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疫情催生論文「井噴」,加速發表改變科研文化?

2020-12-22 澎湃新聞

從計算猛如虎的各類預測,蛇和穿山甲等不斷湧現的中間宿主,到新冠病毒與愛滋病病毒「神相似」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預印本伺服器上的論文「井噴」。

與通常嚴謹而漫長的論文發表流程不同,科研人員通過預印本伺服器,能以最快的速度將論文呈現在同行和公眾面前。

然而,這些未經同行評議的成果既激發了靈感火花,也推波助瀾了各種言論,同時不乏各種質量低下的研究。

科學研究和論文發表,如何在速度和質量之間取捨?以論文為載體,疫情帶來的科學家之間更為密切的交流和合作,是否預示著一種全新的科研文化到來?

論文「井噴」

以「新冠病毒」(novel coronavirus)為關鍵詞在全球兩個最大的生物醫學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和medRxiv上進行搜索,分別有321篇和185篇論文與其有關。(截至2月27日)

然而,一天後,2月28日,相關論文數量分別變成324和209。

據Science網站報導,論文「洪流」讓冷泉港實驗室出版社負責人John Inglis忙碌不已。該機構負責運營上述兩個預印本伺服器。

「目前,每天收到約10篇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某些方面的論文。」Inglis說,「這對我們的小團隊來說是個挑戰。。

預印本工作人員和外部科學家需要篩選提交的論文,以剔除偽科學和觀點文章。

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Anthony Fauci常常需要在深夜閱讀預印本,「11點、12點……你會發現自己還有25篇這樣的文章要讀」。

速度優先,質量卻難以保證

雖然預印本伺服器一再強調論文未經同行評議,但這仍然容易被情緒激動的普通讀者忽略。

例如,1月31日,印度科學家在bioRxiv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新冠病毒與愛滋病病毒之間存在「不可思議的」相似性。

這成功助長了有關基因工程的陰謀論。這篇論文被撤稿前,在國外社交媒體上被廣泛討論,並出現在大量新聞報導中。

面臨洶洶來襲的新冠肺炎和信息洪流,《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總編Eric Rubin承認,速度和嚴謹之間存在矛盾。

迅速寫作投稿,也讓文章難保質量。香港大學流行病學家Keiji Fukuda說,手稿質量參差不齊,有些不是很有用,但有些非常有幫助。

這也給公眾帶來了挑戰。

上述提到的印度論文很快遭到「狂噴」,包括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在內的一些科學家立即表示它有缺陷。即便很快被撤回,該論文也在48小時內收到了90條批評意見,一度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

荷蘭伊拉斯謨醫學中心病毒學家Marion Koopmans說,這些數據正在成為不良信息庫的一部分,科學界需要就如何處理這些信息展開辯論。

傳統期刊同行評審也會出錯

實際上,即使是頂級期刊的同行評審也不能保證論文的準確性。

1月30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稱,一名沒有無症狀的中國患者把病毒傳染給德國人。

這篇論文隨後受到了嚴厲批評,因為作者實際上並沒有和這名患者交流過,但後來的採訪顯示她其實已經出現了一些症狀。

論文作者表示,論文的依據其實是從另外4名患者那裡得到的信息,這些患者告訴他這名女性患者似乎沒有任何症狀。

於是,該期刊總編Eric Rubin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如果有更多的時間,我們和作者可以做得更仔細。」但就目前而言,醫生們正在應對一場危機,快速獲得高質量信息要比無法訪問的完美信息更好。

迎接新文化

不過,無論是遭受爭議的預印本,還是加速評審的傳統期刊,這場疫情似乎改變了科學界的溝通方式,甚至科研文化。

正如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家Marc Lipsitch所說:「這次經歷與我參與過的任何一次疫情暴發都非常不同。」

密切交流促進了科學家之間不同尋常的合作水平,再加上科學的進步,使得相關研究推進得比以往任何一次疫情暴發後都要快。

維康信託基金會負責人Jeremy Farrar表示:「在6周內,人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知識……快速共享信息的好處遠大於壞處。」

因為,在過去的疫情暴發中,遲緩的科學傳播常常是一個問題。

因為擔心競爭對手可能會與自己競爭,研究人員有時會擱置一些重要數據,直到論文被知名的同行評審期刊接受發表。當然,這次也有研究機構因為這種傳統做法而飽受抨擊。

不管這種科學合作是否有助於緩解疫情,瑞士日內瓦新興病毒性疾病研究中心病毒學家Isabella Eckerle表示,「我們正在向一種全新的研究文化過渡。這令人興奮。」

