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這樣做,爸媽不焦慮,孩子也快樂,還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2020-09-05 南梔夫人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一旦孩子展示出平凡人的樣子,父母就著急了:

「隔壁老王還沒我的學歷高,怎麼他兒子1歲就會講話了,我兒子還只會叫媽媽?」

全世界的父母大概都有這種育兒焦慮,好比沙溢就在某期節目上聊過他的焦慮。

望子成龍的沙溢一股腦給安吉報了十幾個培訓班,安吉學琴進度趕不上同學,急壞了老父親,我兒子怎麼能比不過別人呢?

可是安吉當時的水平就放在那裡,久而久之,安吉都不想學琴了,因為「一練琴爸爸就變成魔鬼」。

在沙溢調整了自己的焦慮,轉向關注安吉的感受以後,事情發生了轉變。

沙溢決定停掉所有安吉不感興趣的培訓班,用「多多鼓勵」取代「指責和比較」。

爸爸發生了變化,安吉也發生了變化,他現在願意學琴了,成績也跟著上去,還在鋼琴比賽中得了金獎。

沙溢是怎麼做到扭轉想法,放下焦慮的呢?

沙溢說,是因為安吉的音樂老師找他溝通,點化了他。好老師真的很重要,不僅幫助孩子,還能幫助家長。

不過,要遇到好的老師只能靠緣分,沒有好老師,我們的育兒之路就只能深陷焦慮之中了嗎?


幸運的是,有這麼一本書,可以充當老師的角色,引導我們擺脫育兒焦慮,找到正確的方向。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的初版寫於1979年,作者的主張在當時來說太不可思議了,不打罵,不溺愛竟然就能讓0-6歲的熊孩子們變成積極陽光,獨立自主的好孩子?當媽媽們發現這是真的以後,這本書火了。

作者伊莉莎白·克拉裡,擁有四十餘年的幼教經驗,上過《奧普拉脫口秀》,在美國、加拿大、日本都擁有大量的媽媽粉絲。

書中的所有方法,都不是在教家長如何改變孩子,而是教家長如何改變自己的態度和方法,因為作者相信,「一個人只能改變自己。當你在改變自己時,同時會改變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而他人也必然會對此做出回應。」

在我原本的認知裡,小孩子都是不講道理的,但閱讀《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以後,我發現我原來的觀點都是大人的自以為是。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無理取鬧?那可能是因為你正在無理取鬧。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充滿了模仿,從嬰兒時期開始,他們就開始學習了,而爸爸媽媽就是孩子最喜歡的學習對象,我們的所有言行舉止,都會在有意或者無意中,被孩子學去。

所以,我們不必靠打罵逼迫孩子服從,也不必靠溺愛才能讓孩子快樂,我們只要改變自己,就可以在家長不暴躁,孩子也快樂的前提條件下,讓孩子順著我們希望的方向成長。

中文版的《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已經是40周年修訂版了,所以裡面一些方法你很可能已經從別的育兒書上看到過了,但就跟治病一樣,治標不治本就只能緩一時之痛,育兒也是如此,如果只掌握方法,不掌握原理的話,永遠只是管中窺豹,一旦出現了新的情況,家長依然會不知道該怎麼辦。

所以我認為閱讀本書的意義不止在於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會從思維上啟發父母

1、如何通過調整自己,減少育兒焦慮;

2、試著打破成年人看問題的固定模式;

3、如何改善其他人際關係的思路;

這本書不止可以用來育兒,因為不止是父母和孩子才需要友好交流,如果掌握了作者優雅教養法的核心理念,是可以運用在任何需要溝通的人際交流場景中的。


一、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餅乾盒裡只剩一塊餅乾了,可是孩子卻說要兩塊餅乾,沒有就傷心地哭,你該怎麼辦?

是馬上帶他去超市採購,還是指責他無理取鬧?其實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偷偷把餅乾掰成兩半。

有沒有感到一頭霧水?

