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語文教材怎麼用?閱讀書目怎麼選?24個問題,教材總主編溫儒敏...

2020-12-10 雲南網

原標題:統編語文教材怎麼用?閱讀書目怎麼選?24個問題,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權威答疑 | 關注

民小編說

2020年11月21日至22日,「2020未名語文教育論壇」在北京舉辦。本屆論壇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共同主辦。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在論壇上發表了主旨報告,溫教授對統編語文教材使用中的24個問題進行了解答。統編語文教材如何使用?我們一起來看。

第一個問題:小學教材識字寫字教學的依據是什麼?怎麼做到更有科學性?

首先是實行八個字:「認寫分流,多認少寫」,這是這套新教材編寫的一個原則,主要是低年級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經過調查,覺得這樣做可能會提高教學的效果,為孩子們儘快地過渡到獨立閱讀階段創造條件。認字和學會寫字是兩個教學目標,小學低年級認識常用字是1600個,比以前減少了200個,以前是1800個,其中要求會寫800個字左右,會認得要多一點。一般來說,學校老師不要層層加滿,不要搞過去「四會」的要求,每一個字都要會認、會講、會用、會寫。齊頭並進很難,所以要「認寫分流,多認少寫」。因為以前的教育也有道理,但是現在內容在改變,現在小孩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所以要採取這樣的方式。

新教材在識字教學的安排是有講究的,大家要認真去看一看。一般來說,你只要按照教材設定的各個單元、各個階段的目標推進,學生到了二年級下學期大致上就可以實現。當然你說你的小孩是天才,在幼兒園就會讀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們不提倡。大家要注意,一年級上冊後面附了一個識字寫字的基本字表,要求300個字當中100個字是會寫的,一年級下冊附了一個表是400個字會認、200個會寫。小孩的字必須要過渡到閱讀,比如說「蝴蝶」這兩個字很難寫,但小孩必須要認識它,因為他要讀童話,「蝴蝶」這兩個字會經常出現,字出現的頻率最高的。所以,教材後面要做很多基礎研究,而且從字的結構來說,認識這些字也有助於學生舉一反三,認識更多的字。

另外,教材有意安排多元認字。就是多方面、多種方法,就是不要完全依賴拼音認字,以前是先學拼音,然後完全依照拼音很困難,還要通過字形、結構、偏旁等等去認字。如果單純依賴拼音認字會拖累認字的效率,儘快進入無拼音實際閱讀的階段。所以這也是新教材為什麼要降低減少拖後漢語拼音的結果。

老師們在教學中要重視「範讀」,要熟字帶生字,這個大家教學都有經驗的。在教小學第二三單元的時候,要鞏固之前認識的漢字。到了二年級下學期一般就要掌握多元認字的方法,不光是拼音、識字,比如說猜讀,有些老先生一去眉頭皺起來了,我現在這麼老了,有些字還不認識,還是要猜。要根據字形、字結構的規律去猜,新教材有改革的,希望老師們在教一二年級的時候多關注一下。

第二個問題:和大人一起讀怎麼教,是不是集中放到閱讀課中去解決?

和大人一起讀是新教材的亮點之一,大人指什麼呢?指父母,也可以指老師或者其他的家庭成員。一年級剛上學的時候,並不是現在幼兒園就開始教小學的課程,這是不對的。一般來說,剛上學他自己還不會讀,應該是大人和他們一起讀,我們也有意識讓家長、大人更多地關注孩子,還有要鼓勵家庭也讀書,帶動讀書的氛圍。所以,這個用意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讓孩子剛上學不要就學「bpmf」,剛上學讓他認點字,喜歡語文、喜歡讀書,一年級就開始讀書,這是有效銜接的一個學習方式。

我這裡要特別說一句,幼兒園主要做無紙化教學,主要聽故事。到了小學開始使用紙質的閱讀材料,就是讓小孩跟大人一起讀,慢慢過渡到自己讀,這是一個引導的過程。以前的教材沒有這個欄目,現在設了這個欄目以後,可能老師們不知道怎麼處理,我建議你們把這個欄目納入到你們的教學計劃,但是不要處理成一般的課堂上的講課。這是課堂教學的延伸,這是課外的,或者是家庭的。

家長學堂、家長會議要建議和鼓勵家長少看電視、少打麻將,多陪孩子們讀書,這就等於創造了一個小孩學習的良好氛圍。凡是家裡學習氛圍不好的、天天看手機的那些家長,他們的孩子不可能愛讀書的,除了天才。

