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娃不願意分享,父母正確引導,收穫一個懂事的孩子

2020-10-21 睿媽寶貝

都說孩子兩歲的時候「最自私」,認為什麼都是他的,這次我算是真正見識到了「可怕的兩歲孩子」。

今年暑假帶睿寶回老家,正巧遇上大姑子家的孩子2歲3個月的時候,正在經歷著「可怕的兩歲」時期。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丟在袋子裡幾乎不玩的玩具,被睿寶拿出來玩的時候,他立馬跑過來要,說是他的,然後哭著要拿過去。

即使睿寶有時候拿著自己的玩具說跟他換著玩,但睿寶的玩具一到他手裡,他就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給睿寶了,然後說著那句經典的話:「這是我的,我的」。有時候不給他,就是哭、鬧,甚至跪在地上或者躺在地上不起,看得我真的有些崩潰,有時候都想逃避這兩孩子一起玩,因為真的好無奈。

記得睿寶兩歲的時候並沒有這麼可怕,雖然也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直接分享給別人,但是最起碼能夠清楚的意識到: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會無理取鬧的去要,如果要和小朋友交換玩具玩,也會很樂意的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我想這和我平常細微的引導也有很大的關係。

「物權敏感期」的孩子:這是我的

所謂「可怕的兩歲」,這其實和孩子的成長發育有著很大的關係。兩歲的孩子,慢慢進入到了特別的「物權敏感期」時期。這段時間的孩子就是人們聲稱的「自私」,認為什麼東西都是他的,只要是他先拿到的,或者拿在他手裡的東西,都會被他認為是自己的,更不願意把這些東西跟別人去分享。甚至會無理取鬧的去要別人的東西,搞得家長也會跟著焦慮不安。

其實物權意識敏感期是孩子們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當孩子表現出什麼東西都是我的的時候,那麼你的孩子就進入到了物權敏感期。這並不可怕,孩子有了這些表現說明孩子開始有了物權意識,同時他們也在慢慢的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一些物品歸屬權的確認,能更好的讓他們認識到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

物權意識敏感期是孩子成長階段的重要時期之一,只要家長能夠正確的引導,孩子就會順利的渡過,並且成為一個有愛、愛分享且懂事的小寶貝。

分享靠自願,別給兩歲的孩子施加壓力

現在很多成人都知道要教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可是他們卻給孩子進行了錯誤的教導,分享是一種美德,但前提是要孩子同意。一個兩歲的孩子還不能完全理解分享的含義,尤其是在這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時期。

可是很多家長在孩子不願意的時候,就會數落孩子自私或者強迫孩子去分享,甚至有些家長礙於面子,在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給其他小朋友的時候,會從孩子手裡硬搶過來給另外一個孩子。這樣的做法不僅不會讓孩子學會分享,反而讓孩子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導致他們以後更加不願意與他人分享。

兩歲的孩子他們對於語言的理解能力還不夠,如果家長一味地靠講道理讓孩子學習分享,這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孩子在成長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模仿,想要孩子自然的學會與他人分享,更多的是讓孩子從實際生活中去體會、學習、模仿。

父母正確引導收穫一個懂事的孩子

1、給孩子創造分享的環境

對於孩子來說家人是最熟悉的,很多孩子不願意把東西分享給外人,但是卻很樂意把東西分享給自己親密的家人。

因此想讓孩子分享,就需要從家人開始。比如:自己的家人或者家裡來客人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做一次小主人,讓他先拿一些吃的給周圍的人,尤其是有其他小朋友的時候,讓他把吃的自己拿給小朋友,這也是讓他學習分享很好的時機,最後再讓他拿給自己吃。

很多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下,仿佛自己就是小主人,你不用去強迫,他們會非常樂意分享,並且會很開心,慢慢的他們就會懂得分享的樂趣,並且樂意做一個愛分享的小寶貝。

2、請開心的接受孩子分享給你的東西

很多大人總覺得好東西留給孩子吃就好,大人不需要吃,因此在孩子非常開心的給大人們分享吃的時候會拒絕掉。其實這樣長此以往只會無聲的告訴孩子,好吃的都是給我的,從而增加了他們內心的那份「自私感」。

有時候孩子沒有你們想的那麼大方,或許他只是分享給你那麼一次,家長最好開心的接受,並且表示感謝。當你接受了孩子的分享,他們反而會更加的開心,並且更願意去做這樣的事情。

3、引導孩子學會交換

家長們應該都知道,對於孩子來說,似乎別人的東西總是更加好玩、更加的吸引人。哪怕那個玩具自己也有,可是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玩,他對那個玩具的熱情也會大增。

其實不是自己小孩子這樣,別的小朋友或許對自家孩子的玩具也很感興趣。這個時候可以引導孩子自己去和小朋友商量,能不能交換著玩玩具,如果對方願意,他們就會高興的交換玩具一起玩。並且慢慢的孩子也不會無理取鬧的想要別人的玩具,很多時候他都會很有禮貌的和小朋友去商量。

