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真實的「寒門狀元」——「謝百萬」

2021-02-13 資淺記者

我身邊真實的「寒門狀元」——「謝百萬」

 

 

         「我以為就我一個人是衝著北師大不收學費來讀的,原來你也是啊……」

         2019年1月,在咪蒙團隊的那篇《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發表前後,我的大學同班同學群裡,曾有過這樣的討論。

 

         我們是1999年入學,很幸運,當時是北師大最後一屆不收學費的師範生。到了2000級,師範生是收一半學費;2001級,則是全額學費。

至於後來中國恢復「免費師範生」制度,是到了2007年。

在我心目中,那是胡溫執政時,做得最好的事情之一。

 

2019年1月29日,咪蒙團隊「出品」了《一個出身寒門的高考狀元之死》。閱讀之初,我也被感動了。

         我所感動的,是文章裡高三班主任說的一段話:

         「你們是這個省最好的一批學生,你們從小接受最好的教育,你們大多數未來都會進入到名校。但我想你們記住,無論你們未來考得多好,賺多少錢,也不會讓我高看你們一眼。你們要記住自己身上的擔子,如果這個社會和國家註定需要偉大的人,為什麼不能是你們?你們佔盡了最好的教育資源,你們都沒有改變世界的夢想,你們還奢望誰有?」

 

 此前,我依稀記得在哪裡讀到過這段話。我猜想,也許是文中「這位班主任」也看到了,然後稍加改動,再對他的學生們如此告誡吧。

       隨後,我在一些中學、大學及研究生的同學群裡、校友群裡,分享了這篇文章。

因為我想到,我的同學們大多也屬於這個「範疇」:

他們都是一時、一省甚至一國的「最好的一批學生」。

我還想起了,這幾十年裡很多令我感動的,或者,印象深刻的同學。

 

         轉發之後,我的大學同班同學群(北師大歷史系)裡,不少同學加入了討論。

其中,同宿舍的好友「謝百萬」,說了很長的幾段話。

 

 「看了上面那篇文章,我回憶起自己初中、高中至大學的日子,真的非常感慨,非常感恩。我記得在師大時,老師和同學們對我的友好、寬容和支持。周有擇做過的事,比如家教,比如送信,比如和英子、賽局等人去為編校史查大疊大疊的《大公報》,以換取每月100元的生活費,還有因為沒錢而刻意逃避班級活動等等,我都經歷過。

我記得微敖經常借錢給我,經常給我墊付各種費用,而從不要我還錢;我記得宿舍的兄弟們一直包容我,關懷我,不和我一般計較,比如我打呼嚕、霸佔62209877(當時我們宿舍的電話號碼,敖注)的電話、搶電視看——上大學之前,我從未看過電視——等等;我還記得小菡子、海容等姑娘對我的照顧,記得羅新慧老師(我們的大學班主任,敖注)對我的學業上的指導和生活上的資助……

和多數同學不同,大家在努力學習,關注國家命運,努力奉獻社會。而我在努力掙扎,思考自己下一頓飯在哪裡。

如果說我有理想,我的理想就是和周有擇一樣:好好做人,努力成為『謝百萬』。」

 

「謝百萬」是我這同學的綽號,他的真名是國共兩黨兩位大人物的「結合」。

1999年9月,我們入學第一堂課,做自我介紹時,他就是這樣介紹自己的,引得哄堂大笑。

 

「百萬」也是我的老鄉,家在偏遠貧窮的湖南鄉下,從小多經磨難,用命運多舛來形容,並不為過。我知道其中一些故事細節,但不能在這裡說得太多。

 

1998年,「百萬」參加高考,考上了不錯的大學,但因為那學校要收學費。於是,他選擇復讀,99年考入了北師大。

 

我們倆分配在一個宿舍。

剛到北京的第一天,他就問我能不能借點錢給他。

當時,我有些詫異,心裡在想「咱們這才剛認識啊」。

不過,我還是借了給他。

幾天後,「百萬」兌現了自己的諾言,把錢給還了。

 

也就是從入學之初,「百萬」就開始做各種勤工儉學的工作。

我和他一起做過的勤工儉學,其中之一是發廣告傳單。

是什麼樣的廣告傳單?

