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大經濟、大生產、大科學、大社會呼喚與之相適應的大教育。新的科技、信息、技術、材料運用於教育,使得傳統學校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們要突破傳統教與學方式的局限性,在此背景下「無邊界學習」應運而生,指導我們探索創新,進一步夯實「大教育觀」。
教師多樣:跨界融合的創新型教師。多年來,課堂教學囿於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限制了教師,也限制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當下的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可以輕鬆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然而很多學校還在用傳統的單一教學方式引導年輕教師的教學。我們應用全新的方式,促進教師將本學科領域知識與其他各項技能融合,引導教師發揮自身潛能,在實踐中形成融會貫通的教學方式。
課程重構:重構全資源創新課程。社會資源、社區資源、網絡資源都可以為學校所運用,成為有效的學習資源,打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性。
未來教育,旨在培養未來社會需要的實用人才。只有將學校教育資源與社會優質資源有效結合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才是符合未來人才培養需求的教育。
作為全球高科技製造中心,深圳市南山區匯聚了一批先進的高科技企業,擁有優質的學習資源。南山區教育應借力「未來教育研究院」的高端資源,從頂層設計把南山區優質的企業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社會資源整合起來,構建綜合教學資源平臺,使學生可以到騰訊、大疆、華為、中興、華潤、招商、南山集團等著名企業的展示廳、工廠、車間體驗他們的文化,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讓這些優質社會機構成為學習探究的基地。
可以說,南山區打造社會資源與學校教育融合的大平臺,既是課程的開發和重構,也推動學生進行實踐探究和項目式學習,為未來教育模式作出了先行探索。
學習破界: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的有機融合。未來教育就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行業需要人才的教育。為此,需要讓我們的學生走出校門,走進大自然、博物館、社區、企業、公司去親身體驗,從而激發興趣,培養願景。
在體驗的基礎上學習,有助於學生認識知識直觀的實用價值,培養一種形象思維。陶行知有言:知識來源於生活。學習的知識,只有在生活中有所體驗,有所感知,才能長久留存在學生腦海中。通過具體的物象轉化為知識,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學習素養。所以,為學生學習提供豐富的情境體驗,將教材、課堂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這正是未來學習努力的方向。
深圳市南山區有各類大中小企業10萬餘家,如果以改革開放的基因為引領,選擇1萬家優質企業,按照符合學生學習的要求和條件設置,納入學習資源庫,再加上歷史、文化的各類豐富設施,依託山海相接的自然資源,打造南山學生全資源育人平臺,可以突破學校教育的邊界,實現全社會全資源共同育人的大教育環境。
其中,赤灣學校開展的「綠色之行,文化之旅」就是以「無邊界學習」為理念,鼓勵學生以主題探索的形式走進周邊的企業、公園、港口碼頭等,通過實地考察與親身體驗,在實踐中學習與成長,實現學校教育資源與社會資源的融合。如到小南山公園聽環衛工人上一堂垃圾分類課,到赤灣炮臺聽武警戰士講述先輩抗擊列強入侵的可歌可泣的事跡……這些活動改變了灌輸式、宣講型、模式化的單一德育模式,融入地域文化資源和多學科知識,創新了家、校、社區、社會資源融合的新形式。近年來,學校通過語文、數學、美術、體育、音樂、科學等學科的有機融合,圍繞主題展開活動,將校園內外、課堂內外、教材內外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整合,構建了適合學生多元化發展的特色課程體系,讓學生在探索實踐中學,在感受理解中悟,培養實踐動手能力,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通過這樣的體驗式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和學習的樂趣得以被學生銘記在心。未來,學校仍將致力於探索社會資源與學校教育教學的融合與創新,構建多元學習的有效範式。
(作者系特級教師、廣東省深圳市赤灣學校校長)
《中國教師報》2020年12月09日第6版
作者:王小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