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真實的故事:寒門狀元的重生

2021-02-13 北大縱橫

3915字 | 7分鐘閱讀

這是一個完全真實的故事,所有的信息都可查證。

 

網絡時代,負面信息總是比正面的傳得快,虛構的故事總比真實的更容易形成「爆款」。

 

但大年三十的晚上,當我在微博上看到這個故事時,卻一下子感受到:真實的世界,其實是如此美好。

 

在新年的第一天,我特別想和你分享這一個美好的人間故事。

 

對於這樣一篇完全真實的「正能量」文章,你會轉發嗎?

 

寒門

 

在浙江與福建交界的仙霞嶺上,有一個遂昌縣,隸屬於浙江麗水市。

 

我們的主人公鄭燁,就出生在這裡。

 

作為00後的孩子,鄭燁的小時候,過得無憂無慮。爸爸是縣城國稅局的公務員,媽媽是鄉鎮衛生院的檢驗員。雖算不上大富,卻也是小康之家。

 

但幸福的生活在鄭燁9歲那年戛然而止。

 

鄭燁的爸爸突發腦動脈瘤破裂,陷入植物人狀態。

 

病情綿延了9個月,就像無底洞一樣,抽乾了家中所有的積蓄,給妻兒留下一座高築的債臺。

 

孤兒寡母,相依為命,期間有多少艱辛?

 

日子慢慢地過,債務慢慢地還,孩子慢慢地長大,母親慢慢地變老。

狀元

 

幼年失怙的鄭燁,沒有變成問題少年。相反,生活的艱辛,讓孩子早早懂事。

 

學習上,他自立自強,從來不用媽媽操心。小學到初中,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初中畢業,以第一名的成績保送遂昌中學。

 

上高中後,鄭燁一直擔任班上的學習委員。他總是樂於向同學們講解習題,以至於到後來,同學們上了大學,遇到不懂的數學問題,還是習慣性地找他請教。他的物理和化學,也學的很好,多次參加競賽,並拿到國家級和省級的大獎。

 

更難能可貴的是,鄭燁並不是一門心思埋頭書本的書呆子,他的興趣愛好非常廣泛。

跑步,是班上接力賽的主力隊員;羽毛球,全班無敵;玩魔方,13秒快速還原;摺紙,可以折出千種物件,惟妙惟肖;引體向上,一口氣可以拉29個……

 

圖:鄭燁摺紙作品。

在生活上,鄭燁也總是對媽媽照顧有加。

他早早就規劃好,以後上大學,不選清華北大,就去心儀的浙大,這樣也好就近照顧媽媽。

當別的孩子在計劃著高考完了之後去哪裡旅遊和怎樣瘋狂放鬆時,鄭燁已經安排好了:這個終於可以自由支配的超長暑假,他要去做家教,賺錢補貼家用。

 

高考前,老師發現鄭燁臉色蒼白,他自己也感覺身體很不舒服,但仍然強撐著參加完了兩天高考,並立刻馬不停蹄地奔赴杭州參加復旦和上海交大的「三位一體」考試。

 

7月23日,高考結果揭曉。

 

鄭燁獲得了694的高分,為浙江麗水市理科狀元。他的三位一體考試,也都遠超復旦和交大的錄取線。北京大學也向他發出橄欖枝,希望他能入學北大醫學院。

 

鄭燁選擇了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浙大最牛的尖子學院)。


圖源:浙江在線麗水頻道。

 

厄運再臨

5月底的高考前體檢,鄭燁並沒檢查出問題。

 

但是6月高考前,鄭燁的症狀開始出現,當時大家以為是貧血。

 

在衛生院血液檢驗科工作的媽媽,憑著職業的敏感性,很是擔心,帶著鄭燁驗了血。

 

結果顯示:淋巴分類很高,血色素很低。情況很不樂觀!

