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要到開學季了,如何讓孩子順利適應小學階段,是重視教育的父母關注的問題。我們從
上海教育出版社近日出版的《愛的藝術——60位校長談家庭教育》一書中節選了一篇來自上海重點小學校長的建議,供你參考。上海教育報刊總社上海教育雜誌社◎編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年6月出版 定價49.00元本文的作者
張燁是上海市黃浦區一中心小學的校長,她認為家庭教育的關鍵點在於,父母要培養孩子3個重要的素養:好奇心與求知慾、良好的習慣以及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
素養一,好奇心與求知慾孩子的好奇心是天生的,3-6歲是孩子主動性發展的階段,他們對什麼事情都感興趣,覺得什麼事情都能夠勝任,都想去嘗試。
對孩子好奇心的滿足,我覺得現在的家長做得還是不錯的。但是有了興趣之後,如何培養孩子持久的關注是非常重要的,這方面,未必每個家長都能夠意識得到。不少家長只知道,孩子喜歡的東西,我儘量地滿足他就行了。
好奇心有時帶來成功,孩子會很開心;有時也帶來不成功,比如受到別人的批評,這時孩子覺得受到了挫折,就需要做出調整。孩子碰到挫折也好,困難也好,都是正常的,關鍵還在於家長適時、正確的引導。
幫助孩子在經歷了一次成功的體驗之後,把好奇心保持下去,內化為持久的求知慾,這一點尤為重要。當然,要將偶然的好奇和興趣變成持續的求知慾望,需要家長付出耐心、時間和精力。
比如孩子喜歡閱讀,一開始可能只是偶然的興趣,這時父母可以多陪伴閱讀,在過程中多加交流,,你讀到些什麼?是怎麼想的?父母又是怎樣來認識的……通過親子陪伴這種行為模式的固化,逐漸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再慢慢過渡到獨立閱讀。
但是,即使孩子能夠獨立閱讀了,家長也要注意繼續和他保持溝通,讓他分享由閱讀產生的理解,並讓他感覺到他的認識和理解是被認同的,這麼做會鼓勵孩子在以後的日子裡開展更多的閱讀。
素養二,良好的習慣現在大家都知道習慣的養成很重要。小學生的習慣主要可以分為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三者之間又是互相聯繫,互為影響的。
對於學習習慣的培養,老師們都比較重視,學校在這方面也會做大量的工作。比如在學習準備期,老師們都會放慢教學進度,將更多的課堂時間用於對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通過創設情境、編兒歌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建立「身站直」「人坐正」「認真傾聽」「發言響亮」等一系列學習習慣。
這些習慣在家庭學習的時段,也需要保持一致。
對於行為習慣以及生活習慣的培養,其實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了。如:待人有禮會主動招呼長輩、說話輕聲能正視對話者、遵守規則、不奔跑喊叫等行為習慣;又如:準時睡覺、按時起床、自己的東西自己學著整理等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些靠入學之後再來建立或糾正就比較晚了。
有些家長在這些方面比較隨意,自己睡懶覺,讓孩子陪著一塊兒睡;到了晚上,自己可能要看看電視、打打遊戲,放鬆放鬆,想起來了會喊孩子睡覺,若孩子貪玩不睡,也沒繼續跟進的約束和要求,也想不到從自身的行為規範做起。
現在不少家庭由於父母工作繁忙,由老人幫著照顧孩子,許多事情老人「包」了,父母缺失了培養孩子習慣方面的意識和能力,除了指責、訓斥、打罵,沒有其他更有效的溝通辦法。
孩子在行為上產生小小的偏差,有些家長簡單地理解為孩子年齡小、不懂事,沒有適時地加以勸阻和糾正。這些疏忽和縱容實際上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由於遷移的作用,這樣的一種基礎狀態,對於孩子在入小學之後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不利。
我們現在口頭上稱呼的「習慣」,其實是教養的重要組成。教養單靠學校教,力量是單薄的。家庭教育中,教養的責任是不能忽略或缺失的。家長要學會多跟老師溝通,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適時地提醒他、幫助他、糾正他,共同承擔起教養的責任。只有學校和家庭一起配合,才能讓孩子建立起良好習慣,為終身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根據孩子的特點,幫助他們建立好的習慣。素養三,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當下,學校的課程越來越豐富,有人不理解,搞這麼多活動幹什麼?認為課堂學習、試卷分數,才是有實際作用的。其實,這樣的認識是片面的,是對育人規律的不了解。
