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 (記者 江躍中)「守住門、看住人,切斷病毒傳播途徑。」普陀區石泉路街道在實施小區常住居民《臨時出入證》的基礎上,近日又推出了小區「門長制」的新舉措,對小區大門實施全方位防控。
圖說:石泉路街道實施小區「門長制」,全方位防控小區大門。街道 供圖(下同)
每個小區只留1個出入口
為減少疫情傳播風險,石泉路街道堅決落實每個小區儘量只留1個出入口的防控要求,應對返城人流高峰的到來。中山北路2347弄屬於和平新村居委會,有8幢房屋32個門洞,805戶居民,該小區有3個大出入口、3個邊門,且1號和15號居民樓的門洞直接開在嵐皋路上。對此,街道對該小區大小出入口進行科學安排,封閉5個,沿嵐皋路的2個門洞採用圍欄的方式保留1個出入口,並實行24小時制不間斷管控。
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疫情防控工作發展情況,街道82個小區原有的202個出入口,在充分考慮了社區居民的出行習慣後,現在白天封閉118個出入口,晚上10時到第二天早上7時之間,再關閉6個出入口,這樣白天僅開放84個出入口,晚上僅開放78個出入口。
對目前採取的小區半封閉式管理,大家普遍表示理解支持,業主們認為這是對居民身體健康、生命安全高度負責的重要體現。
圖說:居民們只要憑藉《小區出入證》,待志願者測量體溫正常後,即可進出小區。
憑藉《小區出入證》進出小區
石泉路街道的各小區物業已暫停使用智能識別電子門禁,實行出入口人工管制,門長根據《門長職責書》,全面負責自己的1個或2個小區出入口人員檢查、車輛登記的管理督查,24小時全天候開展工作,對出入車輛、人員實行檢查全覆蓋。
街道還採取發放《小區出入證》的辦法加強管控,出入證上既有人性化的告知,又有持證人員的所屬居委會,為長期居住在本小區的人員提供出行便利,也為快速甄別外來人員提供了一定的依據。居民們只要憑藉《小區出入證》,待志願者測量體溫正常後,即可進出小區。外來居民則需要詳細登記個人信息,並進行身份核查。
居民沈女士說:「我看到社區幹部天天守在門口,忙著登記、詢問,忙起來連水都顧不上喝,我們居民自己要密切配合,『悶』在家裡,『悶』死病毒就是作貢獻。」「現在疫情這麼嚴重,我們每次進出在這裡登記,配合一下是應該的,這樣對大家都好。」剛剛買菜回來的陳阿婆說,值守人員24小時輪班站崗,認真排查登記不漏一車一人,確實很辛苦,自己也要儘量少出去,減少他們的工作量。
圖說:門長在小區門口值守
精挑細選44名青年任門長
管好小區大門,就管住了居民防疫的關鍵環節。石泉路街道在街道範圍內精挑細選44名責任心強、敢於挑戰困難的青年,擔任84個出入口的門長,也讓他們在火線中接受鍛鍊。
翟冰是石泉路街道管理辦的工作人員,平時工作比較認真,被街道選中擔任蘭鳳居民區「門長」,翟冰所在的小區原來沒有正規的門衛室或崗亭,現在添置了一頂帳篷,加之天氣寒冷,高強度的工作使他出現了發熱症狀,所幸經過檢查發現,只是普通的發熱感冒。第二天一早,翟冰便又回到了防疫工作第一線,繼續把守著蘭鳳居民區的大門。
除了正常的值班值守外,門長們還要承擔測量體溫、登記、摸排等大量繁重的任務,大家克服晝夜顛倒和天氣寒冷等困難,堅守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