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澤巫術與宗教觀念,維根斯坦對《金枝》的批評,您如何看?關於月亮與森林女神黛安娜的神話,弗雷澤《金枝》到底講了什麼?
無論是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史詩《埃涅阿斯記》中提到的「金枝」,還是英國畫家威廉·透納畫作《金枝》裡表現的「金枝」,都並非弗雷澤的著作《金枝》所要探討的方向。那麼,在弗雷澤的「金枝」裡要講的到底是什麼呢?這裡就從有關古羅馬的古老習俗開始說起:相傳在羅馬的內米湖附近的叢林中,有一座月亮與山林女神黛安娜的神廟,按照當時古羅馬的傳統習俗規定,這座神廟的祭司必須由逃亡的奴隸擔任,並以殘忍的方式讓這個逃亡的奴隸殺死現任祭司,只有這樣才能接替新的祭司職位,一旦這個逃亡的奴隸擔任新的祭司,以前的所有罪責便一筆勾銷。同時,還會被冠以顯赫的「森林之王」頭銜。但作為祭司的職責就是守衛在神廟左右,手持利刃沒日沒夜地看護一棵聖樹,假如有另一個逃亡的奴隸折斷聖樹枝條,就會贏得與現任祭司決鬥的權利,現任祭司一旦被新的逃亡的奴隸殺死,那麼祭司的「王位」就又會被取而代之。而這決定命運的樹枝被名喚「金枝」。
弗雷澤說:「我並不是刻意誇大『樹木崇拜』在宗教史上的重要性,更不是想由此演繹出一套完整的神話體系,恰恰相反,我認為那樣的神話體系是虛假荒謬的。」這種具有野蠻特徵的祭司承襲制度,即便在古希臘羅馬時代也是不存在的。弗雷澤試圖通過解釋發生在黛安娜神廟前的古老習俗,來求證與其習俗對於有相似經歷的「合理性」,又進一步來說明這些習俗的愚蠢性是難以讓人理解的,但我們不能忽略一個事實就是信仰行為「沒有」錯誤。圍繞古羅馬黛安娜神廟相關的神話故事,以尋求巫術與宗教的儀式背後的奧秘,在弗雷澤的進一步追溯本源的過程中,推演出了兩個值得深究而疑惑的問題:其一,為何新任祭司必須殺死原任祭司?其二,為何殺死原任祭司又要先折斷「金枝」?在提出這兩個問題新的問題又來了,祭司為何會有「祭司」和「森林之王」雙重身份?弗雷澤通過翻閱典籍得知,包括古代義大利、古希臘以及古羅馬,都存在過祭司與帝王身份重合的案例。
為什麼這種集「祭司和王者」於一身的人物,能在人們的信仰活動中佔據核心地位?在弗雷澤對「交感巫術」的梳理中發現,在原始人那裡,認為世界是由超自然的力量所支配。原始人始終相信自然界有著永恆的秩序,並不會受到外界的人為幹擾而改變自身規律。當弗雷澤說巫術在基礎性原則上是一種偽科學,或者說是一種荒謬與錯誤的物理學的時候,基於對歷史與事實假設的「弗雷澤式」的習俗觀念,只是在為謀求歷史與事實關係找到了「足夠」結論。正如維根斯坦對弗雷澤「巫術與宗教的觀念」的質疑:「弗雷澤對人類巫術與宗教的觀念的描述是無法令人滿意的,因為他所描述的這些觀念看上去像一堆錯誤。」不僅如此,就連社會學家涂爾幹也極為反對弗雷澤的「巫術思想」,即對人類文明發展皆因盲目篤信「巫術」給予了批評。從本質上講巫術是對願望的一種允諾,而這種儀式行為實則是「利益鏈條」在作祟,「人神」合一的概念正是對儀式背後「權力」的渲染。
巫術思想被弗雷澤劃分為兩個原則:其一,「相似率」原則,即同「因」產生同「果」,這種巫術被稱為「順勢巫術」;其二,「接觸率」原則,即「實體」切斷到「物質」交互,這種巫術被稱為「接觸巫術」。而這兩種巫術被弗雷澤統稱為「交感巫術」,因為兩種不同的巫術都具有跨空間與跨時間的特點,也就是說將某一物質實體傳輸給另一物質實體,這種神秘感應完全不會受到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弗雷澤斷言,這種「憑藉外顯力量而實現願望」的巫術,要早於「以相信超自然力量且能改變自然進程」的宗教。由於巫術的盛行進而將巫師推向了「君王」地位,但也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巫術活動逐漸被宗教信仰所取代。那麼巫術與科學又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呢?維根斯坦這樣寫道:「巫術與科學的區別可以表達為:科學中有進步而巫術中沒有。在巫術中沒有發展的內在傾向。」必須承認,巫術與科學的概念是「同一」的,不同的是它們對規律的「差異」認識。
如果沒有愛德華·泰勒也就不可能成就弗雷澤,如果沒有《原始文化》也就不可能出現《金枝》。弗雷澤畢生都在以泰勒的比較研究方法為研究基礎,而這種「巫術思想」研究的蛻變對人類學的功績是巨大的。在《金枝》這本巨著中幾乎囊括了全部「原始信仰」族群,譬如巫術、禁忌、自然崇拜、靈魂觀念以及神的死而復生等等。雖然在愛德華·泰勒的《原始文化》和《人類學》中對這些內容已有過深入研究,但在弗雷澤看來還有很多東西並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就是這樣一位被嘲笑為「椅子上的人類學家」,也就是這樣一位「故步自封」的書齋裡的學者,儘管他並沒有從深度和廣度上超越愛德華·泰勒,儘管他並不是一位擅長分析的思想家和辯論家,但我們必須承認弗雷澤在「圖騰崇拜起源」、「婚姻、家庭和親屬制度」等領域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就是這樣一位「備受爭議」的人類學家,不僅被涂爾幹研究、被維根斯坦評說,還曾是艾略特《荒原》開篇感謝的人物。
本文版權歸語默(號不知先生,字以少,詩人、思想者,著《語默文集》,代表作《世界就在這裡》<共三卷>、《思想末世論》、《道德黑洞》)所有,未經許可,不得使用。本文配圖均是與英國人類學家詹姆斯·喬治·弗雷澤相關的繪畫作品及歷史資料背景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