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績的放榜,在網絡上的討論熱度不減,當然,大多數還是討論各省的狀元,網上隨處可見,他們的考試分數與採訪視頻。
我們看完,感嘆一聲真優秀,別人家的孩子,同時也會給自己孩子加油打氣,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考出優異的成績。
不過,考得好的朋友們,不要太高興,還要記得好好填志願呦,畢竟未來4年或者你自己的職業可能都會和自己的專業相關的。
不過,說到好大學,相信不少人聽過這句話:窮清華,富北大,不要命的中科大。
起初,這句話只是民間一個段子,隨著越傳越廣,竟然成了俗語,年輕人已經少有人知。今天,咱們就來解讀一番這句俗語的來龍去脈。
窮清華
中國成立後,國內百廢待興,國民雖有幹勁,但卻很窮困。對清華學校投入較少,學校顯得很破舊,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很長時間,「窮清華」便由此而來。
還有另一種說法,說窮人家的孩子多期盼上清華,事實上,窮人家的孩子不僅期盼上清華,還期盼上北大。
富北大
相較於清華,北大歷史更加悠久,傳承相對豐厚。1898年時值維新變法,康有為、梁啓超連通光緒帝在為這個國家尋找出路。
興辦教育,是維新變法中的一個重要目標。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京師大學堂(北大前身)應運而生,是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
如果說清華培養出來的學子,為日後之中國作出了巨大貢獻,那麼北大所培養出來的學子,對彼時中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這些學子有廣開「學術與自由」之風的蔡元培、李大釗、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著名文學評論家茅盾等。
早年間,就讀於北大的學生,多是高幹子弟、與一些社會名流的子女,說其是「貴族學校」也不為過,能夠考上北大的貧寒子弟極少。
到現在來說,基本還是北京當地人考上的多,普通人考上北大也是全省的前幾名才有機會,所以說富北大不是白叫的。
不要命的中科大
1958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於北京,她的創辦被稱為「中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
建校後,中國科學院實施「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學方針,匯集了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趙忠堯、郭永懷、趙九章等一批著名科學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
1970年初,學校遷至安徽省合肥市,開始了第二次創業。
1978年以後,學校創辦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設國家大科學工程、面向世界開放辦學等新舉措;也是唯一參與國家知識創新工程的大學。
中科大相較於上面兩所學校,不算歷史悠久,卻被稱作中國的「麻省理工」,專業性極強。由此也獲得了「千生一院士」的美譽,一千個中科大學子中,便能出一個一兩個中國院士。
就讀於中科大的學生,大多是搞科研的。從事科研工作最是熬人,尤其涉及到國家機密,還會長期失去消息,無法與家人聯絡。拼死拼活做研究,便有了「不要命的中科大」這一說法。
所以說上中科大,必須好好鍛鍊身體,才能更好做科研,為中國的科技發展做出貢獻。
說完3所大學,你心動哪所學校呢?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