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記憶:五裡長橋三裡街 潤餅味的狀元巷

2020-12-18 閩南網

  閩南網1月5日訊 你可能知道泉州市區那條狀元街,那晉江安海的「狀元巷」,可有印象?

  晉江安海,五裡長橋喚安平,相伴古街名三裡。三裡街現在叫做中山路,中山北路114號旁有條小巷,寬2米、長26米,它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狀元巷。

  現在的狀元巷,連塊地名標誌都沒有。它的得名,得從唐朝福建省第一位狀元徐晦說起。

  1月2日,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徐氏委員會牽頭召開了「徐晦文化座談會」,說的正是狀元巷。徐晦晚年曾居住在安海,又因晚號「興勝」,狀元巷附近就被稱為「興勝境」,至今還被叫做「興勝社區」。

  徐狀元巷的厝邊

  57歲的徐茂通在狀元巷口支起柴火爐子,坐在小板凳上製作潤餅皮,已有數十年之久。

  古早味的製作方式,伴著升騰的熱氣,讓小巷口充滿生活的氣息。女兒徐彩雲說,從太公開始,他們就在這巷口製作包子、滿煎糕、油條、潤餅,現在父親的潤餅皮攤子是安海唯一一處,今年準備申報晉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徐茂通在狀元巷口支爐子做潤餅

  見我們探訪,好幾位老厝邊熱情地圍上來,可是來看狀元巷?其實也有人稱呼「徐狀元巷」的,只不過居住在這裡的只剩下兩三戶了。而徐姓人家,只有徐茂通一家。

  曾居住在中山中路的徐峰說,他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小時候路過狀元巷,記得路面至少是現在的3倍寬。居民們紛紛蓋了新房,把巷子給佔用了些。也依稀記得,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巷口還有座石頭牌坊。至於上面寫了什麼字,沒什麼印象了,當時也沒怎麼留意。

  你是從這遷出的嗎

  晉江市文體新局工作人員徐維耕說,狀元巷離安海朱祠、石井書院的直線距離非常近。曾在狀元巷居住的,不止是徐晦,還有徐晦的叔父徐徵。徐徵也是唐朝狀元,是全國徐姓的第一位高中狀元者。他擔任安平主簿、晉江縣丞兼少監之職,最後在安海去世。

  現在安海黃墩有座徐王宮府廟,是泉州唯一一處「徐王爺」信仰的宮廟。徐氏後人說,臺灣也有從這裡分香出去的徐王爺宮廟,是安海聯繫臺灣的紐帶之一。

  兩任徐狀元居住在這一帶,附近也被稱呼為徐狀元巷、徐厝、徐壠。徐維耕說,他家住在晉江華洲,包括石獅沙美頭、晉江東山、晉江朵蓮寺旁的新村等地徐姓,都是從這裡遷出的。

  徐晦語及詹必流涕

  唐代貞元八年,泉州人歐陽詹與大詩人韓愈同登科舉「龍虎榜」,被稱為「閩文之祖」。徐晦中狀元,比歐陽詹晚了十年,兩人的出生地是隔壁村。徐晦和歐陽詹關係很好,甚至連為兒子取名,長子和次子的名字喚作「徐潘」和「徐湖」,都以歐陽詹老家命名。不少史書記載,徐晦「語及詹必流涕」。

  泉州市區地方志學會理事許月才認為,徐晦不同時期的名號可辨別他的居所。徐晦最早號「登瀛」,根據晉江檔案館編輯出版的《晉江行政區域演變稽考》綜述,登瀛是晉江古代的地名。徐晦自己已經註解是晉江登瀛人氏。(海都記者 吳月芳 田米 文/圖)

