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來了,教師們紛紛表示要放棄懲戒權,這是為哪般?

2020-09-03 鍾庸教育

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作為教師,自古都是以嚴著稱的,所謂「嚴師出高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然而現在,嚴師不再,戒尺高懸,老師們大多把懲戒權束之高閣,成為一名「佛系」教師。

那麼,是什麼讓老師們放下戒尺、立地成「佛」了呢?

一是教師對學生不敢管

「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了」,這幾乎是老師們共同的感受。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眼界越來越開闊,個性越來越解放,甚至連脾氣也越來越大,而老師則越來越不敢管。九十年代以前的學生,被老師懲罰一般都不敢讓家長知道,生怕回去被家長再揍一頓。現在的學生,老師批評或者懲罰了,一個電話就能把你告了,或告訴家長,或告訴校長,有的甚至直接告到教育局。更有甚者,他們頂撞教師,欺凌同學,破壞公物,挑戰校規,一副橫行霸道的樣子。他們法律意識還很強,知道有《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罩」著他們,反正學校也奈何不了他,因為再怎麼搞也不能開除他。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有的同學為所欲為:你敢繳他的手機,他就敢直接輟學,你還得再次請他回來;你敢批評他違紀,他就敢挑戰你權威,你還真得要大度;萬一哪一次你沒控制住情緒出手了,他絕對敢跟你還手,最後被處罰的肯定是老師。這樣的學生,你願管嗎,你敢管嗎?


二是教師對學生不會管

以前,對於違紀的學生,老師們大多會進行常規的教育或懲戒,或罰勞動,或罰跑步,或罰抄寫,或者順手拿著書本拍打幾下再進行說理教育,這看似習以為常的事情,現在一切都變得「玄妙」起來,老師都覺得自己不會管學生了,因為一不小心就成了「體罰」,連師德都會扯上關係,嚴重者甚至危及飯碗。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山東日照五蓮二中老師楊守梅事件。2019年4月底,五蓮二中2016級3班學生李某某、王某某逃課,私自到操場玩耍,被班主任楊守梅用課本抽打,造成了不良影響。五蓮二中對楊守梅做出了停職一個月、賠禮道歉、書面檢查、承擔診療費、取消評優、師德考核不及格、黨內警告、行政記過等處分。後來五蓮縣教體局迫於壓力又追加處理:扣發一年獎勵性績效工資;不再續籤單位聘用合同;納入信用信息評價系統「黑名單」。此事經過網絡發酵,大家紛紛對楊老師鳴不平,於是五蓮縣政府又撤銷了教體局對她的處罰。楊守梅是「幸運」的,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會這麼幸運!

三是教師對學生不能管

如果說,老師對「硬」學生不敢管的話,那麼對一些「軟」學生則是不能管了。有的學生心理十分脆弱,說不得,罵不得,一言不合他可能就會跟你玩失蹤,讓老師擔驚受怕,有的甚至以死相逼。今年6月,江蘇常州一小學生因為老師在作文本寫了「傳播正能量」的評語,上完作文課後,該生跳樓自殺。一句作文評語,既不辱人格,又不傷品格,她就以這樣「非常」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這讓老師情何以堪?老師,也成了一種危險的職業。

馬雲曾說:「老師沒有懲戒的權力,就如同讓老師去開一輛沒有剎車的汽車。」是的,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面對放下懲戒權的老師,我們該如何讓他們重拾「戒尺」呢?

首先,要讓教師敢管。

按照我國教育法、教師法的有關規定,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對學生進行管理教育。我們要營造一種管理光榮、放縱可恥的教育生態,讓家長認識到學校管理的重要性,讓教師積極參與到學生管理中來。要讓教師敢管,教育主管部門必須要有擔當,處理問題應該要以法律或規則為準繩,而不能讓網絡輿情牽著鼻子走,更不能以息事寧人的態度草率處理教師。山東楊守梅老師事件,先是迫於家長的壓力教體局追加了處罰,後是迫於網絡的壓力縣政府撤銷了追加的處罰。面對同一件事情,如果上級的處罰都會因外界的幹擾而進行更改,那麼這又怎麼能讓老師敢管學生呢?因為誰都不想因管教學生而丟了飯碗。

其次,要讓教師善管。

日前,《中小學校學生違紀行為懲戒實施暫行辦法》在網上瘋傳,說是今年9月10日施行,後證實這是由北京市雨仁律師事務所法治校園團隊起草的建議稿,非官方文件,因為在教育部官網,我們只查到了《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雖然教育懲戒的正式文件還沒有真正出臺,但公眾對此卻充滿了期待,老師們也希望能有一個權威的規定來指導自己的管理工作,特別是想知道懲戒的邊界在哪裡,尺度如何把握。教育部的徵求意見稿對教育懲戒分為一般懲戒、較重懲戒、嚴重懲戒、強制措施四個層級,這對教師來說無疑有了一個參考,希望教育部儘快出臺正式規定,讓老師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從而實現讓教師「敢管」和「善管」。