睿媽寄語:教孩子學會分享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應該多給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們在非常開心、並且願意的情況下去學習、去感受分享帶給他們的那份歡樂,千萬不要強迫孩子,用不正確的方式讓孩子去分享,這樣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相關焦點

  • 不分享就是性格不好?父母的錯誤引導才是孩子小氣的真正原因
    後來和朋友聊天時,我告訴朋友:孩子是否願意分享,父母不能強迫她,正確引導是關鍵。也不建議隨意給娃貼&34;的標籤,否則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心理傷害。完全無視她的哭鬧,並且說她不懂事。這件事情直到她成年,都是揮之不去的陰影。由此可見,分享行為如果不是孩子主動的,發自內心自願的,被父母強迫分享的結果足以影響孩子一生。
  • 娃不願分享不是小氣,是物權意識「作怪」,家長的正確引導很重要
    如果家長此時能夠對孩子進行及時的引導,讓孩子能夠考慮別人,那孩子就有可能會出現分享的行為。那麼家長要如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呢?第二:娃不願分享不是小氣,是物權意識&34;,家長的正確引導很重要所以如果家長想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訓練,就要在讓孩子跟你分享物品以後,將孩子的玩具或者零食接收下來,並且看一看,摸一摸,和孩子一起玩耍,這樣孩子才能夠從中得到分享的快樂,下一次願意繼續分享。
  • 立規矩要趁早,3歲前培養好孩子這3個習慣,娃長大後容易有出息
    ,而且還要教孩子懂得分享,一個三歲的孩子是家裡的小寶貝,家人一直寵愛有加。因此,孩子會有一些自私,不願意與別人分享好東西。作為孩子的父母,應該幫助孩子養成愛分享的好習慣,讓他們明白如何與人相處,這樣孩子才會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他們日後才會有好多朋友。
  • 好性格是從兩歲培養起來的,父母多了解孩子,養育乖巧懂事的娃
    作者約翰•羅斯蒙德認為:孩子一歲半到三歲時處於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兩歲最為典型,因此被稱為「可怕的兩歲」。回顧睿寶的這一時期,似乎兩歲半前的他並沒有那麼明顯,總體還是一個蠻乖巧的孩子,當時甚至讓我認為他以後就是這樣的,我真的收穫了一個這麼懂事的孩子嗎?可是從兩歲半開始我發現並不是,他的身上也開始出現了一些讓人無奈的行為:「不要」,似乎成了他的口頭禪。
  • 孩子高鐵買3份飯遭父母怒罵:不懂事的父母,教不出感恩的娃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如果孩子買飯的時候能想到父母、為父母帶一份,相信父母們都會覺得很暖心,即便是經濟困窘,也不會過多苛責孩子。然而現實中卻有這麼一對父母,用冷漠的態度和傷人的話給孩子潑了一大盆冷水。
  • 別錯過娃的3歲「規矩黃金期」,父母學會這3招,讓孩子乖乖聽話
    文章/熊二編輯/馨月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淮南子)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手心裡的寶貝,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許多父母都會對孩子格外的寵愛和寬容,有時候孩子不聽話或者是不懂事了歲呢,他還小不懂事是正常的,以後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糾正就可以了。
  • 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怎麼辦?那就不分享了!
    其實,娃心愛的玩具,在他們心中的位置,就像是爸爸的豪車、媽媽的鑽戒同樣貴重,不捨得跟別人分享。面對如此「小氣」的娃,作為家長,要怎麼引導呢?1、 不必強迫孩子分享玩具,不要給孩子貼上小氣的標籤。2、 引導孩子交換玩具,輪流玩
  • 孩子太懂事總讓人心疼,愛孩子要讓他學會「不懂事」,父母注意了
    文/小易育兒達人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聽到有人說,這是誰家的孩子,這麼的懂事,也會聽到有人指責有的父母帶出來的娃真是個熊孩子,讓人討厭讓人煩。欣欣家裡還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每次媽媽帶著他們三個出去逛街時,弟弟和妹妹總會要很多的玩具和零食,但是到了欣欣這裡,媽媽給她買她就要,不給她也不哭不鬧。回到家後,欣欣的媽媽也總誇她懂事,小小年紀就知道幫家裡省錢了,還讓欣欣的弟弟妹妹要向姐姐學習,而2個小孩聽了不以為然,一旁的欣欣強忍著淚水問媽媽還需要幫什麼忙嗎?
  • 孩子不分享就是小氣?記住2不2要原則,抓住分享能力發展關鍵期
    兒子這個月底就2歲了,最近一段時間吃東西的時候,讓他給媽媽嘗一點,他就飛快地跑開,不願意分享。我很納悶:從小就引導他和姐姐之間互相分享,前段時間不管吃什麼,姐弟倆都會分享,也樂於給爸爸媽媽嘗一口,為什麼突然出現這種情況呢?
  • 6歲的孩子抱怨老師太嚴厲,不願意再上課,作為父母該如何引導?
    暑假期間不少父母都為孩子安排了一門興趣班,6歲的孩子瑤瑤也不例外,瑤瑤的父母抱著讓孩子試試看的心態,讓孩子去一家鋼琴教育機構參加了相關課程的學習。原定是每周兩節課,起初瑤瑤對鋼琴能發出好聽的聲音還有一點點的興趣。但是,當開始學習到樂理部分和節拍器的使用,瑤瑤就經常走神不在狀態。很簡單的節奏教了幾遍都沒有彈好。