這也是我在書上看見這個例子時的心情,但是如果理解了小孩子索要兩塊餅乾的真實意圖,一下就會豁然開朗。

作者解釋:「許多小孩子僅僅是想兩手各拿一塊餅乾,只要不是親眼看見餅乾被掰成兩半,他們每隻手裡各拿半塊餅乾也會很開心。」

書中很多地方都強調了這一點:你以為沒有用的辦法,不見得就真的沒有用。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家長沒從孩子的角度想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了五大類,從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

孩子雖小,也是完整的人。一旦某個需求沒有被滿足,孩子就會想盡辦法讓自己得到滿足。

作者提出:一個人如果得不到正面的關注,就會激發負面的關注。俗話也說,缺愛的孩子愛搗蛋。

假如孩子因為主動收拾玩具而被表揚,他可能就會為了得到表揚堅持這樣做,但如果他發現爸爸媽媽只會在打妹妹的時候才會跟自己說話,哪怕是責罵,他也會繼續這麼做。

對於大人來說,我們通常只渴望微笑、表揚這類的正面關注,不會有誰會因為想被罵去做什麼吧?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無所謂得到的是正面關注還是負面關注,他們只希望最愛的爸爸媽媽能與自己互動。

所以,如果你發現孩子總是做出讓你頭疼的行為,還屢教不改。那你得反思一下了,是不是你除了罵他的時候以外,就沒有關注過孩子了呢?

當我們開始使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以後,就會發現,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沒有好惡之分,是我們自己給孩子下了定義,貼了標籤,才讓孩子以為自己就該是個壞蛋,從而讓問題越演越烈。


二、你快樂,所以我快樂


假如你正想看看書,兒子卻跑來不依不饒地要求你跟她一起玩火車,你會怎麼辦?

如果你選擇無視或者生氣,她可能就會開始搞破壞,把小火車扔的到處都是,惹得你來罵她。

當你怒火中燒的時候,只會想到「你又給我找麻煩!」,卻不會意識到這麻煩其實是由家長開始的。

如果家長從一開始就選擇和孩子商量著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忽視她的需求,也許孩子就不會搞破壞了。

不過,當一個人很疲憊的時候,是根本沒有耐心和精力去和別人交涉的,更何況面對的是捉摸不透,需要多花心思的孩子。

作者也提到:「當我們源源不斷地把時間、注意力及支持給予他人時,我們就會開始空虛,也漸漸喪失耐心和理解。」

我們都知道身體需要休息,卻總是忽略心靈也是需要休息的。

如果發現自己對待孩子的錯誤的處理手段越來越暴躁,那就得敲個警鐘了,你需要休息了

讓心靈休息的方式也很簡單,想像一下你什麼時候最開心?

一般是不是就這兩種情況:一種是運氣特別好的時候,比如中了彩票,或者找回了遺失的東西,一種則是做了正想做的事情以後,比如說跟朋友出去逛街,或者專心的看了一場喜歡的電影。

如果只靠前面這種方式來獲取愉悅的心情,那就是靠天吃飯,太不穩定了,所以,如果想要有穩定的愉快心情來教養孩子,最好是定期給自己安排些喜歡的事情做。

不要再說,我為孩子操碎了心,為自己多想想才是最好的育兒之道!


三、不止是孩子才需要良好的溝通


在閱讀《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中提供的一些方法的時候,我總是忍不住聯想到本身遇到的一些溝通問題。

第一種情況:婆媳之間,可以試試忽略法。

忽略法的基本操作:當對方做了一些你不喜歡的行為時,忽視它,不做反應。

其實我一直有個疑問,全天下的婆婆都是從媳婦變過來的,不可能所有的婆婆都是故意針對媳婦吧?我相信更多的矛盾只是因為觀念的碰撞,或者經歷上的鴻溝導致的。

比如我自己吧。在我生完孩子,開始和婆婆長期相處後,我常常因為婆婆的一些行為憤憤不平。

當媽的都知道,哄睡小月齡孩子有多麼不容易。有次我好不容易讓孩子自己在小床上睡著了,剛鬆了口氣,我婆婆接到了朋友的視頻,說要看看小寶寶。我婆婆興衝衝地進來,看到孩子在睡,不是跟朋友說下次再看,竟然是選擇去搖孩子,把他弄醒視頻了。

