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學科交叉融合 促進學術協同創新 西北大學史學部今起成立

2020-12-11 光明日報

12月10日下午,西北大學史學部成立大會暨史學家工作室掛牌儀式在西北大學太白校區舉行。西北大學名譽校長、著名歷史學家張豈之,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一級教授王子今,西北大學黨委書記王亞傑,校長郭立宏,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正斌、常江,校黨委常委、黨(校)辦主任呂建榮等出席儀式。大會由西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賴紹聰主持,校內各科研院所負責人、部分師生代表共200餘人參加了當天的活動。

成立大會上,王正斌宣讀了學校關於成立史學部、王子今史學家工作室和有關人員聘任的文件。張豈之、王子今、王亞傑、郭立宏共同為「西北大學史學部」「王子今史學家工作室」揭牌。郭立宏為史學家工作室首席專家,史學部主任、執行主任、副主任頒發了聘書。

據了解,新組建的史學部涵蓋歷史學院、文化遺產學院、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中東研究所、絲綢之路研究院(西北歷史研究所)、科學史高等研究院等學院和研究機構,同時吸收中共黨史、文學史、新聞史、經濟史、哲學史及信息學科相關研究領域參與建設,打造大史學學科協同發展範疇。學部制改革試點是西北大學深入推進學科交叉融合、促進學術協同創新、支撐「雙一流」建設的一項重要戰略性工作。繼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之後,史學部掛牌成立,標誌著西北大學學部制改革探索又邁出堅實一步。

史學部的核心主幹學科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和科學技術史是西北大學積澱深厚的傳統優勢學科,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和社會聲譽。史學部成立後將重點圍繞學科交叉方向凝練、學科交叉團隊組建、學科交叉平臺搭建、學科交叉人才成果評價、跨學科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工作。學校將舉全校之力支持學部制改革試點工作,為西北大學「雙一流」建設探索有益經驗、提供示範樣板。

會上,張豈之先生在講話中回顧了四十年前學校歷史系的辦學情景。他說,本科教育是高等學校的中心工作,任何時候都應抓緊抓好。他同與會師生分享了自己對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感悟和體會,號召全體師生深入學習大會的會議精神,並貫徹落實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把西北大學建設得更好。

王亞傑在講話中表示,西北大學實施學部制改革試點並成立史學部,是學校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具體實踐。並就做好學部制改革試點,特別是史學部未來的建設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

成立大會結束後舉辦了西北大學「侯外廬學術講座」第163講,王子今教授為師生代表作了「秦漢兒童的世界」的專題報告。西北大學史學學科源於1937年設立的西北聯合大學歷史系,在歷代西大史學人堅守初心、埋頭苦幹下,厚植形成了學養深厚的歷史底蘊,凝練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標誌性成果,較好地服務了經濟社會發展。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考古學取得了A+、世界史取得了B+、中國史和科學技術史取得了B的良好成績。(光明融媒記者 張哲浩、馬榮瑞)

