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訂購的『中國期刊網』(中國知網)系列資料庫2015年合同期已到,由於資料庫商漲價過高,圖書館目前正在全力與對方進行2016年的續訂談判,上一年度合同截止到2016年3月31日,期滿後資料庫商隨時可能中斷北大的訪問服務。」3月31日,北京大學官網上貼出中國知網(以下簡稱「知網」)即將停用的通知,引起了很多關注和熱議。
作為國內知名度與論文載量均排在前列的中文資料庫,中國知網從1999年建立至今,一直都位列國內各大高校圖書館的資料庫選擇名單中。然而,近年來知網的大幅漲價讓很多學校吃不消,不僅北大因為費用漲價暫停續訂,國內不少高校也都曾遇到此類問題停用過知網。
對此,知網相關部門負責人在4月6日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件事我們很重視」。該負責人表示,公司長期以來在行業內十分重視信譽問題,「我們是能站得住腳的」。
北大因知網漲價暫停續訂「知網要是停用了,我的論文可能就要難產啦。」北京大學大四學生吳倩(化名)稱。
3月31日,剛剛結束畢業實習回校準備寫畢業論文的吳倩看到了這一消息,立馬抱著電腦去圖書館待了一下午,一口氣囤了將近40篇論文,以備不時之需。
在北大的四年,吳倩對中國知網的使用頻率早已超過谷歌、百度等搜尋引擎,在她上網瀏覽器的導航裡,排在第一的就是中國知網的網址。吳倩說,除了每個學期都有課程需要寫論文,做課題展示要在知網上查文獻,她日常查專業知識,也都在知網上進行。「有問題,找知網,周圍很多同學都有這一習慣。」
不少師生向記者表示,停用知網對他們的學術研究工作影響很大,知網包含很多獨家期刊資源,不少師生只能向同學、同事借用其他學校的知網資源進行文獻閱讀。
而在北大博士林安驊(化名)看來,雖然各個學校在停用後都推薦了其他資料庫使用,但目前還沒有某一個資料庫能夠完全取代中國知網資料庫。如果北大停用知網,會對他的學術研究造成一定影響。「用戶對知網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可能是導致中國知網的議價地位上升的原因之一,知網有點將學術界共同創造的知識財富壟斷為己有的意味了。」
此後,北京大學的校內微信公眾號「燕園每日話題」發表文章對校內的其他資料庫資源進行了盤點,一些同學留言也表示願意嘗試。
通知發布當天,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聯繫了北京大學圖書館,據北大圖書館資源建設部相關負責人回應,與往年相比,今年北大的知網合同到期續訂過程中,知網的購買費漲價過高,超出了圖書館每年購買資料庫的預算限額,對購買其他資料庫的費用空間造成擠壓,目前學校與知網雙方還在進行談判。
而對於談判進程及何時能回復開放知網資源,該負責人表示目前仍在與知網協商,不方便透露具體細節。此外,北大圖書館希望最終能和知網雙方就價格問題達成共識,保障學校師生的權益。據悉,北大此次暫停知網合作並不是第一次。據了解,此前北大圖書館也曾停用過知網的外文資料庫。
4月1日,北大圖書館發表聲明稱:「我們仍在與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進行談判,努力堅持爭取到合理的條件,不向商家過分的漲價行為輕易妥協。」聲明中還提到, 經協商,目前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承諾,在續訂談判沒有結束前,不會中斷北大圖書館所訂購「知網」系列資料庫的訪問服務,師生可繼續使用。
一年漲幅最高超50%,多地高校曾因價格問題中斷與知網合作事實上,因知網停用引發師生查文獻不便的情況不是第一次出現,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調查發現,在山東、雲南、湖北、安徽、河北等地,很多高校都出現過停用知網又再次重啟的情況。
2016年1月,武漢理工大學的師生接到了知網停用的通知。武漢理工大學對此解釋:「由於續訂價格漲價離譜,我校與中國知網(CNKI)公司的談判非常艱難,雖然中國知網資料庫的全文下載暫時暫停了,給讀者帶來不便,但是維護學校權益的談判同樣重要,學校將及時跟蹤談判進展,及時通告談判結果。」
在停用通知上可以看到,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稱,2000年以來CNKI公司對該校的報價,每年價格漲幅都超過10%,特別是2012年漲幅高達24.36%,從2010年到2016年的報價漲幅為132.86%,年平均漲幅為18.98%。不過,1月22日,該校在其官網的圖書館公告中通知已正式訂購併恢復開通中國知網數據。
安徽省某重點高校圖書館負責閱讀推廣的相關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為了能夠恢復知網,當時我們還把學校其他的小型資料庫砍掉了不少,才湊齊了購買知網的經費。」
在該校官方微博上可看到,去年1月到3月,該校也因漲價過高曾停用過知網。該負責人提到,迫於師生壓力,圖書館不得不重新與知網進行談判,來回拉鋸談了6次,知網才在原來的價格上降了一些,並且附贈學校一個資料庫子庫,雙方才最終達成續訂共識。
