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風」盛行,真能帶來更健康的體魄?
「吃素養生」關鍵並非吃素,而是均衡飲食
近日,話題「素食養生靠譜嗎」再度衝上熱搜,近6000萬的閱讀量可見其社會關注度之高。近年來,由於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高發,推崇「素食」的人群越來越多,「素食餐廳」也屢屢被推上餐飲排行榜。
然而素食真的健康嗎?長期吃素又是否會對身體產生影響?對此,滬上部分醫學專家直言,素食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適合作為一種養生方式。同時,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不管是否崇尚「素食主義」,最重要的仍然是日常飲食均衡。
素食吃不對,對健康傷害可不小
素食人群是指以不食肉、家禽、海鮮等動物性食品為飲食方式的人群。按照所戒食物種類不同,素食人群可分為全素、蛋素、奶素、蛋奶素等。
素食人群中有不少是老年慢性病患者,他們在發現血脂、血壓、血糖、尿酸等指標高后,就開始自行吃「全素」,甚至認為素食是一種健康的飲食方式。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範青就遇到過不少這樣的患者。60多歲的黃阿姨曾在一次體檢中發現血脂偏高,聽聞醫生一句「平時多吃點素的」,她決定「堅決貫徹」。從早上一碗八寶粥開始到晚間紅薯、玉米等雜糧,黃阿姨一點葷腥都不再沾,不料複查時發現,血脂更高了。
莫非吃素還吃錯了?事實上,黃阿姨的錯不少人都會犯。「很多人認為的『素食』實際上是以大量糧食為主的,膳食結構並不合理。」範青直言,攝入大量碳水化合物會在體內轉化成脂肪,從而合成更多甘油三酯,反倒對健康不利。
準媽媽吃素別忘添補營養素
目前,在中國,並沒有權威的素食者比例的統計數據。有相關專家在接受採訪時粗略估計,我國大約有5000萬素食者,並且這一數字還在逐年上升。
不少女性素食主義者懷孕後便成了素食準媽媽。在不少育兒論壇上,孕婦是否能吃素常常成為激烈爭論的問題。「其實,孕婦中吃素的人不少。」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東院產科主任花曉琳告訴記者,近年來經常被問及的問題就是吃素會不會影響胎兒發育。
對此,花曉琳的態度很明確,對於那些一直素食的孕婦來說,懷孕了可以繼續吃素,畢竟讓素食媽媽強行開葷,太不人性化,但對於素食媽媽們來說食物結構的均衡更需要關注。
「素食媽媽尤其需要注重營養素的補充,比如維生素B12隻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長期吃素,可能會因缺乏維生素B12而引起精神不振、抑鬱、記憶力下降等多種認知功能障礙,因此要及時服用維生素B12補充劑。」她直言,在臨床工作中,對於素食媽媽的飲食關照會更多。
她告訴記者,有的素食媽媽自認蔬菜水果好,一天能吃一個西瓜;有的媽媽雖然吃素,但不戒膨化食品和奶茶……「這種『素食』習慣只是在追求一種心理安慰,不僅不會帶來健康,反而有可能會帶來『副作用』。」花曉琳說,「所謂吃素好,並不應簡單定義為字面意思,更應該是指葷素搭配好,在膳食中增加植物性食物,減少動物性食物。」
範青的建議則更為直白,不提倡長期完全素食。「身體本身比較瘦弱、抵抗力差的人,正在長身體的孩子、備孕女性、更年期女性等都不建議素食,這可能帶來一系列營養問題。」
杜絕膳食結構不合理的「素食」
更多人吃素,是為了減肥。在某社交平臺,素食菜譜、素食減肥餐層出不窮,不少還被冠之以「多吃不胖」的宣傳。有人覺得吃素沒味道,添加鹽、油、辣椒等調味品「提升味道」;還有人認為吃素吃不胖,便在正餐之餘再度安排加餐……「這都是對吃素的錯誤認識。」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營養科主任伍佩英認為,吃不吃素不重要,收穫健康最重要的是膳食結構合理。
「由於素食人群的飲食原因,容易缺乏存在於海洋生物或深海魚類的n-3多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B12、鈣鐵鋅等營養素。」伍佩英說,這些營養素也可在素食內獲取,比如亞麻籽油、紫蘇油中也含有n-3多不飽和脂肪酸,而西蘭花、杏仁、用石膏點滷的豆腐中則含有鈣質等。
事實上,中國營養學會曾針對素食人群專門推出膳食指南,給出了日常飲食的關鍵推薦:穀類為主,食物多樣;適量增加全穀物;增加大豆及其製品的攝入,經常食用發酵豆製品,每天50至80克(相當於大豆乾重)為宜;常吃堅果、海藻和菌菇;蔬菜、水果應充足;合理選擇烹調油。(記者 李晨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