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直升機父母,用密不透風的「愛」,毀了孩子的未來

2020-09-10 涵媽心語

我有一個朋友,中年得子,夫妻倆對孩子百般疼愛。孩子今年5歲了,每天給孩子穿衣、洗臉,事無巨細;孩子吃飯時玩耍,朋友會端著碗追著孩子滿屋子跑;什麼時候要喝水,什麼時候要吃水果,朋友都有精確的時間安排;為了防止孩子出意外,朋友不允許孩子出去玩,更不讓他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因為擔心玩耍時發生矛盾,受到傷害。

在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父母?他們像直升機一樣,隨時在孩子上空盤旋,介入孩子的一切。這就是典型的「直升機父母」,為孩子操碎了心,每一件事都要安排得妥當,對孩子不放心,可是這樣做對孩子真的是好事嗎?

一、如何把握適當關心和過度幹預之間的度

在寒冷的冬天,刺蝟會抱團取暖,因為每隻身上都帶刺,於是他們不斷調整,找到了一個舒服的距離,既不會傷到彼此,也不會無法保溫。這個距離,就是相處的最舒適的距離。在心理學中,用刺蝟事例,將這個「合適距離」的定律稱作「刺蝟定律」。

在親子關係中,如果父母與孩子的距離太近,會給孩子帶來傷害,保持適度的距離才是合適的。有些父母認為自己全心全意地對孩子好,自然是和孩子的距離越近越好,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父母事無巨細地包辦所有的一切,過度幹預孩子,是對孩子的掌控和溺愛,也會剝奪了孩子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父母要對孩子有一定的要求,並且為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間,才是真正地為孩子考慮,如果替孩子解決所有的事情,只會讓孩子猶如溫室裡的花朵一樣,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

父母跟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是充分地考慮孩子的感受,對孩子是一種尊重,也是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

二、不過度幹預,能培養出成功的孩子嗎?

對成功的定義,您怎麼理解,成功的孩子=學習成績好+考上好大學嗎?

近年來,家庭教育被應試教育所代替了,家長插手幹預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的所有事,在這樣的撫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沒有自由玩耍的時間。孩子所有的空閒時間都被作業、考試、以及各種能夠保證他們有一個「好未來」的活動佔滿了。孩子們被家長剝奪了睡眠時間,只為完成家長們為他們安排的清單上的每一項活動。

有一些家長宣稱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以後更加快樂,但實際上家長們最關心的還是孩子們的作業和考試。孩子們只有在得到A的情況下才會看到家長臉上的笑容,然而家長們只會一直不停地鼓勵他們「努力一點,再努力一點,下次爭取拿到更好的成績」。

當這些孩子進入高中,他們不會想著「我要多學一些我喜歡的知識或者我要多參與一些我更感興趣的活動」,他們直接走進學校輔導員的辦公室,問輔導員「我參加什麼活動能夠保證我以後進入好的大學?」當他們的成績開始波動,得到B或者更糟糕的C時,他們焦急地給同學發信息問道 「有誰得了B或者C以後還能進入好大學嗎?」。

這種時候,這些脆弱的、被各種活動壓得累趴了的孩子們多希望得到大人們的一句肯定「你已經做得夠好了」。然而生活在高壓下的孩子們會遵循他們一貫的思維反問自己「得不到好分數的生活還有意義嗎?」

孩子們被家長們灌輸了「價值來源於高分」的觀念。同時家長也在不知不覺中向孩子傳輸了「我不相信你在沒有我的幫助的情況下能自己做成功什麼事」的負面價值觀。在家長的過度幫助,過度保護和過度引導下,孩子被剝奪了發展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機會。自我效能感源於個體看到他自己的行為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如果要培養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需要允許孩子們獨立思考、規劃、決定、不斷試錯和改正、想像和體驗生活。

如果我們僅憑能否獲得高分,能否進入好大學以及找到好工作作為預測孩子在未來是否能成功的做法太武斷了。有時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取得了更好的成績,這不過是以犧牲孩子長期的自我效能發展為代價換來的。

家長應該更加關注孩子的個人興趣、精神狀態、技能發展、身體健康這些影響孩子未來發展的因素。

三、如果你是」直升機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紀伯倫說: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1. 自我覺知,好好愛自己

當孩子降生之後,我們常常把重心放在了孩子身上,特別是媽媽,她們把很多精力和時間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完全忽略了自己的需求,接下來請問自己幾個問題:

  • 有多久沒有給自己準備一頓豐盛的晚餐?
  • 有多久沒有給自己買一件喜歡的衣服?
  • 有多久沒有照顧過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朋友麗麗自從有了孩子以後,完全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對於麗麗來說,最幸福的事情就是陪伴照顧孩子,孩子喜歡她做的飯菜會令她感到極有成就感,相反如果孩子說不喜歡,麗麗會感到非常失落。她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孩子身上,孩子的一舉一動時刻牽動著麗麗的心。

