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山水」是日本園林的特殊設計表達,這並非日本獨創的。因為這種「山水」文化是從中國漢代傳入日本的。後來因為文化審美的不同,中國山水走入融合天地、和諧自然的境地。日本卻獨出機杼,堅持這種枯山水設計表達,以靜內心。
這大約是因為日本酷愛禪宗的關係!佛教中還有一種參禪方式叫參「枯禪」,這種參禪方式主要靠靜坐冥想,環境要求「枯」,也就是簡潔、靜謐。「枯山水」之所以命名為「枯」,應該也是這個意思。禪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師達摩是在少室山面壁而證道的,對物參禪由來已久。
日本庭院中的枯山水設計,視線中不能有重複景觀出現
實際上,日本一直認為「枯山水」是日本僧侶用以冥想的輔助工具。植物擺設全用不開花的,需要的所有元素都是靜止不變的。禪宗庭院內,樹木、巖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數筆即蘊涵著極深寓意,在修行者眼裡,它們就是海洋、山脈、島嶼、瀑布,一沙一世界,這樣的園林無異於一種精神園林。
日本人把這意思發揚光大了,普遍應用於園林,臻於極致。如今日本的園林,甚至是建築,也多採用「枯山水」的設計表達。日本的繪畫,也有採用枯山水的形式。這是中國山水文化投射出的一個另相。
在日本園林中,凡涉及到枯山水設計,一般是細沙碎石鋪地,再加上一些疊放有致的石組構成縮微式園林景觀。偶爾也會放一些苔蘚、草坪,這些都是靜止的自然元素。
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枯山水中沒有水景,水是由砂石來代替表現。
這跟中國的山水文化有了一些區別。而且,日本枯山水中的「山」,一般用石塊表現。在沙地表面畫上一些紋路,那就是水了。
日本京都日式庭院
所以,枯山水就是一種乾枯的景觀,或者是「乾枯的中國山水」。在日本的室町時代、桃山時代、江戶時代的庭園中廣泛應用。
枯山水園林最大的特點是:高遠澄明!
這完全就是禪宗旨意。所以,日本園林的枯山水設計並不獨特,只是中國山水的一種投射,結合了禪宗而形成的。
這也是有原因的:
1.室町時代、桃山時代、江戶時代,都是世事蕭條悲涼的時代,在這種環境中,人需要創造出一種新的園林形制以靜思人生、摒棄雜念;
2.經過具體實踐,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他們的視野裡,是一種意境,通過這意境能感知枯山水園林的造園師設計時的內心世界。這是一種人生心靈的打通,很靈妙,也很吸引人。
3.既然如此,便應當大加發展,以使更多的人,觀賞這枯山水。透過後世無數觀賞者的視野,感結合個人的人生經驗,融於庭院意境中,感悟人生。
於是,枯山水竟然成為日本園林中的必需了。
日本京都寺廟庭院——枯山水
枯山水的景觀中,無色無花,置身其中的人,往往能夠超脫形勢,將其作為一種場所或者儀式,找到自我價值的內涵。
在這一點山,枯山水文化與中國的山水文化是相通的,再加上禪宗的淵源,二者完全脫離不了關係。
可以這麼說,枯山水,本就是中國的山水。但在獨特的日本文化審美影響之下,加入了一個催化劑,使其變得特殊。
這個催化劑就是禪宗。
枯山水園林在日本的成功塑造,禪宗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枯山水園林,仿照著禪宗高遠澄明的宗旨去設計布局,喬灌木、小橋、島嶼甚至園林不可缺少的水體等造園慣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僅留下巖石、耙制的沙礫和自發生長與蔭蔽處的一塊塊苔地。像極了參禪的禪室。
所以,枯山水園林是禪宗旨趣的另一種表達載體。
而禪宗,又讓枯山水的表達得以深化,至少,因為枯山水園林的存在,人們更加普遍地能感受到禪宗旨趣。這豈不是深化?