 

但是高考在即,再大的擔心,也只能在心裡埋著。

 

鄭燁就拖著病體參加了高考。

 

高考完以後,媽媽帶著鄭燁去杭州參加上海交大和復旦的「三位一體」考試,兩場考完,心急如焚的媽媽帶著鄭燁到浙一醫院檢查。

 

結果如晴天霹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圖源:浙江在線麗水頻道

難以想像這位9年前痛失丈夫的母親,在得知相依為命的兒子又罹患這麼兇險的重病時,是怎樣一種絕望的心情。

 

但是,沒有時間給鄭媽媽去體味痛苦。病情不等人,立刻擺在她面前的,是兩座大山:100萬左右的治療費和適合的骨髓配型。

 

我們無從得知,9年前鄭燁爸爸重病期間的欠債是否已經還清。但是,很容易就可以估算,在一個小縣城裡,一位鄉鎮衛生院檢驗科工作人員,又能存下多少積蓄?

 

那段時間,無助的鄭媽媽,徒勞地往返杭州麗水之間,想盡一切辦法,也才湊齊了8萬元。對於整體的治療費用而言,這無異於杯水車薪。

為了省錢,她在醫院旁邊租的房子,位於6樓——樓梯樓。當鄭燁每次療程結束,回「家」修養時,6層的樓高,成了這個被化療耗盡力氣的孩子的「珠穆朗瑪峰」。

如果能走,鄭燁就自己走,爬幾步,歇一歇。

如果不能走,就媽媽背著!

在小的時候,我們喜歡媽媽背的感覺。長大了,我們越來越重,媽媽的腰越來越彎,她再也背不動我們了。

鄭燁的身高,是1米75。被病魔折磨得日漸消瘦的他,也還有95斤。

6層樓,一百多級臺階,一步一挪。媽媽背的,不是這95斤,而是她的整個世界。

重生

命運的奇蹟開始顯露威力,社會的溫情,包圍了這對苦命的母子。

 

鄭燁父親原所在單位同事聽說了消息,立刻組織了捐款,幾天之內,籌款5萬多元。其中一位同事又通過微信發起了網絡籌款,最終籌款80多萬元。

 

此前花去8萬多元,對這個艱苦度日的小家庭而言,已經瀕臨絕境。現在80多萬元社會捐助金額到位,加上政府民政補貼和浙江大學的資助,鄭媽媽終於不用再為治療費用而發愁了。

 

另一個橫亙在面前的難題是骨髓配型。

 

鄭燁的病情經過了反覆。7、8月份,經過化療,鄭燁的病情得到好轉,一度以為可以不需要骨髓移植。

 

但是很快,病情就遭遇反覆,必須經過骨髓移植才能徹底根治。

 

尋找合適的骨髓配型,何其之難。一般情況下需要等待半年到一年才能配型成功。

 

但幸運的鄭燁,在中華骨髓庫登記之後三周,就傳來了初配成功的好消息。

 

捐獻者是一位來自河南鄭州的33歲姐姐。我多方查找,都沒能知道她的姓名,就讓我們稱她為「天使姐姐」吧。

 

11月7日中午1點24分,被稱為「生命種子」的造血幹細胞,從「天使姐姐」體內抽出,被嚴密保護,送往杭州。

 

11月8日上午9點32分到10點02分,「天使姐姐」的造血幹細胞,被輸入鄭燁體內。

曾經一度被死神鐮刀盯上的鄭燁,從此獲得了重生。

 

那些真實的美好

 

上面的敘述中,我沒有告訴你的,還有很多細節。這些細節,在默默提示我們,真實的世界,是如此美好。

 

當鄭燁爸爸原單位的同事金光軍先生在網上發起捐款倡議時,他大概也不會想到,這份倡議書,會在整個麗水全城瞬間刷屏。僅用了短短3個小時內,設定的80萬元籌款目標就已經完成!

