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一旦孩子展示出平凡人的樣子,父母就著急了:
「隔壁老王還沒我的學歷高,怎麼他兒子1歲就會講話了,我兒子還只會叫媽媽?」
全世界的父母大概都有這種育兒焦慮,好比沙溢就在某期節目上聊過他的焦慮。
望子成龍的沙溢一股腦給安吉報了十幾個培訓班,安吉學琴進度趕不上同學,急壞了老父親,我兒子怎麼能比不過別人呢?
可是安吉當時的水平就放在那裡,久而久之,安吉都不想學琴了,因為「一練琴爸爸就變成魔鬼」。
在沙溢調整了自己的焦慮,轉向關注安吉的感受以後,事情發生了轉變。
沙溢決定停掉所有安吉不感興趣的培訓班,用「多多鼓勵」取代「指責和比較」。
爸爸發生了變化,安吉也發生了變化,他現在願意學琴了,成績也跟著上去,還在鋼琴比賽中得了金獎。
沙溢是怎麼做到扭轉想法,放下焦慮的呢?
沙溢說,是因為安吉的音樂老師找他溝通,點化了他。好老師真的很重要,不僅幫助孩子,還能幫助家長。
不過,要遇到好的老師只能靠緣分,沒有好老師,我們的育兒之路就只能深陷焦慮之中了嗎?
幸運的是,有這麼一本書,可以充當老師的角色,引導我們擺脫育兒焦慮,找到正確的方向。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的初版寫於1979年,作者的主張在當時來說太不可思議了,不打罵,不溺愛竟然就能讓0-6歲的熊孩子們變成積極陽光,獨立自主的好孩子?當媽媽們發現這是真的以後,這本書火了。
作者伊莉莎白·克拉裡,擁有四十餘年的幼教經驗,上過《奧普拉脫口秀》,在美國、加拿大、日本都擁有大量的媽媽粉絲。
書中的所有方法,都不是在教家長如何改變孩子,而是教家長如何改變自己的態度和方法,因為作者相信,「一個人只能改變自己。當你在改變自己時,同時會改變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而他人也必然會對此做出回應。」
在我原本的認知裡,小孩子都是不講道理的,但閱讀《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以後,我發現我原來的觀點都是大人的自以為是。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無理取鬧?那可能是因為你正在無理取鬧。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充滿了模仿,從嬰兒時期開始,他們就開始學習了,而爸爸媽媽就是孩子最喜歡的學習對象,我們的所有言行舉止,都會在有意或者無意中,被孩子學去。
所以,我們不必靠打罵逼迫孩子服從,也不必靠溺愛才能讓孩子快樂,我們只要改變自己,就可以在家長不暴躁,孩子也快樂的前提條件下,讓孩子順著我們希望的方向成長。
中文版的《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已經是40周年修訂版了,所以裡面一些方法你很可能已經從別的育兒書上看到過了,但就跟治病一樣,治標不治本就只能緩一時之痛,育兒也是如此,如果只掌握方法,不掌握原理的話,永遠只是管中窺豹,一旦出現了新的情況,家長依然會不知道該怎麼辦。
所以我認為閱讀本書的意義不止在於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會從思維上啟發父母:
1、如何通過調整自己,減少育兒焦慮;
2、試著打破成年人看問題的固定模式;
3、如何改善其他人際關係的思路;
這本書不止可以用來育兒,因為不止是父母和孩子才需要友好交流,如果掌握了作者優雅教養法的核心理念,是可以運用在任何需要溝通的人際交流場景中的。
餅乾盒裡只剩一塊餅乾了,可是孩子卻說要兩塊餅乾,沒有就傷心地哭,你該怎麼辦?
是馬上帶他去超市採購,還是指責他無理取鬧?其實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偷偷把餅乾掰成兩半。
有沒有感到一頭霧水?