  • 3歲孩子總愛發脾氣?引導孩子走出壞情緒,要注意這幾點
    有個朋友跟我說,最近她3歲的兒子不懂怎麼了,特別不聽話,脾氣暴躁,還動不動就哭,搞得她感覺身心都很累。作為一個二孩寶媽,我特別能理解她的這種心情和感受。自己帶娃的寶媽,豈是簡單的一個累字了得!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在3歲時非常難管,所以就聽之任之,以為孩子長大了就會自己好了,其實是錯誤的做法,這個階段孩子的叛逆心理如果沒有得到很好引導的話,後面兩個叛逆期將會更加嚴重。俗話說:三歲定終身,是有一定道理的。3歲是兒童敏感期中最關鍵的一年,這一年是孩子的大腦發育、認知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發展的最為重要的一個黃金時期。
  • 四個反常舉動,意味著孩子進入「仇親期」,正確引導讓娃少走彎路
    很多人把孩子的這段叛逆時期,統稱為青春期,其實在青春期的早幾年,也就是孩子13~15歲這個階段,還有一個專屬的名詞,叫做「仇親期」。」被誇的兒子一開始還滿面春風,聽到這樣的話,臉色立刻變得不太好看了。親戚趕緊打圓場說:「都是小時候不懂事,現在早就過去了!」
  • 孩子不願意分享太自私?大多數父母都錯了,這三個原因你們知道嗎
    他們並沒有從自身找問題,也沒有去理解孩子的想法,而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效果往往是相反的,這樣就使孩子更不願意接受父母提出來的問題。這時候需要家長及時的引導和教育,而不是一味地壓制他們自己的想法。因此,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孩子顯得尤其重要。父母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 2歲孩子不聽話,三招讓孩子從「可怕的2歲」變成「了不起的2歲」
    01 可怕的2歲群裡最近有個媽媽吐槽,兩歲的娃快把她折磨瘋了。剛生完寶時想著熬過這兩年,等到兩歲多就輕鬆些了,沒想到,這會真的不「輕鬆」啊。小時候雖然累吧,孩子還乖乖如天使,如今身體稍微輕鬆一些了,娃卻由天使變「小魔女」,像變了個人似的。
  • 孩子變得"臭美"影響學習?家長注意這3點,給娃正確的引導
    孩子變得&34;影響學習?家長注意這3點,給娃正確的引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家長會發現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就開始注意起來自己的外表,會花費時間打扮自己。家長不免擔心孩子會早戀啊會耽誤學習啊,別再被這種思想禁錮了!孩子這是進入&34;了。
  • 從孩子沒有責任感說起,父母的正確引導很重要。
    相應地,責任感就是指一種自覺地把份內的事情做好,並願意承擔相應責任的情感。所以說,責任感其實並不區分性別年齡的,各個年齡的孩子都能夠承擔自己年齡相符的責任感,而家裡的孩子不管多大,作為父母都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這也是孩子成長路上需要學會的。我們都聽過美國總統裡根小時候的一個故事。小裡根踢足球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鄰居向他索賠12.5美元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
  • 孩子對輸贏的態度,取決於父母的正確引導,讓孩子「輸得起」
    兒童心理學研究認為,孩子不願意面對失敗是很正常的現象,這是人的一種本能保護自己的意識在起作用。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子,都會有輸不起的心態,這是一種人性的弱點。很多家長會問,孩子有很強的勝負欲是好還是壞?孩子對輸贏的態度,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所以父母一定要正確引導孩子,教孩子正確看待輸贏。3.吳尊曾在微博上,分享過關於女兒NeiNei的事。
  • 三歲孩子不願「分享」?其實是「物權意識」萌芽,父母要及時引導
    總有一些孩子不喜歡分享,父母以為是孩子還小,其實是「物權意識」萌芽了。2-3歲是孩子的高發期,父母別忽視不少2-3歲的孩子都會不斷地說「這是我的」,習慣霸佔一切自己喜歡的不喜歡的,看起來很「小氣」,其實就是「物權意識」。
  • 「小孩子不懂事」成金句?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家長犯了「禁忌」
    一句「不懂事」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在坑娃,犯了育兒路上的三大「禁忌」。展出後不久卻被一個頑皮的孩子損壞了,損壞程度多達半個翅膀,經鑑定無法還原。孩子的母親卻表示「孩子還小不懂事」想要矇混過關,遭到世人的批判。
  • 哈佛教授:想養出懂事孩子,3歲前的兩個性格關鍵期,父母別錯過
    伴隨著孩子情緒的「陰晴不定」,現實中的父母經常發現的一個有趣現象是:在寶寶6個月以前,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是乖巧的小可愛。會和身邊的人分享快樂。懂禮貌,願意分享。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和周圍小夥伴的相處狀態和諧。對於準備去做的事情往往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