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低就是好獵頭?預付款就是專業?結果是什麼模式都合作過之後,你會發現招聘的成功率,也沒好到哪裡去。
那麼到底有沒有靠譜的獵頭公司呀?不好意思,還真沒有!紫老師也是認真的!我猜測,我們在「靠譜」的定義上,是需要探討一下的!首先,你知道獵頭都有哪些分類嗎?分類之前,先確認一下,你認為的獵頭跟我認為的獵頭是一樣的?獵頭,國內習慣說Headhunter,國外統稱Recruiter,而且真正的獵頭很忌諱被稱之為Headhunter,更願意被稱為Executive Search 高管尋訪,多洋氣。
我們這裡定義的獵頭服務,通常都是指中高端職位尋訪,至少職位年薪30萬起了;放到個別行業,可能百萬年薪起也不過分,比如房地產行業。行業之間差異這麼大,還真是的!從能力素質去評估候選人的話,房地產百萬年薪的人對等就是外企30萬年薪的人!噓~~~如果一家獵頭公司定位做中高端職位,偶爾找到月薪1萬5的你,也不奇怪,順帶幫幫老客戶唄!大體上,分為預付款模式和後付費模式。獵頭公司是如何收費的,想必是HR們最關注的問題了。後面我們會專門有一個篇章,聊聊你要花多少錢請獵頭才最合適。*預付款模式 Retainer-based Search最早,獵頭服務的收費方式都是按照諮詢公司的方式收費的。在服務的過程中產生的一切費用,都是客戶支付,包括顧問出差面試候選人的差旅費。目前還是這樣的收費方式的比如傳說中的五大,和一些外資的精品公司。而在中國的市場上,預付款之後的收費結構也會順勢而為的,關鍵看客戶。而且很多高管尋訪的公司基本都是橫向延展,有培訓諮詢業務。預付款模式對於企業來說,基本上就是只能跟一家籤約(有錢任性除外);付錢之後容易陷入被動。對企業HR的挑戰就是,需要火眼金睛,篩選出適合自己的獨家合作夥伴。不過這類型的合作,大概率都是老闆介入一起篩選的,或者老闆直接引進的多一些。預付款合作的好處是結果有保障,服務到極致是沒得說。當然最後能不能確保招對人,不一定。因為預付款模式就是為過程收費的,不是為結果負責的。
而懂招聘的都知道,即便是企業使出十八般武藝吸引人才,招聘成功率也不一定很高!所謂招聘是一門藝術!藝術有好壞?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預付款模式才應該是招聘本來的樣子,這是諮詢服務,不是簡單的買賣。看國外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的發展,大約起源於70-80年代。隨著市場進入者越來越多,一種挑戰預付款的業務模式應運而生。而後也進入中國市場,最後成為付費方式的主流。後付費方式對於企業來說,可以更多選擇,不會那麼被動;壞處是很難完全拿到哪一家的Commitment(承諾)。而選擇多了,煩惱也就多了,你懂的。後付費模式從字面理解是為結果付費的,很容易把買賣雙方,導向只看結果。結果就是容易陷入價格戰。比如很多HR傾向於先放職位給便宜的獵頭,實在不行了,再給收費貴的獵頭公司。價格戰的後果很嚴重,這是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最好的案例。所以靠譜的獵頭為什麼那麼少?因為不靠譜的企業太多了!