這也是我在書上看見這個例子時的心情,但是如果理解了小孩子索要兩塊餅乾的真實意圖,一下就會豁然開朗。
作者解釋:「許多小孩子僅僅是想兩手各拿一塊餅乾,只要不是親眼看見餅乾被掰成兩半,他們每隻手裡各拿半塊餅乾也會很開心。」
書中很多地方都強調了這一點:你以為沒有用的辦法,不見得就真的沒有用。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家長沒從孩子的角度想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了五大類,從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
孩子雖小,也是完整的人。一旦某個需求沒有被滿足,孩子就會想盡辦法讓自己得到滿足。
作者提出:一個人如果得不到正面的關注,就會激發負面的關注。俗話也說,缺愛的孩子愛搗蛋。
假如孩子因為主動收拾玩具而被表揚,他可能就會為了得到表揚堅持這樣做,但如果他發現爸爸媽媽只會在打妹妹的時候才會跟自己說話,哪怕是責罵,他也會繼續這麼做。
對於大人來說,我們通常只渴望微笑、表揚這類的正面關注,不會有誰會因為想被罵去做什麼吧?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無所謂得到的是正面關注還是負面關注,他們只希望最愛的爸爸媽媽能與自己互動。
所以,如果你發現孩子總是做出讓你頭疼的行為,還屢教不改。那你得反思一下了,是不是你除了罵他的時候以外,就沒有關注過孩子了呢?
當我們開始使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以後,就會發現,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沒有好惡之分,是我們自己給孩子下了定義,貼了標籤,才讓孩子以為自己就該是個壞蛋,從而讓問題越演越烈。
假如你正想看看書,兒子卻跑來不依不饒地要求你跟她一起玩火車,你會怎麼辦?
如果你選擇無視或者生氣,她可能就會開始搞破壞,把小火車扔的到處都是,惹得你來罵她。
當你怒火中燒的時候,只會想到「你又給我找麻煩!」,卻不會意識到這麻煩其實是由家長開始的。
如果家長從一開始就選擇和孩子商量著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忽視她的需求,也許孩子就不會搞破壞了。
不過,當一個人很疲憊的時候,是根本沒有耐心和精力去和別人交涉的,更何況面對的是捉摸不透,需要多花心思的孩子。
作者也提到:「當我們源源不斷地把時間、注意力及支持給予他人時,我們就會開始空虛,也漸漸喪失耐心和理解。」
我們都知道身體需要休息,卻總是忽略心靈也是需要休息的。
如果發現自己對待孩子的錯誤的處理手段越來越暴躁,那就得敲個警鐘了,你需要休息了。
讓心靈休息的方式也很簡單,想像一下你什麼時候最開心?
一般是不是就這兩種情況:一種是運氣特別好的時候,比如中了彩票,或者找回了遺失的東西,一種則是做了正想做的事情以後,比如說跟朋友出去逛街,或者專心的看了一場喜歡的電影。
如果只靠前面這種方式來獲取愉悅的心情,那就是靠天吃飯,太不穩定了,所以,如果想要有穩定的愉快心情來教養孩子,最好是定期給自己安排些喜歡的事情做。
不要再說,我為孩子操碎了心,為自己多想想才是最好的育兒之道!