更豐富的課程體驗,其實是在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和成長經歷,在這過程中,可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綜合提高,特別有利於幫助孩子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同樣,家庭教育也要致力於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概括起來,學齡前兒童應該具備的社會適應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融入集體的能力
在集體中,孩子首先要學會自我定位,「我是這個班級的一員,我能夠為班級做些什麼?」這樣的角色定位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有點困難。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不像我們以前,兄弟姐妹、堂姐堂妹、表哥表弟很多。現在的孩子在生活中缺少交往的氛圍。除了學校的同學,很少有其他的交往圈子了。因此,父母要為孩子營造融入集體的氛圍。在這方面,學校的家委會做得比較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學校的活動之外,創設了很多親子活動。
比如前幾天學校開運動會,當天下午孩子們放假休息。這時候,有些班級的家長就精心設計了配套的活動,在某某公園自發組織拔河比賽。現在的家長很多都是80後,文化水平高,組織、策劃活動的能力、創意和專業性不比學校差。
前一階段,學校一年級某班的家委會模仿《奔跑吧!兄弟》節目組,組織了「奔跑吧!寶貝」的活動,在事先與班主任老師溝通好的前提下自發組織開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班級文化也在無形之中逐步建立起來了。這類由家長自發組織的課外活動,拓展了獨生子女的交往圈,為他們的成長提供了更多的體驗和經歷。
這種讓所有家長的資源和能量積聚起來,由孩子們共享的做法,是提高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載體。當然,這背後也需要有學校的一些專業指導。
•自我控制的能力
前不久,我們學校的副校長到英國的幾所學校開展教育交流,她很驚訝地發現英國學校的學生基本沒有我們這裡所說的「行為規範很差」的現象,比如大喊大叫、不懂規則意識等。他們說話都是輕輕的,在走廊上始終以適當的速度行走,沒有隨意奔跑的現象。這其實是一種自控能力,和從小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
事實上,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小孩,比如作業拖沓不肯做,不遵守行為規範等,都與早期家庭教育中對自控能力、規則意識的教育缺失有關。
家長往往覺得孩子還小,和他講這麼多他也搞不清,順其自然就行了,於是不給他一定的約束和要求。這些孩子在家裡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等他們進入學校,在集體的環境中,也就不懂得舉手和傾聽,不懂得如何在集體中與老師和同伴相處。這樣的孩子,如果不儘早進行糾正的話,會變得很自我,今後難以融入社會。
過去,一些老教師會讓這樣的孩子靜坐,對他們進行約定時間的行為約束或懲戒。這種做法如今很難與「體罰」區分開來,現在的教師不會也不敢這麼做了。但是我個人認為,家長不必矯枉過正,遇到這樣的情形,可以在家裡嘗試要求孩子安靜地坐定幾分鐘,或者取消某項娛樂作為懲戒。如此循序漸進,逐步糾正,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能力。
•良好的情緒
現在有些孩子遇到不稱心意的事情,容易走極端,嚴重的還會用自虐的方式逼迫家長達成自己的某項意願。這時候,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顯得尤為必要。通過溝通,家長要告訴孩子什麼樣的反應是適合的、恰當的,而不能一味地包容、妥協。
新生入學時期,家長最好每天保持一定的親子溝通時間,了解孩子在校的行為以及行為背後的想法,特別是關注孩子情緒的穩定性,一旦發現有波動,及時與老師溝通,一同幫助他作調整。畢竟,學校的教育是有限的,幫助學生建立起穩定和良好的情緒,家長做在前、做得多的話,自己孩子的成長就會得益多。
學習和成長是需要素養作為支撐的。小學生的學習素養有很多方面,核心部分是什麼,教育者已經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開展了許多研究。作為家長,也可以有一些基本了解。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於學齡前兒童的前期幹預是不可或缺的。幫助自己的孩子在上述幾個方面建立一些正確的認識,形成良好的規範,培育基本的能力,對於他們平穩度過幼小銜接的關鍵時刻,乃至促進今後的發展,都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經上海教育出版社授權刊發)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