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項心理調查:高考後三周是考生出現心理問題的高發期。在高考結束到入學兩個多月最常見的心理問題是——對未來的焦慮、迷茫心理。
人生就是一次次哀悼的過程
高考後的焦慮、迷茫是一種哀傷情緒的反應。這種情緒反應在精神分析中叫做「哀悼」。什麼叫哀悼?哀悼就是從懷舊的情節中走向現實。接受現實,接受現實本來的面目,然後達成心靈的整合,這就是相對成熟的心智狀態。
事實上我們人的一生,就是一個哀悼的過程。比如「我不是世界的中心、我不能獨自霸佔我的媽媽、我不是完美的寶寶,所以我不是無所不能」。這種對自己的懷疑和否定就是對「理想中完美自我的哀悼」。
哀悼就是跟喪失有關係。比如:高考。高考本身就是一種「喪失」喪失那個被父母照顧的孩子角色。從此要獨自一人走向「遠方」,獨自為了前途奮鬥。身份角色的轉換怎麼會沒有危機感?
無法哀悼就意味著不能成長
@小李:「高考結束後確實輕鬆了幾天,可是隨後就是巨大的憂慮。總是覺得自己考的不理想。總是回看課本覺得那個題做的不對,簡直焦慮死了!!!」
@風中漫步:「一想到離開相處多年的同學心裡很捨不得,我不知道我這麼古怪的脾氣能不能在大學裡交到好朋友。一想到這裡多少有些傷感。」
@紅鯉魚與綠鯉魚:「我很渴望上大學,我媽在家嘮叨死我了。我都煩死了,我想趕快離開這個破地方。但是,我並不確定我的未來是否美好!不過,不會比現在更差吧。」
以上是我在網上摘取的一些留言,每個人對高考的感受都不一樣。但是,多少都會帶著一些焦慮和擔憂。既嚮往又害怕。這種情緒會一直到上大一後兩個月。慢慢的,有的人發現我可以適應新環境了,我終於發現了成長的好處。而有的人依舊無法適應新環境,處處覺得不對勁。甚至想退學回家。
如果我們不能完成哀悼,始終留戀於我們的過去,就意味著不能成長。告別過去的自己,才能發現新的你!
人生需要儀式感來對抗恐懼
每年大一新生開學前父母都會宴請親朋好友舉行盛大慶典給自己的孩子送行。這場盛大的慶典不如說是一場盛大的「情感連結磁場」,每個磁場都給孩子充上電。送上祝福幫助孩子從一種身份轉換到另外一種身份。每個學子帶著父母和親朋友好友的祝福離開,獨自去面對接下來的人生。
升學慶典也是一種成人儀式——就是將「過去身份」轉化到「新身份」的象徵性活動。儀式中營造的氛圍,讓我們沉浸其中,感到自己也在其中扮演著某種角色,從而建立起對自己新身份的認同感。
帶著祝福長大的孩子會更具完善的自尊,在痛苦時會更快速的恢復!人生很多個階段都需要儀式來幫助我們對抗恐懼完成對「過去式」的哀悼。
當我們接受了新的「身份」不再留戀過去的時光,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把關注點投注到新的事物上發現人生的另一面。從而開啟人生新的旅程。
2020年高考結束了,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這樣一個特別的年份給高考又增加了許多意義!於社會於個人都在經歷著巨大的「喪失」。我們要更加重視這次哀悼的完成!完成哀悼的形式有很多,就像我們端午節要吃粽子,中秋節要吃月餅,過年要吃餃子,下車要吃麵條一樣。每個人對於情感的寄託形式不同,找到適合你的形式完成對過去的哀悼!
人的一生還會經歷很多轉變,最重要的是重新看自己來完成哀悼——施琪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