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園林「枯山水」設計獨特?它從中國山水文化中偷學了什麼

2020-12-22 仲尼之丘

「枯山水」是日本園林的特殊設計表達,這並非日本獨創的。因為這種「山水」文化是從中國漢代傳入日本的。後來因為文化審美的不同,中國山水走入融合天地、和諧自然的境地。日本卻獨出機杼,堅持這種枯山水設計表達,以靜內心。

這大約是因為日本酷愛禪宗的關係!佛教中還有一種參禪方式叫參「枯禪」,這種參禪方式主要靠靜坐冥想,環境要求「枯」,也就是簡潔、靜謐。「枯山水」之所以命名為「枯」,應該也是這個意思。禪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師達摩是在少室山面壁而證道的,對物參禪由來已久。

日本庭院中的枯山水設計,視線中不能有重複景觀出現

實際上,日本一直認為「枯山水」是日本僧侶用以冥想的輔助工具。植物擺設全用不開花的,需要的所有元素都是靜止不變的。禪宗庭院內,樹木、巖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數筆即蘊涵著極深寓意,在修行者眼裡,它們就是海洋、山脈、島嶼、瀑布,一沙一世界,這樣的園林無異於一種精神園林。

日本人把這意思發揚光大了,普遍應用於園林,臻於極致。如今日本的園林,甚至是建築,也多採用「枯山水」的設計表達。日本的繪畫,也有採用枯山水的形式。這是中國山水文化投射出的一個另相。

在日本園林中,凡涉及到枯山水設計,一般是細沙碎石鋪地,再加上一些疊放有致的石組構成縮微式園林景觀。偶爾也會放一些苔蘚、草坪,這些都是靜止的自然元素。

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枯山水中沒有水景,水是由砂石來代替表現。

這跟中國的山水文化有了一些區別。而且,日本枯山水中的「山」,一般用石塊表現。在沙地表面畫上一些紋路,那就是水了。

日本京都日式庭院

所以,枯山水就是一種乾枯的景觀,或者是「乾枯的中國山水」。在日本的室町時代、桃山時代、江戶時代的庭園中廣泛應用。

枯山水園林最大的特點是:高遠澄明!

這完全就是禪宗旨意。所以,日本園林的枯山水設計並不獨特,只是中國山水的一種投射,結合了禪宗而形成的。

這也是有原因的:

1.室町時代、桃山時代、江戶時代,都是世事蕭條悲涼的時代,在這種環境中,人需要創造出一種新的園林形制以靜思人生、摒棄雜念;

2.經過具體實踐,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他們的視野裡,是一種意境,通過這意境能感知枯山水園林的造園師設計時的內心世界。這是一種人生心靈的打通,很靈妙,也很吸引人。

3.既然如此,便應當大加發展,以使更多的人,觀賞這枯山水。透過後世無數觀賞者的視野,感結合個人的人生經驗,融於庭院意境中,感悟人生。

於是,枯山水竟然成為日本園林中的必需了。

日本京都寺廟庭院——枯山水

枯山水的景觀中,無色無花,置身其中的人,往往能夠超脫形勢,將其作為一種場所或者儀式,找到自我價值的內涵。

在這一點山,枯山水文化與中國的山水文化是相通的,再加上禪宗的淵源,二者完全脫離不了關係。

可以這麼說,枯山水,本就是中國的山水。但在獨特的日本文化審美影響之下,加入了一個催化劑,使其變得特殊。

這個催化劑就是禪宗。

枯山水園林在日本的成功塑造,禪宗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枯山水園林,仿照著禪宗高遠澄明的宗旨去設計布局,喬灌木、小橋、島嶼甚至園林不可缺少的水體等造園慣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僅留下巖石、耙制的沙礫和自發生長與蔭蔽處的一塊塊苔地。像極了參禪的禪室。

所以,枯山水園林是禪宗旨趣的另一種表達載體。

而禪宗,又讓枯山水的表達得以深化,至少,因為枯山水園林的存在,人們更加普遍地能感受到禪宗旨趣。這豈不是深化?

