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北鬥三號衛星組網成功,最近北鬥衛星導航成為熱門。
在學習了解關於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過程中,新近學習到一個「新」知識:美國在中國的哪個方向?
以前大家都認為是西方。
這次學習,我又知道了一個答案:北方。
原因很簡單,因為地球是圓的。
那這個「新」知識有意義嗎?
學習後知道這個知識對國家很有意義。(具體的意義,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網查一下。)
對我本人也很有意義。意義之一是學無止境,創新的認知和發現沒有盡頭。
由此,我想到了剛剛過去的高考。
每年高考過後,關心高考的人們都會關注哪哪地方的哪個學校的誰誰是狀元。
每年高考過後,盼高考狀元、聊高考狀元、採訪高考狀元、學高考狀元,成為每年夏季的一個熱點話題和事件,也已經持續了四十多年。
狀元為什麼這麼熱門呢?
因為第一名很重要。大家都對第一情有獨鍾。就如同體育比賽的冠軍。
那為什麼叫狀元呢?
細心的人會深究。在探究我們的歷史時,尤其是科舉制度時,會發現大家每年關注的狀元有很多,與古代的狀元相比讓一些人感覺哪裡有些不對勁。這個不對勁還不好說到底是什麼。
是的,是有些不對勁。
因為古代的狀元,每3年才有1個。如果把武狀元也算上的話,最多也就2個狀元。
而如今每年都有狀元,每年還有很多狀元。
單純從數量與質量的關係上看,古代的狀元與如今的狀元相比,可以說是貨真價實的狀元。
說貨真價實,是因為:
「狀元」一詞,是古代科舉時期的專有名詞,是指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考試的一甲第一名,全國只有一個。
而如今的高考狀元只是每個省的高考第一名,與全國第一名,相差很大。
所以說如今用「狀元」一詞來比喻高考第一名,有用詞不當之嫌。
如果只是為了追求誇大宣傳效應,那就另當別論,用詞意擴展來解釋,也可以說得過去。
古代,文人讀書參加的考試分為縣試、府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分別由縣官、知府、皇帝委派人、禮部和皇帝主持考試,考中的人分別被稱為童生、秀才(生員)、舉人、貢士和進士。
鄉試的第一名被稱為解元,會試的第一名被稱為會元,殿試的第一名被稱為狀元。連中三元就指的是這三元。
因此,如果古今對照一下,如今高考第一名的被稱為「解元」一詞比較合適。
如果大家還對狀元特別感冒的話,可以嘗試一下每年把全國各省所有的第一名(或前三名)聚在一起,再舉行一次考試,最後獲得第一名的稱其為狀元。
是不是發現「會元」這個詞古今沒有對應了?
在高考方面還真是不好嚴格對應。但如果在如今的公司或政府等等的招聘上,可以把「會元」看作是筆試考試第一名,把「狀元」看作是綜合成績第一名。
科舉制度運行了1300多年,單單看年頭長短,凡事利弊共存,就說明其還是有很大價值。
如今的教育體制,相對來說更加科學,但也肯定會有其不足,這是很正常的。
很多人可能對「範進中舉」印象深刻。
最後,了解一下古今的學位對比,看看古今的不同所在,這不同應該不只是稱呼上的不同。
對應一下,你的最高學歷是秀才、貢生、舉人、進士,還是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