相關焦點

  • 該省正式賦予教師懲戒權,教育懲戒權這次是真的來了
    9月1日,是各地學校正式開學的時間,「神獸」們終於回歸校園了,家長們可以鬆一口氣了。9月1日,也是《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正式實施的時間。該條例的實施引起了大家廣泛的關注,因為這是廣東省在全國率先通過立法方式,賦予了教師必要的懲戒權。
  • 熊孩子注意啦,教師「懲戒權」真的來了,還敢不好好讀書嗎
    暑假結束了,九月份這個開學季終於來了,大學、初高中、小學陸陸續續的開學了。因為今年的特殊情況,孩子們被困在家中,以網課的形式進行學習,現在終於可以讓孩子回到校園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學習了。剛剛迎來開學,教育部就下發了這樣的通知:即將恢復教師的懲戒權。對於這樣的通知,家長們或多或少的有些擔心,面對老師的「懲戒權」孩子們會適應嗎?
  • 開學季,教師懲戒權再引熱議 家長、老師和律師怎麼看
    9月1日起實施的《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明確賦予了教師懲戒權。學生犯錯後,教師可不可以懲戒?如何懲戒?「教師懲戒權」這個討論已久的話題,再次引起大家熱議。【走訪】懲戒已存在,多為罰抄、罰站和全國各省市一樣,教師懲戒權在株洲家校圈中,一直是個熱議話題。城區多家學校校長在接受採訪中說,懲戒在校園裡確實存在,最常見的是罰抄、罰站。
  • 「懲戒是教育的剎車」教師懲戒權需要規則與邊界
    談及教育時,馬雲表示,老師的眼界就是學生的眼界。懲戒是教育的剎車,老師沒有懲戒的權力,就如同讓老師去開一輛沒有剎車的汽車。學生不是向老師低頭,是向規則低頭。  最近一段時間,圍繞教師懲戒權的爭論甚囂塵上。作為公眾人物的馬雲,用生動、鮮活的「懲戒是教育的剎車」,來表達自己對教師懲戒權的態度和立場。
  • 熊孩子注意,教師有「懲戒權」了,網友:體罰學生即將合法化?
    近日,大部分地區的中小學生已經陸續開學,小編的朋友圈已經被各位家長朋友送孩子入學的照片刷屏。可見相比網課,家長們還是更喜歡孩子能進入到課堂學習中。但「兒行千裡母擔憂」,即便是孩子去了離家裡不到兩公裡遠的學校,還是擔心孩子在學校過得不好。
  • 該省正式賦予教師懲戒權,官方媒體提出教師心聲:手握戒尺哪敢用?
    9月1日,是各地學校正式開學的時間,「神獸」們終於回歸校園了,家長們可以鬆一口氣了。9月1日,也是《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正式實施的時間。該條例的實施引起了大家廣泛的關注,因為這是廣東省在全國率先通過立法方式,賦予了教師必要的懲戒權。
  • 教育懲戒權怎麼用?一線教師稱「太難了」;國外卻有專職懲戒老師
    有了教育「懲戒權」,教師該怎麼用?近日,「有問雲上論壇」請來多位一線教師,圍繞「懲戒權」展開熱烈討論。有老師稱,教育懲戒的尺度難以把握;也有老師指出,教師擁有懲戒權後,還需上級部門細化實施規則。
  • 修改教師法賦予教師教育懲戒權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遼陽市第一高級中學教師王家娟建議,對教師法進行修改,對教育懲戒的具體行為作出規定,讓法律更具可操作性,「這既是為教師管理學生提供法律依據和保障,也給家長、學生吃了一顆定心丸」。缺乏懲戒權不利於學生成長教不嚴,師之惰——那麼,學生犯錯後,教師可否行使懲戒權?
  • 餘雅風,葉壯 | 論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的彈性及限度
    這是廣大中小學教師在獲得法律賦權之後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學界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教師的教育懲戒權彈性,是教師依據法律法規的授權,根據專業判斷以及實際的教育情境,在法律預留的自由裁量空間內靈活作出具體懲戒行為的特徵。其主要體現為,教師在實施教育懲戒過程中所具有的靈活性、實踐性和開放性。
  • 有了「懲戒權」,教師怎麼用?請看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於「教師擁有懲戒權」也持肯定態度,他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懲戒權是教師這個職業所應該賦予的權力。就像是工廠裡生產一臺汽車,給汽車裝上發動機,還要給汽車裝上方向盤和剎車。如果沒有方向盤和剎車,這一臺車就不能合格出廠。」教師的懲戒就如同汽車的方向盤和剎車,也許「良藥苦口」,但卻是必要的。
  • 懲戒權界限不明,教師手握戒尺哪敢用