日本文化中非常注重「精神力量」,所以日本的園林中總是以禪宗這種「精神力量」來把我場地設計。這跟中國沒啥區別。唐代之時,水墨畫也傳入了日本,日本人正有大把的機會學習並改造中國文化呢。

中國的園林是追求寫意的,日本人覺得這寫意很難理解,何況,也並不符合他們的心境,因為他們本身沒有山與水的道德文化傳統。但是有禪宗呀,於是,他們把自己追求自然意義的念想與追求佛教意義的願望結合在一起,形式,仍然用中國山水園林的寫意形式,只不過「意」變了,變成了「枯意」。

日本人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日本的南北朝時,日本的枯山水形式,大多還在實踐時期,那時候,日本的園林,真山水更多,枯山水只是輔助。寺院中倒是挺多。

但到了室町時代(1393年-1573年),日本枯山水逐漸開放了,從寺社園林走入武家和皇家園林,而且,與真山水分離開來了。在日本枯山水的顛峰時期,出現了枯山水的雙璧大德寺和龍安寺。

室町時代是日本歷史中世時代的一個劃分,因為那時候由大將軍足利尊氏統治,其幕府設在京都的室町,所以稱為室町時代。這期間,因為日本各地大名豪族互相徵伐兼併土地,不再聽從幕府號令,幕府勢力衰弱,日本很有一段時間是舉國混戰的,類似於中國的戰國時代。

這種環境裡,人是蕭索的,不想再關心世事,只想關注人生意義。枯山水的內涵正好於此相應。

在日本桃山時代(1573年-1603年),日本茶道宗匠千利休創立了草庵風茶室,茶跟禪本來就不分彼此,於是日式茶庭興起,其中「枯」意明晰。江戶時代,日本園林遍地開花,融合了多種意境文化,真山水、枯山水、茶庭都放在一起。

這種山水意境,已經不是當初中國山水那個意境了。

禪宗功莫大焉。雖然禪宗來自於中國文化,但日本人很能領會那個意境,禪宗講反省、深思、頓悟、感知、用心,日本人也恰恰有如此精神。

二者一拍即合。禪宗簡直是一座溝通橋梁,而且這種溝通不需要語言,甚至一個頓悟就能感知。所以,枯山水將造園師和觀賞者聯繫在一起,也讓人的自我內心與現實有了交流,進而讓日本的枯山水庭院成為世界園林的一大體系。

不變應萬變的禪宗思想通過抽象的山水布局達到了現代的升華。

日本寒山神社中的框景山水,人只能觀賞,不能進去

所以,日本枯山水園林的設計師,有很多本身就是禪僧。禪僧所悟的禪怎麼表現呢?禪宗可是不著文字的。這就需要一個表達場所,來表達心靈。園林正是一個好的場所。

禪僧修行,心靈表現也就是自身表現,可以通過園林山水來表現。同時也是自悟,在微縮的天地中,表現自己的心情。日本室町時期,大德寺住持是一位叫作一休宗純的禪僧。當時有很多優秀的文人墨士聚集在一休和尚身邊,請求成為他的弟子。其中,有一位奠定了今日日本茶道基礎的人物:村田珠光。珠光在禪僧修行的自身表現之外,加上了作為主人待客的心情,更深化了禪和茶道之間的關係。

村田珠光把這兩種心靈精神的表現叫作「心靈表現」。這很符合禪的味道。禪宗的第一祖,是摩訶迦葉,當年他在靈山聽佛祖講經,佛祖手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眾,默然毋措。

佛祖一句話都沒說,只是拈著一朵花,讓大家看,所有人都懵了,只有摩訶迦葉破顏微笑。這就是拈花一笑,講的是悟。不能說話,說出來就沒味道了。

所以,禪是把一種無法看到的物體形象化,用某種形態與自己置換,從而表現的心理狀態。

這道理,在繪畫、書法、做庭、園林等各種樣式上都通用,表現的東西也並不經常改變。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表現。

日本龍安寺枯山水,15 世紀,日本庭院藝術的最高峰

在枯山水園林的設計上,庭園與建築的聯繫極為密切,兩者在空間上互相滲透、延伸,小面積的庭園內容極簡約。

以沙代水,以石代山,這是常用的。一組或者若干組石景,白沙或者綠苔鋪地,配置少量的喬灌木,此外別無他物。

這種庭院,人是不能進去的,只能在旁邊觀賞,像是觀賞一個大型盆景。它跟中國山水園林一樣,石頭最重要。但日本枯山水石景的平面布局大體上按照直線與三角形相綜合的規律,立體構成則以三石一組為基本單元。

這中間,石頭和石頭之間有非常明確的之勢、韻律之感。

日本大德寺枯山水

這是一種構圖美。通常也表現其他的寓意。比如達摩石就是達摩面壁、佛盆石寓意佛說法的故事、橋石則意為心往彼岸世界的接引橋。

日本京都龍安寺的枯山水庭園是日本最有名的園林精品,最為突出的是它的「石庭」,非常抽象,地呈矩形,面積僅330平方米。叫「虎負子渡河」的枯山水,由15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細卵石鋪地所構成。這些石頭共五組,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會看不到其中的一塊石頭,只有當你身處主持的位置,才能將15尊石頭盡收眼底。

這就很妙了!

