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垂青、政策加持、旺盛需求與滯後供給懸殊巨大,種種跡象表明面向0~3歲的嬰幼兒「託育」行業愈來愈火爆。但對創業者來說,開一
個「託兒所」目前還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兒——投入成本高,盈利模式單一,缺乏專業人才等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古至今,中國家長們都秉持著一個信念,那就是「再窮不能窮教育」。所以中國的家長都非常捨得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花錢。也正是因為如此,教育行業成為創業和投資重點關注的領域。
在過去,民辦幼兒園一直是幼教領域的「香餑餑」。但自去年底「史上最嚴」學前教育新規落地,民辦幼兒園「一夜入冬」,資本化之路幾乎被堵死。於是,資本將目光瞄準了「更早期」的賽道——0~3歲的嬰幼兒託育行業。
風口至
嬰幼兒照護事關千家萬戶
去年11月15日,國務院式發布了《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明文規定民辦園一律不準單獨或作為一部分資產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營利性幼兒園,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營利性幼兒園資產。
意見一出臺,此前各種在資本市場上風生水起的民辦幼兒園的股價應聲而落,相反資本對託育市場關注度大大提升,「過來聊的投資人明顯變多了」。幼兒託育行業的創業者郭靜如是說。
來自i-EDU智庫的數據顯示,2018年託育賽道獲得融資10起,多集中在天使輪,融資總金額超3億元人民幣。其中,千萬級融資3起、億級融資1起。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是全部,託育不是教培行業,它的地域屬性極強且覆蓋範圍小。
託育機構在我國並非新鮮事物,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的託兒所幾乎遍布城鄉,在大中城市的企事業單位、街道社區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轉型、企業後勤服務社會化改革、出生人口減少等因素,託兒所幾乎消失了。
在近年來人口出生率下降等背景下,託育短板話題重回大眾視野。2016年,原國家衛計委在全國10個城市對0~3歲託育服務需求和供給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1/3的受訪者有社會託育服務需求。2017年,中國人民大學與國務院婦兒工委聯合進行的四省市調查中,這一數值攀升至48%。
與旺盛的需求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滯後的供給。有過多年留學海外經驗,深耕幼託行業10年的嬰幼兒發展專家、紐諾教育創始人兼CEO 王榮輝表示:「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35個成員國中,約1/3的0~3歲嬰幼兒受到不同形式的正式照料。法國、瑞典等地的入託率幾乎高達50%,新加坡的近90%。相比之下,中國目前入託率僅有4%。」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菊華曾撰文指出,中國目前社會託育服務的基本型態是:機構服務總量極其不足,服務結構嚴重失衡,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服務效率十分低下。
進入2019年,隨著政策層面的推動,0~3歲託育服務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成為全國兩會最火熱的話題之一。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嬰幼兒照護事關千家萬戶,要針對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後的新情況,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支持社會力量興辦託育服務機構,加強兒童安全保障。
被看好
投資人對託育行業充滿信心
光速中國助理合伙人潘翔在2017年底就決定投資兒童託育連鎖品牌「袋鼠麻麻」,他非常看好幼兒託育在國內的發展前景。潘翔表示,這一判斷來自三方面數據的支撐:
首先,「當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到城市工作,孩子的養育就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爺爺奶奶不跟隨到城裡承擔育兒工作,年輕的父母就必須找到更合適的方法照料孩子,託育機構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其次,2016年我國正式施行全面二孩政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2017年的出生人口中,二孩佔半數以上。潘翔認為,一個二孩家庭在第二個孩子的養育過程中,大概率會選擇相對比較省時省力放心的方法,這也是託育機構的機會所在。
