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人體一旦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佝僂病的發生,但他們並不知道,維生素D對身體的影響極其廣泛。在許多常見病的發生發展中,都可以見到維生素D的影子,如腫瘤、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種慢性病都與維生素D的缺乏相關。維生素D缺乏為何與各種慢性病如此相關?平時如何補充維生素D?我們請專家來一一為我們解答。
(受訪專家:南方醫院檢驗科王從容副主任技師)
維生素D與糖尿病關係不一般
根據中國最新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中國目前糖尿病患者人數高達1.14億,全世界每三到四個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位來自中國。維生素D與糖尿病又有何種關係?王從容給我們舉出了幾組研究數據。
大量的臨床研究都發現維生素D與糖尿病相關。美國《Clinical Chemistry》雜誌有一篇報導,將9841名糖尿病患者納入研究,並測定25羥基維生素D水平,經過 29年跟蹤研究,維生素D低水平者比高水平者發病率高50%的風險,低水平的810名參與者最終發展成為2型糖尿病。維生素D與胰島素敏感性關係極為密切。
臨床研究發現,補充足量的維生素D不僅可以減少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發病,而且還可以改善糖代謝,控制糖尿病相關症狀。《Diabetology& metabolic syndrome》中關於維生素D補充和血糖的研究表明,大劑量補充後空腹血糖平均下降30%。所謂的「大劑量」即每周補充5萬單位,持續兩個月補充。
「維生素D缺乏影響人類未來10-20年的健康。近30年是中國人吃得最飽的時期,我國患二型糖尿病的人數逐年增加。」王從容說。
維生素D還與這些慢性病相關
心臟病:維生素D可降低對胰島素的耐受性,而胰島素耐受性是導致心臟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肺病:肺部組織在人的一生中會經歷修復和「改造」,由於維生素D影響多種細胞的生長,它可能對肺的修復過程起到一定的作用。
癌症(包括乳腺癌、結腸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等):據認為,維生素D對調節細胞繁殖起到關鍵作用—癌症患者體內則缺乏這種調控機制。因此,通過防止細胞過度繁殖,維生素D就能預防某些癌症。
高血壓:維生素D為頸部甲狀腺上的副甲狀腺所利用。這些腺體分泌出一種調節體內鈣水平的激素,鈣則幫助調節血壓。
多發性硬化:缺乏維生素D會限制人體產生的1,25二羥基維生素D3,這是維生素D3的一種激素形式,可以調節免疫系統。它的缺乏可能提高患上多發性硬化的風險
佝僂病和骨質疏鬆:維生素D可堅固骨骼,預防兒童佝僂病和老年骨質疏鬆症。
老年痴呆症:根據新的研究,維生素D可降低女性患老年痴呆症的風險。研究者從兩項新研究發現,與攝入足夠維生素D的婦女相比,沒有攝入足夠維生素D的婦女在患認知障礙和智力下降方面的風險更大。
曬太陽不積極易致維生素D缺乏
大部分中國人缺乏維生素D,與生活方式相關,愛宅家、曬太陽不積極有關是維生素D缺乏最重要的原因。皮膚內7- 脫氫膽固醇需經波長為296-310nm 的紫外線照射才能轉化為維生素D3,因紫外線不能通過玻璃窗,故缺乏戶外活動即導致內源性維生素D生成不足;大城市中高大建築可阻擋日光照射,大氣汙染如煙霧、塵埃亦會吸收部分紫外線;冬季日照短、紫外線較弱,容易造成維生素D缺乏。
此外,很多女性朋友為了提升顏值,在炎熱的夏季使用防曬霜進行防曬護理。但王從容指出,防曬產品的使用會阻擋UV-B的吸收,從而導致98%的VitD的生成減少。她推薦大家使用防曬指數為15以下的防曬產品進行防護,減少對維生素D獲取影響程度。
王從容建議,孕婦、嬰幼兒、老年人、夜班工作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慢性肝腎疾病患者、自身免疫疾病患者、骨質疏鬆患者、腫瘤患者及長期住院患者定期檢測維生素D水平。
100個雞蛋=曬太陽20分鐘?
很多人都想當然,維生素D缺了,就靠吃的補唄!這其實是一個誤區,他們並不了解維生素D是如何合成的。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根據來源不同可以分為2大類:維生素D2主要來源於植物性食物,和維生素D3,主要由人體皮膚經紫外線照射合成,少量來源於動物性食物。
「實際上,人體內的維生素D只有不到10%來源於食物,大部分源於紫外線照射。100個雞蛋或179 OZ奶酪中的維生素D總量相當於陽光照射20分鐘獲得的維生素D,陽光是最經濟的補充維生素D途徑。」據王從容介紹,補充維生素D主要有以下三條途徑。
日光照射:經常曬太陽,保證足夠的紫外線照射。建議早上10點之前或下午3點之後曬太陽,手腳露出30cm長,日曬時間20-30分鐘。
膳食攝入:維生素D主要存在於海魚、動物肝臟、蛋黃和瘦肉中、脫脂牛奶、魚肝油、乳酪、堅果和海產品、天價維生素的營養強化食品。
藥物補充: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時,需要監測體內維生素D的水平,防止維生素D中毒。
補充維生素D切勿過量
有些人補充維生素D超量乃至中毒,到底該如何補?補多少才合適?其實,不同人群對於維生素D的日需求量不同,0-10歲區間人群400IU每天,11-49歲區間人群200IU每天,50歲以上人群800IU每天。
維生素D專家共識建議,達到理想狀態的患者,或有骨骼肌肉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腫瘤風險的患者需要將維生素D水平提高到30 ng/mL以上 ;對於很少曬太陽和皮膚色素較深的人群,可以先補充,再檢測;從開始補充到檢測補充效果需要間隔三個月以上,最高安全上限為100 ng/mL,維持劑量為800 IU/天
如何才算是過量呢?一些學者認為長期每日攝入25μg維生素D可引起中毒,這其中可能包括一些對維生素D較敏感的人,但長期每天攝入125μg維生素D則肯定會引起中毒。我國制定維生素D可耐受最高攝入量為20μg。
歡迎收聽「西安健康幫」官方微信:
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或在微信上搜索「西安健康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