所以,和大人一起讀用心良苦,也希望大家用好這個欄目,你們可以通過家長會、家長學堂的形式示範一下家長怎麼讀,一開始可以是朗讀,也可以是家長講讀、也可以是對話式的閱讀,孩子怎麼有興趣就怎麼讀,但是要讓家長注意這是書面語言的閱讀,這就是語文,一起讀,不要給孩子們增加壓力、不要布置成作業。家長也就開始埋怨了,最近網上家長又開始在網上埋怨:老師領了工資幹什麼去了?應該讓孩子們在大人的陪伴下進行無壓力的、自由輕鬆地閱讀。順便說一下,如果你們覺得教材中的一些課文比較淺,那也可以建議補充放一些比較有趣的、比較深的課文來讀。這是第二個問題,和大人一起讀。

第三個問題:怎麼教好《快樂讀書吧》?

小學中低年級有個欄目叫《快樂讀書吧》,是為了引導讀書的,每個學期大致有兩次,每次都安排一種閱讀的類型,比如說兒童故事、童話、民間傳說、寓言、科普閱讀,這是類型。目標是讓學生接觸各種文體的類型,對各種類型的書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激發他們讀各種類型的讀物。另外有意識讓學生掌握一些讀某一類書的方法,比如說讀童話的方法跟讀詩歌的方法顯然是不一樣的,民間傳統跟歷史不是一回事,也可以給學生講一講閱讀的方法,教會他們閱讀的方法。

注意,這個欄目不要像一般講課那樣,老師上課的時候可以講一點讀書的常識,包括書的類型、閱讀的方法,主要是激發興趣,比如說書是怎麼做的,有些書前面還有一些前言、插圖是怎麼安排的等等一些基本的知識。

第四個問題:如何理解和掌握教材的教學梯度?

這個問題很專業,現在的語文教學的確是不太講梯度,小學還好一點,到了初中,初一和初三好像差不多,高一就開始進入高考了,沒有梯度,這個梯度問題很突出,以前我也寫過文章,但是也是白寫,還是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這次我們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多少注意到這個問題,也力求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也在思考:為什麼現在教學的梯隊被打亂了?特別是到了初中和高中以後,原因是整個社會現在都得了一種病叫「急躁病」,急功近利、很浮躁,一切都是瞄準考試,非常功利,大家都很焦躁,都在增加教學的難度,這是很要命的。所以,我們教材還是要講講梯度、講講規律,不要層層加滿,這個很重要。

小孩的認知過程是有規律的,你不要光瞄準那些天才兒童,應該瞄準大多數他們以後是普通的國民,我們基礎教育主要是面對普通的國民,對普通的國民負責。這次重新強調了教學的梯隊是值得重視的,比如說小學低年級,一二年級主要是激發興趣,到了三四年級開始學默讀和閱讀,到了五六年級要求有閱讀的速度,學會瀏覽、能夠初步閱讀敘述性的。老師你們自己先穩住,儘量不搞提前量,班上有一些比較拔尖的可以讓他們多讀,大多數應該是穩住。

第五個問題:怎麼掌握新教材的知識體系?怎麼在教學中落實?

這是很要害的問題,問到點子上了!因為最近這十多年來,為了防止應試式的反覆操練,就是不斷做作業,就提出了語文知識的教學不要搞體系化,不是不要體系,是不要體系化,要隨文學習。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因為現在又出現另外一種傾向,就是語文知識教學弱化了,小學初中就弱化了,到了高中就來不及,上了大學就出現這樣的情況,語文知識好像缺少了。很多老師現在不敢理直氣壯地講語文知識,不敢設置基本的能力訓練,剛才說的梯度也沒有了。現在的課上得滿天飛,氣氛非常活躍,還有翻轉課堂太熱鬧了,但是熱鬧下來沒有一點乾貨是不行的。

針對這種現象,現在新編的教材也做了一些改進,比如說每個年級、每個單元的課程目標在教材裡面是有體現的,教學點是清晰的。大家備課的時候要認真研究,要努力做到「一課一得」的這個概念,意思就是一課必須有一個主要的東西、有一個關鍵字,看看在哪方面去實現。所以,新編的教材是有知識體系的,但是現在往往受到一些專家對課標的批評,比如說不能出現概念、不能出現體系,這確實很難,現在的體系不是顯在的,不是刻意追求體系化,主要是為了防止過度操練。

