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十年之約,人類做到了嗎?我們,已走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十字...

2020-12-14 央視新聞

近年來,人類每年消耗生物資源是地球生產量的1.6倍;

全球近四分之一物種瀕臨滅絕;

地球「生命力」指數比20年前下降1/3……

9月15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發布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GBO-5)報告。報告顯示,儘管在多個領域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展,但自然界仍遭受著沉重打擊,情況日益惡化。

報告公布了2010年設定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完成情況:在全球層面,20個目標沒有一個「完全實現」,只有6個「部分實現」(防止物種入侵、維持現有保護區、獲取和分享遺傳資源、制定生物多樣性戰略和行動計劃、共享信息和調動資源)

「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

世界各國政府於2010年商定的《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中,圍繞五項戰略目標設立了20項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希望通過採取有效、緊急的行動,制止生物多樣性喪失,為人類福祉和消除貧困作出貢獻,並實現2050年生物多樣性願景,即「與自然和諧相處」。

這些生物多樣性目標都有哪些?人類十年來完成的情況如何?一圖了解↓

生物多樣性情況日益嚴峻

生物資源消耗過度

報告顯示,人類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持續超過地球再生這些資源的能力。2011年到2016年,全球生態足跡(維持一個人、地區、國家的生存所需要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面積)保持在生物承載力的1.7倍左右——換言之,需要「1.7 個地球」來再生我們使用的生物資源。2020年的生態足跡估計約為「1.6個地球」。

△2019年,巴西亞馬孫地區去森林化達到2008年以來最高水平,喪失近100萬公頃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20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報告,2010—2020年期間,全球森林以平均每年470萬公頃的速度淨喪失,這一數據比前十年低約10%(2000—2010年為每年520萬公頃)。其中,非洲取代南美洲成為森林淨喪失率最高的大陸。

△2019年,全球野生捕撈海鮮消費量僅有16%通過海洋管理委員會可持續認證

近年來,海洋魚類種群中被過渡捕撈的比例持續上升,世界上已有大約三分之一的魚類被過度捕撈。

物種數量下降明顯

地球生命力指數是一個衡量物種豐度變化的敏感指標。從2000年以來,地球生命力指數總體下降近三分之一(32%),淡水物種種群下降最多(44%),其次是陸地物種種群(39%)和海洋物種種群(8%)。

△加拉帕戈斯平塔島象龜於2012年宣布滅絕,主要是由於外來入侵物種破壞棲息地

在綜合評估的生物分類組別中,瀕臨滅絕的物種比例平均為23.7%(約有100萬個),即全球近四分之一的物種瀕臨滅絕。

生態威脅加劇 保護投入不足

IPBES在全球範圍內,將18種大自然對人類的貢獻進行了評估——在過去50年裡,有14種呈下降趨勢,其中包括了幾乎所有生態環境方面的貢獻。這也意味著由於生態多樣性的逐漸喪失,其本身對人類的幫助越來越弱。

△全球保護區的覆蓋範圍和未來承諾範圍(虛線)

世界保護區資料庫顯示,到2020年8月,全球約15%的陸地和淡水環境被保護區覆蓋,約7.5%的海域被保護區覆蓋。迄今評估的25380種物種中,被保護區充分覆蓋的物種只有43%。

現有數據表明,全球生物多樣性融資額每年約為780億至910億美元。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資金需求,保守估計需要數千億美元。

報告指出,如果人類不改變目前的行為方式,繼續保持非可持續性的生產和消費模式,伴隨著人口增長和技術發展,全球生物多樣性將進一步減少。

這也將使過度開發、氣候變化、汙染、外來入侵物種等惡劣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大,進而威脅到人類的健康、社會經濟以及全球可持續發展。

其中,生物多樣性下降對土著人民、地方社區以及世界上的窮困和弱勢群體尤其不利。

現有證據表明,儘管未能實現《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的目標,但減緩、制止並最終扭轉當前生物多樣性下降的趨勢還為時不晚。

為了實現2050年「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願景,報告呼籲人們在一系列活動中擯棄「一切照舊」的模式,提出了減緩及遏制自然退化趨勢所需要的八大轉型。

