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煙臺12月5日報導
    記者 屈晨晨 陳曉
    憑藉獨特的地緣優勢和良好的營商環境,山東省煙臺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韓國人在此投資興業、生活定居,把這裡當做「第二故鄉」,而與之相配套的教育、醫療等服務設施也不斷豐富完善。在煙臺市萊山區,就有一所高標準、現代化的「韓商子女」學校,它就是煙臺韓國學校。該校在秉承韓國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兼教中國特色傳統文化,以教育為媒,架起中韓友誼橋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韓兩國經貿合作的不斷發展,來煙臺投資、定居的韓國客商不斷增加。為了讓韓商在煙臺工作生活無後顧之憂,韓商子女的教育問題急需解決。2001年3月5日,經中韓兩國教育部門正式批准,煙臺韓國學校成立。這是煙臺市唯一一所頒發韓國政府認可學業證書的學校。
    
    煙臺韓國學校
    
    煙臺韓國學校校園
    據了解,煙臺韓國學校佔地37220餘平方米,教學樓、運動場、食堂、宿舍等一應俱全,並配有高標準的現代化教學設施。在這裡就讀的學生,全是來煙臺投資、工作、生活的韓商子女,韓國學生可在該校完成從小學、初中到高中的完整基礎教育。從剛成立時只有幼兒園、小學教育的35名學生發展為現在小、初、高22個班級,500餘名學生、90餘名教師,學校的一步步發展壯大見證了韓商投資煙臺熱度的不斷增加,中韓交往的不斷加深。
    
    煙臺韓國學校校長許哲滈
    中韓合壁 中國特色課程是教育亮點
    現任校長許哲滈今年2月份才來到煙臺,他是由韓國教育部派遣來的,任期三年。談到煙臺韓國學校的發展歷程,許哲滈表示,煙臺市對該校的發展建設提供了巨大幫助。「煙臺市與韓國一直保持著密切聯繫,對煙臺韓國學校也一直鼎力支持。比如在學校的現代化項目建設方面,提供了很多資金支持,為學生們提供了更好的學習、活動條件。」許哲滈如是說。
    
    煙臺市牟平區觀水鎮敬老院贈送給煙臺韓國學校的錦旗
    對於該校的教育模式,許哲滈表示,煙臺韓國學校在課程上與韓國國內是一致的,但是相對而言,在教育觀念上更加開放、更加世界化。
    「我們學校不僅開設了中文課,還開設了一些體驗中國文化的課程,比如中國傳統服裝、飲食、京劇等,很受學生們歡迎。因為學校是在孔孟之鄉山東,所以還專門向學生們傳授孔孟文化,並帶領他們到孔府實地體驗文化氛圍。」許哲滈說,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融入當地,學校還經常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公益活動,比如到醫院幫醫生做翻譯、教中國學生韓語、傳播韓國文化等。
    
    煙臺韓國學校校長許哲滈
    雖然一個人身在異國他鄉,許哲滈並不覺得孤單。他說自己平時很喜歡中國文化,之前也曾多次來到中國旅遊。
    「我最喜歡中國的飲食文化,對各種食物比較感興趣,比如饅頭、麵條、火鍋等。來到煙臺後,我覺得這裡的氣候和韓國差不多,冬天沒有那麼冷,而且這裡盛產水果,蘋果、梨、大櫻桃等,種類非常豐富,而且價格也很便宜。在這裡工作、生活都很快樂,當地人對我們韓國人都很友好。」
    
    煙臺韓國學校學生鄭睿援(左)和金素利(右)
    捨不得離開「第二故鄉」 立志為中韓交往做貢獻
    鄭睿援和金素利是煙臺韓國學校12年級的兩名學生,她們都是從小跟隨父母來到中國,並在中國長大。常年的學習生活令她們的漢語說得十分流利,對中國文化也非常熱愛。
    「我們在11年級的時候就已經通過了漢語水平6級考試,因為學校是按照中國的節假日來放假的,所以對中國傳統節日十分了解。比如過年的時候經常和鄰居們互贈新年禮物,這種感覺挺好的。」金素利告訴記者,中國有很多少數民族,這是韓國所沒有的,自己對這些少數民族文化非常感興趣,在學校也更喜歡聽中國文化的課程。
    談到在煙臺的學習,兩人表示,相比韓國國內的中學生,她們可能有更開放的心態,更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在這裡學習的第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學習中文,這能為我們的大學生活加分,另外在這裡我們可以接觸不一樣的文化,用更大的視角來看世界。」鄭睿援對記者說道。
    在今年的升學考試中,鄭睿援和金素利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分別被韓國成均館大學和建國大學大學錄取,明年1月份她們就要回首爾上大學了,面對未來的生活,她們既有憧憬也有不舍。
    「相比而言,煙臺的物價更低,生活更方便,我們已經很多年沒有在韓國生活過了,可能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回到韓國後肯定會想念這裡的大海、美食,還有學校老師。我們也非常捨不得離開中國,以後有機會的話會為中韓兩國的交流貢獻力量。」金素利這樣告訴記者。
    
    數學老師姜泰默正在授課
    一見鍾情 當韓國老師遇見中國律師
    姜泰默是煙臺韓國學校的一名數學老師,他已經在中國工作13年了,曾先後在延邊、瀋陽、長春、威海等地工作過,3年前來到煙臺。
    與其他韓國老師不同的是,姜泰默已經把家安在了中國。「我和妻子是在延邊認識的,她是一名中國律師,當時我對她一見鍾情,就想和她交往。所以儘管我們語言不通,最終還是在一起了,並在2009年結了婚。」姜泰默笑著對記者講道。由於語言不通,最開始兩個人只能通過電子字典來溝通,後來在一起後就互相學習對方的語言,基本溝通已經沒有問題了。雖然教數學,但姜泰默對中國的書法、繪畫等藝術更感興趣,他表示,中國就是他的「第二故鄉」,自己雖然是客居身份,但是也會好好在這裡生活。
    
    小學部老師李成俊
    與姜泰默不同,小學部的老師李成俊今年2月份才來到這個學校,來這裡工作的理由是因為在中國工作更有挑戰性。
    「我從大學時期就開始自學中文,很喜歡中國文化,所以決定來中國工作,在這裡工作雖然比較忙,但是感覺更有意義。工作之餘還交了幾個中國朋友,大家經常一起出去玩,互相學習對方語言,挺有意思的。」李成俊告訴記者,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家,但是學校教師之間的關係都很親密,大家會定期開展團建,坐在一起聊聊天,分享一些美食。擅長唱歌的李成俊很喜歡中國歌曲,鄧麗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他的最愛。說著說著,他便唱了起來……
    隨著兩國交往的日益密切,如今煙臺與韓國交流合作已從投資、貿易、旅遊等領域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媒體等領域全面延伸拓展。目前約有5萬韓國人在煙臺工作和生活,煙臺的街道社區裡也儘是韓國元素。
    為了更好地服務外籍人士,今年,煙臺市首個24小時多語種外籍人士服務專線6781999正式開通,目前設有漢語、英語、日語、韓語等4個語種,與市12345政務服務熱線和110、120等公共服務電話相互連接配合,隨時為在煙外籍人士提供信息諮詢、應急翻譯、生活幫助、旅遊推介等公益服務。服務專線的開通是煙臺市優化涉外服務環境的重要舉措,將進一步增強全市對外籍人士的幫扶能力,完善涉外諮詢服務機制,放大煙臺市作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優勢,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增強外籍人士對煙臺的融入感歸屬感,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