當我們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孩子身上,完全失去了自我時,生活也會受到很大影響,我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當孩子無法滿足我們的期待時,我們會感到整個人生都陷入困境之中。

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問問自己擔心孩子離開嗎,擔心孩子長大不受控制嗎?如果回答是,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想一想,為什麼擔心孩子不受控制,擔心孩子離開,可能是我們把所有的重心都給予了孩子,孩子成為了我們的全部,卻沒有想到自己也需要被愛。

武志紅老師對父母的建議:「豐富你的生活。如果你自己的生活不無聊、不空虛,那麼你就不會太黏兒女。」

好好地愛自己,當你能夠更多地關注自己內心的需求,才會發現生活變得如此豐富多彩。


  1. 巧用「魚缸法則」

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著名的「魚缸法則」就說明了這一點。

美國大公司董事長的辦公室門口,擺放著漂亮的魚缸,裡有著幾十條漂亮的熱帶魚,每條熱帶魚大概有3寸長,它們自得其樂,開心的嬉戲著。兩年過去了,小魚們的個頭似乎沒有什麼變化,依然三寸長。

一天,董事長頑皮的兒子來找父親,看到小魚十分好奇,玩耍中魚缸被他推了下來,碎了一地。人們急忙把小魚們撿起來,但是魚缸碎了,只有院子中的噴水池可以暫時做它們的容身之所。

兩個月後,一個新的魚缸被抬了回來,當人們紛紛跑到噴水池撈起十幾條魚時,令它們驚訝不已的是,僅僅兩個月的時間,那些魚竟然由三寸長瘋長到了一尺,這就是著名的「魚缸法則」。

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去體驗,從中汲取更多知識經驗,才能茁壯成長;如果父母控制孩子玩耍、實踐的自由,孩子就會像魚缸裡的小魚一樣,雖然有長大的先天條件,但因為外部的環境限制,永遠也不能長大。

  1. 孩子未來職業發展與小時候做的家務有關

孩子越早開始做家務,日後的職業發展越好。在幹家務的過程中鍛鍊出來的學會接受現狀不抱怨,同時迎難而上努力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會讓孩子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脫穎而出。

在「清單式童年」的生活中,父母剝奪了孩子幹家務活的機會。當孩子長大成人,進入工作崗位,他們仍然期待父母能夠給他們一份必做的清單,指導他們一步一步該幹什麼。這類孩子長大後缺乏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少思考怎麼才能創造自身的價值成為有用的人。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這樣一項實驗:將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放在一起進行一定的觀察研究。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未來的就業率是不愛做家務孩子的10倍其犯罪率也是對方的1/10。所以這從中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明晰的知識點,那便是:愛做家務的孩子長大以後其成功的機率會更大,受歡迎的可能性也會更強。

父母要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來分配孩子的家務, 比如說四歲的孩子能夠做的家務是洗手娟、洗襪子等,而不能因為孩子覺得洗衣機有意思,就要洗衣服,父母要把握好度,選擇適合孩子年齡完成的家務活,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讓孩子在合理範圍內完成家務勞動。

例如在孩子拖地時,要教給孩子一些拖地的技能和注意事項。告訴孩子拖地的姿勢,可以先做示範,告訴孩子做事要認真;洗拖把時,不要指責孩子某某地方不正確,要有耐心地引導示範,及時給予肯定的讚賞,讓孩子能夠從做家務中體驗到快樂。

從小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可以讓孩子得到鍛鍊,懂得如何照顧自己,將來即使在一個人生活的前提下,也能夠把生活安排得有條不紊。

  1. 讓孩子承擔應有的責任

溫尼科特指出:人的成長來自於挫折,人的自信來自於挫折。換句話說,挫折是最好的促進成長的環境。

講一個我女兒的例子,女兒剛上一年級時,我發現她經常丟三落四,每天去學校不是數學作業沒帶,就是語文作業沒帶,我給女兒送了兩次作業之後,意識到不能繼續這樣縱容女兒丟三落四的壞習慣。

一天,女兒又忘記帶作業本,我沒有再送,而是給班主任發了信息表達了我的想法。

女兒放學後回到家,向我抱怨因為語文作業沒帶,而被罰站二十分鐘,責怪我沒有及時把作業送去。我對女兒說:「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你需要為學習負責任,以後我不會再給你送作業本,現在你想想以後怎樣這種情況再次發生。」

自從那次之後,女兒終於改掉了丟三落四的習慣,讓孩子承擔應有的責任,會激發孩子驚人的潛能,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學會為自己負責人。

龍應臺曾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 ,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結語: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愛和陪伴,父母成功的愛,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待,千萬不要做」直升機父母」,避免用密不透風的「愛」,毀了孩子的未來。