當時氣得我啊,耿耿於懷了好久,但是沒有因為這個對婆婆惡語相向。我選擇了忍忍,不過始終不確定這樣對不對。

所以看到作者說可以忽視孩子的不良行為,著重去關注孩子的良好行為以後,我就想到了上面這事。

其實我自己也經常口誤,說出口的時候才意識到這樣不好。雖然知道自己不對,但是對方要是也惡語相向,我也會針鋒相對,但是如果對方表示理解,我反而歉意更重,儘量對他好。

反觀婆婆,她可能過了跟朋友視頻的興頭就發現不好了,但是如果我就此對她採取敵對姿勢,那麼婆婆可能就會忘記是她開的頭,只會想:怎麼回事,媳婦怎麼對我敵意那麼重!關係都是相互的,惡性循環下去,就形成了真正的婆媳矛盾。

仔細想想,其實後來再發生婆婆要找孩子,孩子卻在睡覺的情況,她都會馬上走開了。

也許正是因為我沒有因此對她發作不滿,反而我們的關係更和睦了。

婆婆也會向我妥協:自己不吃辣,但為了讓我吃的開心,每次專門給我做個放辣椒的菜。我起得很晚,她發現我就是這樣以後,她就配合我,晚點做中飯。

畢竟是兩代人,一些行為和語言看不慣實在是太正常了。如果還要一起生活,建議當媳婦的呢,可以嘗試忽略前幾次引起你不舒服的言行,也許就可以避免50%婆媳矛盾的開端。


第二種情況:夫妻之間,還可以參考書中的表揚技巧。

如果希望老公能多幫忙分擔家務,很多人都知道多誇他就比較願意繼續做,但是卻忽略了一點:你知道誇他是為了讓他多做點家務,難道老公不知道嗎?

像我原來誇我老公的時候,就只會尬誇,他洗了一次碗,我就使勁誇:我老公真棒!

結果我老公總是用一句「你少來,別以為我不知道你那點小九九」來回應我,並沒有因為我誇他就多洗幾次碗,反而在我誇他以後覺得我不走心,充滿目的性,變成了如非必要絕不洗碗。

作者在書中說誇孩子的時候要誇到具體行為,如果想鼓勵孩子畫畫,哪怕你覺得他畫的畫不好看,也可以從裡面挑出一些細節來誇。

我靈機一動,用到了老公身上。



某天老公洗碗的時候,我不再直接誇「真棒」、「真貼心」,而是觀察了一會,在他洗完以後問他:」我發現你洗完碗以後的水槽都很乾淨,這是為啥呀?」

我老公很得意,回答我說:「因為我先拿廚房紙巾擦了一遍,把零碎的廚餘都擦掉了。」

哼哼中計了,我馬上接著說:「我怎麼沒想到,你真聰明。」

這回我老公得意洋洋地接受了我的誇讚,沒再說「你肯定是為了讓我下次再洗碗,我不會上當的」這樣的話。

嗯,非常好,這辦法真不錯。

四、結語

其實,溝通技巧都是互通的,只要你認真對待孩子,把他當成一個懂事的人去交流,他也會用懂事的態度來回應你。

如果咱們還是覺得聽上去很容易,用起來好難的話,可以直接閱讀這本《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因為書中呢,作者為父母們提供了10大策略、32個替代打罵的方法、150個解決孩子行為問題的技巧,既可以直接拿來用,也可以多翻幾遍領會如何與孩子溝通的核心。

個人覺得,如果不想看太多0-6歲階段的育兒書籍,只想在家裡放一本隨時能用的,選這本就對了!一書多用,不僅可以在育兒上幫助你,也可以在各種人際交往上用到哦!