老師們了解了這一點就胸有成竹,你應該知道一年級的語文大致達到什麼、三年級大致達到什麼、六年級大致達到什麼。那怎麼理出這些知識體系?老師們感到很為難,當然這裡面也有一個水平的問題。那怎麼辦呢?抓哪些重點?這個要下功夫,我提三點建議:

第一,你們可以重新看一看課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0)版》,現在還要修訂的,但我相信基本的東西不會改。看看課標,課標對每一個學段基本的乾貨、知識點和要求,剛才我說的基本的知識、關鍵的能力都是有要求的,課標要重新看一下、對照一下,一年級到六年級、初中,分四個學段,每個學段識字、寫字、寫作、閱讀都有要求,你們要看一下。

然後對照一下教師用書,有些編著是對知識點有提示的。你要有一個整體感,不能說我教二年級就不管三四五六年級,甚至對初中也要有一個了解。

第二,看單元導語,但是現在小學沒有單元導語,初中有單元導語,單元導語的最後一段就是乾貨。每個單元都會提出教學的要求,如果單元導語沒有小學,那你要從閱讀提示、組織的欄目裡面寫,不要太多,一課一得,不要著急慢慢來,各個欄目有提示訓練點的。

總之,語文知識現在新教材是有的,還是要以隨文學習為主。比如說講到哪裡,碰到了語法的知識順便講一講,太小的孩子要少用概念,到了中高年級可以講一下,大一點就可以跟他們說了,但是不要從概念到概念。

第六個問題:每冊語文的語文要素的排列是根據什麼?怎麼去把握?

老師說抓不住知識點,怎麼去落實?每個單元的語文要達到什麼?你們要去看課標,教材也是依照課標來編的,小學分四個學段,每一個學段聽說讀寫都有基本的要求,你們要去看一下。如果你想教書教得更好一點,你們可以看一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解讀》,發行量比較少,它就講得很詳細,每一個學段為什麼要這樣教、主要抓什麼,但是編得很詳細。為什麼要這本書呢?可以幫助你對每一個學段、每一冊、每一個學年的教學任務和基本的目標有一個整體了解,而不完全是我教到哪裡算哪裡,教到哪裡找一個教案或PPT就教了,這樣不行。備課、教學一定要先有一個整體感,大家還是要學一學課標,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其實前一個問題也是講到這個。

第七個問題:單元教學是否都要搞群文學習?

有的可以群文學習,有的還是要單篇教學。新教材的單元教學,特別是到了初中以後,它的課的構成原則發生了一些變化,以前一篇課文就是一課,現在往往是一組課文是一課,更多的情況是兩三篇作為一課,特別是到了初中以後更明顯。所以我們的教學方式也應該有一些變化,不再是教完一課是一課,而是一組一組地學,這就叫群文學習。

為什麼要這樣搞呢?目標是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因為一個群文裡面有四五篇作品,你重點講一兩篇就行了,其他的就讓學生舉一反三,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但是要注意,不是說群文教學比以前單篇教學更高級,這是方法的不同,也並不是要群文學習要代替以前的單篇教學,有些課本比較深的還是要多講一點,有些比較淺的就讓學生自己讀,能讀多少算多少。無論如何,在一組課文中,一篇是要精讀的,要給他們舉例子、給讀書和思考的方法,其他的就讓學生自己讀。

第八個問題:整本書閱讀如何落實到課堂中,如何與相關的單元教學相結合?

我是很驚訝,現在小學老師怎麼提整本書閱讀?整本書閱讀是高中2017年新編的課標提出來的一個概念,當然在教學的實踐中早就有整本書閱讀。比如說小孩一二年級跟大人一起讀,也是一本一本讀,也可以說是整本書閱讀。

為什麼現在高中提出了要整本書閱讀呢?因為現在的學生讀書太少了,主要是節選短篇的,很少讀過整篇,加上現在都是網上閱讀、碎片化閱讀,學生靜不下心來閱讀。我們做過調查,以前二年級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大概15分鐘,現在連10分鐘都達不到,就是太焦躁了。所以整本書閱讀是高中提出來的,我們在小學並沒有說整本書閱讀,現在全國都在搞整本書閱讀,搞得有點過了。整本書閱讀確實有重要性,讓學生養成這種讀書的習慣,但是小學並沒有明確提出整本書閱讀,以後的課標要不要提還不知道,我覺得現在搞得有點過了。其實古代學語文是學博文,一輩子讀,現在開始一篇一篇教。