日本文化中非常注重「精神力量」,所以日本的園林中總是以禪宗這種「精神力量」來把我場地設計。這跟中國沒啥區別。唐代之時,水墨畫也傳入了日本,日本人正有大把的機會學習並改造中國文化呢。
中國的園林是追求寫意的,日本人覺得這寫意很難理解,何況,也並不符合他們的心境,因為他們本身沒有山與水的道德文化傳統。但是有禪宗呀,於是,他們把自己追求自然意義的念想與追求佛教意義的願望結合在一起,形式,仍然用中國山水園林的寫意形式,只不過「意」變了,變成了「枯意」。
日本人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日本的南北朝時,日本的枯山水形式,大多還在實踐時期,那時候,日本的園林,真山水更多,枯山水只是輔助。寺院中倒是挺多。
但到了室町時代(1393年-1573年),日本枯山水逐漸開放了,從寺社園林走入武家和皇家園林,而且,與真山水分離開來了。在日本枯山水的顛峰時期,出現了枯山水的雙璧大德寺和龍安寺。
室町時代是日本歷史中世時代的一個劃分,因為那時候由大將軍足利尊氏統治,其幕府設在京都的室町,所以稱為室町時代。這期間,因為日本各地大名豪族互相徵伐兼併土地,不再聽從幕府號令,幕府勢力衰弱,日本很有一段時間是舉國混戰的,類似於中國的戰國時代。
這種環境裡,人是蕭索的,不想再關心世事,只想關注人生意義。枯山水的內涵正好於此相應。
在日本桃山時代(1573年-1603年),日本茶道宗匠千利休創立了草庵風茶室,茶跟禪本來就不分彼此,於是日式茶庭興起,其中「枯」意明晰。江戶時代,日本園林遍地開花,融合了多種意境文化,真山水、枯山水、茶庭都放在一起。
這種山水意境,已經不是當初中國山水那個意境了。
禪宗功莫大焉。雖然禪宗來自於中國文化,但日本人很能領會那個意境,禪宗講反省、深思、頓悟、感知、用心,日本人也恰恰有如此精神。
二者一拍即合。禪宗簡直是一座溝通橋梁,而且這種溝通不需要語言,甚至一個頓悟就能感知。所以,枯山水將造園師和觀賞者聯繫在一起,也讓人的自我內心與現實有了交流,進而讓日本的枯山水庭院成為世界園林的一大體系。
不變應萬變的禪宗思想通過抽象的山水布局達到了現代的升華。
日本寒山神社中的框景山水,人只能觀賞,不能進去
所以,日本枯山水園林的設計師,有很多本身就是禪僧。禪僧所悟的禪怎麼表現呢?禪宗可是不著文字的。這就需要一個表達場所,來表達心靈。園林正是一個好的場所。
禪僧修行,心靈表現也就是自身表現,可以通過園林山水來表現。同時也是自悟,在微縮的天地中,表現自己的心情。日本室町時期,大德寺住持是一位叫作一休宗純的禪僧。當時有很多優秀的文人墨士聚集在一休和尚身邊,請求成為他的弟子。其中,有一位奠定了今日日本茶道基礎的人物:村田珠光。珠光在禪僧修行的自身表現之外,加上了作為主人待客的心情,更深化了禪和茶道之間的關係。
村田珠光把這兩種心靈精神的表現叫作「心靈表現」。這很符合禪的味道。禪宗的第一祖,是摩訶迦葉,當年他在靈山聽佛祖講經,佛祖手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眾,默然毋措。
佛祖一句話都沒說,只是拈著一朵花,讓大家看,所有人都懵了,只有摩訶迦葉破顏微笑。這就是拈花一笑,講的是悟。不能說話,說出來就沒味道了。
所以,禪是把一種無法看到的物體形象化,用某種形態與自己置換,從而表現的心理狀態。
這道理,在繪畫、書法、做庭、園林等各種樣式上都通用,表現的東西也並不經常改變。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表現。
日本龍安寺枯山水,15 世紀,日本庭院藝術的最高峰
在枯山水園林的設計上,庭園與建築的聯繫極為密切,兩者在空間上互相滲透、延伸,小面積的庭園內容極簡約。
以沙代水,以石代山,這是常用的。一組或者若干組石景,白沙或者綠苔鋪地,配置少量的喬灌木,此外別無他物。
這種庭院,人是不能進去的,只能在旁邊觀賞,像是觀賞一個大型盆景。它跟中國山水園林一樣,石頭最重要。但日本枯山水石景的平面布局大體上按照直線與三角形相綜合的規律,立體構成則以三石一組為基本單元。
這中間,石頭和石頭之間有非常明確的之勢、韻律之感。
日本大德寺枯山水
這是一種構圖美。通常也表現其他的寓意。比如達摩石就是達摩面壁、佛盆石寓意佛說法的故事、橋石則意為心往彼岸世界的接引橋。
日本京都龍安寺的枯山水庭園是日本最有名的園林精品,最為突出的是它的「石庭」,非常抽象,地呈矩形,面積僅330平方米。叫「虎負子渡河」的枯山水,由15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細卵石鋪地所構成。這些石頭共五組,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會看不到其中的一塊石頭,只有當你身處主持的位置,才能將15尊石頭盡收眼底。
這就很妙了!
所以,日本的枯山水園林,跟中國的山水園林一樣,最注重的是石頭。只不過他們的石頭,不似中國園林中的「山」就是山的縮影。中國山水園林的山,是趨於自然的,無論是石山、土山,都是把自然放進園林中,人置身園林之中,就是融於自然。
日本枯山水園林則不一樣,它是把心境感悟通過山而放入園林之中,人抽離開園林,靜靜地觀賞,以待心靈的相通、人生的感悟。這個山,是指向內心的。
但這種指向,是借鑑中國禪宗旨意而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