相關焦點

  • 海都十二道年味 吳家阿母拿手潤餅菜 記憶中的古厝大餐
    寒冬,裹挾了城市,但臘月,叩響了心門,串起了天南地北的年味。  這年味,是潛藏在家的味道,是嘴邊悠長的美味,是記憶中的特色年俗,是一張全家福裡的笑與樂,更是豐足的年夜飯菜單。無論塞北,還是江南,穿行在歲末的年味總會伴你左右,越來越濃。
  • 永春五裡街闊庭巷記憶
    可能很多老五裡街人都不知道,在五裡街中街的闊庭巷裡,有一座晚清進士的宅子——錦庭厝。說來慚愧,在五裡街生活了二十多年,此前的我竟也不知。還記得上小學時常抄近道,從中街走進闊庭巷,然後穿過劉厝巷,走到實驗小學。每個人對兒時的街巷有不同的記憶,而我記憶最深的是闊庭巷裡那家賣醬瓜的, 我常和母親去他家買醬瓜,而醬瓜炒肉沫絕對是童年忘不了的美味,將醬瓜切成小丁,豬肉剁碎,用蔥油炒,非常下飯。
  • 看看三坊七巷的傳統文化,體會地名的雅俗交錯
    2、三坊七巷是中國裡坊制度的活化石裡、坊、巷是古代城市管理的最基本的組織,目前在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坊巷格局就是福州市的5A景區三坊七巷,被稱為中國裡坊制度的活化石。三坊七巷由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三個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等七個巷和一個中軸街南后街所組成。現存古民居約270座,其中159處為保護建築,尤以沈葆楨、林覺民、嚴復故居等9處典型建築為代表。衣錦坊名取坊內之人外出後衣錦還鄉,榮耀鄉裡之意。文儒坊因開宋朝新儒學之先聲的鄭穆居住於此而得名。
  • 泉州十二道年味:阿母的潤餅菜 除夕的團圓飯
    閩南網2月6日訊 泉州人的年味,大概從冬至「小年兜」慢慢地熱鬧起來。  前天恰逢尾牙,泉州鯉城區金魚巷,吳建川老伯家中,一群親朋好友圍桌,吃著潤餅菜,再就著熱辣水煮魚,有說有笑。「兒時,那是母親最拿手的菜,也是一家人最開心的年夜飯。」吳老伯記憶中的年味,從這道美味的潤餅菜中升騰……
  • 從「半湘街」到「萬祠巷」,順口溜裡的長沙街巷
    長沙城一直流傳著含有地名的順口溜:如「半湘街,一人巷,二裡半,三公裡,四牌樓,五裡牌,六堆子,七裡廟,八角亭,九(韭)菜園,十間頭,百善臺,千佛林,萬祠巷。」這個順口溜,從「半」到「萬」,巧妙地把數字開頭的14條街巷名串起,無一遺漏。
  • 肥豬市街、「母豬灣」、豬八戒巷、豬肝洞……四川帶「豬」地名你...
    豬市街的豬市在清末就已形成,街上的作坊主要經營宰殺、收購、批發、加工豬肉。豬市街的豬市後因衛生和環保等原因遷到了牛糞市(東方紅大橋下),後改名為珠市街,直到1981年。此外成都也有珠市街,北通順街支街東珠市街,西珠市街,以及外東新城街支街珠市街,原來都是豬市所在地。東珠市街北舊有李姓大院,即為巴金小說《家》中所描寫典型環境原型。此街在清鹹豐前,尚為豬市。
  • 照母山原叫照墓山 與南宋狀元有關 老地名藏故事
    令他疑惑的是,在清代的《江北廳志》上,此山被叫為照磨山,上面還詳細描述了此山狀況:「……北三十裡,高一裡,橫長五六裡,岡巒起伏,儼若遊龍。」  而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四川省江北縣地名錄》上,照母山叫趙墓山。書上解釋,其為趙姓老母埋葬之地。  1944年版《重慶市附近交通圖》中的「趙母山」。
  • 城市記憶:中學巷裡的青春與夢想
    中學巷的兩端連接著北大街與北團結街,相對於兩條主幹道的喧譁,走在這裡聽到的更多是讀書聲。對於曾在漢師附小、漢中中學、漢臺中學以及漢中師範學校就讀的學生來說,中學巷裡一定有他們的追逐嬉戲與埋頭苦讀。奶茶店曾在很多城市風靡一時,避風塘算得上是中學巷名副其實的老店,已經55歲的何師傅原來是漢中儀表廠的職工,2004年來到中學巷開了這家店。現在中學巷的路變寬了,學校也由最早的瓦房變為樓房。這家小小的奶茶店門口還是經常會有以前的學生來買茶,只不過從前的懵懂少年已經為人父母。何師傅一個人守店守了16年,一杯杯奶茶裡承載的是一段段美好的回憶。
  • 二裡半三王街四方坪 長沙有趣的數字地名咋來的
    一步兩搭橋、二裡半、三王街、四方坪、伍家嶺、六堆子巷……這些長沙地名你也許耳熟能詳,但你知道它們背後的名字由來嗎?今天我們來扒一扒這其中可能連正宗老長沙人都不知道的歷史。 二裡半 二裡半,跟河東的三公裡一樣,是河西的一個地名。只是三公裡因曾建有湖南巡撫駱秉章、張亮基和藩臺潘鐸三個人的祠堂而得名,而二裡半的名字由來據說是因為這裡離濚灣鎮大約2.5裡。
  • 杭州城裡的「小京都」,烙印於杭州人的記憶裡,都愛去的美食街