葉聖陶在上世紀30年代提出來要讀一本書,現在提出整本書閱讀對於初中生高中生來說是必要的。那小學是不是要這樣教?不一定,但是你可以指導學生自由地在課外讀一些書,在課內只是指點一下,讓學生自由地閱讀。課外的閱讀不管是整本書閱讀還是很粗略的過眼,我到圖書館、到書店一下子看到十本書,十分鐘就能夠把一本書基本的意思掌握,這本書值不值得買、值不值得讀,這是一個比較高端的技能,到了大學研究生的時候更需要。現在我們在大學裡面發現有些博士生讀書讀得非常慢,跟中小學的教學有關係,有的該慢就慢該快就快。所以關於整本書閱讀不要搞得好像很神,它應該導向自由地閱讀、個性化閱讀,不要要求太多、不要搞得很功利、不要處處指向寫作和與考試掛鈎,只有自由地閱讀,慢慢習慣培養起來了,他們自然喜歡讀書了。

我經常跟老師們說:「我也知道難處,要對付中高考。一堂課用三分之二的時間充分地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或者讓學生自由地閱讀;用三分之一的時間來搞應試教育。不要把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放在對付考試上,應該要平衡一下。」

第九個問題:有的學期教材推薦的書目比較多,特別是初中,小學高年級也是,都需要讀嗎?要讀到什麼程度?

