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的結構之美,第一講,起承轉合之間是怎樣的情感流露。
結構在詩歌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一首詩的骨架,也是一首詩的經脈。能不能有一個好的表現,和能不能營造一個好的結構有著很緊密的關係,所以唐人非常重視詩歌的結構。結果一般來講有外部結構和內部結構之分,所謂的外部結構就是它的形式框架,比如以律師來說,一首五言律詩,他就是五言八句一首七言律詩,他就是七言八句這樣一個七言八句五言八句就行,成了詩歌的外在結構,與外在結構相對的,還有它的內在結構,所謂的內在結構重點講究的是她的情感流程和層次,推進要素之間的關聯等等這些必備的元素。
所以我們這邊的重點來看就是世界的內部結構,那麼內結構,它的形成和你的構思與布局是緊密相關的。清朝的一位詩人,將春意寫了一首補詩品布局,疏密得宜說布局就好比在園林裡種樹,哪裡裝的疏一些,哪裡住得密一些,又好比國手在旗下假期的時候第一步怎麼走,第二步怎麼走,最後一步怎麼走位都遙相呼應,而且在不決的時候還要避免一直的講下去,從而導致沒有波折,所以在那個山峰的腰部要給他放著一些雲彩把它割斷,最後形成水面風衣,非常流暢的一種感覺,最後達到千言萬和尺幅兼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尺幅千裡,雖然只有紙片那麼大,但是他能夠反映千裡之勢。
這樣一個結構,後人經過總結提出了它的一個規則,也就是起承轉合在一首詩,特別是一首律詩,他的四聯中分別體現了這幾點。起承轉合的規律並沒有被唐人所明確的點出,但是唐人卻總是依照這個原則來不斷的進行創作,到了明清時代的時候,很多人又把起承轉合這個規律運用到了八股文的創作之中,從而使它凝化了玉石起承轉合,就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有的人說這個起承轉合就是三家村的私塾教師教導孩子們的去學師的一些步驟,如果拿這樣的一些步驟去衡量唐詩,那就貽笑大方了,等等。
是不是如此講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形成這樣的一個規則是自有其內在的原因的,我們作為初學者,如果我們要學寫詩的話,恐怕這樣的規則真的不能全部的去廢棄,就好比平常寫大字的時候,剛開始就要描紅,等到你寫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那個筆是筆法都已經非常熟練了,你就可以去超越他,所以作為基礎層面的一個規則,我們恐怕還是要去遵循的。
在唐詩中這樣的起承轉合有非常多的例子,比如李商隱的四句話,20個字的樂遊原,大體上是遵循這樣一種方法的,比如像網易不是這是一起就點題了,說明傍晚的時候心裡不是非常的舒服,不是很暢快。,於是到了第二句就承上而來,就驅車登古原去散一散心了,到了第三句就用了一個非常壯闊的景觀,做了一轉,說夕陽無限好,最後最後一句的時候呢,又提到了,雖然夕陽無限好,但是已經近乎黃昏了,所以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首尾護照,有的人從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還是發出了更為廣遠的意義,認為是人通過自己的一些情緒的變化,而從側面反映出了大唐王朝到晚唐時候日薄西山的那樣一種蒼涼境況。
總之這種是這樣一盒把境界又向前推進,所以這首詩大體上是基本運用了起承轉合這樣的規律來解釋,另外一首詩就是非常有名的,杜甫的屬相也是運用這種規律的。杜甫來到了成都,來到成都之後特別想去看一下諸葛亮的祠堂,因為諸葛亮是杜甫極為推崇的一個人物,恐怕他這一次去尋找丞相的祠堂,所以11上來就說成探祠堂何處尋,這是一個問句,卻不是從正面的發問,而是有點自言自語的味道,到底去哪裡找丞相的祠堂呢,下一句就簡單的回答了,說錦官城外柏森森,在城外百樹成林的地方就是祠堂了,在一起就點了名,點了題。由內而外由遠到近,由尋找到觀賞到進入祠堂內,看到了映階碧草,聽到了隔葉黃鸝,碧草是長在下面的,作者是俯視,黃鸝鳥是在樹上叫的所以是仰視的角度了。
這樣上來就簡單的描寫了一幅醫養兩個洞,做B超是用來看的,所以視覺。而黃鸝鳥的啼叫聲就變成了聽覺。於是又把視聽結合到了一起,但是兩句關鍵在自春色和空好者之上。這兩句簡單的表現了杜甫的一種情感,吵到了春天就開始逐漸的轉綠了,可是似乎得不到遊人的觀賞,得不到別人的重視。這樣就寫出了一種寂寞寂寥之感的存在。黃鸝鳥的音聲非常好,但是是徒然的,縱使你的叫聲非常的婉轉,但是是徒然的。這樣就表現了祠堂的冷靜冷清,也表現了杜甫到此觀賞之後的一種感覺。按理來說應該接著往下寫寫祠堂的其他的一些境況,可是杜甫就打到這裡,然後轉折開去,這樣的轉折已轉非常的大,一下子就轉到了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樣的一個轉折,實現了由現實到歷史的轉折。
是由景色到人世的轉折,同事也是一種情感方面的巨大轉折,這樣就表現出了從現實的層面拿到了歷史風雲之中的那種巨大變化。前面寫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兩朝開計說明諸葛亮曾經經歷過先主後主兩朝一個老臣心,就反映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樣的一種精神,所以兩句話只有寥寥14個字,卻把諸葛亮出山和計謀都描寫出來了。
這兩句話是本適中的提升之巨,如果沒有這兩句的話,那麼這首詩就是一般的有力之作,而加上了這兩句那個境界頓然的擴大,從而把諸葛亮的一生做了立體的反應,到了最後寫諸葛亮的結局,說出師未捷身先死了這一句之後,我們馬上就會聯想到諸葛亮六出祁山抱病出徵,最後死於徵戰途中的這樣一個場景,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們恐怕都非常的熟悉,諸葛亮在五丈原臨終之前已經感覺到自己命在旦夕了,於是讓人把他扶上那個四輪車推出營外,這時秋風四起,夜空寥落諸葛亮的大業未成。
這是一種極度的傷感,那樣一種情懷,非常令人感動,而杜甫僅僅用了這七個字就把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這樣一種情形一筆寫盡,這樣為最後一句做好了準備。所以常使英雄淚滿襟就顯得水到渠成了,英雄自然是諸葛亮以後的那些自製豪傑,但是同時也包含杜甫本人在其中,回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的一生。
今天先寫到這裡,明天我們繼續講解「唐詩的結構之美」第二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