所以,日本的枯山水園林,跟中國的山水園林一樣,最注重的是石頭。只不過他們的石頭,不似中國園林中的「山」就是山的縮影。中國山水園林的山,是趨於自然的,無論是石山、土山,都是把自然放進園林中,人置身園林之中,就是融於自然。

日本枯山水園林則不一樣,它是把心境感悟通過山而放入園林之中,人抽離開園林,靜靜地觀賞,以待心靈的相通、人生的感悟。這個山,是指向內心的。

但這種指向,是借鑑中國禪宗旨意而實現的。

相關焦點

  • 中國古典園林假山與日本枯山水的異與和
    「無池無溪處立石,稱枯山水」。 枯山水,是中國古典園林在傳入日本後日本創造的園林藝術形式,是從鎌倉時代至室町時代因禪宗思想的發展而形成的庭院樣式。在園林藝術設計上,枯山水探索精巧、細緻,注重景觀形式的象徵和心理的感受。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坐禪冥想的僧人面對枯山水將心洗滌得清靜。
  • 日本枯山水的形成發展過程,枯山水是超越園林的園林藝術
    大德寺瑞峰院獨坐庭枯山水園林風格的形成,有著複雜的原因和文化背景,既源出於中國園林體系,又將園林文化深深地打上了本民族的烙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島根足立美術館枯山水的形成發展變化日本的園林理念是在漢末時與中國的文化交流中產生的,最初建設園林的主導思想是「一池三山」
  • 日本的古典園林,為什麼崇尚毫無生氣的「枯山水」藝術?
    導言提起中國的古典園林,我們就會想到小橋流水、竹影婆娑、曲徑通幽的豐富景致,這種生機勃勃的景觀,讓人感到意趣橫生。日本的古典園林,卻與中國有著迥異的差別,其中有一種被稱為「枯山水園林」。故名思議,枯山水園林是一種乾枯的山水園林,它將景觀以微縮的形式呈現,主要用石頭和細砂擺放成村莊、河流、大海、山巒等景象。
  • 蘇州園林與日本園林異同及成因分析
    ——引自《亞洲藝術中人的精神》 蕭默先生在其著作《建築的意境》一書中,評價中國園林在世界上的地位時這樣說到:中國園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唐宋時已傳入朝鮮和日本,並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禪宗思想傳入日本後,又促成了極富日本特色的「枯山水」園林和「茶庭」的產生。
  • 日本枯山水大師枡野俊明:設計園林是一場禪修
    【編者按】:枡野俊明的人生中有兩個密不可分的角色:日本古剎建功寺第18代主持和傳統園林設計師。他說,他一直穿這「兩雙草鞋」前行,有時是這雙,有時是那雙,但始終就是這兩雙鞋。而如果園林是「心靈停駐的獨特的精神空間」,那設計園林就是「一場充滿禪意的修行」。
  • 日本枯山水與中國山水畫有何關係?
    因疫情隔離在家於很多人而言是痛苦的經歷,幾百年前的日本禪宗僧人卻早已習慣獨居生活。禪僧將大量時間用於靜坐參悟,在鬧市中的小院,他們如何再現自然意境?如何在變化無窮的世界中尋找永恆的禪思?山林中的寺廟12世紀末,正值日本鎌倉幕府時代,禪宗思想由中國傳入日本,其對於生死的淡然與幕府宣揚的武士精神不謀而合,因此獲得了統治階層的支持。
  • 3000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為什麼卻在日本火了?
    園林設計與其他設計的最大區別是以植物來造景。 中國的古典園林如此。 直白點,在沒有池子、水流的地方放置白砂、石頭,即是枯山水。 最早,它只是日本庭院的一種設計手法,相當於現在的家裝設計。
  • 中國3000多年的傳統文化,為什麼卻在日本火了?
    園林設計與其他設計的最大區別是以植物來造景。中國的古典園林如此。西方的歐式園林亦如此。也有例外的,枯山水,日本的頂級美學。唯一一座沒有植物、水流的園林。日本庭園文化的最高代表。
  • 【宜之】中國3000多年的傳統文化,為什麼卻在日本火了
    園林設計與其他設計的最大區別是以植物來造景。 中國的古典園林如此。 直白點,在沒有池子、水流的地方放置白砂、石頭,即是枯山水。 最早,它只是日本庭院的一種設計手法,相當於現在的家裝設計。
  • 16個日本枯山水「庭院設計」案例,這樣的院子讓人放鬆,特受追捧
