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只需5分鐘,看我文章讀好書;您關注「醬紫侃書」,我為您解讀好書!
最近,聽到一個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小剛不願意分享玩具的故事。
她說,「自家孩子的玩具從來不主動分享給他的好朋友小強玩,但相反他的好朋友卻總是願意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小剛,並讓他拿回自己家去玩」。
遇到這種情況,這位家長也試圖去勸說孩子要學會主動分享,但孩子就是不聽勸,甚至還嚎啕大哭。
的確,從小教導孩子把自己擁有的東西很慷慨地分享給他的朋友,可以讓孩子切身感受到,慷慨的人不僅會得到更多,而且還能得到他人的讚賞與尊重。
比如,我們從小聽到的「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有一顆謙讓之心,不能凡事只以自己為先,要多多考慮他人。
如果孩子總是想獨自佔有東西,家長就一定要小心孩子的貪婪之心。
貪婪,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應儘早剷除。
而對於那種樂于贈送他人的品質,家長則要用心培植。
當然,培植的過程要用到大量的鼓勵和表揚。
同時,家長也要讓孩子感受到他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他好,這不僅沒有什麼損害,而且還可以收穫朋友。
不過話說回來,孩子年紀尚小,他們對自己所做的一切沒有太多理智,所以孩子們也非常容易偏離是非的標準,也都可以理解。
但是在社會公德方面,每一個細小的偏差都可能引來重大的災禍。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就說明了注重細小事情的重要性。
任何問題的出現,一開始都是芝麻大小的事情,如果任其發展,就會發展為嚴重的後果。
就像「墨菲定律」說的那樣,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所以,當孩子第一次出現任何非正義、非公德的事情時,父母一定要儘早遏制。
比如,孩子自己去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孩子小時候,相互邀請到家做客是很平常的事情。
所以,家長更要提前將「我的」與「你的」的權利講給孩子聽,讓他們了解什麼東西可以拿,什麼東西不可以拿。
如果孩子拿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父母可以從孩子那裡拿走他們認為有價值的並屬於自己的東西。
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讓他們意識到,他們自己如果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結果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因為他們一定會失去自己認為更為重要的東西。
如此一來,可以及早打孩子們的這種不良行為。
若一旦形成習慣,它的作用要比理性更加持久!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希望我寫的文章,能帶給您更多的啟發與指導!
若您喜歡我寫的文章,快快關注「醬紫侃書」,我為您解讀各領域好書!
您的認可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感謝關注、評論、點讚、收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