搜狐網的。

——那時候網際網路在中國剛剛普及,BBS聊天室盛行。搜狐發廣告,號召大家,在某月某日,一起上搜狐網的BBS去聊天,並把那一天定名為「狐扯日」。

 

我們從學校學生會之類的機構接了這活兒。每人領一摞傳單,然後騎單車,去分配好的寫字樓裡發。報酬是60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很不小的錢,意難忘那時候我們做家教,才25元/小時。

組織者在交給我們傳單時說,「你們要認認真真把傳單發到那些寫字樓的每個辦公室裡,因為我們會打電話過去抽查的。發完了,才能來領錢。」

我和「百萬」算了一下,一個人在大半天裡,頂多也就能發那一摞。

於是,我們也就每人領了一摞;然後,老老實實地,一間間辦公室去派發。

 

另外一個同學,也是同宿舍的好友,他一下領了三摞,後來掙到了180塊錢。

他是怎麼做到的?

他說,出了學校沒多遠,就把傳單基本給扔了——因為,他猜得到那些組織者所謂的「電話抽查」,基本不會去實行。

這位比我們機靈的同學,畢業幾年後,先是在體制內的機構工作,後來自己開了公司——剛才我順手查了下,他名下投資幾千萬的公司,至少就有3家。

我也知道,這些年他在家鄉捐資助學、回饋鄉梓,做了不少的貢獻。

 

還是回到「百萬」身上吧。

除了發傳單,我還和他一起編過教輔圖書,一起做過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再編成書的工作。

那時候我們一邊幹這活兒,一邊感慨,「這些教輔啊,圖書啊,真坑人!居然就是我們這些人纂出來的。還好上中學時,因為家裡窮,自己從來沒買過。」

 

「百萬」的字寫得不錯,他給《人民日報》下屬什麼機構派發的報紙信件,專門在信封上抄寫地址——大概每抄一個信封,就是幾分錢而已。

他還幹過很多我沒有做過的勤工儉學項目,比如編校史。

 

「百萬」說他讀大學時,「在努力掙扎,思考自己下一頓飯在哪裡」。

這話當時,他應該沒有跟我們說過。但有次放寒假,他說的話,我記憶至今。

他看著我們喜氣洋洋地收拾行李,準備回家過年,感嘆了一句:

「你們過年都是在想著,可以拿多少紅包、壓歲錢的。我卻要想著,能不能再多打點工,多掙點錢帶回家,好讓家裡人過年」……

 

還有一次,「百萬」跟父親打電話時哭了。

因為父親覺得對「百萬」實在虧欠太多,所以也想當個小包工頭,多掙點錢。

結果,老闆跑路了。父親不但沒掙到錢,還要欠債、倒貼,去還手下工友們的錢。

「百萬」在電話中懇求父親,不要再出去打工了,待在家裡就好。他真的是哭著懇求他的父親的……

 

「百萬」的性格很好,為人友善、樂於助人,不僅同學們很喜歡他、尊敬他;不少他做家教的學生家長也很喜歡他,給予了他工資之外的額外幫助。

其中有一位,出錢讓「百萬」在北京考了駕照;並請他去北京飯店吃過飯——這可把我們這些窮學生羨慕壞了。

 

那次,「百萬」不僅在北京飯店吃了飯,還打包帶了不少回宿舍。

我們一群「餓狼」馬上撲上去,開始「瓜分」這些食物。

 

說起「瓜分」食物的事情,我們那時常常連同學泡的方便麵都不放過。

有次,我泡了碗面,正準備吃。另外一位室友看到了說,「等會把湯留給我」。

等我吃完面,他一下就從上床蹦下來,抓起碗就喝。

當時我也是自己餓得慌,不知道謙讓,好多給他留幾根面。

這位「喝湯」的同學,後來碩士學了金融,這些年在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裡從業,且做了管理多年。

 

「百萬」也搶過這位「喝湯」同學的方便麵。

這次,他在同學群裡專門提到:

「(當年)我也霸佔過你的電腦,還搶過你的泡麵」……

 

說到窮,說到餓,我們常常揶揄自己的學校不叫「北京師範大學」,而是叫「北京吃飯大學」——因為我們餓得一天到晚想吃飯啊。

可是,好不容易找到吃的,又還是吃不飽,就跟喝稀飯一樣。於是,我們又改名叫:

「北京稀飯大學」。

 

等到2003年,我們大學畢業,結果北京遇到了非常嚴重的「非典」。

保命才是第一要務啊,至於找工作,我們一是沒有經驗,二是時間、準備都比較倉促。

 

「百萬」先是一個沿海城市工作了一年左右,又折騰去了另外一所城市。

在那所城市裡,「百萬」教中學,當班主任。

因為學問好,工作認真負責,對待學生親切、友善,學生們喜歡他、信任他、尊敬他,他的教學成果非常出色。

那學校也是可著勁地把「百萬」往死裡用,連續讓他教高三、當班主任很多年。每年留給他的寒暑假,只有寥寥幾天。

 

這樣的工作重任,「百萬」終究是咬牙扛下來了。

他相戀多年的女友也到了那座城市。

兩人結婚,生子。

兩人都要上班,沒有其他長輩親戚能幫忙看孩子,至於保姆,他們或許想省點錢,或許當時乾脆就沒有錢能請得起。

於是,這活兒也是兩個人,扛下來了。

 

有年出差我去看他,跟他喝酒。

他說:

「微敖,前不久孩子生病,我和我老婆都要上班,已經特別特別累了,人都快崩潰了。那時,我和我老婆真動了念頭——兩個人抱著孩子一起跳樓算了……」

 

「百萬」最終沒有跳樓。

他和妻子,省吃儉用,在那座城市裡,買了很大的房子,也買了不錯的車子。

後來,他們還買了第二套房子;前不久,兩人又有了第二個孩子……

 

他當「百萬」的夢想早已實現了。

我常笑他,現在他的總資產,早已是幾千萬了。他應該改綽號叫「億元」,以定下「億元這個小目標」。

 

在同學群裡,「百萬」那天還說了很多:

 「一個人的出身,的確可以影響他的一生。因為寒門無依,所以不敢有太多夢想,不能做出更多選擇。

能苟活於當世,能儘量回報家人,能不拖累社會,就已經很不容易。

在多數時候,理想過於虛無,也常常為出身豪門的人們所擁有。

但是我始終相信,出身是我們無法選擇的,而如何立命,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斷。

無論出身何處,總有一批又一批純粹、善良、勇敢、正直的人們,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場合,為世人努力,為他人著想,為世界爭取更多的陽光……」

 

「百萬」也講到:

「工作以後,我也每年都在努力資助學生,努力向學生們傳遞北師大的精神和力量,但總覺得做得太少,一直心存愧疚。因為學術、經濟既無建樹,為社會貢獻又少,我怕和同學們聯繫,怕和羅老師聯繫。這種心態,真的很複雜……」

 

 

 

 

後記:

 

         說實話,我一直反感動不動用「狀元」這個詞,來稱呼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學生。

在我看來,因為中國不少省份是單獨命題,又是各自省份自行判卷,所以我們沒有全國意義上的高考狀元。但即使這樣,也只有各省理科、文科的高考第一名,才有資格能叫「狀元」。

這樣的省級「狀元」,我的同學裡還沒有。

但如果像不少文章那樣,把地市一級,乃至區縣一級的第一名,也叫「狀元」的話,同學裡則有不少。甚至,我自己都能算一個。

 

而就高考成績而言,北師大的很多同學,都超過了當時任何一所高校的分數線很多。

但就衝著北師大不僅不收學費,而且每個月給學生發的補貼,比其他高校多幾十塊錢的緣故(在有些省份,北師大甚至屬於提前錄取批),因此,到北師大來就讀的「平民英才」,乃至「寒門狀元」們,要比其他高校,多出不少。

 

現實世界裡,有沒有「周有擇」那樣的人物,有沒有那樣的「寒門狀元」的悲慘命運。

我不知道。也許是有吧,但我還沒有直接接觸過。

 

我認識的同學裡、校友裡,類似「謝百萬」這樣的,則是更多。

 

他們早已是所在單位的「骨幹」;有的甚至成為了所在行業裡的中堅力量。

 

他們有各自的經歷、各自的倔強、各自的堅強、各自的精彩。

 

如果能夠得到他們的允許,我會慢慢寫出更多的他們的故事。

 