土地和森林轉型:保護完整的生態系統,恢復生態系統,整治和扭轉退化,利用景觀級空間規劃來避免、減少和減緩土地使用變化。可持續農業轉型:利用農業生態和其他創新方法重新設計農業系統以提高生產力,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可持續糧食系統轉型:促成可持續的健康飲食,更重視糧食的多樣性,以植物糧食為主,進一步減少消費肉類和魚類,大幅減少糧食供應和消費中的浪費。可持續漁業和海洋轉型:保護和恢復海洋和沿海生態系統,重建漁業,管理水產養殖和海洋的其他用途,確保可持續性,加強糧食安全和生計。城市和基礎設施轉型:部署「綠色基礎設施」,在建築景觀中為自然留出空間,改善公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減少城市和基礎設施的環境足跡。可持續淡水轉型:一種統籌做法,保證自然和人類所需的水流量,改善水質,保護重要棲息地,控制入侵物種,保障連通性,恢復從山區到沿海的淡水系統。可持續氣候行動轉型:採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同時迅速淘汰化石燃料的使用,以減少氣候變化的規模和影響,同時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實現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帶來積極的推動力。向包含生物多樣性的「一體化健康」轉型:採用綜合性方法管理生態系統,包括農業和城市生態系統以及野生動植物的利用,促進生態系統健康和居民健康。

正如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伊莉莎白·馬魯瑪·穆雷瑪所說的那樣:

「人類在留給後代的自然遺產問題上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當前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速度之快在人類歷史中前所未見。人類如果繼續以不可持續的方式開發利用自然,那麼也難保自身的福祉、安全與繁榮。」

