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的結構之美,第一講,起承轉合之間是怎樣的情感流露

2020-12-17 醉美唐詩

唐詩的結構之美,第一講,起承轉合之間是怎樣的情感流露。

結構在詩歌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一首詩的骨架,也是一首詩的經脈。能不能有一個好的表現,和能不能營造一個好的結構有著很緊密的關係,所以唐人非常重視詩歌的結構。結果一般來講有外部結構和內部結構之分,所謂的外部結構就是它的形式框架,比如以律師來說,一首五言律詩,他就是五言八句一首七言律詩,他就是七言八句這樣一個七言八句五言八句就行,成了詩歌的外在結構,與外在結構相對的,還有它的內在結構,所謂的內在結構重點講究的是她的情感流程和層次,推進要素之間的關聯等等這些必備的元素。

所以我們這邊的重點來看就是世界的內部結構,那麼內結構,它的形成和你的構思與布局是緊密相關的。清朝的一位詩人,將春意寫了一首補詩品布局,疏密得宜說布局就好比在園林裡種樹,哪裡裝的疏一些,哪裡住得密一些,又好比國手在旗下假期的時候第一步怎麼走,第二步怎麼走,最後一步怎麼走位都遙相呼應,而且在不決的時候還要避免一直的講下去,從而導致沒有波折,所以在那個山峰的腰部要給他放著一些雲彩把它割斷,最後形成水面風衣,非常流暢的一種感覺,最後達到千言萬和尺幅兼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尺幅千裡,雖然只有紙片那麼大,但是他能夠反映千裡之勢。

這樣一個結構,後人經過總結提出了它的一個規則,也就是起承轉合在一首詩,特別是一首律詩,他的四聯中分別體現了這幾點。起承轉合的規律並沒有被唐人所明確的點出,但是唐人卻總是依照這個原則來不斷的進行創作,到了明清時代的時候,很多人又把起承轉合這個規律運用到了八股文的創作之中,從而使它凝化了玉石起承轉合,就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有的人說這個起承轉合就是三家村的私塾教師教導孩子們的去學師的一些步驟,如果拿這樣的一些步驟去衡量唐詩,那就貽笑大方了,等等。

是不是如此講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形成這樣的一個規則是自有其內在的原因的,我們作為初學者,如果我們要學寫詩的話,恐怕這樣的規則真的不能全部的去廢棄,就好比平常寫大字的時候,剛開始就要描紅,等到你寫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那個筆是筆法都已經非常熟練了,你就可以去超越他,所以作為基礎層面的一個規則,我們恐怕還是要去遵循的。

在唐詩中這樣的起承轉合有非常多的例子,比如李商隱的四句話,20個字的樂遊原,大體上是遵循這樣一種方法的,比如像網易不是這是一起就點題了,說明傍晚的時候心裡不是非常的舒服,不是很暢快。,於是到了第二句就承上而來,就驅車登古原去散一散心了,到了第三句就用了一個非常壯闊的景觀,做了一轉,說夕陽無限好,最後最後一句的時候呢,又提到了,雖然夕陽無限好,但是已經近乎黃昏了,所以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首尾護照,有的人從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還是發出了更為廣遠的意義,認為是人通過自己的一些情緒的變化,而從側面反映出了大唐王朝到晚唐時候日薄西山的那樣一種蒼涼境況。

總之這種是這樣一盒把境界又向前推進,所以這首詩大體上是基本運用了起承轉合這樣的規律來解釋,另外一首詩就是非常有名的,杜甫的屬相也是運用這種規律的。杜甫來到了成都,來到成都之後特別想去看一下諸葛亮的祠堂,因為諸葛亮是杜甫極為推崇的一個人物,恐怕他這一次去尋找丞相的祠堂,所以11上來就說成探祠堂何處尋,這是一個問句,卻不是從正面的發問,而是有點自言自語的味道,到底去哪裡找丞相的祠堂呢,下一句就簡單的回答了,說錦官城外柏森森,在城外百樹成林的地方就是祠堂了,在一起就點了名,點了題。由內而外由遠到近,由尋找到觀賞到進入祠堂內,看到了映階碧草,聽到了隔葉黃鸝,碧草是長在下面的,作者是俯視,黃鸝鳥是在樹上叫的所以是仰視的角度了。