作者:南梔夫人,熱愛讀書看劇,頭條原創作者。歡迎關注,為你的寶貴時間指路。

相關焦點

  • 學了很多育兒知識,依舊帶不好孩子?深剖新手爸媽們的產後焦慮
    儘管在懷孕期間,你們已經做了很多準備、學習很多育兒知識,然而隨著這個小傢伙的到來,第一次做爸媽的你們,還是會感到不知所措,還是會鬧得人仰馬翻。你們想給孩子最好的一切,想盡全力做最好的父母,但也因此,常常陷入焦慮。西瓜視頻聯合「我要WHATYOUNEED"在六一兒童節這天邀請了10位新手爸媽聊了聊他們育兒過程中的焦慮和成長。
  • 做不焦慮的新手爸媽,需要三個必備育兒技巧,看看你少了哪一個?
    來聽聽幾位新手爸媽的心聲:媽媽A:「我一開始很糾結寶寶育兒方式的問題,對育兒方式特別緊張,看到公婆不科學的育兒方式我是很緊張的,不願意讓他們長時間照顧寶寶,導致跟公婆和先生的關係緊張了,這樣不好,我就自己調節了「抓大放小」,不是原則的問題就算了,不要老想著改變公婆,取得平衡,不要太累著自己
  • 別讓大人的焦慮,害了孩子的一生
    他的遺書裡告誡父親不要做個不顧家的男人,要拋棄宅男的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還告誡媽媽要有經濟能力,同時還把他的心理諮詢師的不專業調侃了一番,以及各種老師朋友感謝了一遍。看不出他有任何高中生才有的輕鬆快樂。作為父母,我們過不好的這一生,千萬不要延伸在孩子身上,不要把我們對於人生的焦慮,過早的壓在孩子的身上。這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也是對於生命的不尊重。而揠苗助長的結果,可能不止是林嘉文這樣的悲劇出現,更是留給自己無盡的痛苦。
  • 《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法》到底講了啥?
    今天就分享一下這本書的序言,說說這本《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到底講了啥。序 言 關於閱讀的常識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成為父母的新挑戰和新焦慮父母如何幫孩子培養閱讀能力?作為成功讓兩個孩子都愛上閱讀並享受閱讀的父母、保持閱讀習慣並信奉終身學習理念的成年人、育兒和家庭教育研究者,真心爸媽經常會被問到這個問題,也經常遇到因為孩子閱讀能力欠缺而感到焦慮的父母:為什麼我帶孩子讀了那麼多繪本,孩子上小學後卻連讀明白作業題都困難?
  • 熊孩子很欠揍,爸媽不打孩子,還能怎麼辦?
    打孩子這種教育方式,並不值得提倡。爸媽打孩子次數多了,孩子會感覺特別委屈,踩中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爸媽越打,越不讓孩子做什麼事,孩子越偏偏要去做,故意給爸媽添堵。孩子性格自卑:小孩子自我意識逐步完善,會有很強的自尊心。而打罵孩子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情緒,讓孩子誤以為,連最親近的爸媽不愛自己。
  • 還在為孩子的學習焦慮嗎?擺脫焦慮,父母試試這樣做
    1、要關心孩子的身體,關注孩子的情緒,而不只是關心孩子的學習焦慮的媽媽所講的每一句話都會繞到學習上。但孩子喜歡的媽媽關心的是孩子的身體健康,孩子今天是否穿得暖和,在學校是否開心,有沒有不愉快的事發生,而不是整天只關注分數。
  • 家庭教育|5~8歲育兒避坑指南,如何做不焦慮的父母?
    當了媽媽以後,我開始關注育兒類、家庭教育相關的書,最近讀了麗莎•舒格曼《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裡面提到5~8歲孩子的18個育兒誤區,如孩子去幼兒園,哭鬧怎麼辦?孩子要不要做家務?孩子沉迷手機、電子產品怎麼辦?孩子交不到朋友怎麼辦?作者麗莎•舒格曼,兩個女孩的媽媽,學校老師,研究兒童心理20多年,在書中她用具體案例,追根溯源,提出了她的教養建議和方法。