我發自內心地為他們感到驕傲。

 

中年的我們,也捫心自問著,覺得勉強可以說一句:

 

我們的血,尚未冰涼;夢想,尚未完全熄滅……

 

 

 

祝福親愛的師友們,新年裡,平安、健康,大事基本能夠如意。

相關焦點

  • 一個真實的寒門狀元故事
    一個真實的,所有信息可核實可查證的,寒門狀元的故事。鄭燁,2018年麗水市高考狀元。
  • 花肉一八五:誰殺死了寒門狀元
    是咪蒙們殺死了狀元我不講故事,用證據說話吧。這些咪蒙們,最終用咪蒙的手法,咪蒙地殺死了寒門狀元周有擇。寒門狀元沒有死寒門狀元周有擇,其實並沒有死。根本不存在周有擇,不存在這個寒門狀元。如果說省會理科狀元=全省前500名;如果說清華,或者絕大多數「國家一流院校」的寒門學子,要靠打零工賺學費;如果說這種霸凌現象在高校存在且廣為流傳無人制止無人受到處分……這是「咪蒙」們對高校的侮辱,對高校學子的侮辱,對中國高等教育制度的侮辱,同時也是「咪蒙」們智商、情商、教育背景的真實體現——無知到可笑。
  • 寒門狀元的故事
    寒門狀元的事。鄭燁,2018年麗水市高考狀元。他的父親在9年前因病去世,還留下了一堆債務。
  • 一個寒門狀元「死」於咪蒙之手
    《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光看這標題我就想轉發了,刷屏之勢來得迅猛,十萬加手到擒來,但同時反轉也比以往來得更早一些,昨晚朋友圈還在為死去的狀元集體哀悼,今天一大早這篇刷屏文已經被全方位多角度地無死角扒皮…… 《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究竟講了什麼?
  • 「寒門狀元」沒有死,死的是咪蒙的「良心」
    有人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 為什麼寒門狀元讓你想流淚
    為什麼寒門狀元讓你想流淚首先明確劃分並加深階級鴻溝,然後讓所謂的寒門狀元悲慘於此岸,而彼岸那些靠誠實勞動過著正常生活的普通人,卻變成了間接參與迫害狀元的兇手。 狀元的苦鬥,本是一種需要改善而一直未得改善的生活常態,可以說,狀元的天然稟賦,還讓他比被關在富士康工廠車間裡的很多孩子要幸運一點點。
  • 咪蒙死了,一位真實的寒門狀元重生了,很好,很好…
    一個月前,咪蒙旗下文章《一個出身寒門狀元的死》刷屏朋友圈,團隊聲稱文章故事真實可信絕非虛構,可第二天就被共青團中央、人民日報等點名批評:內容虛假、販賣焦慮、欺騙讀者…接著文章被刪、咪蒙發布道歉信:公眾號停更2個月,微博永久關停。
  • 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寒門難出貴子!河南狀元:看我實力「打臉」
    還記得說出「寒門再難出貴子」的北京市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嗎?在接受採訪時,熊軒昂振振有詞:「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當初,很多人在網上聽到熊軒昂的話語時,都被刺痛了。然而,面對熊軒昂的振振有詞,很多人似乎沒有反擊之力。因為現實似乎就是這樣,別人出身比你好,還比你努力。「寒門再難出貴子」,就像一記悶棍,讓很多人深深受傷而又無力反駁。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
  • 一個真實的故事:寒門狀元的重生
    網絡時代,負面信息總是比正面的傳得快,虛構的故事總比真實的更容易形成「爆款」。 但大年三十的晚上,當我在微博上看到這個故事時,卻一下子感受到:真實的世界,其實是如此美好。 在新年的第一天,我特別想和你分享這一個美好的人間故事。 對於這樣一篇完全真實的「正能量」文章,你會轉發嗎?
  • 虛構的《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
    睡前瞄一眼朋友圈,竟然被一篇《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刷屏了,文章大概講了作者的一位寒門出身的優秀同學,高考考了市理科狀元,大學期間辛勞打工為妹妹攢錢讀大學但因胃癌去世
  • 《寒門狀元之死》:為10w+要殺死多少「高中同學」?
    最新大熱的爆款文《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就驗證了這點。Well,我就來了經典的「雙主角」戲劇結構,一正一反來點烘託:男主角就是「寒門狀元」,生活軌跡是「出身貧寒-倔強生長-打破逆境-更大的困境-堅守初心-因病早逝」,女主角就是「我」,在「寒門狀元」的感染下,也經歷了心跡的起伏,從精神空虛的都市白領,到記憶倒帶後悄然被感化,於是打算重新來過。
