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長:孩子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還拿他人的東西,父母要警惕

2020-09-07 醬紫侃書

文/每日只需5分鐘,看我文章讀好書;您關注「醬紫侃書」,我為您解讀好書!

最近,聽到一個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小剛不願意分享玩具的故事。

她說,「自家孩子的玩具從來不主動分享給他的好朋友小強玩,但相反他的好朋友卻總是願意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小剛,並讓他拿回自己家去玩」。

遇到這種情況,這位家長也試圖去勸說孩子要學會主動分享,但孩子就是不聽勸,甚至還嚎啕大哭。

的確,從小教導孩子把自己擁有的東西很慷慨地分享給他的朋友,可以讓孩子切身感受到,慷慨的人不僅會得到更多,而且還能得到他人的讚賞與尊重。

比如,我們從小聽到的「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有一顆謙讓之心,不能凡事只以自己為先,要多多考慮他人。

如果孩子總是想獨自佔有東西,家長就一定要小心孩子的貪婪之心。

貪婪,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應儘早剷除。

而對於那種樂于贈送他人的品質,家長則要用心培植。

當然,培植的過程要用到大量的鼓勵和表揚。

同時,家長也要讓孩子感受到他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他好,這不僅沒有什麼損害,而且還可以收穫朋友。

不過話說回來,孩子年紀尚小,他們對自己所做的一切沒有太多理智,所以孩子們也非常容易偏離是非的標準,也都可以理解。

但是在社會公德方面,每一個細小的偏差都可能引來重大的災禍。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就說明了注重細小事情的重要性。

任何問題的出現,一開始都是芝麻大小的事情,如果任其發展,就會發展為嚴重的後果。

就像「墨菲定律」說的那樣,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所以,當孩子第一次出現任何非正義、非公德的事情時,父母一定要儘早遏制。

比如,孩子自己去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孩子小時候,相互邀請到家做客是很平常的事情。

所以,家長更要提前將「我的」與「你的」的權利講給孩子聽,讓他們了解什麼東西可以拿,什麼東西不可以拿。

如果孩子拿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父母可以從孩子那裡拿走他們認為有價值的並屬於自己的東西。

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讓他們意識到,他們自己如果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結果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因為他們一定會失去自己認為更為重要的東西。

如此一來,可以及早打孩子們的這種不良行為。

若一旦形成習慣,它的作用要比理性更加持久!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希望我寫的文章,能帶給您更多的啟發與指導!

若您喜歡我寫的文章,快快關注「醬紫侃書」,我為您解讀各領域好書!

