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公鐵水聯運,著力國際海洋航線合作,煙臺架起複合型海上交通網絡體系———
一海連城通八方
一路通,百業興。交通物流體系對經濟的強大推動力,不僅體現在陸域,更體現在海陸統籌上。加速推進海洋強市建設的煙臺,正以依託黃金水道、布局公鐵水聯運的方式,通過創新模式架起複合型海上交通網絡互通互有的綜合聯通體系:
煙臺蓬長航線已擁有27艘客(滾)船,9451客位、295車位,成為一條極為重要的海上民生黃金旅遊航線;
省際煙連航線共擁有12艘大型客滾船,佔據渤海灣客滾運輸半壁江山;
兩條中韓客運航線,基本實現「天天班」;
計劃到2020年,從事國際、國內運輸的船舶達到330艘,60萬載重噸,4萬客位,煙臺航運具備國際競爭力。
倚海而生,煙臺在著力改造海洋交通運輸這一傳統產業的同時,放眼國際,激發打造海洋強市的動力和活力,延展海上交通的觸角。以南美、東南亞、美東、美西、北非、中東等外貿商品車航線為培育重點,煙臺將在國際海洋合作的新趨勢下,打造多層次、立體化的海洋運輸格局,為海洋強市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架起海上高速通道
「長島至旅順客運航線運力獲交通運輸部正式批覆。」
消息一出,長島縣交通運輸局局長王詩鈺按捺不住喜悅,立即投身到航線開闢等系列工作安排中。
5月18日,距離批覆僅過去一周,這一工作就已取得階段性進展。「設計該船舶為近海航區Ⅰ類客船,總長75.97米、型寬16.6米、型深4.4米、設計航速17節、430客位,抗風等級8級,從長島經停砣磯至旅順航行時間約為4小時,並設置6噸貨物零擔區。我們已收到傳播材料承擔、設備承擔資料,馬上進入招標階段。」該航線承擔運營企業———長島渤海長通旅運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立家說。
之所以「喜悅」,二人都道出同樣的期盼。「長島與東北只能隔海相望,海島軍民北向出行、探親、就醫等民生需求長期受困擾。航線一開,對於降低長島北向運輸成本,開闢長島『北出口』,拉動產品銷售、旅遊發展、效益提升等都具有歷史性意義。」 王詩鈺說。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聯通,是建設海洋強市的基礎。於長島而言,島內首條省外航線開闢,將打通長島與對方城市「脈絡」;著眼全市,煙臺海上交通通道的建設,又劃出一朵起航浪花。
布局海陸空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有機銜接,煙臺不斷完善海公、海、鐵等多式聯運體系。「全市目前已擁有水路運輸企業55家,船舶311艘。去年全市水運企業實現貨運量4586萬噸,居全省第二位;客運量721萬人次,居全省第一。」市港航管理局副局長李巖介紹,「尤其海上客運取得長足發展。」
對內,目前煙臺已建成陸島碼頭44個,在建陸島碼頭15個,牟平養馬島、海陽麻姑島和魯島已通過跨海大橋、圍填海等方式與內陸相連,其餘12個有居民的島嶼全部建有陸島交通碼頭。圍繞海洋強市建設,煙臺不斷推進最大陸島運輸———蓬長航線船舶標準化推廣工作,目前蓬長航線已發展到27艘客(滾)船,9451客位、295車位,成為一條極為重要的海上民生黃金旅遊航線;對外,煙臺在省際煙連航線共擁有12艘大型客滾船,已佔據渤海灣客滾運輸半壁江山。龍口至旅順客滾航線復航,也結束了長達14年的停航歷史。放眼國際,「中華泰山」號郵輪使煙臺率先成為全國第一個擁有中資並自主經營的方便旗郵輪的港口城市;煙臺至平澤客滾航線的開通,使煙臺至韓國海上客運航線達到2條,基本實現「天天班」。去年新建的、我國自主研發設計建造的第一艘大型客箱船「海藍鯨」號替代「思丹娜女神」號投入營運,在中韓國際航線上充分展現「中國製造」的魅力。