  • 焦慮的新手爸媽們
    對於擁抱,有些家長會存在這樣的憂慮:孩子目前需要擁抱安撫,會不會以後就一直需要抱,養成壞習慣,不利於獨立?正相反。小嬰兒時期擁抱越多,孩子的安全感越足,以後需要安撫的時間越短。立規矩,尋求獨立,那是下一個階段的事情。父母的焦慮成為父母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這個過程不僅有歡樂,也常常伴隨著焦慮。
  • 孩子沒有時間觀念怎麼辦?明智的爸媽讓孩子自己「體驗時間」
    真心爸媽,育兒和家庭教育研究者,兩孩父母,著有《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法》、《育兒基本2:與孩子合作》、《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定番茄鐘的媽媽發現,最初一兩個番茄鍾,孩子還能比較專注地看書或者寫作業,幾次之後,番茄鍾似乎失靈了,孩子又重新回到媽媽眼中「磨磨蹭蹭」「三心二意」的狀態。監督孩子執行嚴格時間表的爸爸,自己的狀態,幾乎每天都在「滿意」和「不滿意」之間搖搖擺擺——早晨孩子起床很快,早讀都做得,真棒!到了晚上,很可能變成「今天晚上不理想,孩子說累了,結果好幾項任務做起來都沒狀態。
  • 大多數新手父母都在體驗著焦慮,生孩子難,養孩子更難
    先不去探討這樣對孩子的影響,從新手父母的角度來講,在養孩子上有很大的焦慮。而且這個焦慮,從準父母就開始了,只不過在孩子出生前後對比上,準父母時期的焦慮比較小,更多的是激動、喜悅,對小生命的期待。可以說父母的焦慮貫穿孩子的一生,從孩子沒出生一直到孩子結婚成家。我們知道在女性懷孕的時候,是非常的艱辛的,但是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生完就好了。
  • 豆瓣9.3《育兒基本2》:父母多施愛少失控,是孩子溫暖一生的底色
    你等待天賜的美好生活,就會等待天賜的完美孩子。你說「我自己就這樣了,我希望我的孩子不這樣。」這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要育兒,先育己。有更好的爸媽,才有更好的孩子。如果說育兒有捷徑,這就是最大的捷徑。不過分滿足需求,不滿足過分需求,讓孩子學會等待,讓孩子學會體恤,你能做的我不代勞,教孩子尊重父母和其他長輩,玩兒可以,「作」不行,培養孩子的分享精神。把握好這些尺度,寵愛就不會變成溺愛。
  • 中國爸媽的焦慮你有嗎?勸你走出焦慮,育兒路上慢養娃
    焦慮,是這個時代的通病。育兒路上,你焦慮了嗎?第一,焦慮的爸媽鄰居家經常傳來哭鬧聲和喊叫聲:讓你練琴這麼費勁!手,你的手,抬起來,又塌下去了!接著聽到的就是「啪」的一聲,我知道,那是他家那把戒尺,打在了寶寶稚嫩的手背上。這就是鄰居家的小寶每天練鋼琴的時候,我們家聽到的聲音。
  • 《親愛的小課桌》虎媽育兒引爭議,別讓你的焦慮毀了孩子​
    你認為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在快樂中度過,還是應該在父母的「為你好」後各種學習衝刺當中度過呢?《親愛的小課桌》節目一開始,一位虎媽就回應了這個問題。虎媽認為孩子是不應該有快樂的童年。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在不斷的刷題和學習當中度過。她在節目中說到自己的育兒觀念是:「我對小朋友的教育理念是,沒有快樂童年,孩子是需要一個嚴格的學習環境和態度的。」
  • 養育孩子,你焦慮嗎?育兒不僅僅是養育孩子,更是父母成長的旅程
