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寒門狀元讓你想流淚

2021-02-23 金天心理

 

為什麼寒門狀元讓你想流淚?

 

因為它是一篇虛構的小說,卻被包裝成了非虛構的報導。

 

如果你知道它是一篇小說,也會有感觸,但關注的焦點無疑將是生命的無常與命運的不公,在為虛構主人公掬出一把同情淚之後,會自然生發出一種珍惜自己、愛護他人的美好情愫。文學的功用之一,就是讓我們對美與理想永不絕望。

 

可現在你把它當成真人真事來讀,則會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心頭被喚起的第一感覺,一定是恨,恨周圍人的冷漠與勢利,恨全社會的骯髒與齷齪,甚至不知不覺間,對金錢與財富本身,也充滿了莫名的仇恨。

 

這種恨,是有毒的,與早年「打土豪、分田地」式的恨同源同構。首先明確劃分並加深階級鴻溝,然後讓所謂的寒門狀元悲慘於此岸,而彼岸那些靠誠實勞動過著正常生活的普通人,卻變成了間接參與迫害狀元的兇手。

 

狀元的苦鬥,本是一種需要改善而一直未得改善的生活常態,可以說,狀元的天然稟賦,還讓他比被關在富士康工廠車間裡的很多孩子要幸運一點點。而奪去狀元生命的,是該詛咒的癌症,不知出於什麼邏輯,這樣的結果,卻似乎變成了他那些生活相對富足的同學們所應背負的罪惡。

 

作者匿名,主人公化名,主人公就讀大學匿名,等等這些硬傷,意味著基本的新聞要素欠缺,作為一篇報導是很難成立的。換句話說,如果是在正常傳統的新聞媒體上,這種所謂的報導,幾乎是沒有機會出籠的。

 

著名雜誌《知音》曾以一種「知音體」而著名,其基本操作手法,就是給普通新聞素材添油加醋,虛構情節,讓悲慘悲慘到底,讓成功成功到爆,以達成借真實報導的名義來推銷虛構故事的目的。這種手法,曾引發眾多法律糾紛,歷來為新聞和文學兩界人士所詬病。

 

而今,幾乎已將傳統媒體逼上危崖的自媒體,似乎大規模繼承了這種操作手法,而且有發揚光大、愈演愈烈之勢。我們痛恨苦難,憐惜受苦的人,這是人之為人最為寶貴的天性。我們渴望自由,了解自由與權利的雙生關係,這正是我們對於消除苦難最大的一份期盼。而自由,從誕生那一天起,就有自己的邊界,無視並踐踏這種邊界,就是對自由本身的無情傷害。

 

讀虛構小說《紅樓夢》,黛玉焚稿而亡,你也會有恨,但你所恨的對象,大致會限於賈府大院之內。而你讀紀實報導《紅樓夢》,黛玉焚稿而亡,你的恨,就將變得全面而廣泛,以至不排除部分人會產生「地球今天就爆炸」的惡毒祈願。

 

最為奇異的是,在讀寒門狀元一文的你,也正是被作者指責批判的那種人,整天忙於周旋這個虛偽的無理想世界,用同學的新房來給自己增煩惱,用鄰居的新車來給自己添焦慮。

可事實上,在閱讀中,你卻會自動把自己放到狀元的身後,我也會自動把自己放到狀元的身後,他會也自動把自己放到狀元的身後,最後,我們衝著一個空空蕩蕩的彼岸,暗暗發出怨懟和憤恨。這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