(原標題為《疫情催生論文「井噴」,加速發表改變科研文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科學網—論文不是科研的全部
    在我國一些學術機構,經常看到這種現象:只要發了幾篇論文,甚至一篇IF較高論文,不管論文是否經得住時間考驗,學生便可以獲得「優秀」,老師也能獲得若干「帽子頭銜」,甚至「升級發財」。在一些學術機構的科研人員職稱晉升、業績考核和博士研究生畢業資格審查過程中,發表論文幾乎成了評價的唯一標準。
  • 科學網—發表英文期刊論文不會失掉文化自信
    ■木東 很長一段時間,一些學者對於現有科研評價體系偏重英文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的現象,總是痛心疾首,甚至深惡痛絕
  • 科學網乾貨:淺談如何發表Nature論文
    ,科研充電第一站!自上次在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論文以來,已經大約一年了。最近,又在Nature發表了一篇論文。不過,這一次我並不是論文的主要作者,只是普通掛名而已。但不管怎樣,也算是一篇Nature論文吧。
  • 科研評價指標功與過-新聞專題-科學網
    改變人類對這一個科學現象的認知狀態。         對於科研人員的評估與激勵,應該堅持分類評價的原則。對於從事基礎性研究的科研人員,應該在評估過程中引入國際同行評議機制,評價科研人員在其所在的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與學術貢獻,而不是僅僅依靠其發表記錄(發表文章篇數和被引數量)機械地給科研人員排隊以確定評估結果。
  • 中國科研人員用中文發表論文是責任也是義務
    在國家不斷加大科研投入的情況下,關鍵要看我們的科研群體能否克服心理自卑、避免盲目自大、崇尚學術自尊,建立學術文化自信其中之一就是要用中文發表論文,是科研人員的責任,也是義務。中國人不以用中文為榮,何談民族復興?
  • 沒英文論文即滅亡:科研作者當心了—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科技創新、發表策略和平臺的改變,開放獲取(Open Access)出版的浪潮興起,讓研究發現能被廣大的群眾取得,也很容易被發現,於是乎,開放獲取期刊成為科研職涯晉升中很重要的策略之一。 幫助作者發表論文的服務包含語言編校、翻譯和其他形式發表支持,不止幫助作者的學術文章,也協助作者和單位完成基金申請和產業報告,還有幫助出版商出版期刊或書籍。
  • 治理學術會議「井噴」需改革科研評價體系
    治理年終學術會議「井噴」亂象,必須落實中央《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切實改革經費管理制度。要給科研人員更大的信任度,相信他們能用好經費,從預算管理轉變為經費包幹制。專家認為,承載著各種應有和不應有功能的學術會議,讓組織者和參與者不堪其擾,卻又不得不疲於奔命,而會議「井噴」影響著國內整體學術會議的「含金量」。年終學術會議,尤其是「國際」學術會議井噴,學者到處趕場子,並非今年的新鮮事,而是多年來就一直存在的學術怪象。沒有學術含金量的所謂國際學術會議,既浪費國家的科研經費,又折騰學者的精力。
  • 發表頂刊論文每篇獎勵100萬!不「唯論文」卻仍以此作為激勵機制
    來源 | 募格課堂整合自:緊急呼叫、科技部、科學網、中外學術情報、徐州醫科大學等編輯 | 學術君近日,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的一份科研績效獎勵辦法文件引發關注。文中提到,對高影響力論文進行獎勵,在《Nature》和《Science》發表論文的,每篇獎勵100萬元,在其子刊發表論文的,每篇獎勵50萬元。中科院西北研究院辦公室工作人員回應:科研績效獎勵是單位內部的事情,沒有辦法回應。
  • 嚴厲打擊販賣醫學論文 莫讓學術淪為功利之奴—新聞—科學網
    然而由於利益驅使,科研工作者中也滋生了許多學術不端的現象,甚至出現網上公開買賣論文的亂象。 這不僅助長了學術腐敗之風,造成了國家科研經費的浪費和損失,也嚴重影響了我國醫務工作者的公信力,不利於醫學人才培養。 「我國亟需針對醫學論文販賣現象進行嚴厲的打擊,營造正確嚴謹的學術環境和人才評價機制,促進我國醫療事業和醫療人才培養的良性發展,也為優秀的醫學科研工作者正名。」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報導了這一結論。根據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十年增加15%。
  • 摒棄論文「SCI至上」正當時—新聞—科學網