    十五奎巷,全稱周衙弄北十五奎巷,位於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南與城隍樓牌巷相通,十五奎巷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從前這個巷子裡有個大石龜,它的俗名本是石烏龜巷,畢竟是俗名,肯定有些難登大雅之堂,故用諧音改為十五奎巷。
  • 中心巷裡的新舊時光
    自南薰東路至解放東路段,原分段分別為侯府街、四府街、草巷子,1947年合併改名為中興巷,1970年改名忠心巷。1981年更現名。2019年,北端的民生巷併入中心巷,中心巷的長度也由之前的685米變為1公裡。 從南到北走一趟中心巷,你會有很明顯的感覺:在這條巷子裡,老舊與現代、傳統和新鮮交錯融合。小巷裡有匆忙的人們出入商業大樓,也有老舊小區裡,人們坐在百年老椿樹下拉家常。
  • 史達林街五巷的山桃--新疆頻道--人民網
    原標題:史達林街五巷的山桃 這一條由山桃花鋪成的大道是如此的濃鬱、綿密、蓬勃、熱烈,無疑是這座小城最靜謐、華美的春日景觀之一。 伊寧這個地名像少女的名字,念出來的時候,唇齒間呼出一種清純明媚的氣息。
  • 從昆明各地名的由來看老昆明風韻 歷史文化名城不是白叫的
    這條街也算是最具傳承精神的街道了,今天這裡依舊文藝青年如織就是證明!  文化巷:古為荒地,以前稱「尋麻地」,50年代院校擴建,成為連接雲南大學,昆明師範學院(雲師大),昆工的師生往返通道而得名。  五裡多:並非象「八公裡」、「三公裡」一樣是代表距離,而是來自於蒙古語「斡耳朵」,意思是衙門和行營,因為元朝時梁王離宮在此,駐紮著蒙古軍隊而得名,後轉化為「五裡多」。
  • 走進「三街兩巷」觸摸了一把南寧歷史
    隨著保安所指方向,越過興寧街,城隍廟西巷,便看見一座低矮的瓦房,門楣的牌子上寫著:鄧穎超紀念館,大門卻緊閉著。原來紀念館的開放時間為每周二至周日,周一閉館。   來得不巧,只好隨便走走。不想這一走,竟然走進了「三街兩巷」,觸摸了一把老南寧的歷史。   每座城市,每個人的記憶裡,應該都有一條泛黃的老街,無數嘈雜而喧鬧的氣息,編織成一個個充滿市井傳奇色彩以及情懷的老故事。
  • 清明寒食,閩南人用潤餅包盡萬物
    主料通常有胡蘿蔔絲、豆乾條、荷蘭豆絲、芹菜丁海蠣煎絲、三層肉、煎蛋、海蠣、花菜丁、高麗菜絲……包含著初春時節的應季食材由於多為條狀、絲狀、丁狀有著「紛藏絲縷縷,饞嚼味融融若在潤餅裡加上主食如炒米粉、炒冬粉、油飯、鹹飯等光靠這一卷又一卷的潤餅就足夠應付一頓飯了配料在閩南人的飲食習慣中
  • 泉州102歲的潤餅皮老店,躲在菜市裡,知道的人很少很少....
    / / /賣了102年的潤餅皮竟然連個店面都沒有怎麼回事???前年街採時,意外在南菜市場發現了一家潤餅皮老店,1918年就開了,當年的營業執照還印在袋子上。最近突然想起它,就來見它了~沒想到的是,到了原位置,又見到熟悉的阿姨,做潤餅皮的行當也都在,店門卻是緊閉的。
  • 潤餅菜 清明粿 吃出「泉州味」
    潤餅皮要薄得可以透光且不能破。 潤餅菜 清明■ 吃出「泉州味」 轉眼清明將至,在這一重要的傳統節日裡,除了掃墓祭祖外,泉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習俗——吃潤餅菜和清明粿。本期美食,就帶大家一起回味這兩道頗具「泉州古早味」的清明食品。
  • 長沙地名「二裡半」「五裡牌」,是以什麼為參照物的?
    數字地名半湘街、一倉裡、二裡半、三王街、四方坪、五裡牌、六堆子、七裡廟、八角亭、九尾衝、十間頭、千總巷、萬壽街,扳著指頭數,一個數字也不落。裡面可藏著不少城市的奧秘。 兩千多年的古城長沙,地名千奇百怪,滿滿都是知識點。
  • 宮廷美食傳入民間 大陽古鎮每家紅白喜事都要吃 五裡長街古風古韻
    五裡明清長街,演繹了怎樣的繁華往昔。不光有儒釋道三教的祠廟宮觀,地上四合院建築,就有240座,像張都堂院一家,佔地上百畝。裴家十八院,房子三百多個。過去富商巨賈告老還鄉以後,就在老家廣置田產房屋,所以常常一條街半條街,都是一個大戶人家的院子。大陽有七十二條巷,圖中就是大陽古鎮的巷道。
  • 【豐臺記憶】盧溝橋與花鄉的地名演變,盧溝橋、沙崗村、五裡店、張儀村等地名的由來
    沿沙崗子北去,是大瓦窯,它之所以叫瓦窯,無疑是和燒磚制瓦有關,在豐臺區有三處以瓦窯命名的村子,分別是盧溝橋鄉的大瓦窯、小瓦窯和王佐鎮的瓦窯。大瓦窯儘管村名來源沒什麼典故,但是這個村確實北京西郊早期支部誕生的地點,這個村的小學教員張永祥是北京西郊第一位農村黨員。小瓦窯則在明代就已成村,《宛署雜記》稱它為「瓦窯頭」。沙崗村往東行,過西道口,便是五裡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