相關焦點

  • 刷屏的「寒門狀元之死」,為什麼會引發群嘲?
    一夜之間,一篇名為《一個出身寒門的高考狀元之死》在朋友圈刷屏。
  • 媒體評"寒門狀元之死":請別似是而非販賣"毒雞湯"
    1月29日,某微信公眾號一篇《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刷屏朋友圈,成為爆款文章。有人會因此流淚,可能正是基於相信故事的真實性。文章的寫法遊走於新聞報導和「非虛構寫作」之間,不想對新聞報導的真實性負責,也不想為藝術性負責——想佔盡兩頭好處,卻不想負責任的做法怕是說不過去。從營銷效果而言,創作團隊或以為這篇文章是成功的,是一篇「心靈雞湯」;但從社會效果而言,這篇文章帶來的影響卻是負面更佔主流:內容真假難辨,販賣焦慮,堪稱「毒雞湯」!
  • 「寒門狀元」沒有死,死的是咪蒙的「良心」
    有人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 一個寒門狀元「死」於咪蒙之手
    《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光看這標題我就想轉發了,刷屏之勢來得迅猛,十萬加手到擒來,但同時反轉也比以往來得更早一些,昨晚朋友圈還在為死去的狀元集體哀悼,今天一大早這篇刷屏文已經被全方位多角度地無死角扒皮…… 《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究竟講了什麼?
  • 寒門狀元的故事
    寒門狀元的事。鄭燁,2018年麗水市高考狀元。他的父親在9年前因病去世,還留下了一堆債務。
  • 花肉一八五:誰殺死了寒門狀元
    當時的內心想法主要有三,一是為主人公祈禱,艱苦磨難的一生意外結束卻也是解脫;二是為作者姑娘點讚,故事講的動情流暢,承擔妹妹學費著實善良,我真以為那隻個業餘時間搞的私人小號(如本號般);三是想分享到朋友圈,讓眾多親友也更多知會我等寒門子弟在京漂泊的不易——後來想想,這樣的故事多半會成為10W+,朋友圈隨處可見,不差我一個。
  • 寒門難出貴子?高考狀元告訴你,現實並非如此!
    就在大家紛紛認同「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論調時,有媒體報導了一位高分的寒門貴子,在低矮逼仄的家中,說她想當一名法官。肖澳彬,2018年巨鹿縣高考文科第一名,634分。她的家在河北巨鹿夏舊城村。進入低矮的小院,院裡擺滿了各種農具,客廳裡沒有家電,只有兩個破舊的沙發和一張桌子。
  • 《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刷屏,是不是個騙局?
    文 | 鹿之谷中本文轉載自新浪微博@鹿之谷中,原文首發於2019年1月30日,標題為《如何識破<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這種垃圾?》,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昨天朋友圈出現了一篇刷屏的文章,叫《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
  • 如何識破《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這種垃圾?
    狀元、寒門、死亡,三個關鍵詞,非常抓人眼球。以前正經媒體寫特稿的時候,也會用《寒門狀元之死》這樣張揚悲劇意味的標題。這篇文章我的很多朋友都轉了,包括不少媒體圈的大佬。從流量意義上說,這確實是一篇好文章。發出來幾個小時,就閱讀10w+,好看3w+,粗略估計幾百萬點擊輕鬆到手。然而你只要冷靜一下,就會發現事情不對。
  • 狀元反思|為什麼中產易出熊軒昂,寒門卻難得王雷捷?
    高考分數出爐後,各地報紙電臺網站又一窩蜂把目光對準了狀元們。北京狀元熊軒昂接受澎湃專訪時稱,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這段視頻在網上傳瘋了,外交官的孩子竟然不懂「外交辭令」,說出來的話句句戳心。有人氣憤少年的年少狂妄。其實,看上去這麼「犀利」的話,並不是人家的本意。
  • 我身邊真實的「寒門狀元」——「謝百萬」
    我身邊真實的「寒門狀元」——「謝百萬」           「我以為就我一個人是衝著北師大不收學費來讀的
  • 寒門再難出貴子?歷年高考狀元身份曝光,背景「非同一般」
    自7月23日高考成績放榜開始,連續兩個月的熱搜話題都被各省市狀元佔領!苦盡甘來,榮耀滿堂。大家紛紛說「你看,又是別人家的孩子!」話語中透露出了滿滿的讚賞與羨慕,也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是什麼樣的家庭會教育出這樣的孩子?細心的網友們發現這些高考狀元的「身世」非同一般,在了解了之後京譽君也發現,有些結果或許早已命中注定。
  • 《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刷屏背後,起底咪蒙的商業版圖
    比如在「為什麼說《一個寒門狀元之死》是瞎編的」的公眾號文章中提及,這位2013年參加高考的作者在文中提到她高中期間特別愛看一部網劇,叫《靈魂擺渡》。但經查證,該劇的第一部的首播時間卻是2014年。此外,作者提及死者為2013年市理科狀元,高考分數為693分。
  • 虛構的《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
    睡前瞄一眼朋友圈,竟然被一篇《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刷屏了,文章大概講了作者的一位寒門出身的優秀同學,高考考了市理科狀元,大學期間辛勞打工為妹妹攢錢讀大學但因胃癌去世
  • 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寒門難出貴子!河南狀元:看我實力「打臉」
    還記得說出「寒門再難出貴子」的北京市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嗎?在接受採訪時,熊軒昂振振有詞:「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當初,很多人在網上聽到熊軒昂的話語時,都被刺痛了。然而,面對熊軒昂的振振有詞,很多人似乎沒有反擊之力。因為現實似乎就是這樣,別人出身比你好,還比你努力。「寒門再難出貴子」,就像一記悶棍,讓很多人深深受傷而又無力反駁。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
  • 「寒門貴子」只是個例?你為什麼對他們的努力沒信心?
    每年的高考狀元一出就不禁讓人再次感嘆寒門難出貴子。但是現在似乎越來越多的「寒門貴子」吸引我們的眼球。據悉,清華3500餘名本科新生中 ,農村及貧困地區生源佔20.2%,來自西部地區省份的學生約佔26.6%。男女生比例約2:1,年齡最小新生尚未滿15周歲。
  • 為什麼寒門不能再出貴子了!
    今天看了一篇是關於高考的文章的題目是寒門難在出貴子,對於這個問題,我有不同的看法。我現在想說自己簡單的看法,就是有人說為什麼城裡的孩子現在普遍比農村孩子學習好,而且很多高考狀元,特別是今年沒有一個是農村的孩子,這就是一個問題了,值得大家去思考的一個問題原因,到底是城裡孩子更聰明,農村孩子不夠聰明,還是城裡的教育更好,農村的教育不好,還是城裡的父母見識多學識多,所以特別重視孩子的教育,農村的父母見識相對較少,學識較少,所以不太注重教育。
  • 當年北京高考狀元的話錯了,寒門還能出貴子
    現在的狀元都是家境又好又厲害的。結果正如熊軒昂所說,「寒門無貴子」,歷年的狀元們,大多都在一個富庶的家庭,父母的學歷也基本都是本科。今年高考以707分的好成績摘得文科狀元桂冠。03寒門仍能出貴子,你是否是下一個?
  • 《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背後95後團隊揭秘
    今天,朋友圈被一篇名為《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的文章刷屏了, 文章好不好呢?
  • 寒門狀元694分被清華錄取,說,身後是大山,只有努力
    寒門還可以出貴子嗎?這可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有人說很難,畢竟貧困地區的教育資源有限,家境不好的家長能給孩子提供的條件有限,不能完全的發揮出孩子的優勢,更不能給孩子創造好的學習環境;有的人則反問,為什麼寒門就出不了貴子了呢?寒門的孩子更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學習,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也更珍惜學習的機會,雖然資源不好,但只要努力一樣可以有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