「如今,我們必須加快和擴大合作,以確保未來社會和地球更加美好。」

監製丨陸毅

製片人丨趙新宇 鄭弘

策劃丨鄭立恆

編輯丨何肖南

視覺丨邢程

相關焦點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丨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們在行動
    西豁子小學少工委組織開展「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活動,師生一起來學習了解學習生物多樣性的知識,發出保護生物多樣性倡議書,用我們自己的方式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資源。簡單來說,生物多樣性表現的是不同生物種類,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其相互交替、相互影響,從而令地球生態得到平衡。生物多樣性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山海河湖,花鳥魚獸,挺拔的大樹,腳下的綠茵,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呼吸著新鮮自由的空氣,欣賞著大自然的美景,享受著多樣的環境帶來的愉悅。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丨篇三: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在行動
    5月22日是聯合國大會確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在這一天,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將舉辦系列宣傳活動,提高全社會共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共建美麗地球家園
  • 奧林匹克塔東方明珠塔昨晚熄燈,呼籲保護生物多樣性
    奧林匹克塔東方明珠塔昨晚熄燈,呼籲保護生物多樣性 實習生 孫聖起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2019-03-31 14:24
  • 保護溼地與生物多樣性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在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並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歷史背景下,我們迎來了第十四個世界溼地日和首個聯合國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今年世界溼地日的主題是「溼地、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世界各國開展了各種活動來進一步喚起人們對溼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注溼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自然生態系統之一,被譽為「物種基因庫」。
  • 科普知識丨保護生物多樣性 我們應該怎麼做?
    但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現在物種滅絕的速率已經是正常背景下的1000倍。 不論是教科書裡經典的渡渡鳥、袋狼的消失,還是2018年3月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的離世,都在不斷地鳴響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警鐘。
  • 【聚焦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生物如此多嬌
    生物有多少種,又叫些什麼?生物如何生存,又有哪些生活方式?未來,又會有多少生物誕生、又將有多少生物滅絕?古往今來,人類關於生物的研究從未停止,也從未找到唯一的答案。生物,一個簡單的名詞,蘊含了多少人類未知的秘密。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丨我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佔陸域國土25%
    今天(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生態環境部表示,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都有密切聯繫。目前,全球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各種功能正在衰退。
  • 歐盟提出「203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 | 綠會國際部生物多樣性超級年...
    它提出了一些措施,旨在通過促進農業生態實踐,並在未來十年內使歐盟四分之一的農業用地實現有機化,來轉變農業部門的措施——農業部門是歐盟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最大驅動因素之一。歐盟委員會表示,該戰略是歐盟對從COVID-19大流行中復甦之努力的「核心要素」。
  • 新時代少年報|小學生行動起來 保護生物多樣性
    去年9月30日,習爺爺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向世界發出「春城之邀」。 我的家鄉雲南,素以「動植物王國」享譽全國,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上世紀50年代中期,滇池有一種特有魚類叫滇池金線䰾,它的鰭均為金黃色,遊動時在陽光下熠熠閃亮,故而得名。現如今,它已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屬於極度瀕危物種。
  • 森林對人類、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至關重要
    國際森林日為世人提供一個平臺,讓我們更好地認識各類林地和樹木的重要性,讚美它們為人類提供的支持和保護。  森林覆蓋了地區三分之一的土地,大約有16億人,包括2000多種土著文化,依靠森林維生,從中獲取藥物、燃料、糧食和住房。森林還是陸地上最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超過80%的動物、植物和昆蟲物種以森林為家。
  • 保護飯碗裡的生物多樣性
    除了積極地應對外部衝擊,我們更需要回歸到食物本身,認識到是什麼使這些從自然走上餐桌的「生物」更健康、更安全。生物多樣性與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食物多樣性的基礎。我們所食用的無論是五穀雜糧、蔬菜瓜果還是魚肉蛋奶,它們追根溯源都來自於各種各樣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沒錯,微生物,酸奶、腐乳……哪種發酵食品離得開微生物呢?)。
  • 初中生物練習題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
    期末複習(五)第六單元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     課程類型複習課主備課人     課時數5第5課時、備課組長籤字     一、知識概念強化複習     第一章根據生物的特徵進行分類     知識點43生物的分類的依據
  • 環保科普專欄丨生物多樣性保護常識
    生物多樣性是維護地球生態平衡的主要因素,為全球的物質轉換、能量轉換、信息傳遞提供了重要基礎和條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的衣、食、住、行及物質文化生活的許多方面都與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密切相關。
  • 英國《自然》雜誌:中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寶貴經驗值得世界聆聽
    △《自然》雜誌報導截圖  文章援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日前發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指出:全球在2010年擬定的20個原定於2020年實現的保護物種和生態環境的目標中生物多樣性的持續喪失和生態系統的持續退化對人類福祉和生存產生了深遠影響。  文章稱,針對聯合國敲響的「警鐘」,全世界應該立即行動起來,扭轉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惡化趨勢。2019年,各國針對生物多樣性的一項分析表明,約一百萬種動植物物種面臨滅絕風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9月發布的最新《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清晰地指出,在1970年至2017年期間監測的脊椎動物數量平均下降68%。
  • 儀隴縣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定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工作,鼓勵和支持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企業事業單位、志願者及當地群眾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法規、保護知識、利用技能的宣傳、普及和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營造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良好氛圍。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法規和有關保護知識的宣傳,對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 如何讓北京成為「生物多樣性之都」?
    正如我們在「北京杜鵑」和「北京雨燕」追蹤項目中所看到的,有些鳥類還會飛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而最遠的甚至到了非洲。大多數鳥類都是在夜間遷徙,在我們入睡之時悄然飛過北京(在八月下旬到十月上旬的任何一個夜晚,只要將麥克風指向天空,都能聽到很多鳥叫聲,可由此一探這個城市上空的鳥類遷徙規模)。當然,有一些鳥類會留在北京,讓我們有機會「一睹芳容」。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昆明用「雲力量」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
    圖為活動現場 杜瀟瀟 攝中新網昆明5月22日電 (杜瀟瀟)22日,第27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天,昆明市啟動「2020·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助推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設美麗中國典範城市」系列活動,邀請全民一起參與守護生物多樣性,用「雲力量」助力昆明生物多樣性保護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走進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目前,全省已實施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物種拯救保護項目120多個,建設了14個保護小區(保護點)、13個近地和遷地基地(園)、5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受保護對象物種達44個。華蓋木、漾濞槭、巧家五針松等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繁育人工種群10萬餘株,回歸3000多株,遷地保護的華蓋木、滇桐等已開花,部分種類能正常結實。
  • 海洋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門議題
    11月4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最高學術盛會——第九屆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研討會召開,海洋成為此次研討會的新亮點和新特色之一而備受矚目。此次研討會由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中國委員會、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國家林業局、環保部、國家海洋局、農業部和住建部等多個部委聯合舉辦,廈門大學和海洋三所共同承辦。
  • 答案在自然——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生物多樣性超級年速遞
    作為提高人們對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談判認識的努力的一部分,《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已宣布了2020年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DB)的主題為「我們的解決方案是自然的」(「Our solutions are in nature」,或意譯為「答案在自然」)。這一國際日的主題表明,生物多樣性仍然是我們所有人面臨的一系列可持續發展挑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