該負責人稱,師生對知網的依賴程度很高。他提供了一組後臺數據,從去年4月1日截至到今年的4月1日,不算外網和VPN渠道,僅通過學校的官網門戶進入知網的點擊率就高達21萬次,是學校的43個資料庫中點擊量最高的中文資料庫。
河北石家莊市某高校圖書館在4年前也停用過兩年知網,圖書館李館長說,知網每年都在以10%的漲幅向學校報價,且所報價格均是「死數」,沒有一點談判的餘地,「維普和萬方的資料庫價格都只是知網的零頭,學校購買十年維普資料庫使用權的費用還沒有知網一年的高。」李館長說。
據記者了解,自2013年年底,幾乎雲南省高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旗下所屬的近十所省屬重點高校,都停用了知網。
據當時代表雲南大學參與與知網聯合談判的前任圖書館館長萬永林介紹,雲南大學作為綜合類大學,為滿足學生需求,知網的所有資料庫幾乎都需要購買。2014年知網對雲南大學的報價一下從原來的40萬高至70萬,圖書館不得已暫時停用了知網。
從2015年開始,雲南多所高校迫於師生需求的壓力也都陸續和知網進行重新談判,自行購買了知網的使用權。3月初,雲大的知網恢復使用,但學校圖書館資料庫知網那一欄的備註下面多了3個字「試用期」,試用期限為2016.3.10~2016.5.9。
雲南民族大學圖書館的負責人介紹,西部地區的高校,電子資源和圖書館的使用經費相對比較有限,購買知網的費用每年都在學校的圖書館經費中佔不小的比例,部分雲南的普通院校、專科院校甚至能佔到50%,而民大作為省屬重點建設的院校,每年購買知網的經費也佔了圖書館總經費的20%。
對此,知網雲南銷售負責人程旭曾表示,從2003年開始,知網出臺了針對西部的扶持計劃。轉眼扶持計劃運營十年,雲南「不論是GDP還是教育經費投入都已經有了大幅提升」,故知網開始與各高校協商要在2~3年內逐步恢復到「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購買價格。
知網:成本提高導致價格上漲對於北大暫停知網服務及多家高校反映的定價過高問題,知網總部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我方並沒有對任何一家高校停止過服務,我們也是通過北大的聲明才了解到這一消息的。」
部門負責人表示,知網作為高校的服務商,也是期刊資源的採購方。「我們很多資源都是獨家的,還有很多高成本的外文資料,這個就導致了資源成本比較高。加上這幾年人們的版權意識也在不斷提高,好的期刊資源價格也上漲了,加上公司的其他成本,我們的報價也就隨之上漲」。
部門負責人說,對於知網來說,版權成本是「大頭」。長期以來,知網一直嚴格要求自己,與競爭對手相比,知網一直很注重版權保護,並與期刊籤訂正式合作協議,「這些合同和版稅我們都是要跟他們支付的,但是有些公司根本不重視這些問題,甚至有一些盜版行為」。
而對於一些不良期刊,知網也有嚴格的篩選流程,避免影響資料庫質量。部門負責人稱:「優質資源肯定跟普通資源是有區分的。」此外,她表示,這個行業的競爭環境本來就不太好,知網本身也遭受了很多侵權行為。
部門負責人表示,如今,100%的「211」「985」高校都在使用知網資源,高校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按學科、專輯等分類方式進行購買。
據悉,知網的收入來源主要是高校等機構的數據購買,以及為圖書館等機構提供軟體和數位化轉型服務等。因此,部門負責人表示:「我們壓力也比較大,也在不斷探索自己的盈利模式。漲價確實是因為成本太高,一些高校一時可能接受不了,這也是正常的,我們可以理解,我們與高校之間可以進行協商。」
對於知網就此事的更多回應,部門負責人表示還在等待相關領導作進一步回復,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將持續關注。
而一些專家認為,知網漲價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與其所擁有的論文期刊獨家版權和獨家網絡信息傳播權有關。
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認為,論文資源並不屬於政府指導定價的公益商品,價格可以通過市場決定。目前知網不斷漲價的行為屬於一種版權運營模式,如果其沒有拒售商品或以非正當理由對不同的交易對象差異定價,就暫不涉及違法行為,但若過度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限制其他同行發展,工商部門也可介入調查。
趙佔領建議,從高校師生需進行學術交流研究的角度考慮,如果學校購買資料庫的負擔確實重,國家圖書館和其他公益性機構可「中和」協調,由他們統一與學術期刊談合作,多建立一些論文資料庫供有需求的人使用。但趙佔領也提到,學術期刊有自身的生存壓力,也需獲得更大的價值,如果要建立更多的公益資料庫,還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