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看看醫生了?
上班工作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場景,除了賺錢和生存的需要,它還要陪伴我們成長。這裡有三個詞很刺眼,描述出一種上班的心態:抑鬱、上墳、難受。抑鬱,是對工作的感觸,沒有熱情、沒有專注;上墳,是工作的感受,痛苦、煎熬;難受,是工作的反饋,不能忍受、不能融入。
離職不就解決問題了?
馬雲說,要離職無怪乎就兩個原因:一個是錢少,一個是受委屈了,其實還有第三個原因,沒感覺了。工作錢少,家裡可能就不缺錢,受不受委屈,上班又不是去談戀愛,哪裡有那麼多的情緒問題。如果說,對工作會產生了抑鬱、極端地勉強、缺乏同理心,多半不是離職能解決的,也就是說工作對內心的影響,反應太大,完全拒絕,心理上甚至都難以承受,這是需要警惕的。
不願意承認心理障礙?
心理學上會將心理障礙分為了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和疑似神經症。類似抑鬱症這樣問題就不是障礙了,是疾病,需要藥物來控制。還有一種精神疾病叫做躁狂症,是一種精神病理性亢奮的狀態。或許是在工作中、同事間、上下級關係的有所觸痛,造成的對工作的負面想法太多,是不是願意承認,最好還是通過科學的手段,早日接受治療。
逃避現實能解決現實問題?
如果這樣的情況,也是一種在職工作的無奈。哪個工作崗位,都不想養閒人,養懶人,看中的還是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價值本身。現在,人人工作都不會是逍遙自在,要承載的既有工作壓力,又有生存壓力,專注和投入,是工作能達到績效要求和衝破發展瓶頸重要的要素,如果把控不了情緒,最好不要太勉強自己,因為不去想某些問題,也不意味著這些問題不存在,面對現實起碼不輸在認知上,身體的問題,沒有那麼可怕,還是要積極進行心理調整,避免釀成大錯。
小結:
作為一名職場人員,在社會上離不開與人交流,離不開與人溝通,所有的不悅,難以忍受的原因,都會和人相關,如果真有職場的困境,還是要能放得下,錯如果都在外界,都在別人,做什麼工作都會出紕漏,出事故,如果是自身需要看醫生,那就要早治療,如果只是心情所致,就要想辦法進行改善。
管多大的事,先管好自己,他人都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自己想辦法,問自己,而不是問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