相關焦點

  • 全國統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建議中小學1+X,課外閱讀納入教學
    多知網7月16日消息,近日,「全國統編教材與語文學科素養」講座在江蘇書展舉辦。會上,全國統編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學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針對統編教材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並提出了針對性意見。他表示,全國統編新教材(又稱「部編本」)是以「讀書為要」,稱「新教材專治不讀書」。
  • 全國統編教材主編溫儒敏:語文統編教材專治不讀書
    全國統編教材主編溫儒敏:語文統編教材專治不讀書 李潤文 孔德淇 戴雲/中青在線 2018-07-15 16:41
  • ...全國統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建議中小學1+X,課外閱讀納入教學...
    據悉,職業社交網絡 Goodwall主要瞄準的是大學生和高中生,核心用戶年齡層在14-24歲,目前已有超過100萬名會員。針對高中生主要對應大學獎學金機會,針對大學生對應實習/就業機會。5、小程序「小黃人」做工業知識共享平臺,解決 2 億工業人口實際問題。
  • 《陳涉世家》確定從語文教材中刪除!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正常變動
    昨日,紅星新聞的記者聯繫到「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他對此事表示:「學術性的東西,網上很多(人)搞不清楚。   舊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5課《杜甫詩三首》,包括了《望嶽》《春望》《石壕吏》。最新版教科書中,《望嶽》被移至七年級下冊(第20課),《春望》被移至八年級上冊(第24課),《石壕吏》不再選入。   (2)白居易名作《賣炭翁》重新被選入教科書。
  • 中小學語文統編教材:「語文素養」與「人文精神」雙線組元
    統編義務教育三科教材解讀  「語文統編教材的編寫原則和思路,主要是以立德樹人為宗旨,利用語文學科善於薰陶感染的特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化為語文的血肉,很自然地實現在語文教材設計中的整體滲透,發揮語文教材在育人方面的獨特優勢。」
  • 國慶·特刊 | 光明日報專訪高中統編三科教材總主編,解答一線教師...
    「導讀今秋新學期,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統編教材已率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山東、海南、遼寧六省市投入使用。面對新高考,新教材精選新內容,呈現新亮點,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那麼,新教材如何培養學生的中國心、中國情?
  • 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
    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全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個科目,將全部統一使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在三科當中,統編《語文》教材最受社會關注。在此,我們邀請參與教材編寫的專家為老師、學生和家長解讀其中的變化。
  • 六省市高中9月啟用統編教材 語文一半課文是古詩文
    北京等六省市高中9月啟用統編教材共涉及三科 語文一半課文是古詩文 歷史加入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 思想政治增加國家安全相關內容本報訊(記者 雷嘉)昨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語文、歷史、思想政治三科的國家統編教材將於今年秋季學期即9月份起,率先在北京、上海、
  • 北京等六省市高中9月啟用統編教材
    北京青年報記者同時了解到,自2017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統編教材開始在全國小學、初中起始年級使用後,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三科統編教材將實現在義務教育所有年級「全覆蓋」。注重契合青少年成長特點據教育部教材局局長田慧生介紹,高中統編教材編審中,由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張異賓教授擔任思想政治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擔任語文教材總主編,中國史學會原會長張海鵬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徐藍教授擔任歷史教材總主編,同時組建了100多人的編寫團隊。
  • ——義務教育三科教材統編工作綜述
    統編三科教材投入使用後,教育部組織教材編寫專家及教育行政部門人員兵分7路,進行實地回訪,問卷調查。換個角度看,回訪和調查就是「趕考」。教材編寫部門是考生,一線教師、教研員和學生才是考官和評委。「按照中央要求,這次國家層面統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不是對原來教材編寫出版方式的簡單調整,而是著眼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辦好中國特色義務教育、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作出的重要部署,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在三科統編教材出版發行與使用工作部署會上,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對此明確強調。
  •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爭議與回應
    實行三科統編的原因,教育部給南方周末記者的答覆是,「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意識形態屬性強,具有特殊重要的育人作用。三科教材由國家統一組織編寫和使用,這是中央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一直以來,語文教材都是公眾關注的熱點。早在2009年,郭初陽和蔡朝陽、呂棟等幾位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進行了一項課題研究,後出版成《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一書。
  • 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突破了什麼
    今年秋季開學,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統編教材開始在北京、天津、遼寧、上海、山東、海南6個省份率先使用,其他省份根據新高考推進和各地實際情況陸續推開,2022年前將全部使用新教材。8月27日,教育部召開發布會,介紹高中三科統編教材投入使用及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全覆蓋工作情況。
  • 語文教材拼音出錯 部編本總主編溫儒敏回應!
    語文教材拼音出錯 部編本總主編溫儒敏回應!時間:2018-10-25 19:3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語文教材拼音出錯 部編本總主編溫儒敏回應! 近日,有網友在抖音上指責部編本語文教材出錯,chua和ne拼不出對應的字,是誤人子弟。
  • 從「一綱多本」到統編統審統用
    在繼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實現全覆蓋後,為什麼普通高中也要統編教材,一本教材是怎麼誕生的?有關教材的熱點問題,教材主編們怎麼看?為什麼要統編三科教材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普通高中三科教材是「一綱多本」。
  • 國家統編教材將啟用 小學語文先認字再學拼音
    9月1日,全市小學一年級、初一年級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將啟用全新的國家統編教材。新教材突出立德樹人,在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文化、人文精神等教育的同時,兼顧「減負」,提高學生能力。例如小學語文古詩文增加至百餘篇,適度降低漢語拼音難度,低學段減少識字量。
  • 統編教材9月啟用 拼音晚學一個月
    新京報見習記者 王俊 攝  新京報訊 由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將於9月1日在全國投入使用。  今年9月投入使用統編教材的覆蓋範圍是全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2018年將覆蓋小學和初中一、二年級,2019年所有年級全部使用統編教材。即三科教材統編統用、三年實現全覆蓋。
  • 部編版教材全面覆蓋,80%的家長都會忽略的問題
    在新的學習形勢下,語文學科是拉開學習差距的首要「武器」,語文能力也是學生的必爭之地,教材的改革,就會面臨不一樣的語文學習要求,語文課堂也會有新的變化,在這種新趨勢下,家長們應該怎麼幫助孩子學好語文呢
  • 部編版語文教材總主編: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
    教育部通知:2019年秋季新學期開始,全國所有中小學生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都使用統一部編版教材。 「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曾甩下一句話,「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
  • 鑄國之重器 育時代新人:義務教育三科教材統編工作綜述
    統編三科教材投入使用後,教育部組織教材編寫專家及教育行政部門人員兵分7路,進行實地回訪,問卷調查。換個角度看,回訪和調查就是「趕考」。教材編寫部門是考生,一線教師、教研員和學生才是考官和評委。「按照中央要求,這次國家層面統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不是對原來教材編寫出版方式的簡單調整,而是著眼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辦好中國特色義務教育、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作出的重要部署,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在三科統編教材出版發行與使用工作部署會上,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對此明確強調。
  • 三科統編教材將實現「全覆蓋」,培訓機構該如何應對?
    8月27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會,宣布語文、政治和歷史三科統編教材將於今年秋季學期起,率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山東、海南、遼寧六個省份普通高中起始年級投用,其他省市根據新高考推進和各省實際情況陸續推進,2022年前將全部使用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