性龍蝦,雌性龍蝦供應較少,龍蝦美味與否,最重要都是根據食客本身的口味而定。
德發牛肉丸
香港牛肉丸以筋道多汁聞名,咬勁十足,在周星馳的電影《食神》被誇張到可以用來當桌球打。傳說清順治年間,江南王家精心研製出了特色牛丸,後王家後人輾轉來到香港,牛丸也就成了香港的名小吃,甚至得到英國女王的喜愛,也稱「貢丸」。牛肉丸一般與河粉一起煮食,也可以用蝦仁、腰果等配料烹熘,或是佐以鵪鶉蛋、芙蓉球一起油炸,吃起來外酥裡嫩,甜潤可口。
香港蝦糕
香港蝦糕是一道美食,主料是蝦仁,配料是綠色葉、雞蛋清,調料為熟豬油等,主要通過烘焙的方法製作而成。蝦仁200克,雞蛋清2個,綠色葉100克,鹽5克,肥豬膘肉100克,紹酒15克,味精0.5克,幹澱粉5克,香醋50克,雞湯200克,溼澱粉10克,熟豬油10克。香港蝦糕是香港特產之一。成品白如玉,綠如翠,清心悅目,鹹鮮滑嫩,以香醋相佐,別具風味。
做法
1、蝦仁洗淨瀝乾水,菜葉剁成細泥。
2、將蝦仁和肥膘肉輕輕地剁成細泥,放在碗裡加鹽2.5克、味精0.5克、水50克、紹酒攪勻,再放雞蛋清攪拌上勁,最後加幹澱粉攪勻。菜葉泥放在碗裡,加鹽1克、蝦泥100克攪拌均勻成綠色蝦泥。
3、取大盤1個,盤心抹一層薄薄的豬油。把肥膘蝦泥分成相等的兩份。放一份蝦泥在盤中鋪平,把綠色蝦泥放在上麵攤平,再將另一份肥膘蝦泥放在綠色蝦泥上攤平(三層共厚約2釐米)。然後上籠用旺火蒸製。將蒸好的蝦糕切成3釐米寬的長條,再改刀切成菱形塊。撫把切下來的蝦糕邊角料放在盤中心,再把整塊的尖朝裡圍成一圈,如此一層層擺成底大上小的塔形,另用蝦泥製成花朵放在塔形頂部。
4、鍋置旺火上,放入雞湯、鹽1.5克燒開後,撇去浮沫,用溼澱婁勾薄芡,淋上熟豬油,起鍋倒入盤中即成。
雞蛋仔
雞蛋仔是香港獨有的傳統街頭小食,香港地道街頭小吃之一,是華夫餅的一種變體。臺灣稱雞蛋糕,又稱雞蛋餅。以雞蛋、砂糖、麵粉、淡奶等造成汁液,倒在兩塊特製蜂巢狀鐵製模版的中間,放在火上烤成。倒出來的雞蛋仔呈金黃色,有蛋糕的香味,加上中間是半空的,咬下時口感特別彈牙。
去過香港的話,會看到有一種小吃店的門前永遠都是大排長龍,人們不知疲倦地等候一種小吃新鮮出爐,往往等上一兩個小時也毫無怨言!這種小吃就是雞蛋仔!雞蛋仔在五十年代出現在香港,憑藉酥脆香甜的口感很快就徵服了人們,已經遍布香港的大街小巷,火爆至今。
雞蛋仔起源於1950年代,有雜貨店老闆為了不浪費破裂的蛋,遂嘗試加入麵粉、牛油等配料弄成漿狀,再經倒模烘烤而成。後來模具設計成小小的雞蛋形狀,不料大受歡迎。初時雞蛋仔由鴨蛋製成,因為價廉味濃,蛋中的腥味可令雞蛋仔更香。雞蛋仔傳統是由街邊小販以手推車販賣。不過亦有小食店製作,並增設不同口味,如巧克力、椰絲、黑芝麻等香當香雞蛋仔在五十年代出現在香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遍布香港的大街小巷,現大陸也非常流行,常常可以在大陸街頭見到售賣雞蛋仔的港式小店。有(米芝蓮)(蘭沁園)等店。香港雞蛋仔獨具特色,讓你聞香而來,看一眼就會愛上它。香氣濃鬱:蛋的鮮香和奶的純香完美結合,烤出的雞蛋仔香氣四溢,滿街飄散,使人聞香而來。口感超好:獨有配方精製而成的雞蛋仔外殼酥脆,咬開時看到分成兩層,上層中空,下層是軟綿的夾心,口感超好沒的比。色澤誘人:原味雞蛋仔為金黃色,看上去就知道,一定是酥脆無比的美味。