  • 《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背後95後團隊揭秘
    真的是顛覆了我的想像力,更讓我不可思議的是,居然和我一樣是理科生,學計算機的,於是就更有興趣了, 又看了一些她的資料,發現此女不一般,她叫楊樂多,《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這篇文章只是她眾多10萬+文章裡的一篇。目前還不得而知這篇是不是她寫的,因為以往她的文章會在作者裡標註:楊樂多。不過這篇文章例外, 但是從整個文章的時間鋪排上,可以肯定是她寫的。
  • 寒門再難出貴子?歷年高考狀元身份曝光,背景「非同一般」
    這837名狀元中,近五成的父母是高知,近兩成的父母是公務員。隨著時間的變化,來自農村、經濟條件不好家庭的狀元,佔比直線下降。北大某副教授做過一個統計:80年代,北大學生三成出自寒門;90年代,寒門比例開始下滑;2000年後,寒門學子比例僅佔一成多。
  • 《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刷屏,是不是個騙局?
    文 | 鹿之谷中本文轉載自新浪微博@鹿之谷中,原文首發於2019年1月30日,標題為《如何識破<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這種垃圾?》,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昨天朋友圈出現了一篇刷屏的文章,叫《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
  • 如何識破《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這種垃圾?
    狀元、寒門、死亡,三個關鍵詞,非常抓人眼球。以前正經媒體寫特稿的時候,也會用《寒門狀元之死》這樣張揚悲劇意味的標題。這篇文章我的很多朋友都轉了,包括不少媒體圈的大佬。從流量意義上說,這確實是一篇好文章。發出來幾個小時,就閱讀10w+,好看3w+,粗略估計幾百萬點擊輕鬆到手。然而你只要冷靜一下,就會發現事情不對。
  • 刷屏的「寒門狀元之死」,為什麼會引發群嘲?
    一夜之間,一篇名為《一個出身寒門的高考狀元之死》在朋友圈刷屏。
  • 《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一篇師從咪蒙的欺騙之作
    小凡給大家簡單說說文章內容:文章採用倒敘手法,融入大量細節,描寫了一個出身寒門的優秀學子「周有擇」努力學習考上狀元,進入職場後恪守良知底線,但是難耐家中貧寒,年僅25歲就因病離世,身後留下貧困無助家庭。而敘事者「我」作為狀元的高中女同學,本已忘記初心,進入社會後紙醉金迷、為浮華所惑,在聽聞狀元的事跡後幡然悔悟,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故事。
  • 媒體評"寒門狀元之死":請別似是而非販賣"毒雞湯"
    (原標題:「寒門狀元之死」:自媒體,請別似是而非販賣「毒雞湯」)
  • 「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在綿陽,高考總分693!綿中實驗出面闢謠:學校從不曾有這位「狀元學生」
    狀元!死!當這些自帶化學效應的文字組合在一起的時候,毫無疑問地形成了網絡焦點。《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再次刷屏。簡單說,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聰穎過人的寒門學子,通過勤奮努力實現人生逆襲考上名校,讀書期間勤工儉學,工作後埋頭苦幹,攢錢供妹妹讀書,卻因為人正直,工作後不幫富二代作弊、不為老闆做假帳而處處人生受限。
  • 看了今年高考狀元,我終於明白:寒門這樣「富養」孩子也能出貴子
    最近20年,寒門學子成為高考狀元的比例,遠比80年代要低很多,比例已經低至僅佔一成。甚至,就連英國和日本,也都拍過真實的紀錄片,每隔幾年某導演就會跟蹤拍攝被抽樣的孩子。何潤琪來自湖南常德,今年他以高考707分的成績,拿下了湖南省文科狀元。何潤琪這麼高的成績,可惜母親卻看不見了,母親已於兩年前意外去世。何潤琪記得,有一次考試他沒考上第一名,情緒有點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