相關焦點

  • 孩子的獨立性差,跟父母密集型教育分不開關係,請別做直升機父母
    在當下的教育裡,越來越多父母變身成為「直升機父母」。他們像個「直升機」一樣,永遠盤旋在孩子們的頭頂上空。一、什麼是「直升機父母」?何謂「直升機父母」?來聽聽一個孩子的自述:「我的爸媽就像個「直升機」一樣,永遠懸停在我的頭頂,無論我做什麼,他們都關注著我。
  • 「別擔心,爸媽幫你」,直升機父母的大包大攬,才是毀了娃的關鍵
    小欣為此崩潰到不行,深深地感受到付出和回報嚴重的不成正比。在如今的家庭中,無論是獨生子女也好,兩個孩子也罷,無一例外的都是父母眼中的小王子、小公主。從他們出生開始,父母就致力於做孩子一輩子的保姆和人生規劃師。小時候穿衣吃飯,大一點了學習陪伴,再大點擔心早戀,害怕學壞,上大學了也要全家總動員,甚至找工作都是父母大包大攬。
  • 密不透風的「愛」源於自私,畸形的愛更換不來孩子輝煌的未來
    前段時間有人在武漢金銀潭地鐵站裡拍到一個一名十多歲的女孩,在大庭廣眾之下用力踢踹自己的媽媽,媽媽開始卻只站在原地,絲毫不敢躲閃。而且媽媽提著兩個行李箱,身上還背著很多行李,女孩卻什麼都沒有拿。在毆打母親的整個過程中,女孩雙手插兜面無表情,似乎已經對這種行為習以為常。
  • 《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Dr.魏說,千萬別做「直升機型父母」
    魏的這本《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把這些能力歸結為大腦的5個方面:智力腦、情緒腦、運動腦、語言腦、創意腦。他從這5大方面入手,教你如何根據孩子的大腦發育規律,培養發展孩子相應的能力,讓他們能更好地適應未來,迎接未來。本文只是在閱讀全書的第二部分情緒腦中的一個小章節中,所產生的反思和感想。希望能對有相同困惑和迷茫的父母一點小的啟發和幫助。
  • 「直升機父母 」,正在慢慢殘害孩子的未來
    這是一個讓人難過的故事,多希望「直升機父母」放過孩子,讓他們自由去翱翔。「直升機父母」付出那麼多,卻被叫停,這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孩子從出生開始,就需要不斷地學習,去發現周圍世界的奇妙,讓自己慢慢融入生活。可是,已經足夠獨立的父母們,卻用自己什麼都會做的雙手,替孩子做了太多。
  • 直升機父母到底是成就了孩子,還是毀了孩子?
    在父母教育中有這麼一個詞非常流行——直升機父母,他們對孩子無所不管,隨時在孩子上空盤旋,
  • 蘇軾書法布局如此緊密 網友:密不透風,筆墨謹慎
    網友疑問:密不透風,筆墨謹慎。蘇軾是非常正宗的傳統文人典範,詩書文章皆為一絕。所謂蘇黃米蔡,四家之首,也就奠定了他在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名官員,蘇軾的人生有太多的起伏和波折,書法風格受到他複雜曲折人生經歷的影響,也多有變化,幾乎沒有形成統一的書法風格,不同階段的書法氣象並不相同。
  • 孩子心情壓抑,親子關係緊張,「直升機父母」教育不出優秀的孩子
    其實這種父母就是最近流傳的「直升機父母」,像是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方,時刻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孩子要是有一點偏離既定的軌跡,就會降落將孩子拉回到設定好的軌道上。父母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是希望孩子變得優秀,但是這種「直升機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優秀的卻很少,而且都是偏科一樣的優秀。
  • 中國畫家常說的「疏可跑馬,密不透風」指的是什麼?
    「疏可跑馬,密不透風」指的是什麼?我國清代著名書法篆刻家鄧石如曾引述並發展前人的名言字畫「疏可跑馬,密不透風」。中國畫家常借用這句話來強調疏密、虛實之對比,並以此反對平均對待和現象羅列。「疏」,是空的地方可以跑開奔馬;「密」,指密集的地方,連風都透不過去。以唐代李恩訓的《江帆樓閣圖》為例加以說明。在畫中,他把山樹人物等實在之物都集中在左邊,樹隙中又夾繪房屋,可謂密不通風,而右邊則有一片滄海,點染一二風帆,使之空闊無際。
  • 父母「過分保護」不是愛!你是「直升機父母」嗎?
    「直升機父母」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一個新詞語,意思是父母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直升機父母」的過分保護,使孩子失去自由成長空間,不利於其獨立性和社會性的培養。有了這樣的「專機」,孩子用「腳」自己走的路變少了,久而久之,步入社會後變得難以適應。自計劃生育定為國策以來,每家基本上只有一個孩子。
  • 李連杰女兒六個月請家教:全民焦慮下,如何避免做「直升機父母」
