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真實的「寒門狀元」——「謝百萬」
「我以為就我一個人是衝著北師大不收學費來讀的,原來你也是啊……」
2019年1月,在咪蒙團隊的那篇《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發表前後,我的大學同班同學群裡,曾有過這樣的討論。
我們是1999年入學,很幸運,當時是北師大最後一屆不收學費的師範生。到了2000級,師範生是收一半學費;2001級,則是全額學費。
至於後來中國恢復「免費師範生」制度,是到了2007年。
在我心目中,那是胡溫執政時,做得最好的事情之一。
2019年1月29日,咪蒙團隊「出品」了《一個出身寒門的高考狀元之死》。閱讀之初,我也被感動了。
我所感動的,是文章裡高三班主任說的一段話:
「你們是這個省最好的一批學生,你們從小接受最好的教育,你們大多數未來都會進入到名校。但我想你們記住,無論你們未來考得多好,賺多少錢,也不會讓我高看你們一眼。你們要記住自己身上的擔子,如果這個社會和國家註定需要偉大的人,為什麼不能是你們?你們佔盡了最好的教育資源,你們都沒有改變世界的夢想,你們還奢望誰有?」
此前,我依稀記得在哪裡讀到過這段話。我猜想,也許是文中「這位班主任」也看到了,然後稍加改動,再對他的學生們如此告誡吧。
隨後,我在一些中學、大學及研究生的同學群裡、校友群裡,分享了這篇文章。
因為我想到,我的同學們大多也屬於這個「範疇」:
他們都是一時、一省甚至一國的「最好的一批學生」。
我還想起了,這幾十年裡很多令我感動的,或者,印象深刻的同學。
轉發之後,我的大學同班同學群(北師大歷史系)裡,不少同學加入了討論。
其中,同宿舍的好友「謝百萬」,說了很長的幾段話。
「看了上面那篇文章,我回憶起自己初中、高中至大學的日子,真的非常感慨,非常感恩。我記得在師大時,老師和同學們對我的友好、寬容和支持。周有擇做過的事,比如家教,比如送信,比如和英子、賽局等人去為編校史查大疊大疊的《大公報》,以換取每月100元的生活費,還有因為沒錢而刻意逃避班級活動等等,我都經歷過。
我記得微敖經常借錢給我,經常給我墊付各種費用,而從不要我還錢;我記得宿舍的兄弟們一直包容我,關懷我,不和我一般計較,比如我打呼嚕、霸佔62209877(當時我們宿舍的電話號碼,敖注)的電話、搶電視看——上大學之前,我從未看過電視——等等;我還記得小菡子、海容等姑娘對我的照顧,記得羅新慧老師(我們的大學班主任,敖注)對我的學業上的指導和生活上的資助……
和多數同學不同,大家在努力學習,關注國家命運,努力奉獻社會。而我在努力掙扎,思考自己下一頓飯在哪裡。
如果說我有理想,我的理想就是和周有擇一樣:好好做人,努力成為『謝百萬』。」
「謝百萬」是我這同學的綽號,他的真名是國共兩黨兩位大人物的「結合」。
1999年9月,我們入學第一堂課,做自我介紹時,他就是這樣介紹自己的,引得哄堂大笑。
「百萬」也是我的老鄉,家在偏遠貧窮的湖南鄉下,從小多經磨難,用命運多舛來形容,並不為過。我知道其中一些故事細節,但不能在這裡說得太多。
1998年,「百萬」參加高考,考上了不錯的大學,但因為那學校要收學費。於是,他選擇復讀,99年考入了北師大。
我們倆分配在一個宿舍。
剛到北京的第一天,他就問我能不能借點錢給他。
當時,我有些詫異,心裡在想「咱們這才剛認識啊」。
不過,我還是借了給他。
幾天後,「百萬」兌現了自己的諾言,把錢給還了。
也就是從入學之初,「百萬」就開始做各種勤工儉學的工作。
我和他一起做過的勤工儉學,其中之一是發廣告傳單。
是什麼樣的廣告傳單?