 

當籌款金額已經超過治療所需時,倍經艱辛的鄭媽媽,將多餘的錢,全數捐給了其他白血病患者。

 

當造血幹細胞從鄭州飛向杭州時,隨之一起來的,還有「天使姐姐」的錄音:「祝你早日康復,早日回到校園,健健康康生活,快快樂樂學習。」

 

當鄭燁在無菌艙接受治療時,他床頭放的,是《線性代數》、《微積分》和《大學物理》。

 

當得到醫院的細心照顧,漸漸康復時,鄭燁偷偷地用自己最拿手的手藝,折出美麗的駿馬和金雞,送給醫生和護士。

 

當鄭燁無法準時到浙大報到時,學校專門為其量身定做了課程,學院的老師和學長多次到醫院陪他聊天,並於金秋十月浙大最美的季節,專程接他去遊覽校園,到教學樓和寢室實地體驗大學生活。

 

當受到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幫助時,鄭媽媽真誠感恩。她說:「感謝大家的關心與厚愛,縱使病魔的折磨無限痛苦,縱使康復的路上荊棘滿布,鄭燁一定會如礁石一般堅強,一定會早日康復。」

 

「感激之情無言表達,只願真情感動蒼天,眷顧我家可憐的娃!相信兒子頑強的意志力能戰勝治療中的一道道難關,恢復健康,有恩社會!謝謝!」

 

當骨髓移植完畢,鄭燁可以重新坐起時,他專門寫了一副字,託人帶給「天使姐姐」。其字如下:

圖:鄭燁送給「天使姐姐」的字

另一個美好故事

鄭燁的故事講完了,我還想和大家分享另一個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同學,浙大經濟學博士王爭。

圖源:浙江在線

在浙大讀碩期間,我和王爭一起上《制度經濟學》的課程,經常聽到他的發言。他開朗大方、言辭犀利、見解獨到、知識淵博,給每一個人都留下深刻印象。

王爭不是市狀元,但也是超級學霸。2001年,他的高考成績遠超浙大文科錄取線。

遺憾的是,由於體檢不合格,王爭被拒之門外。

浙大時任校長潘雲鶴聽說了王爭的事情,憐其才,特別批示特招,王爭才得以進入浙大經濟學院就讀。

上了大學的王爭,就如放進布袋的錐子,很快就顯示出了在學術上的才華。本科期間就在《經濟研究》(中國最頂尖的經濟學期刊)和《北京大學學報》發表論文。

由於學術成績突出,王爭被保送浙大西方經濟學碩士,後又轉為博士。讀博期間,王爭獲得浙大最高榮譽——竺可楨獎,並被學校推薦公派到英國諾丁漢大學留學。後來,王爭成為寧波諾丁漢大學助理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除了學術造詣之外,王爭還寫得一手好字。尤其是行書,脫胎於王羲之《蘭亭序》,飄逸灑脫。

你可能會覺得,王爭雖然很牛,但是沒有什麼值得我們感動的啊。

請允許我再告訴你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9歲的小孩,出於好奇心,在工廠觸摸了高壓電線,雙臂燒焦,不得不齊肩截肢。

天使沒有了翅膀,還能飛翔嗎?

小孩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是的,能飛!

失去雙臂的小孩,沒有被命運擊倒,他用堅毅和勤奮,狠狠地回擊了命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這個小孩,就是王爭。

他的王體書法,是用嘴叼著筆寫出來的。剛練習的時候,口水混著汗水,濡溼了一張張宣紙。

他的一篇又一篇發表在國際國內頂級期刊的論文,是用腳趾頭一個字母一個字母敲出來的。在杭州沒有暖氣的冰冷冬夜,腳趾頭一個個生滿凍瘡,變成了蘿蔔。

這就是我的同學,王爭的故事。

圖源:寧波日報

我們會被這些美好打動嗎?

