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關注個人成長提升的方法,對這方面的內容都比較有興趣。最近在讀的《認識心理學》,沒想到裡面也有研究如何學習的,雖然很簡短,但是我覺得收穫很多。
一、哪些因素阻礙著我們學習。
1、重複閱讀帶來的熟悉性效應。你以為別讀幾遍,就學會了嗎。事實證明這樣還欺騙了你的大腦,讓他誤以為你會了,考試一測試,還是干著急。
2、小心做標記。看書的時候,是否會有習慣拿起一支筆,看到重點就記記記,有的朋友還專門買來各種式樣的顏色筆。
整本書五顏六色,好看是好看,可惜整實驗一測試,一句都沒有記住。
那麼怎麼樣才是有效的學習?
二、有效學習的幾種方法
1、精細化,陌生的概念熟悉化。
當我們看一些相對專業的書籍,裡面會有很多複雜陌生的概念,我們會把這些概念簡化成易於自己理解的事物。
比如物理課、數學課中出現的公式,用日常的生活中的例子,來分析。講重力就有牛頓蘋果的例子。
還有奇幻小說裡面的生物,比如龍,描述成長翅膀的大蜥蜴,就是用精細化的方法。
通過我們熟悉的事物,來快速理解陌生的事物或概念。我們大腦積累的認知越多,理解能力越強。
2、生成與測驗
生成效應,大聲的說出來。大聲地向其他人解釋你看到的一本書,或一段學習的材料。如果條件有限,你也可以錄音,把手機想像成聽眾,把自己對新學習知識的理解說出來。
通過問題來轉換你的理解。
測試,也是生成效應的一種,通過問題,把你學習到的東西回答出來。不管問題是別人提出來的,還是自己提出來的,效能都是一樣的。
總是聽到人說,帶著問題去讀書,看來,這種方式確實有效。現在有很多書裡面都有這樣的設計,我們自己也可以去搜索關於這本書相關的問題,答案就不用看了,那都是別人的,自己找個小本本,記錄下自己的答案。
3、組織
把你獲得到的信息,按照你喜歡的方式組織起來,讓材料對你來說,更有意義。
這方面比較常見的就是思維導圖。當然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做筆記都可以,最重要的是通過你的思考變成你的記憶。
4、休息
面對一個需時比較長的學習,分階段的去完成,比一次性花大量的時間學習的效果更好。
當然,前提是你要真的有時間,學完全部的內容。
5、匹配學習與測試的情境
最後一點,就是在你熟悉的地方學習。有些人偏愛圖書館,有些人喜歡自己在自己的書房學習,找到你喜歡的位置吧,這裡有經驗值的加成。
井中悟道:有效的學習歸根結底就是把別人的東西通過加工後,變成你的。不然看過就忘了,甭管你看幾遍。
當然以上的方法肯定不能代表所有,但是書裡面介紹的幾種方法都是有實驗數據支撐的。找到適合你的方法,堅持下去就會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