有盈利就有商業,有商業就有模式。招聘行業的商業模式也是跟著時代不斷變化的,最終的目的,都是找到一條賺錢(高效產出)的路。這種業務模式主要是圍繞大客戶來做招聘的,也就是說一家公司集中做幾個客戶,什麼職位都接。這是伴隨著企業成長而成長起來的。最初P&G進入中國,也就是一個小office,招聘幾個核心人員,就開始工作了。隨著在中國的業務擴張,招聘量越來越多,跟他們合作的獵頭公司圍繞著大客戶,就能夠活得很滋潤,所謂背靠大樹好乘涼。這個合作模式呢,對企業的好處是,合作夥伴比較穩定,HR可以偷懶;但是關單速度沒那麼快,因為尋訪過程很漫長。隨著人才競爭的加劇,搶人都來不及了,哪裡還能慢悠悠找人呀。當然如果能夠跟合作夥伴上升到戰略合作層面,幫企業提前儲備人才,也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有多少企業有這個意識呢?有多少獵頭公司願意做無用功啊?後來也開始出現一些公司在某個縱深領域發力,慢慢的就會有很深的人才儲備。這種公司通常都會著眼於在某個大類行業裡。比如製造業,比如醫藥醫療,比如房地產行業,比如網際網路。這個確實能夠解決企業招聘當下的痛點,因為獵頭公司能夠快速理解職位需求,也會有人才儲備有人脈。只是對於獵頭公司來說,選定一個行業專注,註定了要在全國範圍裡尋找客戶。物理距離決定了心理距離,客戶能合作多深,跟距離還是成正比的,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猜測很多企業都沒跟自己的合作夥伴見過面,或者一年見一兩次,也只是見見管理層而已。而且行業專注,還有一個潛在的隱患是,哪個是客戶?哪個是人才庫呢?你想要的人才庫,正好也是你的獵頭合作夥伴的客戶,哪怎麼辦?獵頭行業,唯一不用寫在合同裡,但全世界約定俗成的規矩就是:不主動挖客戶的人。隨著萬物互聯成為趨勢,企業跨界發展成為常態,按照行業選擇獵頭公司也會遇到一個巨大的挑戰,在本行業積累比較深的合作夥伴,沒有其他行業的儲備。企業不得不要去尋找新的獵頭合作。比如房地產行業,有幾個還專注在地產呢?萬科都要養豬了!這種業務模式呢,通常獵頭公司內部是按照職能線劃分業務單元,比如財務崗。這個比較著名的就是英國的某獵頭公司。全球領域都是財務金融投資崗著稱,慢慢的延展到其他職能線。而在這個職能劃分之後,團隊或者公司的每個顧問會在行業裡有個細分。企業HR遇到這樣的獵頭公司,通常是比較頭疼的。我們有多個職能的招聘,可是他們只擅長某一個職能,還得去找其他獵頭公司;或者規模大一些的獵頭公司內部,有多個職能線,HR就要對接各個顧問,也會增加工作量。而且同一個公司的職位,每個顧問的投入度又不一樣,這跟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正相關。這是企業HR最不能偷懶的一種合作方式,非常考驗供應商篩選和管理能力。其實企業HR做招聘想要什麼結果?快速高質量找到對的人。目前為止,這種按照職能劃分的業務模式還是最能滿足客戶需求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招聘的時候,第一理想的人選是直接競爭對手的同職能,其次是同職能同行業,再次才是同職能跨領域或者行業。而招聘的實際結果是,80%的情況下,第一理想候選人是看不上你的!而且VUCA時代,跨界思維的人選更搶手,比如快消行業招營銷人員的話,具備網際網路思維的候選人,他不香麼?只是這種職能劃分的業務模式,對於獵頭公司來講的挑戰是,需要更多客戶,更多同類型的崗位,才能活下去,所以操作難度有點大!通常都是大一些的獵頭公司。中國之大,全球第三;中國人之多,全球第一。從招聘的角度去看,哪兒哪兒都是生意,可這是好事兒嗎?獵頭行業常見的業務模式就是全國範圍的職位都做:公司在成都,做北京的職位;公司在北京做著上海的的職位;在上海的呢,又做著廣州的職位,而廣州的獵頭呢,在做成都的職位。哈哈哈,這不是一個笑話!他們還活著,好像還活得不錯!美其名曰,電話網絡就可以搞定職位,為什麼要在當地開公司呢?那麼也會有紮根在某個區域的獵頭公司,比如我老東家Robert Walters,一個華東市場我們開了三個分公司,能做九千多萬營收,不好麼?管理起來也沒那麼多隱形成本呀!當然,對於企業HR來說,如果選擇按照區域劃分業務單元的獵頭公司,就只能解決本區域內的招聘,跨區域招聘就比較麻煩。這也是一個HR不能偷懶的方式,但也許更高效。以上就是比較常見的分類,當然很多公司都是一兩種模式混合在一起的。比如大客戶結合職能專注的方式,或者職能+區域的方式等等。獵頭行業也在不斷的進步,for sure,大家也在不斷尋找更適合中國市場的一條賺錢的路!這就是獵頭分類的全部了嗎?當然不是。因為我知道你的定義跟我的定義是不一樣的。以上只是真正(想)做獵頭職位招聘的公司的劃分。那麼基於以上劃分,企業在篩選獵頭公司的時候,本質上是基於是否能夠快速高質量的關掉職位,那麼什麼才是最關鍵的呢?而且隨著企業的用工多樣性,比如人才派遣、靈活用工,隨著疫情發生,越來越凸顯。招聘就不只是滿足「某個職位」的招聘,而是最好能有一個招聘解決方案,滿足所有招聘需求。版權資訊 |由緯易易小妹編輯發布,如有疑問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