您的認可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感謝關注、評論、點讚、收藏、分享

相關焦點

  • 不懂分享or搶他人的玩具,父母該拿「熊孩子」的物權主義怎麼辦
    這個東西本來是屬於誰的,孩子不知道,只知道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要拿到,這也是家長們頭疼的地方。 可即便這是正常的心理現象,父母也要在此階段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分享觀,以免孩子養成自私的強佔有欲。 03父母該拿「熊孩子」的物權主義怎麼辦?
  • 了解兒童心理:孩子不願意與他人分享東西,就是自私嗎
    因為女兒不願意與他人分享東西,這媽媽心裡非常焦慮,覺得自己的女兒怎麼這麼自私,這樣下去其他小朋友都不喜歡跟她玩了。那麼小女孩自己不玩也不願意分享的行為,真的是自私嗎?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想培養孩子學會分享,父母首先就應該注意言傳身教。如果有這方面的問題,可以先從調整好自己入手。比如,如果平時其他人或其他小朋友玩自己孩子比較昂貴的玩具,父母表現出有點捨不得樣子,這種表現就會給孩子一種暗示,不願意分享玩具給別人。所以父母在分享這件事上要做到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 我的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怎麼辦?
    小男生生氣地說:這是我的,我自己還想玩呢。小男生媽媽一把拉過小男生:我們要學會和小朋友分享,作為一個男生我們不能這麼小氣哦。這種場景我們是不是很熟悉?媽媽的處理方式合適嗎?但這樣的強制分享,是對孩子的傷害。從自出生起,嬰兒並不知道自己與他人和環境有所分別,他覺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6~12 個月,他開始懂得自己是自己,他人是他人。2 歲左右,初步擁有了自我意識,然後慢慢地他開始嘗試藉由外界的物品來更好地確認自我,即他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孩子需要通過佔有物品來確認自己的「地盤」。
  • 2歲娃不願意分享,父母正確引導,收穫一個懂事的孩子
    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丟在袋子裡幾乎不玩的玩具,被睿寶拿出來玩的時候,他立馬跑過來要,說是他的,然後哭著要拿過去。即使睿寶有時候拿著自己的玩具說跟他換著玩,但睿寶的玩具一到他手裡,他就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給睿寶了,然後說著那句經典的話:「這是我的,我的」。有時候不給他,就是哭、鬧,甚至跪在地上或者躺在地上不起,看得我真的有些崩潰,有時候都想逃避這兩孩子一起玩,因為真的好無奈。
  • 孩子不願意分享,並非是自私,家長要適當順從他們意願
    我大喊一聲:&34;分享自己的東西,在家長看來,是熱情有禮貌的表現。小時候家中來小客人,父母總會讓我們將各種玩具擺出,以表示熱情好客。起初我極不情願,畢竟和玩具產生了深厚的&34;。在父母的百般勸說下,我才勉強拿出&34;。升級為家長後,發現不喜歡分享是大多數孩子的&34;。很多父母都會給其扣上&34;的帽子。其實他們不願意分享,並非是自私,而是錯誤認知所導致。
  • 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怎麼辦?那就不分享了!
    娃越是這樣「慌慌張張」,表弟就越覺得房間是不是有什麼好玩的東西?想進去一探究竟。所以,每天都要上演慌慌張張把房間門鎖上這一幕。我也曾經跟娃溝通過,要不把積木拿出來客廳跟表弟一起玩?兩個人一起拼更好玩。但是娃堅決不同意,他說怕積木被弄丟、弄亂。確實,這套積木是我家娃的寶貝。基本上每天都要玩,玩好了就會自己收起來裝在收納盒。
  • 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送人,真的是「小氣」嗎?家長要明白
    別的小朋友來家裡玩耍,看上自己孩子的玩具,一般的父母都會很大方的將玩具送出去,畢竟也不是什麼特別貴重的東西,而且還能得到人情,何樂而不為呢?但是作為孩子父母的你,有沒有考慮孩子的意見?寶寶願意將自己的禮物送出去嗎?他們的內心想法是什麼?作為家長的你知道嗎?
  • 孩子不願分享玩具,是自私還是另有原因?很多家長都錯怪孩子了
    因此當孩子不分享的時候,父母要尊重孩子,可以教導孩子要講禮貌,但沒有權利幹涉孩子和誰做朋友,更不應該強制孩子和其他人分享喜歡的東西。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與他人分享玩具?2.未得到充分的滿足慷慨的孩子建立在滿足的基礎之上,如果自己沒有玩夠這個玩具,怎麼會願意與其他人分享?新買的玩具自己還沒玩盡興,父母卻要求給其他小朋友玩,對於孩子來說也並不公平。
  • 孩子不願意分享,是自私嗎?你錯怪孩子了!試試這五個方法
    而孩子的不願意分享,顯然出發點不是為了滿足自我損害他人,而是通過佔有某樣東西,來區分自己與他人;通過佔有東西,來體驗「我」的存在,這是自我價值感的開始。所以,家長不要急著把自私的帽子扣給孩子。接下來,我們再談論孩子不願意分享怎麼辦?1.肯定並引導孩子的物權意識 就像上文所說,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其實是自我意識的結果,不是所謂的自私。因此,家長要接受孩子的這一行為,肯定孩子的物權意識。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引導孩子的物權意識。
  •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與別人分享玩具?李玫瑾:不是自私,天性決定
    導語: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或者食物分享給另外一個小朋友,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父母弄懂了背後的心理動機,正確引導,等他長大,總有一天孩子就學會分享了。 如果一方堅持不給,另一方強硬搶奪,父母再不做出合適的勸導,現場一定會變成哭鬧大戰。 然而,如果大人用權威逼迫孩子把手中的東西讓出去,並不能養成分享的好習慣,相反,會讓孩子失去自己安全感,反而變得更自私。
