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來,因情緒問題引發的青少年成長中的悲劇屢見報端。情緒是什麼?如何科學看待情緒?本期成長導航邀請專家分析情緒的產生及特質,教會家長如何及時覺察、接納孩子的情緒,從而引導孩子管理好情緒,成為情緒的主人。
面對同樣的問題挑戰,有的孩子會以積極向上的姿態去應對,即便身處逆境也能坦然面對;而有的孩子卻萎靡不振,被困難絆住了前進的腳步。
完全相同的溫暖陽光,完全相同的忙碌清晨,昨天的你,臉上寫滿了疲憊、懊惱,工作中充滿了挫敗感;今天的你,則滿心歡喜、工作高效並充滿活力。
……
這些「表情畫像」的背後,是什麼在「施魔法」?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林丹華表示,這其實都是我們內心情緒的外在表象。只有科學了解情緒本身,才能有效地管理控制情緒,打造健康陽光的人生。
了解:科學地認識情緒
什麼是情緒?人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情緒?情緒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林丹華表示,情緒是人對外部事物和內心需要的主觀體驗。情緒直接影響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及每個人的幸福感。
林丹華介紹,情緒具有三種成分:生理、行為和認知成分。「比如,人在生氣時,血壓、心率都會發生變化;情緒通常伴隨著可察覺的面部表情、說話時的語音語調、語速和體態表情等行為變化;而判斷一個人的高興、悲傷或生氣等情緒需要考慮到具體情境和過去的經驗等因素,這就是情緒的認知方面。」林丹華認為情緒是有機體適應生存和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情緒幫助兒童生存。比如危險的感覺驅使孩子給行駛著的三輪車讓路;對水的恐懼讓還不會遊泳的兒童免於受到意外傷害等。同時,情緒為嬰兒和成人的交流提供了第一種語言。對還不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嬰兒而言,在他們學會說話之前,主要依賴情緒來傳遞信息,表達生理和心理的需要。餓了、不舒服時就會用哭來表達,愉悅時會微笑。情緒還有助於孩子去適應變化的環境,比如生氣會鼓勵兒童嘗試克服困難,悲傷會使兒童有時間去適應失去和失望等。」林丹華建議家長要關注孩子在不同階段的情緒,如果家長能敏感地覺察到孩子情緒的變化,從而及時滿足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就容易讓孩子產生信任感和安全感,為親子關係打下良好的基礎,並促進孩子幸福感的提升。
「一提到『情緒』一詞,人們往往比較關注消極情緒的影響,而容易忽視積極情緒對人發展的作用。」林丹華表示,情緒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喜悅、感激、寧靜、興趣、希望、自豪、激勵、敬佩、愛等都屬於積極情緒;而憂愁、悲傷、憤怒、緊張、焦慮、痛苦、恐懼、憎恨等都屬於消極情緒。若消極情緒過多,則會削弱我們自身的行動力和工作效率,甚至會導致拖延行為。積極的情緒則能夠讓我們全身心地欣賞周圍的美好。
積極情緒有三個作用:第一,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拓展、開闊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比如,處於平和愉悅狀態時,我們的心態會變得更開放從容,思維方式也變得有彈性,這種狀態能促進團隊協作,克服更多的困難,收穫更多的美好。第二,積極情緒改變我們的未來。在個人層面,一個人在放鬆、平和的狀態下,更容易看到或爭取到積極的資源和力量。在家庭層面,能更多地看到孩子的優點,有利於親子溝通。在社會層面,積極情緒有利於積極資源的建設,以更加理性、堅韌的視角全面地看待發展中的問題,讓我們更能靈活、彈性地看待和戰勝各種困難。第三,有助於抑制消極情緒。林丹華舉例說,在今年三四月份,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有的人恐慌、恐懼,有的人則心存對白衣天使的感恩,理性樂觀地做好自我防護,對生活充滿希望。在林丹華看來,培養更多的積極情緒,就能有效抑制消極情緒帶來的負面作用。