搜狐網的。
——那時候網際網路在中國剛剛普及,BBS聊天室盛行。搜狐發廣告,號召大家,在某月某日,一起上搜狐網的BBS去聊天,並把那一天定名為「狐扯日」。
我們從學校學生會之類的機構接了這活兒。每人領一摞傳單,然後騎單車,去分配好的寫字樓裡發。報酬是60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很不小的錢,意難忘那時候我們做家教,才25元/小時。
組織者在交給我們傳單時說,「你們要認認真真把傳單發到那些寫字樓的每個辦公室裡,因為我們會打電話過去抽查的。發完了,才能來領錢。」
我和「百萬」算了一下,一個人在大半天裡,頂多也就能發那一摞。
於是,我們也就每人領了一摞;然後,老老實實地,一間間辦公室去派發。
另外一個同學,也是同宿舍的好友,他一下領了三摞,後來掙到了180塊錢。
他是怎麼做到的?
他說,出了學校沒多遠,就把傳單基本給扔了——因為,他猜得到那些組織者所謂的「電話抽查」,基本不會去實行。
這位比我們機靈的同學,畢業幾年後,先是在體制內的機構工作,後來自己開了公司——剛才我順手查了下,他名下投資幾千萬的公司,至少就有3家。
我也知道,這些年他在家鄉捐資助學、回饋鄉梓,做了不少的貢獻。
還是回到「百萬」身上吧。
除了發傳單,我還和他一起編過教輔圖書,一起做過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再編成書的工作。
那時候我們一邊幹這活兒,一邊感慨,「這些教輔啊,圖書啊,真坑人!居然就是我們這些人纂出來的。還好上中學時,因為家裡窮,自己從來沒買過。」
「百萬」的字寫得不錯,他給《人民日報》下屬什麼機構派發的報紙信件,專門在信封上抄寫地址——大概每抄一個信封,就是幾分錢而已。
他還幹過很多我沒有做過的勤工儉學項目,比如編校史。
「百萬」說他讀大學時,「在努力掙扎,思考自己下一頓飯在哪裡」。
這話當時,他應該沒有跟我們說過。但有次放寒假,他說的話,我記憶至今。
他看著我們喜氣洋洋地收拾行李,準備回家過年,感嘆了一句:
「你們過年都是在想著,可以拿多少紅包、壓歲錢的。我卻要想著,能不能再多打點工,多掙點錢帶回家,好讓家裡人過年」……
還有一次,「百萬」跟父親打電話時哭了。
因為父親覺得對「百萬」實在虧欠太多,所以也想當個小包工頭,多掙點錢。
結果,老闆跑路了。父親不但沒掙到錢,還要欠債、倒貼,去還手下工友們的錢。
「百萬」在電話中懇求父親,不要再出去打工了,待在家裡就好。他真的是哭著懇求他的父親的……
「百萬」的性格很好,為人友善、樂於助人,不僅同學們很喜歡他、尊敬他;不少他做家教的學生家長也很喜歡他,給予了他工資之外的額外幫助。
其中有一位,出錢讓「百萬」在北京考了駕照;並請他去北京飯店吃過飯——這可把我們這些窮學生羨慕壞了。
那次,「百萬」不僅在北京飯店吃了飯,還打包帶了不少回宿舍。
我們一群「餓狼」馬上撲上去,開始「瓜分」這些食物。
說起「瓜分」食物的事情,我們那時常常連同學泡的方便麵都不放過。
有次,我泡了碗面,正準備吃。另外一位室友看到了說,「等會把湯留給我」。
等我吃完面,他一下就從上床蹦下來,抓起碗就喝。
當時我也是自己餓得慌,不知道謙讓,好多給他留幾根面。
這位「喝湯」的同學,後來碩士學了金融,這些年在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裡從業,且做了管理多年。
「百萬」也搶過這位「喝湯」同學的方便麵。
這次,他在同學群裡專門提到:
「(當年)我也霸佔過你的電腦,還搶過你的泡麵」……
說到窮,說到餓,我們常常揶揄自己的學校不叫「北京師範大學」,而是叫「北京吃飯大學」——因為我們餓得一天到晚想吃飯啊。
可是,好不容易找到吃的,又還是吃不飽,就跟喝稀飯一樣。於是,我們又改名叫:
「北京稀飯大學」。
等到2003年,我們大學畢業,結果北京遇到了非常嚴重的「非典」。
