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類每年消耗生物資源是地球生產量的1.6倍;
全球近四分之一物種瀕臨滅絕;
地球「生命力」指數比20年前下降1/3……
9月15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發布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GBO-5)報告。報告顯示,儘管在多個領域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展,但自然界仍遭受著沉重打擊,情況日益惡化。
報告公布了2010年設定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完成情況:在全球層面,20個目標沒有一個「完全實現」,只有6個「部分實現」(防止物種入侵、維持現有保護區、獲取和分享遺傳資源、制定生物多樣性戰略和行動計劃、共享信息和調動資源)。
「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
世界各國政府於2010年商定的《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中,圍繞五項戰略目標設立了20項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希望通過採取有效、緊急的行動,制止生物多樣性喪失,為人類福祉和消除貧困作出貢獻,並實現2050年生物多樣性願景,即「與自然和諧相處」。
這些生物多樣性目標都有哪些?人類十年來完成的情況如何?一圖了解↓
生物多樣性情況日益嚴峻
生物資源消耗過度
報告顯示,人類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持續超過地球再生這些資源的能力。2011年到2016年,全球生態足跡(維持一個人、地區、國家的生存所需要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面積)保持在生物承載力的1.7倍左右——換言之,需要「1.7 個地球」來再生我們使用的生物資源。2020年的生態足跡估計約為「1.6個地球」。
△2019年,巴西亞馬孫地區去森林化達到2008年以來最高水平,喪失近100萬公頃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20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報告,2010—2020年期間,全球森林以平均每年470萬公頃的速度淨喪失,這一數據比前十年低約10%(2000—2010年為每年520萬公頃)。其中,非洲取代南美洲成為森林淨喪失率最高的大陸。
△2019年,全球野生捕撈海鮮消費量僅有16%通過海洋管理委員會可持續認證
近年來,海洋魚類種群中被過渡捕撈的比例持續上升,世界上已有大約三分之一的魚類被過度捕撈。
物種數量下降明顯
地球生命力指數是一個衡量物種豐度變化的敏感指標。從2000年以來,地球生命力指數總體下降近三分之一(32%),淡水物種種群下降最多(44%),其次是陸地物種種群(39%)和海洋物種種群(8%)。
△加拉帕戈斯平塔島象龜於2012年宣布滅絕,主要是由於外來入侵物種破壞棲息地
在綜合評估的生物分類組別中,瀕臨滅絕的物種比例平均為23.7%(約有100萬個),即全球近四分之一的物種瀕臨滅絕。
生態威脅加劇 保護投入不足
IPBES在全球範圍內,將18種大自然對人類的貢獻進行了評估——在過去50年裡,有14種呈下降趨勢,其中包括了幾乎所有生態環境方面的貢獻。這也意味著由於生態多樣性的逐漸喪失,其本身對人類的幫助越來越弱。
△全球保護區的覆蓋範圍和未來承諾範圍(虛線)
世界保護區資料庫顯示,到2020年8月,全球約15%的陸地和淡水環境被保護區覆蓋,約7.5%的海域被保護區覆蓋。迄今評估的25380種物種中,被保護區充分覆蓋的物種只有43%。
現有數據表明,全球生物多樣性融資額每年約為780億至910億美元。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資金需求,保守估計需要數千億美元。
報告指出,如果人類不改變目前的行為方式,繼續保持非可持續性的生產和消費模式,伴隨著人口增長和技術發展,全球生物多樣性將進一步減少。
這也將使過度開發、氣候變化、汙染、外來入侵物種等惡劣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大,進而威脅到人類的健康、社會經濟以及全球可持續發展。
其中,生物多樣性下降對土著人民、地方社區以及世界上的窮困和弱勢群體尤其不利。
現有證據表明,儘管未能實現《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的目標,但減緩、制止並最終扭轉當前生物多樣性下降的趨勢還為時不晚。
為了實現2050年「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願景,報告呼籲人們在一系列活動中擯棄「一切照舊」的模式,提出了減緩及遏制自然退化趨勢所需要的八大轉型。
土地和森林轉型:保護完整的生態系統,恢復生態系統,整治和扭轉退化,利用景觀級空間規劃來避免、減少和減緩土地使用變化。可持續農業轉型:利用農業生態和其他創新方法重新設計農業系統以提高生產力,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可持續糧食系統轉型:促成可持續的健康飲食,更重視糧食的多樣性,以植物糧食為主,進一步減少消費肉類和魚類,大幅減少糧食供應和消費中的浪費。可持續漁業和海洋轉型:保護和恢復海洋和沿海生態系統,重建漁業,管理水產養殖和海洋的其他用途,確保可持續性,加強糧食安全和生計。城市和基礎設施轉型:部署「綠色基礎設施」,在建築景觀中為自然留出空間,改善公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減少城市和基礎設施的環境足跡。可持續淡水轉型:一種統籌做法,保證自然和人類所需的水流量,改善水質,保護重要棲息地,控制入侵物種,保障連通性,恢復從山區到沿海的淡水系統。可持續氣候行動轉型:採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同時迅速淘汰化石燃料的使用,以減少氣候變化的規模和影響,同時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實現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帶來積極的推動力。向包含生物多樣性的「一體化健康」轉型:採用綜合性方法管理生態系統,包括農業和城市生態系統以及野生動植物的利用,促進生態系統健康和居民健康。
正如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伊莉莎白·馬魯瑪·穆雷瑪所說的那樣:
「人類在留給後代的自然遺產問題上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當前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速度之快在人類歷史中前所未見。人類如果繼續以不可持續的方式開發利用自然,那麼也難保自身的福祉、安全與繁榮。」
「如今,我們必須加快和擴大合作,以確保未來社會和地球更加美好。」
監製丨陸毅
製片人丨趙新宇 鄭弘
策劃丨鄭立恆
編輯丨何肖南
視覺丨邢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