「生活給了我們消極情緒,但同時我們還要努力創造積極情緒。在心田裡給孩子種下積極情緒的種子,未來的成長就多了欣欣向榮的希望。」林丹華表示,培養積極情緒,有助於打造融洽的人際關係,擁有和諧幸福的生活。但在我們的生活中,消極情緒也不都是一無是處。「心理學的經典研究發現,壓力感知和工作效率成倒U型曲線的關係,當緊張和焦慮處在適中的水平時,最有利於人們發揮出良好的工作效率;而過低或過高的焦慮水平都不利於工作效率的發揮。因此,無論是考試、競技比賽或日常工作,適度地緊張和焦慮更容易收到好的結果。」在林丹華看來,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一個像加油鍵,一個像剎車鍵,在人生的跑道上,兩者都要發揮作用。而辯證地處理好兩者的關係,方能讓我們保持在健康的狀態。
方法:如何構建積極情緒
很多家長反映,很多孩子,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情緒「變幻無常」——無端發脾氣,眼神中充滿了敵意,甚至無法正常交流溝通……
當家長被孩子氣得火冒三丈時,家長該如何有效地調節自己的情緒?林丹華給出「三步妙招」:第一步:及時覺察。家長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狀態,然後快速地接納自己的情緒狀態,告訴自己:親子衝突是成長中的正常現象,是孩子發展中的正常現象。第二步:耐心接納。家長要接納自己的情緒,也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表達他自己的積極或消極情緒,做成長型家長。如果家長不能接納孩子的情緒,遇到問題大吼起來,結果只能是「不歡而散」。第三步:快速調節情緒。比如做深呼吸,心裡默數「1-2-3」等,先給不良情緒按下「暫停鍵」,這樣有助於將生理上即將爆發的負面情緒調節到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待父母自己冷靜之後再去跟孩子進行溝通,父母就會變得更有耐心,也更有助於問題的解決。這三步法也同樣適用於提高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一個人管理情緒的能力反映出情商的水平。生活中,很多時候人因為情緒困擾而無法高效溝通。所以,林丹華建議每個人要學會用有效的方法調節自己的消極情緒,同時培育積極情緒,讓積極情緒發揮更大的作用。
「積極情緒如何培養?」林丹華老師推薦家長及孩子一起記錄「感恩日記」———
在一天即將結束的時候,坐在一個不被打擾的地方,讓心靈寧靜下來。然後盤點回憶一天的蹤跡,細細品味生活中的美好,並用簡短的話語記錄一天內令自己感恩的人或者事。無論是一個微笑、一次觸摸或一次擁抱,都是積極美好的元素。當然,除了感恩別人,最後還要感恩一下自己。即使今天一些事情處理得或許並不令自己滿意,但我們也要感恩問題本身為我們提供了反思和學習的機會,同樣也能為成長賦能。林丹華建議每天都記錄感恩日記,但每次記錄的時間不用長,5分鐘即可,若能堅持下來,帶著這種「儀式感」結束一天的工作,內心會更加穩定、愉悅、充實,也更容易進入深睡眠,長期堅持下來,這種積極情緒的種子就能開出身心健康的花朵。
除此之外,林丹華還推薦家長建立「積極情緒檔案袋」。檔案袋可分為寧靜、感激、希望、愛等不同主題。「每天在入睡前,或者於一天中自己和孩子身心最寧靜放鬆時,將這些積極美好的感覺寫在卡片上,並放進不同的檔案袋裡。比如把感恩的人或事放入到感恩檔案袋中。一周之後,再翻出來看看是哪些事情讓自己感覺到了希望、感恩等積極的情緒。」林丹華說,這個活動也非常適用於親子交流活動,父母和孩子一起重溫過去一周的美好,彼此講述分享那些希望、溫暖的片段,這樣非常有利於積極情緒的培育,從而促進和諧家庭的建設,讓生活灑滿陽光。
本期學術顧問:林丹華(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學會學校心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