激活海洋設施聯通體系
在經略海洋上,要完善海洋經濟大產業鏈,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激活海洋設施聯通體系就顯得尤為關鍵。加快建設疏港公路、鐵路、管道,強化港口與鐵路、公路、內河水運等樞紐的有機連接,迫在眉睫。
「我們把握機遇,正架起新動能異軍突起和傳統動能轉型的『雙引擎』,優化主輔航線戰略布局,整合優勢資源。」渤海輪渡集團總經理於新建接受記者採訪時,將一幅升級版「海上高速路」圖展立眼前。
實現這一目標,渤海輪渡已「在路上」。
今年1月,由渤海輪渡集團主導的環渤海魯遼公鐵水滾裝聯運項目,獲得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第六期「綠色貨運」90萬美元贈款,主要用於該項目大數據分析和節能減排監測統計。目前已入選國家第二批多式聯運示範工程。而此前,由渤海輪渡集團與深圳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資開展的渤海灣公水聯運項目,則依託環渤海南北物流大通道,重點依託煙臺至大連黃金水道,創造「聯運服務平臺+」的多式聯運一體化運營模式。由渤海輪渡致力搭建公轉水接駁體系、會員體系、聯運信息平臺體系、標淮化體系和物流周邊體系,將服務於「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戰略,促進國家節能減排戰略的實現。「下一步,在公水聯運方面,將進一步著力開闢產業空間,延伸產業鏈,開展公水聯運業務。」於新建介紹。
顯然,以陸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為骨架,以鐵路、港口、管網等重大工程為依託,一個複合型的海上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正在煙臺形成。對此,中鐵渤海鐵路輪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錫剛則表達了輪渡助力「外向型」海上交通的期待:「鐵路通道建設的重點是加快『兩鐵』建設,發揮中方登陸點設在煙臺的優勢,推動大萊龍鐵路擴能改造,啟動實施環渤海高鐵濰坊—煙臺段,持續提升完善鐵水聯運網。」
提升海上開放格局
不開放,無往來。在新時代,因海而興的煙臺圍繞建設「海洋強市」的目標,正不斷提升開放格局,與全球多地以海相連,建立起廣泛聯繫。
自中韓國際航線上世界最大客箱船「海藍鯨」輪正式投入營運後,曾一度刷新煙臺港中韓航線單航次出口量紀錄。「海藍鯨」輪0087E航次已完成可配載302自然箱,383標箱駛往韓國平澤,單船出口量首次突破300自然箱,單船載重量達8545噸,幾近滿載運營。
圍繞海上絲綢之路、中韓自貿區、東協自貿區建設,「中華泰山」號第一個把「煙臺市」作為郵輪母港的豪華郵輪,開闢了韓國、日本、俄羅斯海參崴、越南、菲律賓等20多條國際航線,以及大陸到臺灣基隆、臺中、高雄、花蓮航線,吸引了大量客流,助力煙臺產業轉型升級,填補煙臺高端旅遊項目空缺。「我們將繼續開拓國際郵輪新市場,開闢至東協諸國的海上絲綢之路郵輪航線。開闢西沙、南沙國內遊輪航線。」渤海輪渡相關負責人介紹。
開放,才能帶來新局面,才能激發海洋強市的動力和活力。當前,煙臺海上交通的觸角,已經融入到城市發展的各個環節,助推煙臺海洋經濟以更好更強的姿態挺立。立足新形勢,煙臺又將在客貨船舶運力上拓寬開放通道,推進中韓輪渡「香雪蘭」客箱船建設投產,保障煙臺至仁川客箱運輸通航安全。同時,在穩固現有航線的基礎上,重點從貨櫃、商品車新航線開闢上發力,將積極培育煙臺至南美、東南亞、美東、美西、北非、中東等外貿商品車航線,並著力織密煙臺至非洲的鋁礬土航線、雜貨班輪航班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