    他們自身情緒焦慮,還把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並且從行動上時刻監督著孩子,幫孩子規劃和設計好了一切。這種時刻跟進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的學業和成績確實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通過李連杰兩個女兒就讀的學校就可以印證這一點。但是這樣密不透風的方式,對孩子的一生是否有影響呢? 很顯然,是有的。
  • 「直升機父母」是如何毀掉孩子的?
    接著,又開始擔憂對父母也有影響,尤其是無法時刻滿足孩子的在職媽媽。而如今,我們又開始擔憂,越來越多的父母正在用直升機式的教育,來彌補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經濟學家馬蒂亞斯·多普克和法布裡齊奧·齊利伯蒂在他們的新書《愛、金錢和養育:經濟學如何解釋我們撫養孩子的方式》中,闡述了在美國這樣的不平等社會中,父母如何創造平等,比如瑞典的父母,更拼命地給孩子施壓。父母越覺得這個世界是贏家通吃的世界,他們就越要竭盡所能確保自己孩子成為贏家。
  • 低年級孩子假期上網課,家長如何不做書桌上的「直升機父母」?
    每天守在孩子旁邊看老師講課,聽的時候還做筆記。孩子有不會做的題或者不會寫的字,她就立馬給她講,怕孩子打卡打晚了。同學很無奈地說,什麼時候才能開學啊?我真的想馬上把她送學校去。我同學,就是典型的「直升機父母」。
  • 為了孩子,別做「直升機式父母」!否則孩子遇到挫折就會驚慌失措
    誰家的孩子都會在課外多學幾門課程,確保未來有更大的競爭力,這不小茗同學才上4年級,但是周末暑假寒假早就被父母安排好了,周末報了英語、鋼琴、書法和足球等培訓班,寒暑假除了這些課程外,還有學校課程的複習以及學習新課程,每周末小茗的父母就陪著小茗一起去上課,他們在外面等著,孩子上完課,立馬接著去下一個培訓班上課,可謂是一天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的
  • 直升機父母:你想毀了孩子嗎?
    他們結合20多年的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和治療經驗,共同著作了這本《讓孩子學會思考:家長能教的最重要的事》。在本書中,兩位作者通過對現如今這一代青少年特有的社交、情感和心理問題進行了深刻剖析,針對家長不經意間助長孩子即時滿足需求的情形,提出了五種常見的家長陷阱,並為解決這些常見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
  • 滿分的父母,養不出及格的孩子
    全家人密不透風的愛幾乎要讓她窒息,她最後對家長發出了吶喊:「我不想成為所謂的學習機器,也不想做高分低能,希望你們放開手,讓我獨立起來!」在孩子剛剛出生半年內,父母需要細心地全面地照料,但過了那段時間,隨著孩子從絕對依賴、到相對依賴,到獨立,父母也要開始回到自己生活裡。60分是剛剛好、量力而為。孩子不需要時,不過度付出。」
  • 中國家庭式「直升機父母」,正在傷害孩子
    面對「無私付出」的媽媽,他沒辦法擺脫,也沒辦法去指責,這是愛?!所以,他要接納,但他孤獨。朱媽媽的這種做法,就是中國家庭式「直升機父母」——他們正在傷害孩子,而不自知。他們喜歡硬塞給孩子一些自以為孩子需要的東西,不惜以付出自我的方式,來過度幹涉孩子的生活,但中國家庭式「直升機父母」,無異於在用親情捆綁住孩子的手腳:孩子,我為了你,什麼都願意付出,你必須得聽我的!你該怎麼活?交什麼朋友?去哪裡?做什麼工作?都應該由我來把關和定奪。一、什麼是中國家庭式「直升機父母」?
  • 直升機父母:以「最好的愛」,換最大的傷害
    在這一類父母目中,每件事情只要和孩子有關係,就會安排的妥妥噹噹,為孩子披荊斬棘、鋪好以後的道路。父母會在平坦安全的路上給孩子增加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這就是直升機父母最明顯的一個特點。直升機父母 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一個新詞語。把某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的父母叫做 「直升機父母」——— 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
  • 直升機父母和割草機父母,如果你是其中一種,你就毀了娃
    直升機父母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一個新詞語。把某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的父母叫做 「直升機父母」——— 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每件事都給孩子安排妥當,為孩子鋪好以後的路,有時還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 直升機父母:過度保護和包攬,愛變成了「害」
    父母愛孩子這是天性, 種愛一般就體現為關注和給予,但是有的父母會過度關注並且過度給予,然後就做出跟這位個高中生父母類似的事情。我們把這類父母稱之為直升機父母,因為他們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