    庭院小路的設計運用了日本枯山水庭院的風格,這是日本庭園的獨特設計,在傳統的中國庭院中是沒有的。日式庭院享受自然景觀,可以反映四個季節的變化,享受花園的修剪和在花園裡散步的樂趣,從室內就可以看到優美的景色。小路的形狀和路面的藝術感是日本式庭院的重點。
  • 李品:中國園林和日本園林之間有什麼相似和不同?
    (補充一點,中國的園林並不是一定有水面的,特別是在唐朝時期,唐朝時期民風彪悍豪放,再加上長安地區相對少雨,因此在唐朝出現了一種「盆池」的園林景觀模式,即在類似於現在枯山水的庭園中置入一些石器皿,裡面有少量水,這可以很直接地認為是日本枯山水的原型,但是在中國政治中心南移之後,水量變多再加上國民性開始陰柔化,又重新回歸了山水格局。)
  • 日本園林源於中國,為什麼又和中國園林如此不同?
    在1928年發表的《中國漫談》一書中,村松梢風講述了他在遊覽了杭州西子湖畔的別墅式宅邸,首次領略中國園林之美時的心得:「中國的庭園宜於從外面觀看,這是與日本的庭園在意趣上不同之處。日本的庭園是宜從屋內、從席地而坐的客堂上望出去的園林,任何一座名園都是依此精神而設計的。」
  • 淺談日本園林設計的特點
    日本園林設計的基本特徵是在有限的範圍裡再現大自然之美,並用象徵的方式來表現自然山水的無限意境。日本園林設計以其清純、自然的風格聞名於世,它著重體現和象徵自然界的景觀,避免人工斧鑿的痕跡,創造出一種簡樸、清寧的至美境界。
  • 知中·「山水」·山水之間,就是中國
    這兩三年,有幸去過幾趟蘇州城,順道逛過幾個著名園林,拙政園、獅子林、留園,每一座園林的設計都各有獨特之處,有山有水有樹,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園中景致稱為「移步異景」大抵也不為過了,但若真要讓我自己去區分園林設計建造的優劣,大抵只能靠它是幾A級景區來判斷了。
  • 日本的「枯山水」雖不是「真山水」,但體現了山水的神韻之美
    枯山水是日本園林的一種,由中國漢代傳入日本,但也是日本畫的一種形式。一般是指由細沙碎石鋪地,再加上一些疊放有致的石組所構成的縮微式園林景觀,偶爾也包含苔蘚、草坪或其他自然元素。枯山水並沒有水景,其中的「水」通常由砂石表現,而「山」通常用石塊表現。有時也會在沙子的表面畫上紋路來表現水的流動。枯山水字面上的意思為「乾枯的景觀」或「乾枯的山與水」,通常出現在室町時代、桃山時代以及江戶時代的庭院中。
  • 枯山水詳解 · 100圖
    枯山水又稱假山水(鎌倉時代又稱乾山水或乾泉水),是日本園林獨有的構成要素,堪稱日本古典園林的精華與代表。日本人好做枯山水,無論大園小園,古園今園,動觀坐觀,到處可見枯山水的實例。枯山水之名最早見於平安時代的造園專著《作庭記》,不過這時所言的枯山水並非現在通常所指的那種以砂代水,以石代島的枯山水,而僅僅指無水之庭。
  • 淺談:傳統文化與中國園林的關係
    它將建築、山水、詩歌、繪畫、雕刻等多種表現形式融為一體,以其悠遠的意境,使人的心靈與自然相忘相化。它融合了時間空間因素,讓人在「咫尺之內,覺萬裡之遙」。這種獨特的創作風格,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 歲月黃金丨枯山水間 禪意修心
    這樣的說法也像是看日式「枯山水」風格園林一樣,以砂為水,以石為山為林,用心情來看是園林,用心境來看是世界,要進入這樣的世界,自然要先有心境。這也是為什麼說「枯山水」適合僧侶打坐冥想。在普洱茶的世界裡,和"枯山水」的精神最為貼近的就是「黃片」了吧。因為這種茶有一種「荒」的氣質,清心的味道以及近似秋葉的外形,不溫不火的茶性。
  • 看上去很高大上的枯山水,原來是這麼做出來的(含視頻示範)
    枯山水是中國園林在傳入日本後,為適應日本地理條件限制而改造的微縮式園林景觀。它打破了園林實景傳統,在較小的空間中,運用礫石、苔蘚、砂等極其普通又靜止不變的元素,「以沙代水、以石代山」,營造出山海島瀑的萬千景象,形成禪意無窮的寫意庭院。
  • 遊記:龍安寺,神奇枯山水,靜坐悟禪意
    龍安寺的山水看啥呢?難道它能裝下富士山、容納日本海?正解「枯山水」——枯山水,以石頭、白沙為主的日式景觀,主要集中在日本京都的庭院當中。「枯山水」一詞,來源於日本平安時代(公元749-1192年)庭園經典著作《作庭記》「於無池無遣水處立石,名曰枯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