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朋友,中年得子,夫妻倆對孩子百般疼愛。孩子今年5歲了,每天給孩子穿衣、洗臉,事無巨細;孩子吃飯時玩耍,朋友會端著碗追著孩子滿屋子跑;什麼時候要喝水,什麼時候要吃水果,朋友都有精確的時間安排;為了防止孩子出意外,朋友不允許孩子出去玩,更不讓他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因為擔心玩耍時發生矛盾,受到傷害。
在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父母?他們像直升機一樣,隨時在孩子上空盤旋,介入孩子的一切。這就是典型的「直升機父母」,為孩子操碎了心,每一件事都要安排得妥當,對孩子不放心,可是這樣做對孩子真的是好事嗎?
在寒冷的冬天,刺蝟會抱團取暖,因為每隻身上都帶刺,於是他們不斷調整,找到了一個舒服的距離,既不會傷到彼此,也不會無法保溫。這個距離,就是相處的最舒適的距離。在心理學中,用刺蝟事例,將這個「合適距離」的定律稱作「刺蝟定律」。
在親子關係中,如果父母與孩子的距離太近,會給孩子帶來傷害,保持適度的距離才是合適的。有些父母認為自己全心全意地對孩子好,自然是和孩子的距離越近越好,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父母事無巨細地包辦所有的一切,過度幹預孩子,是對孩子的掌控和溺愛,也會剝奪了孩子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父母要對孩子有一定的要求,並且為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間,才是真正地為孩子考慮,如果替孩子解決所有的事情,只會讓孩子猶如溫室裡的花朵一樣,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
父母跟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是充分地考慮孩子的感受,對孩子是一種尊重,也是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
對成功的定義,您怎麼理解,成功的孩子=學習成績好+考上好大學嗎?
近年來,家庭教育被應試教育所代替了,家長插手幹預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的所有事,在這樣的撫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沒有自由玩耍的時間。孩子所有的空閒時間都被作業、考試、以及各種能夠保證他們有一個「好未來」的活動佔滿了。孩子們被家長剝奪了睡眠時間,只為完成家長們為他們安排的清單上的每一項活動。
有一些家長宣稱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以後更加快樂,但實際上家長們最關心的還是孩子們的作業和考試。孩子們只有在得到A的情況下才會看到家長臉上的笑容,然而家長們只會一直不停地鼓勵他們「努力一點,再努力一點,下次爭取拿到更好的成績」。
當這些孩子進入高中,他們不會想著「我要多學一些我喜歡的知識或者我要多參與一些我更感興趣的活動」,他們直接走進學校輔導員的辦公室,問輔導員「我參加什麼活動能夠保證我以後進入好的大學?」當他們的成績開始波動,得到B或者更糟糕的C時,他們焦急地給同學發信息問道 「有誰得了B或者C以後還能進入好大學嗎?」。
這種時候,這些脆弱的、被各種活動壓得累趴了的孩子們多希望得到大人們的一句肯定「你已經做得夠好了」。然而生活在高壓下的孩子們會遵循他們一貫的思維反問自己「得不到好分數的生活還有意義嗎?」
孩子們被家長們灌輸了「價值來源於高分」的觀念。同時家長也在不知不覺中向孩子傳輸了「我不相信你在沒有我的幫助的情況下能自己做成功什麼事」的負面價值觀。在家長的過度幫助,過度保護和過度引導下,孩子被剝奪了發展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機會。自我效能感源於個體看到他自己的行為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如果要培養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需要允許孩子們獨立思考、規劃、決定、不斷試錯和改正、想像和體驗生活。
如果我們僅憑能否獲得高分,能否進入好大學以及找到好工作作為預測孩子在未來是否能成功的做法太武斷了。有時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取得了更好的成績,這不過是以犧牲孩子長期的自我效能發展為代價換來的。
家長應該更加關注孩子的個人興趣、精神狀態、技能發展、身體健康這些影響孩子未來發展的因素。
紀伯倫說: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當孩子降生之後,我們常常把重心放在了孩子身上,特別是媽媽,她們把很多精力和時間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完全忽略了自己的需求,接下來請問自己幾個問題:
朋友麗麗自從有了孩子以後,完全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對於麗麗來說,最幸福的事情就是陪伴照顧孩子,孩子喜歡她做的飯菜會令她感到極有成就感,相反如果孩子說不喜歡,麗麗會感到非常失落。她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孩子身上,孩子的一舉一動時刻牽動著麗麗的心。