    SCI論文是學者展現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形式之一,所以發表SCI論文不僅是學者的科研需要,也是國家科技發展的必然。國家會一如既往地重視並鼓勵學者發表高質量的SCI論文。《意見》強調摒棄「以刊評文」,不把SCI論文與優質學術成果直接畫等號,這是基於SCI、SCI收錄期刊和SCI論文的客觀現實。
  • 我國學者在《物理報導》發表綜述論文—新聞—科學網
    近日,物理類綜述性期刊《物理報導》(Physics Reports)發表了來自杭州師範大學信息經濟研究所呂琳媛教授
  • 發表NS論文,每篇獎勵100萬!是否有違「破五唯」?
    文中提到,對高影響力論文進行獎勵,在《Nature》和《Science》發表論文的,每篇獎勵100萬元,在其子刊發表論文的,每篇獎勵50萬元。該市除了對論文發表有獎勵,在針對人才引進的其它方面是是極度闊綽。其中第六章的優惠政策中第二十七條顯示:在國際學術刊物Nature或Science發表論文,給予每篇100萬元的獎勵。
  • 三大關鍵詞催生雲上業務井噴,騰訊雲資料庫最新布局率先亮相
    在9月11日舉辦的2020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資料庫專場上,騰訊雲資料庫副總經理王義成分享了在疫情、新基建、複雜國際形勢等多重因素下騰訊雲對資料庫產業趨勢的精準洞察,並對騰訊雲在新形勢下的資料庫戰略布局進行了詳細解讀。
  • 近海生態系統與生態毒理國際研討會首期論文發表—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主辦的「近海生態系統與生態毒理國際研討會」(2018年)會議論文,首期18篇論文近日在《生態毒理學》以專刊的形式發表
  • 疫情之下,衝刺畢業論文
    疫情暴發,研究生暫時不能返校。在家幹什麼,才能減少損失?當然是做和自己畢業有關的事情,比如看文獻、整理實驗數據、撰寫科研論文、撰寫畢業論文。隨著交畢業論文截止日期的臨近,很多研究生非常焦慮。怎麼辦呢?第二,很多學生花了很多筆墨介紹別人的工作,然後介紹自己的畢業論文做什麼,當中沒有過渡——既然別人做了很多工作,那麼為什麼你的研究值得進行呢?寫「別人做了什麼」,應該是為自己的「立項」服務的,而不是隨便寫寫的。第三,有些畢業論文沒有說清楚各章節之間的關係。寫博士論文和發表科研論文還不大一樣。博士論文需要有體系和框架,你最好能在緒論部分把博士論文的研究體系說清楚,給出框架圖。
  • 科學網—一次論文的雙語審查
    當下中國科研人員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每年快速增加,而網絡也使過去的理由不再成為理由,雙語發表還行得通嗎?算不算違規呢?科學網博主對該問題發表了各自不同的觀點。 我雖然常為一些專業雜誌做論文審稿,也偶爾為學會做點中英文翻譯及核實工作,但這是第一次被要求用雙語審查已經發表過的兩篇文章,特別看到作者群中還有院士級人物,難免有點震驚和不安。 這篇文章2006年1月在中華眼科雜誌上發表,同年8月在IOVS上發表。同一群作者,同一個研究機構,同一實驗內容。
  • —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出現一些針對武漢病毒所的質疑,所裡怎麼看待這些問題? 肖庚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所職工、學生緊急投入相關科研工作。這段時間,病毒基因組測序、病原鑑定、病毒溯源、病原檢測、藥物疫苗研製、動物模型建立等科研攻關,以及支援地方開展疑似病例核酸檢測,各方面任務集中過來,大家日夜忙碌,無暇他顧。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距發表僅3個月!
    這距該論文發表僅3個月,並且是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 這篇撤稿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副教授吳豔,共同通訊作者分別是東南大學教授朱斌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研究員宋懷兵。
  • 追求論文數量的中國科研學者,一篇論文重複發表被期刊發現而撤稿
    剛發表的論文被撤稿近日,甘肅農業大學張文明團隊在《Waste Management》 發表的論文被撤稿,而該篇論文剛剛在2020年5月4日被刊發,通過信息披露來看,該篇被撤稿的論文,期刊編輯給出的理由是重複發表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