保命才是第一要務啊,至於找工作,我們一是沒有經驗,二是時間、準備都比較倉促。
「百萬」先是一個沿海城市工作了一年左右,又折騰去了另外一所城市。
在那所城市裡,「百萬」教中學,當班主任。
因為學問好,工作認真負責,對待學生親切、友善,學生們喜歡他、信任他、尊敬他,他的教學成果非常出色。
那學校也是可著勁地把「百萬」往死裡用,連續讓他教高三、當班主任很多年。每年留給他的寒暑假,只有寥寥幾天。
這樣的工作重任,「百萬」終究是咬牙扛下來了。
他相戀多年的女友也到了那座城市。
兩人結婚,生子。
兩人都要上班,沒有其他長輩親戚能幫忙看孩子,至於保姆,他們或許想省點錢,或許當時乾脆就沒有錢能請得起。
於是,這活兒也是兩個人,扛下來了。
有年出差我去看他,跟他喝酒。
他說:
「微敖,前不久孩子生病,我和我老婆都要上班,已經特別特別累了,人都快崩潰了。那時,我和我老婆真動了念頭——兩個人抱著孩子一起跳樓算了……」
「百萬」最終沒有跳樓。
他和妻子,省吃儉用,在那座城市裡,買了很大的房子,也買了不錯的車子。
後來,他們還買了第二套房子;前不久,兩人又有了第二個孩子……
他當「百萬」的夢想早已實現了。
我常笑他,現在他的總資產,早已是幾千萬了。他應該改綽號叫「億元」,以定下「億元這個小目標」。
在同學群裡,「百萬」那天還說了很多:
「一個人的出身,的確可以影響他的一生。因為寒門無依,所以不敢有太多夢想,不能做出更多選擇。
能苟活於當世,能儘量回報家人,能不拖累社會,就已經很不容易。
在多數時候,理想過於虛無,也常常為出身豪門的人們所擁有。
但是我始終相信,出身是我們無法選擇的,而如何立命,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斷。
無論出身何處,總有一批又一批純粹、善良、勇敢、正直的人們,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場合,為世人努力,為他人著想,為世界爭取更多的陽光……」
「百萬」也講到:
「工作以後,我也每年都在努力資助學生,努力向學生們傳遞北師大的精神和力量,但總覺得做得太少,一直心存愧疚。因為學術、經濟既無建樹,為社會貢獻又少,我怕和同學們聯繫,怕和羅老師聯繫。這種心態,真的很複雜……」
後記:
說實話,我一直反感動不動用「狀元」這個詞,來稱呼那些高考成績優秀的學生。
在我看來,因為中國不少省份是單獨命題,又是各自省份自行判卷,所以我們沒有全國意義上的高考狀元。但即使這樣,也只有各省理科、文科的高考第一名,才有資格能叫「狀元」。
這樣的省級「狀元」,我的同學裡還沒有。
但如果像不少文章那樣,把地市一級,乃至區縣一級的第一名,也叫「狀元」的話,同學裡則有不少。甚至,我自己都能算一個。
而就高考成績而言,北師大的很多同學,都超過了當時任何一所高校的分數線很多。
但就衝著北師大不僅不收學費,而且每個月給學生發的補貼,比其他高校多幾十塊錢的緣故(在有些省份,北師大甚至屬於提前錄取批),因此,到北師大來就讀的「平民英才」,乃至「寒門狀元」們,要比其他高校,多出不少。
現實世界裡,有沒有「周有擇」那樣的人物,有沒有那樣的「寒門狀元」的悲慘命運。
我不知道。也許是有吧,但我還沒有直接接觸過。
我認識的同學裡、校友裡,類似「謝百萬」這樣的,則是更多。
他們早已是所在單位的「骨幹」;有的甚至成為了所在行業裡的中堅力量。
他們有各自的經歷、各自的倔強、各自的堅強、各自的精彩。
如果能夠得到他們的允許,我會慢慢寫出更多的他們的故事。
我發自內心地為他們感到驕傲。
中年的我們,也捫心自問著,覺得勉強可以說一句:
我們的血,尚未冰涼;夢想,尚未完全熄滅……
祝福親愛的師友們,新年裡,平安、健康,大事基本能夠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