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課後,全國一流大學如何創新課堂改革和人才培養?

2020-09-05 青鹿教育科技

摘要:5月30-31日,青鹿2020春夏高校新品雲展會成功舉辦,這場大型在線發布會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給參加展會的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震撼體驗,雲展會直播觀看人次累計超過14萬。這場教育信息化行業的盛世也受到了廣大媒體的關注。廣東省知名媒體廣州日報也對青鹿2020春夏高校新品雲展會進行了報導,以下是報導原文:

《複課後,華工華師的教室變得「火花四射」》

在華南理工大學「智慧學習空間」的研討型智慧教室裡,20多名學生分成4組,課桌椅根據學生數量和分組情況自由組合,快速形成「學習小組」。老師在大屏前開始上課,這節課是研討一個開放性問題,他將PPT投屏到每個小組的屏幕上。每位學生在課前已經準備好資料,課上與組內其他同學交流、碰撞,最後每組派出一位同學進行陳述,將討論的結果寫在紙上,通過手機拍照投屏到小組屏幕上,與全班同學分享。這是大學複課後,線下課堂的真實場景。另一邊,為了減少人群聚集,思政、英語、高數等大班課程則採取線上教學。目前,在大學裡,這種線下線上混合教學的模式已經十分普遍。

「相比較以前的滿堂灌,現在高校開始注重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審辯思維、協作能力、表達溝通能力等高階思維。」青鹿研究院院長廖力告訴筆者。這種教學模式的改變與教育部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是一致的。

2018年10月17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在華中師範大學演講時指出:「中國高等教育進入了新時期,必須做好根本——人才培養為本,本科教育是根。」 2019年10月,教育部出臺推動實施一流課程建設的「雙萬計劃」,即建設1萬門國家級和1萬門省級一流線上線下精品課程,推動優質資源開放共享。同時提出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變軌超車新概念。

在政策推動下,我國高等教育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

01首先是「教」的改變。

在華南師範大學的智慧教室裡,上課前,老師首先讓學生們掃一下電子屏的二維碼連接手機,進行手機投屏,學生們的作業和課堂探討碰撞出來的火花,都可以及時記錄下來,隨投隨講;在中南大學醫學院研討型智慧教室,老師做實驗的每一個細節通過投屏到小組屏幕,讓每一位同學看得清清楚楚,且所有實驗過程都被錄製下來,學生課後可隨時回看教學內容;在山東大學、天津大學的多點互動教室,兩所高校經常開展實時互動課堂,共享教學資源和名師課堂。

信息技術正在改變傳統的高校教學模式,師生互動已成常態化,探究思辨越來越被重視,在線教研越來越輕鬆。疫情期間大規模的純線上教學,更是讓教師變身網紅,對在線教學從新鮮到習以為常。青鹿在疫情期間為多所高校提供在線課程教學平臺,對此,廖力深有感觸:「現在高校的關鍵點是聚焦教學,疫情讓老師們逐漸知道,原來線上和線下教學側重點不一樣,不能單純地把線下教學照搬到線上,而是要進行深度融合。」

02其次是「學」的改變。

90後、00後大學生被稱為「網上的原住民」,他們非常容易接受「網際網路+」「智能+」的學習方式。正如華南理工大學新工科教學模式探索和中南大學新醫學教學改革中呈現的場景一樣,手機掃碼進入課堂與老師互動,線上觀看課程視頻,遠程籤到、接收並上傳作業,通過投屏參與小組討論,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經歷從被動接受到被動參與,再到主動探索的轉變。

對於這種變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總結為從「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變:「從過去注重教師『我教了什麼』到更加注重學生『我學到了什麼』『我學會了什麼』,引導學生探究式與個性化學習,從單純的知識傳遞向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培養轉變。」新時代網際網路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巨大力量,社會發展對大學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因為此,高校轉變「教」的理念,才促成了學生多元化的學習,並取得了更好的學習效果。