再次,「不同於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很多女性專注於家務及子女成長,中國女性參與勞動率從全球範圍來看是非常高的。從這三方面數據來看,幼兒的託育服務在中國將會有很樂觀的發展前景。」潘翔這樣說道。
拼圖資本創始人王磊同樣對託育行業的發展充滿信心,「0~3歲年齡段的託育機構現在正處於發展期,最近一兩年比較受資本關注。一方面,眾多家庭在嬰幼兒照料方面的剛性需求日益凸顯;另一方面,關於託育行業的政策處於相對寬鬆的時期,未來市場前景可期」。
創業者
瞄準新晉父母對科學養育的需求
除了投資人基於數據的理性判斷,採訪中多名託育機構創始人表示,把孩子送進託育班並非都是無人看管的無奈之舉,他們看到更多的是消費升級趨勢下,新晉父母對科學養育服務的渴求。
「隔代教育曾是很多家庭0~3歲孩子的撫養方案,但初為人父母的80後、90後對科學養育更為關注。隔代教育因為理念、生活習慣又存在諸多問題,這一群體對於託育行業有了更新的需求。」袋鼠麻麻創始人兼CEO索瑪表示。
「袋鼠麻麻」在去年年中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由光速中國領投,雙湖資本、張濤等老股東跟投。本輪融資資金將用於門店開拓、課程產品研發、家長端系統迭代。此前,公司曾獲得來自大眾點評創始人張濤的400萬元天使投資,以及雙湖資本、量創資本的千萬元Pre-A輪融資。
袋鼠麻麻成立於2016年,主要為一線城市打拼的雙職工家庭提供1~6歲兒童的託育服務,其中包括1~3歲的日託、3~6歲的晚託、寒暑假等臨時託育服務。
創始人索瑪表示,袋鼠麻麻的門店共有三種類型。一是社區店,早期集中在上海浦東,現在開始向長寧、虹口、楊浦、閔行等區域拓展;二是選址在大型網際網路公司集中的辦公園區,滿足員工「帶孩子來上班」的訴求;三是「地產+託育」,雙品牌聯營快速拓店,目前已經與龍湖、萬科等達成合作。
袋鼠麻麻的門店運營策略在於:在多次測試驗證之後,團隊採取了高密度打法,在區域內密集布點,以爭取更低的獲客成本和更大的品牌效應;針對託育行業的低利潤問題,袋鼠麻麻專注託育、強調服務,用豐富的內容打造用戶體驗,提升門店坪效和人效。
考驗多
投入成本高、盈利模式單一
投資人看好前景、新生代父母認同服務價值,然而對於另外一端的創業者們來說,開一個託育機構目前還算不上是一筆好生意——盈利單一,是創業者首先要面對的困局。
凡希兒童之家董事長張朝陽算了一筆帳:以目前上海幼兒託育機構設置標準為例,嚴格按照政策中對場地、硬體、裝修以及人員的要求,前期一次性投入需要100萬~300萬元; 如果初期招生不太順利,則需要更充足的資金支持。除此之外,後期運營成本也比較高昂,一線城市房租和人工費用開銷尤其大。據張朝陽介紹,凡希兒童之家從2018年底開班以來,共招收日託班和課外興趣班20位小朋友,日託班每月託費8000元左右,「如果僅做傳統的託育服務,模式太單一,收益有限,只能說是薄利」。
郭靜在創業之初進行過比較細緻的估算,一個託育機構每個月的運營費用大約在二三十萬元,由於嬰幼兒服務的特殊性,這部分資金的投入沒有優化的空間。「線下託育機構用戶生命周期基本是2~3歲這一年,如果把託育服務定位為一種生活服務,一個線下託育中心只能夠輻射到周圍兩公裡的服務人群。基於人口結構的規律性,這個用戶數量是可預估且有限的。」
袋鼠麻麻目前在上海有12家直營店,如今已全部滿員,每個託育中心大約有60名兒童。索瑪坦言,在一線城市專業人員的成本和房租都非常高,「如果只是滿足傳統看管孩子的需求,很難在財務上有好的表現。必須抓住80後、90後父母真正的痛點,踏踏實實地把科學育兒做透,形成口碑和品牌,才能實現企業良性的發展,包括有一個穩定利潤率的提升」。
據了解,現在市面上的託育機構按照兒童年齡設置3~4個班級,每個班級容納15人左右。非營利性託育機構全日制收費每月3000元左右,營利性託育機構每月收費5000~12000元不等。
為了彌補純粹託育在收益上的瓶頸,引入外教及蒙氏教師、提供早教及覆蓋其他年齡段兒童的興趣課程、增加門店數量、開設育兒諮詢服務等方式是多數創業者的選擇。郭靜認為,「這些探索都是著眼於拓展服務、提升坪效的有益嘗試,但不足之處是尚未形成時間上有連續性、場景上有互補性、服務上有系統性的立體化商業模式。」
在索瑪看來,託育行業朝規範化方向發展已經是大勢所趨,但如何讓產品和服務標準化在兒童託育行業尤其難,「0~3歲孩子每個階段的發展變化、個體差異都非常大,如何在兼顧個性的同時把各項工作標準化,更好地滿足他們在智力和行為發展上的需求,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需要通過不斷地分解、細化,依靠多年一線工作經驗對其一項項打磨。因為不形成標準,就沒有辦法複製,沒辦法複製就無法形成規模,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現狀」。
和所有教育機構一樣,專業人員構築的品質壁壘是託育行業的核心資源,但目前專業託育人才也非常稀缺。「找人很難,尤其是0~3歲的託育行業。中國的學前教育專業往往更多針對3~6歲的幼兒園小朋友,0~3歲傳統的育兒嫂在專業度上並不能完全滿足80後、90後家長科學養育的需求。專業託育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定的周期,想在市場上直接找到專業的、有愛的、願意長期把這個事情做好的人非常難。」索瑪說。
據億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