相關焦點

  • 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推動研究生創新能力再上新臺階
    山東大學第十四次黨代會以來,研究生教育主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優勢,從學科交叉融合角度探索破題之策,通過組建交叉導師團隊、挖掘大型交叉科研項目、產學研深度融合等途徑,實施交 叉融合育人工程,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       學校加強頂層設計,聚焦需求,各部門聯動,合力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科交叉融合構築學科建設新高峰
    之所以與這所老牌傳統的工科學校合作,侯院士坦言,看中工程大注重學科交叉融合、構築學科高峰的實力,為藥物智能製造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深諳此理,但學校並未囿於傳統的學科思維,特別是成為教育部新工科建設地方高校牽頭單位之後,面向中國製造2025,學校對傳統學科進行升級再造,打造機械工程、交通運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紡織科學等9個學科生態群,構築起工程大特色的應用型學科交叉融合生態系統。在優渥的科研環境下,校內各科研機構協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 華中科技大學:優化學科布局、突出交叉創新,加快建設一流學科!
    「十三五」期間,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提出「強基礎、上水平、佔高峰」「三步走」發展戰略,堅持「綜合性、高水平、強特色」定位,加強頂層設計,優化學科布局,突出交叉創新,紮實推動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加快建設、特色建設、高質量建設。
  • 華中農業大學科教融合協同育人
    華中農業大學堅持科教融合,將學科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將科研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著力培養行業拔尖創新人才。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農科與生命科學為主幹,構建大學科群,促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形成以農科為優勢,生命科學為特色,農、理、工、文、法、經、管、藝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格局。
  • 探討交叉學科發展,全國首屆前沿交叉學科論壇在南科大舉辦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方案》,廣東正舉全省之力推進實施一批重大方案、落地一批重大項目、構建一批重大平臺,其中就包括支持深圳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前沿交叉研究平臺,構建「應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業應用」創新鏈。未來將支持包括南科大在內的高校積極牽頭或參與前沿技術攻關,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生態系統,全力推動交叉研究發展再上新臺階。
  • 不同學科間如何交叉融合?山大新揭牌的護理與康復學院提供了一條新...
    這意味著,該校在推進醫教、科教、產教融合和學科匯聚融合交叉方面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了解到,山東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是在原護理學院基礎上,整合齊魯醫院、第二醫院等臨床及戰略合作企業等相關資源而建設的學校直屬獨立建制教學科研單位。
  • 西北大學2018年十大新聞
    全面系統總結第四輪學科評估經驗,圍繞「學科方向-學科團隊-學科平臺-學科集群」,構建一體化遞進式學科發展體系。推進復辦醫學學科,西安市第一醫院、第三醫院成為我校醫學院直屬附屬醫院。打造學科建設特區,紮實推進地質學一流學科建設和考古學一流學科培育工作。
  • 福州大學校長付賢智:促進人工智慧學科融合 加快新工科建設
    編者按:教育推動科技進步從而促進人類生活更加美好。校長的使命是明確辦學方向、制定學校發展規劃、建章立制、爭取資源、領導課程改革、激發學習熱情,形成思想,明確任務等等。2020年4月,由全國高校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創新聯盟組織編寫的&34;榮譽出品,《校長賦能人工智慧教育》是業界第一本介紹、詮釋我國高校人工智慧專業建設及教育教學的時代讀物。
  • 第二屆中西醫協同創新發展(南寧)大會學術周隆重召開
    值此天地之氣閉藏蓄勢之庚子仲冬,12月12日始,「第二屆中西醫協同創新發展(南寧)大會學術周」於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隆重召開,眾多中西醫學者同仁們相會南寧,牽手雲端,問道,求知,探理,共尋多學科交融之路徑,共謀中西協同創新發展之良策,共商維護生命健康之大計,共同綻放人民健康事業發展新活力
  • 北京大學召開促進新工科與人文學科進一步交叉融合發展專家座談會
    2020年12月22日上午,「促進新工科與人文學科進一步交叉融合發展專家座談會」在英傑交流中心召開。北京大學副校長黃如,人文學部主任申丹、副主任李四龍,來自人文學部、理學部、信息與工程學部3個學部9個院系的15位專家學者代表以及新工科建設推進工作組、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議。
  • 「煤炭安全智能精準開採」國際學術會議暨「協同創新組織」成立兩...
    由安徽理工大學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波蘭AGH理工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深部煤礦採動響應與災害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煤炭安全精準開採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主辦,中國煤炭學會、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煤炭科工集團等單位協辦的「煤炭安全智能精準開採」國際學術會議暨「協同創新組織」成立兩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此隆重舉行。
  • 交叉學科賦能科技創新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已成為高校學科發展的新增長點和促進新興學科建設、培養學術領軍人才的有效途徑,對高校未來的整體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次大會邀請眾多交叉學科領域院士及國內外享有盛名的交叉研究機構參加,為各高校提供相互交流先進經驗及合作的平臺,深度探討如何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在前沿和交叉學科領域培植新的學科生長點,完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動力機制、資源配置機制、組織協調機制、利益保障機制和評價監督機制;並以全國前沿交叉研究院聯席會為基礎籌備成立中國交叉科學聯席會,共同促進交叉學科的長期有效發展。
  • 學科交叉是怎樣在芝加哥大學實現的
    芝加哥大學 資料圖片學科交叉是當今世界學術主流發展方向之一,它是科學前沿的生長點,也是新發現的高產地,能促成多學科協同攻克複雜的綜合性問題,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目前,我國已經意識到學科交叉的重要性,諸多高校將其列為教學改革的重點項目。事實上,學科交叉並非新生事物,自19世紀30年代起,美國學界就曾多次出現學科交叉的浪潮。
  • 以學科交叉融合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新語)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揭示了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科技創新的規律,指出了高校紮根中國大地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方向。  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驅動下,多學科交叉會聚與多技術跨界融合將成為常態,並不斷催生新學科前沿、新科技領域和新創新形態。最為明顯的變化之一,是智能化將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人工智慧等數字科技將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需求緊密結合,從而產生一系列重大影響。
  • 北京大學攜手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美國密西根大學、西北大學
    為更好地發揮世界一流大學群體的綜合優勢、開展高水平創新和人才培養,北京大學於2017年1月17日與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密西根大學籤約共建先進位造國際協同實驗室;於19日與協同院、美國西北大學籤約共建先進材料系統與仿真國際協同實驗室,開啟了一種全新的國際科研與人才培養模式。
  • 交叉學科將成第14個學科門類
    最近幾十年來,科學上的突破和創新越來越依賴於交叉學科,據學者統計,從諾貝爾獎結果來看,最近25年交叉研究獲得諾貝爾獎的比例已接近一半(49.07%)。比如集成電路專業就涵蓋了工科和理科多門專業知識,相關人才培養也需要高校各相關學科之間的有效協同。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操太聖教授認為,此次設立交叉學科門類,是對高校知識生產方式和未來人才培養模式上的一種政策引領。
  • 全國首屆前沿交叉學科論壇暨前沿交叉研究院聯席會舉行
    在此背景下,我國於今年再次調整學科門類,新增交叉學科作為第14個學科門類;基金委也在深化改革中推動完善學科交叉融合機制,經過調研和籌備,於11月29日正式成立了交叉科學部。這也是時隔11年,基金委再次成立新的科學部。這是對知識生產方式和未來人才培養模式上的一種政策引領。
  • 醫工結合 強強聯手 西北工業大學醫學研究院正式成立
    為健全學校學科體系,進一步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全面推進學校「雙一流」建設,9月1日,西北工業大學醫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為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據悉,研究院由西北工業大學、空軍軍醫大學和陝西省人民醫院三方合力共同建設。
  • 這些院校將重點布局交叉學科
    「雲開放日」,上海交大面向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以特色、強勢學科交叉融合,擬推出7個雙學士學位試點項目,涵蓋工理交叉、經理交叉、法經交叉、醫管交叉等領域,培養創新型交叉複合人才。這些交叉協同中心的建立,創新了醫學與健康學科的建設機制,也初步勾畫了華東師範大學醫學與健康研究院的特色和輪廓。
  • 高招時間|西北大學:堅持以學生為中心 培養創新能力人才
    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西北大學形成了「發揚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負建設西北之重任」的辦學理念,匯聚了眾多名師大家,產生了一批高水平學術成果,培養了大批才任天下的傑出人才,享有良好的學術聲譽和社會聲望,被譽為「中華石油英才之母」「經濟學家的搖籃」「作家搖籃」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