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好好更新,因為最近光顧著吃了
終於扯到一篇中餐
包席、火鍋定製和魚火鍋,都吃了
這是喜北的第91篇文章,希望你喜歡❤️
吃川菜,來一首辣辣的歌!
對「川菜」的厭惡,源自無(bu)辣(hui)不(chi)歡(fan)的學生時代。什麼紅辣椒、饞嘴蛙、川香火鍋,花椒與重油齊飛,辣椒與添加劑共舞,鍋面凝了厚厚一層油,吃進嘴除了麻辣別無其他,吃時酣暢,翌日拉得也頗為痛快……當時年輕氣盛,身體扛得住,對吃的也沒大追求,倒也不以為意;後來,在美國長遠不吃辣,腸胃早已異化,到曼哈頓某間川菜館吃飯,中一大招,蹲馬桶蹲到腳軟,從此白旗認輸,聽到「川菜」就怕。
回國後,一聽約吃「川菜」,心情寫照一般如下。
如果沒有鄧師傅,我對「川菜」的認知大概還停留在:食材差得要死,調味一天世界,吃多了估計舌頭都吃壞掉,還打包附贈上吐下瀉,你說我吃它幹嘛啦?
回國前,就已耳聞定西路上鄧記盛名,90年代希爾頓天府樓的開業大廚,精於川菜紅白兩案,傳奇無數;身邊不少友人是鄧師傅的粉絲,看朋友圈裡三天兩頭刷屏,早就饞得要死。
現在的鄧師傅,雖已年過花甲,身體還硬朗得很,保守估計退休還有個幾年……但是,這麼好吃的菜,還是吃一頓少一頓啊!
找不到牛肉只好找魚來湊數
頭一次去鄧師傅家吃飯,是在一樓的魚老哇魚火鍋。多年不見的友人臨時邀約,紅鍋黃顙魚底,鵝腸、黃喉、毛肚、午餐肉、鴨血,大片牛肉涮好還要在特製的幹辣椒粉裡滾一圈方可入口,那真是又嫩又燙,大口嚼之,麻、辣、鮮、香在舌尖漸次爆開,讓經年不碰辣鍋的我吃得簡直停不下來……第二天竟然沒大反應,只是臉上爆了個豆。
第二趟去鄧記,還是吃火鍋,只不過移駕到二樓包房吃定製。300塊一個人,鍋的內容與樓下算不得天壤之別,但有鄧師傅的弟子全程專司涮燙,確保每種食材生熟得當,還有專人給你夾到碗裡;前菜、火鍋加上點心,分量極大,吃完所有人都是橫著出去的。
雖未得見鄧師傅真容,卻也借幾道菜開了開眼。
九色攢盒
傳說中的九色攢盒,形似過年時裝茶果糕點的漆器盒子,要九種不同食材,九種不同做法,九種不同顏色……光是想一想就覺得絞盡腦汁。
搶得最快的當然是蒜泥白腰。乍看之下,薄切似肥牛片,吃起來卻是腰的彈牙質感,嫩滑無匹;我從小愛吃腰花,但這個腰片吧,真放開吃了我能吃一碗……
蒜泥白腰
定製川鍋,蹄花
川人嗜辣,究其原因,當然是蜀地氣候溼熱,吃點辣才好祛溼;川菜在全國開枝散葉,不免失落原有型格,譬如,吃辣鍋之前,要先喝一碗肥美的蹄花湯。
鄧師傅的這隻蹄花,比我一個手掌還大,除了豆瓣沒有很愛,其他不管肉還是湯頭,都銷魂得一塌糊塗……現在想起來,都饞得要哆嗦啊!😱 燉了一整天的蹄花足夠軟爛,湯頭醇厚,看似完整,筷子輕輕一戳肉就滑入湯中,吃下去可以養胃,此後再吃辣就不怕不怕辣!(不小心開了腦洞 ↓)
於是我就真的全部吃下去了。😒 然後就6分飽了。藍鵝此時的進度,大概是20%把。所以吃完就秒變螃蟹了。
只會橫著走路啊。😂
但是,沒有吃過鄧師傅掌勺的包席,怎麼好意思出來說我吃過鄧記呢?
所以,我憋到了現在……
二樓的「私房菜」,或者「私人定製」,實際上是高級的「南堂包席」,由師傅配菜,講究味道轉換、出菜節奏,形似Tasting Menu或是Omakase。只不過回到我們中國人的圓檯面上,轉盤時疾時徐,筷子此起彼伏,邊講邊吃,碰杯換盞,吃得是盤中餐味,更是席間人情。
從冷盤到最後收尾的甜點,幾乎全由鄧師傅掌勺,每晚只開2到3席。
你們自己算算,是不是吃一頓少一頓?