這樣上來就簡單的描寫了一幅醫養兩個洞,做B超是用來看的,所以視覺。而黃鸝鳥的啼叫聲就變成了聽覺。於是又把視聽結合到了一起,但是兩句關鍵在自春色和空好者之上。這兩句簡單的表現了杜甫的一種情感,吵到了春天就開始逐漸的轉綠了,可是似乎得不到遊人的觀賞,得不到別人的重視。這樣就寫出了一種寂寞寂寥之感的存在。黃鸝鳥的音聲非常好,但是是徒然的,縱使你的叫聲非常的婉轉,但是是徒然的。這樣就表現了祠堂的冷靜冷清,也表現了杜甫到此觀賞之後的一種感覺。按理來說應該接著往下寫寫祠堂的其他的一些境況,可是杜甫就打到這裡,然後轉折開去,這樣的轉折已轉非常的大,一下子就轉到了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樣的一個轉折,實現了由現實到歷史的轉折。

是由景色到人世的轉折,同事也是一種情感方面的巨大轉折,這樣就表現出了從現實的層面拿到了歷史風雲之中的那種巨大變化。前面寫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兩朝開計說明諸葛亮曾經經歷過先主後主兩朝一個老臣心,就反映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樣的一種精神,所以兩句話只有寥寥14個字,卻把諸葛亮出山和計謀都描寫出來了。

這兩句話是本適中的提升之巨,如果沒有這兩句的話,那麼這首詩就是一般的有力之作,而加上了這兩句那個境界頓然的擴大,從而把諸葛亮的一生做了立體的反應,到了最後寫諸葛亮的結局,說出師未捷身先死了這一句之後,我們馬上就會聯想到諸葛亮六出祁山抱病出徵,最後死於徵戰途中的這樣一個場景,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們恐怕都非常的熟悉,諸葛亮在五丈原臨終之前已經感覺到自己命在旦夕了,於是讓人把他扶上那個四輪車推出營外,這時秋風四起,夜空寥落諸葛亮的大業未成。

這是一種極度的傷感,那樣一種情懷,非常令人感動,而杜甫僅僅用了這七個字就把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這樣一種情形一筆寫盡,這樣為最後一句做好了準備。所以常使英雄淚滿襟就顯得水到渠成了,英雄自然是諸葛亮以後的那些自製豪傑,但是同時也包含杜甫本人在其中,回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的一生。