03再次是「管」的改變。

通過智慧校園系統,高校的管理變得簡單,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校長只需要一塊屏幕就能實時看到每個教室的上課情況;教務處只需要點開在線教學管理平臺,就能掌握師生教學的考勤、時長、互動等數據;設備資產管理處在手機上就能監管全校(教室)設備資產的實時使用情況。類似這樣的信息化管理正在為高校管理「減負」,整個校園正在通過信息技術變成可分析、可視化、可遠程監管的大數據系統,幫助學校管理者進行精準高效的管理。

正如吳巖司長所說:「過去學校的教學管理更多是面對面,現在的管理是背靠背」。大數據將是未來學校管理的關鍵抓手,而如何獲取教學、管理的過程數據,需要硬體設備和應用軟體提供技術支持。比如「在每個教室安裝真.AI攝像機,無感知記錄教學全過程,通過青鹿盒子匯集所有教學數據並自動分析。」廖力院長在總結數百所高校智慧教室建設經驗時告訴筆者:「要實現這些功能,其實單純從技術上看難度並不高,但是它的流程非常複雜。不僅要照顧授課老師的教學水平,還得兼顧教授的教學習慣,並且讓他們都能用起來,所以用戶的操作應該越簡單越好。」

日前,青鹿在其2020春夏新品雲發布會上,公開亮相了真.AI攝像機、互動主機和研討互動智慧教室、多點互動智慧教室等適用於高校教學互動的科技產品和智慧教室解決方案。據統計,發布會直播期間總計14萬人次參與了觀看,表現出對高校應用科技產品和解決方案的高度關注。因為,高校承擔著為國家輸送高層次人才的重任,高校教學改革牽動著4002萬在校大學生及其背後家長的神經。藉助科技和網際網路,新時期高校人才培養正在孕育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