在閱讀《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中提供的一些方法的時候,我總是忍不住聯想到本身遇到的一些溝通問題。
第一種情況:婆媳之間,可以試試忽略法。
忽略法的基本操作:當對方做了一些你不喜歡的行為時,忽視它,不做反應。
其實我一直有個疑問,全天下的婆婆都是從媳婦變過來的,不可能所有的婆婆都是故意針對媳婦吧?我相信更多的矛盾只是因為觀念的碰撞,或者經歷上的鴻溝導致的。
比如我自己吧。在我生完孩子,開始和婆婆長期相處後,我常常因為婆婆的一些行為憤憤不平。
當媽的都知道,哄睡小月齡孩子有多麼不容易。有次我好不容易讓孩子自己在小床上睡著了,剛鬆了口氣,我婆婆接到了朋友的視頻,說要看看小寶寶。我婆婆興衝衝地進來,看到孩子在睡,不是跟朋友說下次再看,竟然是選擇去搖孩子,把他弄醒視頻了。
當時氣得我啊,耿耿於懷了好久,但是沒有因為這個對婆婆惡語相向。我選擇了忍忍,不過始終不確定這樣對不對。
所以看到作者說可以忽視孩子的不良行為,著重去關注孩子的良好行為以後,我就想到了上面這事。
其實我自己也經常口誤,說出口的時候才意識到這樣不好。雖然知道自己不對,但是對方要是也惡語相向,我也會針鋒相對,但是如果對方表示理解,我反而歉意更重,儘量對他好。
反觀婆婆,她可能過了跟朋友視頻的興頭就發現不好了,但是如果我就此對她採取敵對姿勢,那麼婆婆可能就會忘記是她開的頭,只會想:怎麼回事,媳婦怎麼對我敵意那麼重!關係都是相互的,惡性循環下去,就形成了真正的婆媳矛盾。
仔細想想,其實後來再發生婆婆要找孩子,孩子卻在睡覺的情況,她都會馬上走開了。
也許正是因為我沒有因此對她發作不滿,反而我們的關係更和睦了。
婆婆也會向我妥協:自己不吃辣,但為了讓我吃的開心,每次專門給我做個放辣椒的菜。我起得很晚,她發現我就是這樣以後,她就配合我,晚點做中飯。
畢竟是兩代人,一些行為和語言看不慣實在是太正常了。如果還要一起生活,建議當媳婦的呢,可以嘗試忽略前幾次引起你不舒服的言行,也許就可以避免50%婆媳矛盾的開端。
第二種情況:夫妻之間,還可以參考書中的表揚技巧。
如果希望老公能多幫忙分擔家務,很多人都知道多誇他就比較願意繼續做,但是卻忽略了一點:你知道誇他是為了讓他多做點家務,難道老公不知道嗎?
像我原來誇我老公的時候,就只會尬誇,他洗了一次碗,我就使勁誇:我老公真棒!
結果我老公總是用一句「你少來,別以為我不知道你那點小九九」來回應我,並沒有因為我誇他就多洗幾次碗,反而在我誇他以後覺得我不走心,充滿目的性,變成了如非必要絕不洗碗。
作者在書中說誇孩子的時候要誇到具體行為,如果想鼓勵孩子畫畫,哪怕你覺得他畫的畫不好看,也可以從裡面挑出一些細節來誇。
我靈機一動,用到了老公身上。
某天老公洗碗的時候,我不再直接誇「真棒」、「真貼心」,而是觀察了一會,在他洗完以後問他:」我發現你洗完碗以後的水槽都很乾淨,這是為啥呀?」
我老公很得意,回答我說:「因為我先拿廚房紙巾擦了一遍,把零碎的廚餘都擦掉了。」
哼哼中計了,我馬上接著說:「我怎麼沒想到,你真聰明。」
這回我老公得意洋洋地接受了我的誇讚,沒再說「你肯定是為了讓我下次再洗碗,我不會上當的」這樣的話。
嗯,非常好,這辦法真不錯。
其實,溝通技巧都是互通的,只要你認真對待孩子,把他當成一個懂事的人去交流,他也會用懂事的態度來回應你。
如果咱們還是覺得聽上去很容易,用起來好難的話,可以直接閱讀這本《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因為書中呢,作者為父母們提供了10大策略、32個替代打罵的方法、150個解決孩子行為問題的技巧,既可以直接拿來用,也可以多翻幾遍領會如何與孩子溝通的核心。
個人覺得,如果不想看太多0-6歲階段的育兒書籍,只想在家裡放一本隨時能用的,選這本就對了!一書多用,不僅可以在育兒上幫助你,也可以在各種人際交往上用到哦!
作者:南梔夫人,熱愛讀書看劇,頭條原創作者。歡迎關注,為你的寶貴時間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