命運有時會捉弄我們,給我們降下各種苦難。

 

這個世界,有時候也會很操蛋,壞人和壞事,時常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我們會痛苦,會彷徨,會焦慮。

我們會咒罵,會抱怨,會痛恨。

 

但是我們也不要忘記,命運也會眷戀我們,給我們送上各種祝福。

 

這個世界,有時候又是如此可愛。我們也常常會被溫情包圍。那些美好的人和事,常常給我們生活帶來幸福和感動。

 

我們願意認清生活的真相,不迴避痛苦的一面。但同時,我們更願意樂觀地對待生活。因為在真實的生活中,我們看到並體會到了人性之美。

 

我們崇尚奮鬥的精神,謳歌遭遇苦難者的堅強與自助。

 

我們追求善良的意義,讚美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與互助。

 

希望新的一年裡,我們的生命中,出現更多的美好!

 

願這個世界真實的美好,能感動你!

相關焦點

  • 一個真實的寒門狀元故事
    一個真實的,所有信息可核實可查證的,寒門狀元的故事。鄭燁,2018年麗水市高考狀元。
  • 咪蒙死了,一位真實的寒門狀元重生了,很好,很好…
    一個月前,咪蒙旗下文章《一個出身寒門狀元的死》刷屏朋友圈,團隊聲稱文章故事真實可信絕非虛構,可第二天就被共青團中央、人民日報等點名批評:內容虛假、販賣焦慮、欺騙讀者…接著文章被刪、咪蒙發布道歉信:公眾號停更2個月,微博永久關停。
  • 文章精選 | 一個寒門狀元的重生
    這是一個完全真實的故事,所有的信息都可查證。網絡時代,負面信息總是比正面的傳得快,虛構的故事總比真實的更容易形成「爆款」。但這個過年,當我在微博上看到這個故事時,卻一下子感受到,真實的世界,其實是如此美好。新的一年剛剛開始的時候,我特別想和你分享這一個美好的人間故事。
  • 寒門狀元的故事
    寒門狀元的事。鄭燁,2018年麗水市高考狀元。他的父親在9年前因病去世,還留下了一堆債務。
  • 一位寒門狀元的重生,看哭了
    是一個完全真實的故事,所有的信息都可查證。 網絡時代,負面信息總是比正面的傳得快,虛構的故事總比真實的更容易形成「爆款」。 但當我在微博上看到這個故事時,卻一下子感受到:真實的世界,其實是如此美好。
  • 一個寒門狀元「死」於咪蒙之手
    《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光看這標題我就想轉發了,刷屏之勢來得迅猛,十萬加手到擒來,但同時反轉也比以往來得更早一些,昨晚朋友圈還在為死去的狀元集體哀悼,今天一大早這篇刷屏文已經被全方位多角度地無死角扒皮…… 《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究竟講了什麼?
  • 一個寒門狀元的重生!
    作者:何加鹽來源:何加鹽(ID: ihejiayan)這是一個完全真實的故事,所有的信息都可查證。
  • 《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刷屏,是不是個騙局?
    文 | 鹿之谷中本文轉載自新浪微博@鹿之谷中,原文首發於2019年1月30日,標題為《如何識破<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這種垃圾?》,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昨天朋友圈出現了一篇刷屏的文章,叫《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
  • 如何識破《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這種垃圾?
    編者按:泥沙俱下的中文網際網路中,如何分辨虛假信息,已經成為一個新時代網民的必備生存技能。本文展示了一個網際網路信息自救的基本操作守則。昨天發現朋友圈出現了一篇刷屏的文章,叫《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對任何標榜非虛構的敘事,太完美的故事都不要相信。這個故事太完美了。一個寒門子弟逆襲成為高考狀元,最終又被厄運擊倒。而作者——據文中描述是一個工作兩年就小有成就(住大悅城附近10000一個月房租的一居室)、出入上流社會(40多歲的投資人會單獨跟她吃飯),而且顯然還很有外貌資本的女生,一個物質社會成功樣本——從他的死亡中獲得醒悟,重新審視和批判自己以及世俗社會。
  • 「寒門狀元」沒有死,死的是咪蒙的「良心」