  • "我的東西誰也不準碰"!孩子不願意分享,並非是自私
    如今升級為父母,雖然對玩具無感,但也希望自家寶貝能夠和好朋友分享自己的快樂。你會發現很多孩子不願意分享,將自己的東西當作&34;。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大都會為其貼上&34;的 標籤,並對其說教。也有的父母為了顏面,會強制他們和小夥伴分享,但結果都是&34;。
  • 孩子不願意分玩具給小朋友或幫助同學做功課,讓孩子學會分享合作
    不願意借足球給同伴。這些行為呢都是可以理解的。生活在優越的物質條件下一直享受好的東西,一直得到家長無微不至的呵護,孩子不懂得也不願意去分享與合作。女兒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同同桌叫做毛毛。毛毛是個很懂禮貌,很文靜的小姑娘,他們關係特別好。毛毛來家裡做客好幾次了。有一次,女兒帶著毛毛來家裡時,他媽媽正好不在家。我洗好了葡萄給他們吃,女兒卻把果盤兒送到了餐廳桌子上,說自己不吃。
  • 孩子爭搶玩具時,如果家長處理不當,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傷害
    玩具對於孩子來說,本就是自己世界裡非常重要的一樣物品,對待自己並非十分重視的物件,我們都可以慷慨解囊,但是對待自己特別喜愛的物件,多數孩子卻不願意與他人分享。當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他人,或者是孩子的玩具被搶的時候,家長到底應該要如何處理呢?
  • 家裡來了小朋友,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怎麼辦?
    隔壁媽媽很生氣,說家裡來了親戚,帶了個兩歲多的孩子。她就讓三歲的女兒把玩具拿出來,和小妹妹一起分享。沒想到,女兒不僅不願意分享,反而把全部的玩具都抱在懷裡,哇哇大哭,也不讓小妹妹玩。隔壁媽媽和老公說,接下來怎麼教育孩子都不聽,軟硬不吃。她和老公覺得特別尷尬,沒面子。平時教過孩子很多次要分享,沒想到還是這樣。
  • 家長頭條: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爸媽要知道這3點
    畫荻教子,幫助家長學會教育孩子。大家好,歡迎來到《家長頭條》。今天,想跟你探討的話題是:孩子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現實中,孩子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東西時,父母都會很頭疼,通常會直接採取強制措施讓孩子分享,還會對孩子的反應有很多負面的猜想:有的認為孩子不願意分享,顯得很小氣,給自己丟人了;有的認為孩子小小年紀就這麼摳,長大以後還得了;有的認為孩子有什麼不開心,大不了再買個新的,不知道他哭什麼
  • 不要硬把孩子玩具給其他人,不是孩子自私,家長要重視孩子心理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的玩具,哪怕是幼小的嬰兒,家長都會給他們玩一些玩具,讓他們玩,其實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對玩具的依賴度不強,而且他們對自己的東西認知度不高,但是等寶寶一歲之後,到兩歲的時候,他們對自己的東西就比較愛護,他們,不喜歡其他的小朋友玩自己的東西,哪怕是平時不玩兒的玩具,其他的孩子一拿,他就立刻會給他們要,而且會哭鬧不止,家長不要硬把玩具給其他的孩子玩,這並不是因為孩子自私,家長們要做好引導
  • 家長注意!孩子偷拿別人東西的時候,做父母的要這樣處理
    孩子因為年齡比較小,他們的思想還沒有完全成立,很多時候他們的一些做法都是沒有意識的去做,比如看見同學的鉛筆好看,就偷偷的把鉛筆放到了自己的包裡面,或者看到好玩的玩具,偷偷的把玩具給拿回來。總之孩子的這些表現讓很多父母都非常的發愁,因為孩子亂拿別人的東西肯定是不對的,有的父母可能會對孩子打罵怒吼,但是這樣的處理方式真的是是對的嗎?家長注意!孩子偷拿別人東西的時候,做父母的要這樣處理,大家一起來看看正確的教導方式吧。首先孩子拿了別人家的東西,千萬不要說孩子偷東西,因為孩子的性格比較頑皮,他們只是對這個東西喜歡,而自己又沒有,他們想要把它佔用了。
  • 孩子不願意分享就是自私嗎?
    但上個星期,她嫂子帶著兩歲半的兒子來她家串門,女兒卻表現的特別不友好,特別護玩具,自己不玩也不願意讓給弟弟玩,弟弟拿了就立馬搶過來,要是給弟弟拿別的玩具,她還會哭鬧,當時的場景真的讓她又尷尬又困惑。她問我是不是這個年紀的孩子就是這樣的,還是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問題呢?
  • 不愛分享的孩子不是好孩子,父母這樣說,真的冤枉了孩子
    特別是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父母更是想法設法地讓孩子去分享。其實,這種分享方式與「孔融讓梨」的分享是不同的。「孔融讓梨」是孔融自願主動去做的事情,而不是父母要求他去分享。這兩種情況有著本質的區別。01分享的本質是一種社交行為,是孩子主動選擇獲得快樂的一種方式,而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
  • 孩子喜歡拿別人的東西,別貼上「偷」的標籤,家長應該這樣避免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孩子平時在操場上玩玩具,玩的好好的,突然有個小朋友橫衝直撞的跑過來,直接搶了孩子的玩具。遇到這種情況,有些孩子會因此嚎啕大哭,也有些孩子會主動把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其實出現這種事件的最根本原因是孩子還沒有物權意識。不像成年人,能夠分清自己的東西就是自己的,不能隨意給他人,別人的東西,我們也不能隨意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