    專家認為,從相關法律概念來看,現行相關法律規定中的「體罰」「變相體罰」等法律概念與「懲戒」均具有較強模糊性,極易導致將教師的合理懲戒視為體罰,將懲戒不當認定為體罰。在教學管理的過程中,教育懲戒權面臨著落實難的困境。「最明顯的困難是懲戒權怎麼把握度。」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陳先哲表示,「雖然教育部文件已經對可懲戒情況和如何懲戒的手段都進行了分類,但實際操作起來還是有難度。尤其可能出現教師和家長教育理念不同,雙方各執一詞的情況。」
  • 用好懲戒權關鍵要規範「戒尺」尺度
    教師懲戒權話題再度引發社會關注。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日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相關要求,研究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這意味著,教師的懲戒權已不只是於理論理念上的探討,而要步入具體規則的制定,從而在法律法規層面為教師用好懲戒權鋪平道路。
  • 教師實施懲戒權,如何拿捏尺度?
    昨天,省人大常委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就這一條例涉及的熱點問題進行回應。其中,有關教師使用教育懲戒權的問題,教育部門特別強調教師不得用體罰作為教育懲戒措施。要說教師的教育懲戒權,我們不妨先簡單說說它的歷史。
  • 教師恢復懲戒權,先別急著叫好
    對於這些人普通的懲戒是不起作用的。就算你罰他抄作業,寫作業,他也不會去做。你要把他家長叫來陪讀,發現他父母根本不管他,或者只有爺爺奶奶作為監護人。隨著時間的流逝,懲戒的有效性會逐漸消失。對於這樣的人沒有專門的辦法,只能影響那些認真讀書的同學,有時甚至做出傷害同學的事。二、懲戒的尺度如何把握?
  • 教師的懲戒權,家長請不要把老師變成弱勢群體
    就好比我們一片森林,我們不能從頂上去裁剪,但是底線我們要相同的,懲戒主要保障這個底線,我們現在要建立一個文明的社會,必須把這個邊界劃得更清晰,必須界定清楚教師對學生的霸凌,學生對學生的霸凌,跟教師對學生行使懲戒權之間的邊界。
  • 再過幾天,廣東教師就被賦予了懲戒權
    (8月26日 中國新聞網)說起該條例,最受人關注的莫過於它賦予了教師懲戒權。據廣東省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偉忠介紹,為有效糾正學生不良行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廣東通過立法回應社會各界呼籲,賦予教師必要的教育懲戒權,強化對有不良行為未成年學生的教育糾正,加強對學生違法行為的處理。
  • 懲罰與體罰的界限要明確,讓教師的懲戒權「有法可依」
    哪怕是三歲小孩子,都要明白,犯錯,就要負責,就必須要受到懲罰,就是我們社會上不懂教育的人亂噴,使孩子目無尊長,浪蕩成性,對行為極不負責。這是社會家庭和噴子對孩子過分的溺愛和寬容造成的!懲罰與體罰的界限要明確,否則,說你體罰就是體罰,毫無理由。批評的聲音大了點,都能給學生心理陰影,都可以認定變相體罰,還有什麼懲罰不能認定為體罰?
  • 半月談|懲戒權界限不明,教師手握戒尺哪敢用
    懲戒權界限不明,教師手握戒尺哪敢用半月談記者 鄭天虹 楊淑馨不久前,廣州一家長在微博上用「血衣」炒作班主任體罰孩子,隨後事件反轉證明為造謠,但相關教師已遭受嚴重網絡暴力。公眾關注平臺網絡暴力的同時,也對教育懲戒權話題熱議。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面對手中的「戒尺」,部分老師「不敢接」「不會用」「過度用」的情況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 教育懲戒權界限不明 部分教師「不敢管」「不願管」
    不久前,廣州一家長在微博上用「血衣」炒作班主任體罰孩子,隨後事件反轉證明為造謠,但相關教師已遭受嚴重網絡暴力。公眾關注平臺網絡暴力的同時,也對教育懲戒權話題熱議。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面對手中的「戒尺」,部分老師「不敢接」「不會用」「過度用」的情況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 賦予教師懲戒權是對教育的一種敬畏
    教育部提出把懲戒權還給老師的說法眾說紛紜,贊成的,反對的各執一詞。其實,個人覺得給你權利只是一種對教育的敬畏,並不一定非要使用。就像官員有權但也不能濫用一樣,把權利關在制度的籠子裡,就是說明有權但不能濫用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