今天先寫到這裡,明天我們繼續講解「唐詩的結構之美」第二講。

相關焦點

  • 起承轉合之轉法
    起承轉合之轉法前人出於詩法與理念的異同,對於起承轉合的重視度有異,有極強調的,也有認為需要強調整體渾成的。那就是要思考,要有眼力和對美或對一些事物的敏感。而這些都是後天能培養出來的,一個是自己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思考,一就是多讀書多汲取知識開闊眼界。舍此再無他法。 二、第三句轉。
  • 用英文重現唐詩之美
    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一日看盡長安花:英譯唐詩之美》獨闢蹊徑,試圖通過英文重塑唐詩的美態。譯著者香港大學副教授何中堅選取了203首英譯唐詩,按原詩韻律押韻,保留其精髓,用英文重現唐詩之美。以散文短句直譯唐詩有失韻味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不少帖子討論「你讀過最美的中國詩歌是什麼?」外國網友們亦回答踴躍。香港大學副教授、《一日看盡長安花:英譯唐詩之美》譯著者何中堅認為,雖然國內外詩歌愛好者眾多,可惜的是,時下坊間所見的唐詩英譯本,皆以散文短句,平鋪直敘譯出,與原詩樣貌不同,而且並不押韻。
  • 杜甫最精彩唐詩都是寫一個人的孤獨,這首詩更被譽為盛唐五律第一
    比如說那首著名的《登高》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可謂是收穫了相當高的評價。而在五言律詩的創作當中,杜甫同樣奉獻了最精彩的作品。今天談到的這首《登嶽陽樓》,就是他最經典的作品之一,更是被譽為盛唐五律第一。雖然杜甫的人生經歷比較悲催,但是在文學史上、在詩歌史上都收穫了絕高的人氣,收穫了後人難以超越的榮譽。
  • 近體詩寫作第四講 謀篇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講第四課——謀篇。絕句最短也才20個字,長的也只有28字,律詩短的只有40個字,長的也才56個字,但是在這幾十個字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闡釋詩意,是需要深思熟慮,下一番苦功夫的。我們今天,主要講講,如何把詩的局布好,如何安排好詩句之間的結構。只有詩句的結構安排好了,詩才能寫的好,詩才符合邏輯,詩意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
  • 賞草木之美,品唐詩之魂
    唐詩的題材和風格都是多種多樣的,或優美、或壯闊、或含蓄、或豪邁,如皓空之繁星。寫作手法也是五花八門,各有千秋,寄情於景、借景抒情、託物言志等等,都是比較常見的表達方式,《鶯飛草長,雜樹生花:唐詩植物圖鑑》這本書,向我們介紹的就是唐詩中借用植物來表達情感、寄託志趣的一種方式。
  • 唐詩的「老外粉絲」裡卡多:在中國與唐詩結緣
    浮萍一道開  在中國與唐詩結緣,駐華外交官成唐詩翻譯家  哈布蒂獎成立於1958年,是巴西最傳統,也是規模最大、最完整、最著名的圖書獎。在巴西,收到哈布蒂的獎盃是每一個以書為生之人的理想。2008年,裡卡多在上海遇到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譚笑,「我把自己翻譯的一些唐詩給她看,她覺得挺好。」譚笑是地道的中國人,從小讀著唐詩長大,她的評價給了裡卡多很多信心。  「我是個懂葡語的詩人,她精通中文和葡語,為什麼我們不做點什麼呢?」他們決定從代表「中國古代文化最高水平」的唐詩入手,將它們翻譯成葡語並出版。  2012年,他們的第一部作品《魚玄機》在巴西付梓。
  • 絕句之起承轉合
    全詩看來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畫,而使其構成一個統一意境的,當我們為了表達某種思想感情,而選取的題材基本上沒有主次之分,就可以使用這個方法。又如老杜的: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起承轉合在絕句中第四種運用方式---前兩句起承,後兩句並列。    這種方法上看不到轉句和合句。
  • 功夫片《葉問1-4》的靜與動,起承與轉合!
    功夫片若只講功夫,只有打鬥,沒有體現公平,正義,那俠義精神也就無法體現,這樣的電影也就無法引起共鳴。其實,功夫片的開山鼻祖李小龍就做了正確的示範。《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不但體現了公平,正義還升華到國家民族的情懷,所以取得了成功。葉問系列電影對葉問這個人物的塑造,很好地體現了動與靜,兩種強烈的反差。