當我們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孩子身上,完全失去了自我時,生活也會受到很大影響,我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當孩子無法滿足我們的期待時,我們會感到整個人生都陷入困境之中。
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問問自己擔心孩子離開嗎,擔心孩子長大不受控制嗎?如果回答是,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想一想,為什麼擔心孩子不受控制,擔心孩子離開,可能是我們把所有的重心都給予了孩子,孩子成為了我們的全部,卻沒有想到自己也需要被愛。
武志紅老師對父母的建議:「豐富你的生活。如果你自己的生活不無聊、不空虛,那麼你就不會太黏兒女。」
好好地愛自己,當你能夠更多地關注自己內心的需求,才會發現生活變得如此豐富多彩。
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著名的「魚缸法則」就說明了這一點。
美國大公司董事長的辦公室門口,擺放著漂亮的魚缸,裡有著幾十條漂亮的熱帶魚,每條熱帶魚大概有3寸長,它們自得其樂,開心的嬉戲著。兩年過去了,小魚們的個頭似乎沒有什麼變化,依然三寸長。
一天,董事長頑皮的兒子來找父親,看到小魚十分好奇,玩耍中魚缸被他推了下來,碎了一地。人們急忙把小魚們撿起來,但是魚缸碎了,只有院子中的噴水池可以暫時做它們的容身之所。
兩個月後,一個新的魚缸被抬了回來,當人們紛紛跑到噴水池撈起十幾條魚時,令它們驚訝不已的是,僅僅兩個月的時間,那些魚竟然由三寸長瘋長到了一尺,這就是著名的「魚缸法則」。
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去體驗,從中汲取更多知識經驗,才能茁壯成長;如果父母控制孩子玩耍、實踐的自由,孩子就會像魚缸裡的小魚一樣,雖然有長大的先天條件,但因為外部的環境限制,永遠也不能長大。
孩子越早開始做家務,日後的職業發展越好。在幹家務的過程中鍛鍊出來的學會接受現狀不抱怨,同時迎難而上努力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會讓孩子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脫穎而出。
在「清單式童年」的生活中,父母剝奪了孩子幹家務活的機會。當孩子長大成人,進入工作崗位,他們仍然期待父母能夠給他們一份必做的清單,指導他們一步一步該幹什麼。這類孩子長大後缺乏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少思考怎麼才能創造自身的價值成為有用的人。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這樣一項實驗:將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放在一起進行一定的觀察研究。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未來的就業率是不愛做家務孩子的10倍其犯罪率也是對方的1/10。所以這從中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明晰的知識點,那便是:愛做家務的孩子長大以後其成功的機率會更大,受歡迎的可能性也會更強。
父母要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來分配孩子的家務, 比如說四歲的孩子能夠做的家務是洗手娟、洗襪子等,而不能因為孩子覺得洗衣機有意思,就要洗衣服,父母要把握好度,選擇適合孩子年齡完成的家務活,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讓孩子在合理範圍內完成家務勞動。
例如在孩子拖地時,要教給孩子一些拖地的技能和注意事項。告訴孩子拖地的姿勢,可以先做示範,告訴孩子做事要認真;洗拖把時,不要指責孩子某某地方不正確,要有耐心地引導示範,及時給予肯定的讚賞,讓孩子能夠從做家務中體驗到快樂。
從小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可以讓孩子得到鍛鍊,懂得如何照顧自己,將來即使在一個人生活的前提下,也能夠把生活安排得有條不紊。
溫尼科特指出:人的成長來自於挫折,人的自信來自於挫折。換句話說,挫折是最好的促進成長的環境。
講一個我女兒的例子,女兒剛上一年級時,我發現她經常丟三落四,每天去學校不是數學作業沒帶,就是語文作業沒帶,我給女兒送了兩次作業之後,意識到不能繼續這樣縱容女兒丟三落四的壞習慣。
一天,女兒又忘記帶作業本,我沒有再送,而是給班主任發了信息表達了我的想法。
女兒放學後回到家,向我抱怨因為語文作業沒帶,而被罰站二十分鐘,責怪我沒有及時把作業送去。我對女兒說:「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你需要為學習負責任,以後我不會再給你送作業本,現在你想想以後怎樣這種情況再次發生。」
自從那次之後,女兒終於改掉了丟三落四的習慣,讓孩子承擔應有的責任,會激發孩子驚人的潛能,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學會為自己負責人。
龍應臺曾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 ,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結語: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愛和陪伴,父母成功的愛,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待,千萬不要做」直升機父母」,避免用密不透風的「愛」,毀了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