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危及生命的災難時,我們都可能出現一些與平常不一樣的心理、行為反應,下面我們將羅列一些最為常見的表現,這些表現是任何正常人群應對任何危機事件的正常反應:
情緒方面:出現了對這場疫情的無法控制的緊張、擔心、焦慮、恐懼,控制不住擔心會不會被感染,甚至出現對傳染來源、對政府、對幹預措施的抱怨、憤怒;對疾病得不到控制的憤怒和無助、絕望;也可能變得情緒不穩定,容易激惹,對待家人、外人沒有耐心。
軀體方面:可能出現不自主心慌、胸悶,頭痛,容易出汗,總是感覺心裡不踏實、身體各種不舒服,容易疲倦、食慾下降、睡眠變差,甚至出現血壓升高、月經周期紊亂等情況。
認知方面:可以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總覺得自己可能被感染,對身體各種感覺特別關注,並將身體的各種不舒服與「疫情」聯繫起來。覺得生活中充滿各種各樣的危險並隨時可能發生、生命如此脆弱、難以相信他人和世界等。
行為方面:出現逃避、迴避一些信息或者場景,也或者反覆去查看疫情的進展消息、行為變的衝動、經常發脾氣;開始飲酒、吸菸,或者飲酒、吸菸增加等,甚至違反社會規則的行為。
我們如何自我調整
焦慮和恐懼是個體在面對壓力時正常的反應,適度的焦慮有助於個體渡過危機,但過度的焦慮會使人行為失當,恐懼也在這些不當行為中迅速蔓延開來,造成人群的恐慌。那麼面對疫情時個人將如何採取有益的反應呢?
1、從行動上積極應對
正常作息、保證飲食和睡眠,適當運動和娛樂是維持自己身心穩定的基本條件——保護易感人群。
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可有效減少病毒的傳播——切斷傳播途徑。
如有潛在接觸史,需留意自己的症狀,必要時自我隔離,積極就診,目前網絡就診平臺已開放——隔離傳染源。
2、做好心理上的自我調整
相信政府所公布信息的權威性,不要輕易相信未經核實的信息,更不要以訛傳訛,也需要給自己設置一個關注的頻率,適時輕視一下,做一些可讓自己更開心的事情。
可以聽一些音樂,做一些美食,當我們的聽覺和視覺感受到美的事物,可以有效的放鬆我們的情緒,緩解我們軀體上的不適。
學會識別自己生理和情緒上的不適,雖然我們可能並沒有感染肺炎,但我們會有心身不良反應,這些可能表現為失眠、食慾差、心慌、頭昏頭痛等,也可以表現為情緒不穩定,容易發怒,注意力不能集中等,不良反應較輕時可自我調整,當反應嚴重時可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
3、焦慮恐懼情緒已經影響到正常生活時該怎麼辦?
接受自己有焦慮和恐懼的情緒,這是個體面對危機時的正常反應,不要否認和排斥它們。
化被動為主動,現在各種信息傳播不斷,可主動學習了解相關知識,增加知識儲備,以幫助周圍的人或必要時使用,在主動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可提高判斷信息真偽的能力,而不僅是被動接受謠言而引起恐慌。
很多時候恐懼和焦慮並不是因為信息缺乏,而是信息過載,不斷更新的信息也在不停撥動我們的神經,如果你屬於容易焦慮的人,建議適當與網絡進行「隔離」,因為對於「恐慌」你屬於易感人群,要學會保護好自己。
做些能讓自己感覺更好的事情,不管是看電視節目、看書、聽音樂、運動、玩遊戲,將自己注意力轉移到能讓自己更舒適的活動上可以放鬆下來。
當身心因此受到嚴重影響時,不要忘了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目前網絡和電話諮詢是比較可行又安全的方式,可留意當地心理幹預的網絡平臺和熱線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