  • 來華留學生段芳花:道不盡的唐詩美
    道不盡的唐詩美段芳花時間是一支箭,一旦發射就永不回頭;時間是一把沙塵,一旦放手就隨風而去;時間是一場旅行,一旦啟程就只能勇往直前。在一次漢語課上,老師為我們講了一首唐詩,是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她讀得很慢卻很動人,讓我走進了色彩斑斕的古詩世界,也把我帶進了瑰麗神奇的唐詩世界。從此,我與唐詩結下了美麗的緣分。我愛上了唐詩,愛上了書寫著唐詩的泛黃的紙張,也愛上了品讀那朗朗上口、讓人慾罷不能的動人詩篇。唐詩,是中國文化的瑰麗遺產,是中國帶給世界的寶貴藝術財富。
  • 助慧、明理、賞美、華氣,給孩子讀唐詩
    這個命題有點大,開發智力、學習知識、培養性格、欣賞世界之美……從每個普通的家長,到知名的教育家都會有一套自己的理論和經驗心得,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帶孩子旅遊、跟孩子一起做手工……都是常用的方法。唯有一種方式,幾乎可以起到上述所有的作用,那就是給孩子讀唐詩,讀唐詩的好處,可以用助慧、明理、賞美、華氣八個字概括。
  • 99歲譯界泰鬥,親譯唐詩、宋詞、詩經,分毫不失中文之美!丨21讀書
    純粹、質樸、可愛、濃烈……人性自然淳樸之美,盡歸詩經。如果把唐詩、宋詞、詩經翻譯成英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才知道這首我們少時背過的詩,竟被譽為「古今第一七言律詩」。不禁感慨自己古文造詣不夠,無法真切體會它的文藻意蘊之精妙。更不用說,嘗試用英文翻譯將它廣為傳頌。
  • 99歲譯界泰鬥許淵衝,親譯唐詩、宋詞、詩經,分毫不失中文之美!
    這種字形對仗的視覺衝擊,無論你是怎樣的高手,都沒有辦法翻譯。   卻不曾想,當世竟真有一位英譯詩詞的泰鬥級人物,以「意美、音美、形美」的超高標準,翻譯出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能將詩詞用英文翻譯得如此精妙、不失中文之美的,便是「詩譯英法第一人」譯界泰鬥許淵衝先生。   今天為大家推薦這套《最美中英雙語詩畫集》。  匯集許淵衝教授親譯的400餘首千古詩詞,並由3位詩詞暢銷書作家驚豔賞析,帶你品讀雙語詩詞之美。
  • 濡染古典之美,提升鑑賞能力
    我的構想是分四步走:第一多讀美讀、涵泳體悟,掃清障礙,疏通文字,理解字面意思,為讀通打下基礎。第二知人論世,了解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時代背景,不必多,但要契合實際,有助於對作家作品的理解。第三批文入情,通過品味意象、意境,領悟作者的志向情感,有所啟迪,有所聯想和想像。第四鑑賞表達,能運用常見鑑賞術語,用自己的語言分析鑑賞,重視書面表達鑑賞的能力。最終達到濡染古典之美,提升鑑賞能力的目的。
  • 唐詩經典之《王維·送別》賞析
    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送別(又名《山中送別》或《送友》)朝代:唐代作者:王維原文: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明年 一作:年年)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裡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
  • 怎樣寫好古詩詞:淺談詩詞的「起承轉合」
    淺議詩詞的「起承轉合」所謂起承轉合就是一首詩詞怎樣開始,怎樣發展,如何變化和如何結尾。這種方法是說在布局上應該有邏輯思維,把整首詩詞的框架安排好。這是一個重要的萬萬不可忽視的創作章法。起句要生動、突兀。
  • 有哪些寫作結構
    寫作結構有:總分式結構、並列式結構、分論點結構、對照式結構、遞進式結構。總分式是先總述,再分說;並列式是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沒有主次輕重之分;轉合邏輯主要是從正反兩方面來加強對總論點的論述。
  • 唐詩三百首中排名第一的七律,非杜甫的《登高》莫屬
    能在《唐詩三百首》中排名七律第一,在全唐詩乃至所有詩中就都能排名七律第一了。詩歌的體裁不同,有古詩、律詩、絕句、樂府等多種,其中以五言和七言為多見,四言、三言、六言等比較少。在古詩的範圍內,沒有人能和李白比,在律詩的範圍內,沒有誰能和杜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