九宮格裡最快光碟的依然是蒜泥白腰和白色的天府皮蛋,後來有人發現紅油兔丁也不差,只是吃起來有點像挑辣子雞,眼神不好就幾筷子大蔥……
鳳翅遼參
雞為鳳,海參為龍,這麼神奇的搭配還是第一次吃到……震驚程度堪比上次在璞麗吃到牛肚燉墨魚仔。看似風馬牛的兩樣食材,一個地上一個水裡,組合在一起絕對好玩。川中本無海參,舊時大戶或是官府才享用得起,連雞翅都要做成大菜,也不是尋常人家消費得起啦~
老實講,這兩樣東西在一起,雞翅更妙……就像蘿蔔紅燒肉,只要煮到位,必然是蘿蔔更好吃呀。
開水白菜
百度上關於這道菜的描述,基本上都是錯的……此菜早已有之,並非傳說中的清宮菜。看似清淡無味,喝一口卻簡直要把醃篤鮮撂下心中神壇……以雞、鴨、火腿、腿骨等原料吊六、七個鍾,此後以瘦肉豬茸"掃湯"兩三次,去除湯中雜質,得清湯,而若要得到頂級清湯,則需用到雞胸肉製成的雞茸再掃,這種掃法本身比較類似大家熟知的蛋白掃湯大法;有席間熟客稱,今日湯色透亮至此,老爺子想必花功夫去掃了。
據說白菜原來也有講究,只可惜現在白菜不行了(參考上次我說的標準化商業番茄),只好以娃娃菜替之。
醃篤鮮雖好,卻難免煙火氣上身,如小家碧玉,家裡吃吃尚可;這碗開水白菜,則有肉湯之魂,卻借白菜之軀,清亮顏色,小小一碗叫人意猶未盡。
鍋貼魚片
到底是什麼樣會吃會做的變態,才會想到把肥膘肉和魚肉貼在一起啊啊啊啊啊!貼在鍋上的肥膘,煎得金黃香酥,吃起來卻並不肥膩,和魚肉黏在一道彈牙得很;據說只能用中段肋條附近的肥膘,肥肉剃下來,還要憑手感去摸出最合適的一塊,總之,也是功夫菜!
紅油抄手
終於等到一碗靠譜的紅油抄手。醬油甜,紅油香,以前吃的那都只能叫老乾媽抄手。
麻婆豆腐
鄧師傅這碗麻婆豆腐,並不是第一次吃。上回食火鍋,隔壁包房送了半盆給我們「嗒嗒味道」。一句話,必須上米飯,必須吃夠一碗,然後你就再也不想吃別家的麻婆豆腐了……
豆渣鴨
那隻盛名在外的豆渣豬頭是暫時沒口福(聽說要加到12000一桌才有的吃),不過這隻豆渣鴨,功夫其實相差無幾。鴨子整隻去骨拆松,且過程中皮須保持完整,否則就算破相;豆渣就更誇張了,本是無用糟粕,經歷洗、炒、煮,卻成就另一番細膩口感,也是一樁功德。
清湯蘿蔔
用開水白菜的清湯來煨蘿蔔,這蘿蔔也是前世修來好福氣。
龍眼甜燒白
只有夏天才有的龍眼甜燒白,說白了就是五花肉豆沙八寶飯,其他三季都是更兇殘的加強版甜燒白(圖在下面)。
記得一定要把手砍掉,否則會停不下來的……
食畢,師傅進門寒暄,不知為何聊到「鴨胗」,談及吃某小吃廠商塑封鴨胗吃到吐的經歷,師傅心情一好發了大家一盤鴨胗吃……據說鴨胗是在四川做好直接發到店裡,水分充沛,吃起來毫無乾澀。
而且,秘訣是,就著幹辣椒最好吃!
對了,最後插播加分項:鄧師傅的店裡竟然有備放大腿上的大方巾,實在太適合我這種嘴巴漏的殘疾人了。
再插播一則硬廣,樓下魚老哇推出了冷鍋魚;所謂冷鍋並不是指冷的鍋,而是底鍋加魚煮熟後上桌,先把魚吃完,再開鍋涮煮其他配料。
圖為吃完鱔魚冷鍋(左)覺得不過癮又點了泡椒牛蛙(右)的精彩場面。P.S. 伏天吃鱔魚最補身體啦,適當吃點辣,又能出汗祛溼排毒,還不快約一局?
本文謹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與任何機構無利益關係
文/喜北肉豆蔻
圖/喜北、KIM、紅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