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孩子兩歲的時候「最自私」,認為什麼都是他的,這次我算是真正見識到了「可怕的兩歲孩子」。
今年暑假帶睿寶回老家,正巧遇上大姑子家的孩子2歲3個月的時候,正在經歷著「可怕的兩歲」時期。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丟在袋子裡幾乎不玩的玩具,被睿寶拿出來玩的時候,他立馬跑過來要,說是他的,然後哭著要拿過去。
即使睿寶有時候拿著自己的玩具說跟他換著玩,但睿寶的玩具一到他手裡,他就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給睿寶了,然後說著那句經典的話:「這是我的,我的」。有時候不給他,就是哭、鬧,甚至跪在地上或者躺在地上不起,看得我真的有些崩潰,有時候都想逃避這兩孩子一起玩,因為真的好無奈。
記得睿寶兩歲的時候並沒有這麼可怕,雖然也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直接分享給別人,但是最起碼能夠清楚的意識到: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會無理取鬧的去要,如果要和小朋友交換玩具玩,也會很樂意的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我想這和我平常細微的引導也有很大的關係。
所謂「可怕的兩歲」,這其實和孩子的成長發育有著很大的關係。兩歲的孩子,慢慢進入到了特別的「物權敏感期」時期。這段時間的孩子就是人們聲稱的「自私」,認為什麼東西都是他的,只要是他先拿到的,或者拿在他手裡的東西,都會被他認為是自己的,更不願意把這些東西跟別人去分享。甚至會無理取鬧的去要別人的東西,搞得家長也會跟著焦慮不安。
其實物權意識敏感期是孩子們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當孩子表現出什麼東西都是我的的時候,那麼你的孩子就進入到了物權敏感期。這並不可怕,孩子有了這些表現說明孩子開始有了物權意識,同時他們也在慢慢的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一些物品歸屬權的確認,能更好的讓他們認識到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
物權意識敏感期是孩子成長階段的重要時期之一,只要家長能夠正確的引導,孩子就會順利的渡過,並且成為一個有愛、愛分享且懂事的小寶貝。
現在很多成人都知道要教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可是他們卻給孩子進行了錯誤的教導,分享是一種美德,但前提是要孩子同意。一個兩歲的孩子還不能完全理解分享的含義,尤其是在這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時期。
可是很多家長在孩子不願意的時候,就會數落孩子自私或者強迫孩子去分享,甚至有些家長礙於面子,在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給其他小朋友的時候,會從孩子手裡硬搶過來給另外一個孩子。這樣的做法不僅不會讓孩子學會分享,反而讓孩子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導致他們以後更加不願意與他人分享。
兩歲的孩子他們對於語言的理解能力還不夠,如果家長一味地靠講道理讓孩子學習分享,這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孩子在成長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模仿,想要孩子自然的學會與他人分享,更多的是讓孩子從實際生活中去體會、學習、模仿。
1、給孩子創造分享的環境
對於孩子來說家人是最熟悉的,很多孩子不願意把東西分享給外人,但是卻很樂意把東西分享給自己親密的家人。
因此想讓孩子分享,就需要從家人開始。比如:自己的家人或者家裡來客人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做一次小主人,讓他先拿一些吃的給周圍的人,尤其是有其他小朋友的時候,讓他把吃的自己拿給小朋友,這也是讓他學習分享很好的時機,最後再讓他拿給自己吃。
很多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下,仿佛自己就是小主人,你不用去強迫,他們會非常樂意分享,並且會很開心,慢慢的他們就會懂得分享的樂趣,並且樂意做一個愛分享的小寶貝。
2、請開心的接受孩子分享給你的東西
很多大人總覺得好東西留給孩子吃就好,大人不需要吃,因此在孩子非常開心的給大人們分享吃的時候會拒絕掉。其實這樣長此以往只會無聲的告訴孩子,好吃的都是給我的,從而增加了他們內心的那份「自私感」。
有時候孩子沒有你們想的那麼大方,或許他只是分享給你那麼一次,家長最好開心的接受,並且表示感謝。當你接受了孩子的分享,他們反而會更加的開心,並且更願意去做這樣的事情。
3、引導孩子學會交換
家長們應該都知道,對於孩子來說,似乎別人的東西總是更加好玩、更加的吸引人。哪怕那個玩具自己也有,可是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玩,他對那個玩具的熱情也會大增。
其實不是自己小孩子這樣,別的小朋友或許對自家孩子的玩具也很感興趣。這個時候可以引導孩子自己去和小朋友商量,能不能交換著玩玩具,如果對方願意,他們就會高興的交換玩具一起玩。並且慢慢的孩子也不會無理取鬧的想要別人的玩具,很多時候他都會很有禮貌的和小朋友去商量。
睿媽寄語:教孩子學會分享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應該多給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們在非常開心、並且願意的情況下去學習、去感受分享帶給他們的那份歡樂,千萬不要強迫孩子,用不正確的方式讓孩子去分享,這樣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