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想養出聰明寶寶,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孩子的大腦發育也就不出意外地成為父母關注的重點。
可父母針對孩子大腦發育的手段畢竟有限,除了充分的營養補充,父母所能用到的最好方法就是外部的刺激引導。怎麼通過刺激,來實現寶寶大腦的發育就成為父母接下來要面對的最大難題。
人的這個部位被稱為「第二大腦」,李玫瑾:暗示了孩子的智商高低
前段時間看過一個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的講座,裡面有些內容對於育兒很有幫助,特地摘取了一段,希望能夠給各位寶爸寶媽提供一點育兒建議。
李玫瑾教授指出,孩子聰不聰明,根本不需要做市面上那些亂七八糟的檢查項目,孩子智力高低的秘密全藏在手裡。
李玫瑾教授的這段話其實並不是故作玄虛,已經有多項研究證實,人們最常用的手就相當於人類的「第二大腦」,它在人的大腦發育全過程中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價值。換句話來說,孩子聰不聰明,看看手就能一目了然。
當然,這裡的看看手並不是迷信說法中的看手相,而是指看手的發育情況和靈活度。之所以將手稱為「第二大腦」,其實是和它的重要性有關係。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人體的各項器官在大腦中都有著相應的「代表區」,而手尤為特殊:手部的運動中樞在大腦皮層中佔據了較為廣泛的區域,這些神經中樞都是由神經細胞組成。
如果一個人手部發育越好,手指靈活度越高,相應的,神經中樞中細胞的活性會越強,大腦發育的潛力自然也就越大。
在美國的《普林斯頓科學文庫》中,一位叫皮內爾的教授的論文顯示,成年人的手能夠做出75萬個動作姿態。而剛出生的寶寶則需要不斷鍛鍊才能達到這個效果。
父母不妨試想一下,75萬個動作姿態會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因此,父母要想增加孩子大腦發育的潛力,一定要從手部訓練抓起。
孩子將來智商高不高,關鍵在於早期手部的訓練夠不夠
研究發現,手上遍布了人類最敏感的神經,最多可達100萬條。
這一百萬條神經會將手部接觸到的信號轉變為電信號,並通過腦間結構—突觸傳遞到大腦皮層中。在這個過程中,信號每傳遞一次,大腦突觸就會得到一次強化,從而使大腦在下一次處理信號時速度更快,大腦開發的程度自然也會加深。
一般來說,孩子在3歲的時候,大腦發育會達成成年人的80%~90%。如果父母能抓住大腦發育的這個機會,通過對手部的刺激,重複上面的過程,對寶寶的大腦進行不斷的刺激開發,寶寶的大腦發育自然不會差。
父母對孩子手部的提前訓練會成為孩子的財富,孩子將來的潛力不可限量
有人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將大腦比作一個永不停歇的機器。剛出生寶寶的大腦就像是尚未完全運行的機器,想要讓這個機器運行得更有效率,除了增加機器的動力(營養補充)之外,最好地辦法就是讓這個機器不斷地工作。
俗話說:「多用則靈,不用則廢。」孩子的大腦發育也是這個道理,想要讓孩子有更高的智力潛力,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大腦這個機器開始工作,而不是處於「空轉」狀態。
手部的訓練無疑是大腦從事的最好的工作內容。
可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對寶寶的手部進行訓練呢?
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經說:「孩子從出生後的第三天起開始教育,就已經晚了兩天了。」這句話放在寶寶的手部訓練上也同樣適用。其實,從寶寶出生的那天起,父母就可以針對性地對寶寶的手部進行訓練。
●0~1歲的孩子
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進入手部動作快速發展的階段,簡單的抓握反應已經被孩子輕鬆掌握,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抓握一些東西,比如媽媽的手指,奶瓶等小件物品,鍛鍊寶寶手指靈活度。
●1~2歲的孩子
這個時候寶寶的手部發展已經有了一個明顯的躍升階段,他們能夠做到基本的握筆,用勺子吃東西的手部動作。這個時候父母要重點訓練寶寶手部的精細動作,比如翻書,玩拼圖等。
別看這些項目不起眼,實際上對寶寶手部發育要求很高。特別是翻書,能夠有效地鍛鍊寶寶手指的靈活度。研究人員指出,手指靈活度的訓練能夠大大刺激新運動皮層的發育,讓寶寶的大腦發育邁上新臺階。
●2~3歲的孩子
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能夠進行更加細緻,甚至是帶有學習性質的手部運動,他們能夠畫出水平線和交叉線,甚至有的寶寶還會畫出圓圈,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父母對這個階段寶寶的手指訓練同樣應該適當增加一些知識性的內容,比如讓寶寶看一些帶有初步認字和英文讀寫的繪本。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寶寶在鍛鍊手指的同時,學到一些必要的知識,真正做到站在起跑線上。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