外型獨特:像一串葡萄形狀的雞蛋仔造型可愛,井然有序的排列讓人感到新穎別致,獨特的造型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多種口味:全部採用天然原料製作,有原味雞蛋仔、朱古力雞蛋仔、椰絲雞蛋仔、海苔雞蛋仔、香蔥雞蛋仔、火腿玉米雞蛋仔、紅豆雞蛋仔、芝麻雞蛋仔等多種口味供人們選擇。
一份美味的雞蛋仔應該是外皮脆口,但內裡充滿熟透、軟化的麵粉團,嘗到真正外脆內軟的口感,且有香噴噴的雞蛋味。雞蛋仔是香港地道街頭小吃之一,臺灣稱雞蛋糕。以雞蛋、砂糖、麵粉、淡奶等造成汁液,倒在兩塊特製蜂巢狀鐵製模版的中間,放在火上烤成。倒出來的雞蛋仔呈金黃色,有蛋糕的香味,加上中間是半空的,咬下時口感特別彈牙。 雞蛋仔起源於1950年代,有雜貨店老闆為了不浪費破裂的蛋,遂嘗試加入麵粉、牛油等配料弄成漿狀,再經倒模烘烤而成。 後來模具設計成小小的雞蛋形狀,不料大受歡迎。初時雞蛋仔由鴨蛋製成,因為價廉味濃,蛋中的腥味可令雞蛋仔更香。
香港燒臘
燒臘包括燒鵝、乳鴿、乳豬、叉燒以及一些滷水菜式。一般是先用秘制的醬汁醃製一段時間再放到爐裡烤,燒鵝、乳豬皮脆,肥美,口味略帶廣東人喜愛的甜味。深井燒鵝、花田乳鴿是其中的「老字號」。廣東人逢年過節上香拜神都會帶上乳豬,電影(視)開鏡也喜切乳豬圖吉利。滷水菜式相對清淡,滷水鵝掌(翼)、滷水鴨腎等。
香港燒臘和廣式燒臘差不多,無非是燒鵝、乳鴿、乳豬、叉燒以及一些滷水菜式。做法也大同小異,一般先用秘制的醬汁醃製一段時間再放到爐裡烤。烹製出的燒鵝、乳豬皮脆,肥美,口味略帶廣東人喜愛的甜味,其中深井燒鵝、花田乳鴿尤為滋味肥美。朋友看我出身貧寒,口味卻及其挑剔,就領我去品嘗一些香港最具特色的燒臘館。位於中環的鏞記酒家的燒臘在香港就堪稱一絕。
稱得上燒鵝大哥大的「鏞記酒家」,就坐落在中環的威靈頓街,與蘭桂坊近在咫尺,據說已有50多年的歷史,連續蟬聯香港十大餐館之冠。據他們介紹鏞記酒家燒臘材料講究,他們用的鵝、鴨,必須是自己農場親自飼養,飼料也及其考究,絕不用帶激素的飼料。用的醬汁,也是也是自家調製,別有風味,且密不傳人。
鏞記燒鵝有30年的燒臘經驗,這裡的燒鴨是用了十幾種材料醃製而成的,外皮燒得鮮紅誘人、脆而不硬,肉則是又香又嫩。好吃的食客一旦落座,口味自然不同:喜歡食肉者,味濃而不肥膩,可以挑鵝背吃;喜歡肥美的,醬汁濃鬱的,挑鵝腩吃;年輕人愛吃肉,就吃鵝胸。我最喜歡的還是鵝皮,酥脆絳紅,再佐以秘制醬汁,其滋味甘美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