    近日一篇題為《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的「鴻篇巨製」,讓我們再次深刻認識習慣於消費別人苦難和吃人血饅頭的咪蒙,「良心」真的不痛嗎?《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描述的是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本科選擇了會計專業,畢業後不斷打工賺錢補貼家裡,最終染病去世的故事。目前該文已被禁封。
  • 我身邊真實的「寒門狀元」——「謝百萬」
    我身邊真實的「寒門狀元」——「謝百萬」           「我以為就我一個人是衝著北師大不收學費來讀的
  • 花肉一八五:誰殺死了寒門狀元
    是咪蒙們殺死了狀元我不講故事,用證據說話吧。好巧,寒門狀元的故事也發生在四川這些咪蒙們,最終用咪蒙的手法,咪蒙地殺死了寒門狀元周有擇。寒門狀元沒有死寒門狀元周有擇,其實並沒有死。根本不存在周有擇,不存在這個寒門狀元。
  • 《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刷屏背後,起底咪蒙的商業版圖
    比如在「為什麼說《一個寒門狀元之死》是瞎編的」的公眾號文章中提及,這位2013年參加高考的作者在文中提到她高中期間特別愛看一部網劇,叫《靈魂擺渡》。但經查證,該劇的第一部的首播時間卻是2014年。此外,作者提及死者為2013年市理科狀元,高考分數為693分。
  • 「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在綿陽,高考總分693!綿中實驗出面闢謠:學校從不曾有這位「狀元學生」
    狀元!死!當這些自帶化學效應的文字組合在一起的時候,毫無疑問地形成了網絡焦點。《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再次刷屏。簡單說,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聰穎過人的寒門學子,通過勤奮努力實現人生逆襲考上名校,讀書期間勤工儉學,工作後埋頭苦幹,攢錢供妹妹讀書,卻因為人正直,工作後不幫富二代作弊、不為老闆做假帳而處處人生受限。
  • 為什麼寒門狀元讓你想流淚
    為什麼寒門狀元讓你想流淚首先明確劃分並加深階級鴻溝,然後讓所謂的寒門狀元悲慘於此岸,而彼岸那些靠誠實勞動過著正常生活的普通人,卻變成了間接參與迫害狀元的兇手。 狀元的苦鬥,本是一種需要改善而一直未得改善的生活常態,可以說,狀元的天然稟賦,還讓他比被關在富士康工廠車間裡的很多孩子要幸運一點點。
  • 虛構的《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
    睡前瞄一眼朋友圈,竟然被一篇《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刷屏了,文章大概講了作者的一位寒門出身的優秀同學,高考考了市理科狀元,大學期間辛勞打工為妹妹攢錢讀大學但因胃癌去世
  • 媒體評"寒門狀元之死":請別似是而非販賣"毒雞湯"
    1月29日,某微信公眾號一篇《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刷屏朋友圈,成為爆款文章。該文章創作團隊發文回應稱「故事非虛構」「故事背景、核心事件絕對真實」,但又沒有拿出任何證據來支撐;對於文中細節出現的「硬傷」,稱「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更重要」,進行了「模糊化處理」。從回應質疑的有效性角度看,這樣的回應本身沒有質感,更談不上化解了質疑。該團隊提到「文章不是新聞報導」,作為對「細節不真實」的回應。
  • 《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背後95後團隊揭秘
    今天,朋友圈被一篇名為《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的文章刷屏了, 文章好不好呢?
  • 刷屏的「寒門狀元之死」,為什麼會引發群嘲?
    一夜之間,一篇名為《一個出身寒門的高考狀元之死》在朋友圈刷屏。
  • 為《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一文辯護
    意思是:一個曾經作過賊的人,永遠是賊嗎?本文僅限於對《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一文的辯護,該辯護並不構成對作者其它文章的辯護,也不構成對此文背後的公司或者其他人行為的辯護,儘管在行文中可能會有所涉及。1.      一篇轉瞬即逝的「爆款」文章 這個世界充滿了不可預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