    孩子的成長沒有標準答案,選擇並不是死守,而是在這個過程中,用包容的心態接納自己,用自信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以及這個世界。這樣你才會放下焦慮,真切地感受到養育孩子的快樂。很多人會說,辛苦大於快樂,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值得。也有一些人會說,我一直很努力,但是我並不快樂,為什麼?在一次朋友的聚會上,一位平常非常活躍的朋友很不在狀態。經我一問,果然有心事。她跟我說,前兩天帶1歲的女兒去醫院做了例行體檢,結果好幾項指標都沒達標。體重和身高均為中等偏下,協調能力、運動能力、溝通能力打分也很低。為此,她擔心得晚上睡不著覺,還偷偷哭了幾次。
  • 孩子看書,爸媽給錢?錯!大人不做這幾件事,孩子會更喜歡閱讀
    真心爸媽,育兒和家庭教育研究者,兩孩父母,著有《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法》、《育兒基本2:與孩子合作》、《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比如,給孩子定個閱讀時間表,規定好每天的閱讀任務,時間一到,馬上讓他來完成任務。如果孩子不願意,就各種督促、嘮叨,直到孩子乖乖從命。再比如,在孩子不想看書時非讓他看書,他看書看得放不下,又嫌他在閱讀上花了太多時間,非得讓他放下書去做別的。這樣的法子,會把孩子看書的興致完全破壞掉。一個不情不願的孩子,怎麼可能發現看書是那麼有意思的事兒呢?
  • 「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成長」育兒智慧
    「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度過每一天。」孩子是父母一生的羈絆,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和快樂的成長。可孩子從小為了未來的生活,為了不輸給他人,上著各種培訓班。孩子十幾個月就送到早教班,大點的孩子送去國學班、舞蹈班等等。每位父母都會為自己的寶寶著急,生怕會被別人落下,父母的焦慮情緒會傳遞給孩子,孩子也會漸漸失去快樂。
  • 打破育兒認知誤區,給孩子不焦慮的愛
    當了父母之後是開心的,但是很多父母也開始焦慮,隨著孩子的長大,當父母的變得越來越焦慮。而這日復一日的焦慮情緒會傳染給孩子,也讓孩子變得敏感焦慮,那作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掌握育兒的尺度,如何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讓我們不再焦慮呢?
  • 學霸家長的大格局育兒經,「通識教育」讓人高瞻遠矚、擺脫焦慮
    我知道自己,實在是太焦慮。為了調整狀態,我開始試著放開手,把育兒的工作分攤給值得信賴的其他家庭成員,而我主要負責我最看重的幾個方面。 這樣一脫手之後,我的注意力也不再全都集中於孩子了,整個人也慢慢放鬆了下來。
  • 揚長避短更能成就孩子快樂、精彩的一生
    有條友私信給我,說自己孩子被學校的體能訓練營勸退了。孩子努力了但趕不上同期學員,孩子心裡不好受,頂撞了老師,所以被老師勸退了。孩子情緒倒還好,但這位家長心裡卻感覺特別沮喪,特別失落,還得注意不流露出來,省得影響孩子心情。
  • 小學生被父母叫去感受高考:父母的焦慮,是在毀掉孩子的未來
    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有可能會適得其反。正如一位網友所說:「這哪裡是感受高考,只是感受父母的焦慮而已。」深以為然!還說:「你家孩子會畫畫,班裡的妞妞會彈琴,小美還能做加減法了。我家孩子呢?做啥都不行!」育兒焦慮,則是父母對孩子成長過程中不確定性的擔憂。為了消除這種擔憂,父母總是忍不住要為孩子設計人生,並要求孩子不能有絲毫偏離。這種設計和控制的意識,不僅使父母自己在育兒焦慮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且使親子關係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