相關焦點

  • 天津大學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的改革與實踐②
    時代使命 引導機制創新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對高等教育提出了內涵式發展的新要求。研究生教育領域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之路。  改革之路,不曾止步。2014年學校實施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以來,特別是「十三五」期間,「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在推動學校研究生教育機制改革和創新中,發揮起愈發重要的作用。
  • 改革傳統育人方式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李約瑟難題」和「錢學森之問」,不約而同指向我國學校教育如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這一重大課題,擊中當前學校教育的痛點。正因為如此,今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特別強調,要系統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著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筆者認為,要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必須改革傳統育人方式。
  • 創新型學術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
    創新型學術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 2014-04-04 來源:高教司 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 姚期智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科技創新人才培養
  • 哈爾濱商業大學孫先民:發揮商科辦學特色,培養一流人才
    2018年工商管理學科進入一流學科建設行列,應用經濟學學科進入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創新工程學科項目建設名單,2020年,哈爾濱商業大學被評為黑龍江省「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校」。建校68年來,學校總計為社會培養了15萬名各類專業人才。作為一所特色明顯的地方性大學,如何實現創新發展?又是如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
  • 「雙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創新探索
    關鍵詞:雙一流;研究生;教育;培養;改革;創新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為我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 一流人才怎麼培養?廣東26所知名大學有「獨門絕技」
    你更喜歡哪所大學的人才培養方式?7月14日起,廣東省教育廳聯合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推出開展「培育一流人才 激發創新活力」全媒體報導,深入走訪各大高校、專訪黨委書記或校長,揭秘廣東高校一流人才培養的「獨門絕技」。
  • 堅持實踐育人 培養一流人才
    該學院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重要作用,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優化「第一課堂」(培養計劃內必修課)專業知識結構為重點,創新「第二課堂」(培養計劃外實踐活動)教學,完善資源配置及條件保障,大力推動動物醫學人才協同培養機制與培養模式改革,努力提高多樣化人才培養質量。
  •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打造中國一流民辦大學 | 培育一流人才 激發創新...
    建校14年來,中大南方「以生為本」不斷創新個性化發展的人才培養路徑。2013年實行自由轉專業,2015年實行完全學分制,是廣東省首個實行自由轉專業和完全學分制改革的試點院校,培養適應個性化發展和社會發展人才。
  • 廈大校長張榮:不培養出一流人才,無法成為一流大學
    縱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一流大學的產生必定伴隨著一流國家的崛起。今天,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核心要義在哪?我國大學如何實現從追趕到並跑、超越,真正邁進世界一流的行列?一起來看廈門大學校長張榮刊發在《人民論壇》的最新文章。
  • 蘭州大學: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要堅持目標導向,緊緊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凝練形成一個符合黨和國家要求、體現蘭大精神特質的人才培養目標;要堅持價值引領,注重引導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強化創新能力培養,在學與問中喚醒好奇心,在思與辨中培育批判思維,在知與行中激發想像力,進而形成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 「三院」改革蹚出人才培養新路
    太原理工大學近幾年在原有「基礎學院」辦學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模式體制機制改革,構建本科生院、求實學院、宗復學院本科人才培養「三院」模式,在地方高校「雙一流」建設和高水平人才培養中蹚出一條新路。
  • 南京大學校長陳駿院士:一流大學重在培養一流的學生
    希望同學們在即將開始的軍訓中嚴守紀律、服從指揮、刻苦訓練,以飽滿的熱情全身心投入,以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戰勝困難,以出色的表現圓滿完成軍訓任務。 你們很幸運,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刻來到了南京大學。去年11月,國務院下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今年成為全國高校雙一流建設的啟動之年,如何加快建設一流大學成為當前高校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
  • 李成:助力早期科技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如何看待強基計劃與為國育才的高考改革?學生在中學階段能夠參與哪些實踐活動提升自我創新能力?……這些問題是當下我們關注的熱點。未來創新人才的培養方向2010年,我國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其指導思想明確了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奮鬥,我國科技事業近年來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的成就。
  • 做高新技術的源頭 創新人才的基地丨四川大學校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一流大學需要具備哪些特徵?    李言榮:培養一流學生、匯聚學術精英、產生原創成果、具有國際聲譽和服務社會的能力等是國際上公認的一流大學評價標準。高校是知識發現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科研工作就是從0到1到無窮大的接力過程,但本質上還是「從0到1」最為重要、最為基本。因為「從0到1」意味著無中生有,意味著前無古人,意味著原始創新。
  • 李成:助力早期科技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李約瑟難題」與「錢學森之問」是社會發展實踐凝練出來的具有時代性的問題,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公平科學選拔有創造力人才的緊迫性。如何看待強基計劃與為國育才的高考改革?學生在中學階段能夠參與哪些實踐活動提升自我創新能力?……這些問題是當下我們關注的熱點。
  •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打造中國一流民辦大學 | 培育一流人才 激發創新活力⑱
    今年3月,中大南方商學院副院長鍾肖英領銜的《「校企協同、學創一體」培養「3+1」創業型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的改革與實踐》項目獲得廣東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類)一等獎。中大南方成為獲得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的4所民辦本科高校之一,也展現了電子商務專業入選首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的實力。建校14年來,中大南方「以生為本」不斷創新個性化發展的人才培養路徑。
  • 廣東工業大學聚焦改革創新,力爭建設一流高校
    在廣工第五次黨代會召開之際,廣工黨委書記胡欽太表示,廣工將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面向國家戰略和廣東發展需求,聚焦改革創新,力爭建設一流高校,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思創攜手,打造三全育人「大思政」與簡凌鋒同時獲得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的,還有廣工2017屆畢業生車洲的自主創業項目《參芪草——助力西部鄉村振興的參芪草》。
  • 創新圖強 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聚焦浙江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研究...
    博士生論壇浙江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始終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代發展同步伐共命運,牢牢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學院以課程體系創新為支點,重教學、強科研,探索了一條高效的、高質量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之路,取得令人驚喜的改革成果,為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
  • 「雙一流」高校如何培育創新人才?探鄭大化學學院「七步」人才孵化...
    大河網訊(記者 張楠)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過程中,如何培育出創新人才?作為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單位和教育部確定的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鄭州大學化學學院走出了一條「七步」人才孵化的「新路子」。12月21日,大河網記者來到鄭州大學,一探該校化學學院多制並舉科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方式。
  • 牽住課程思政「牛鼻子」培養一流人才
    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核心使命。大學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環節,是人才培養體系的主體內容。牢牢抓住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要緊密圍繞課堂教學這個關鍵,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以課程思政牽引學校育人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