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美食之道,陳曉卿導演的視角獨特而真實。《風味人間》的五大宵夜中,粵地選取的是潮汕白粥。看似平淡一碗粥,卻有一種洗盡鉛華的安定。粵地美食實在是太多了,大浪淘盡始見金,用白粥代表著城市的靈魂,潮汕人自信得有些咄咄逼人。
而且還有江湖傳言,潮汕是三碗米一碗粥。
家常裡短中,未免有些奢華與不易掌控。再說,我們也基本達不到潮汕老饕的美食閱歷,若真是有這樣一碗粥,擺在我們面前,也許真還欠缺些欣賞的能力。
不過,對於「生滾粥」就另當別論了!
粵地的「生滾」,一直是我十分豔羨的。尤其是新鮮的魚貝等食材,經過軟糯,醇香的白粥一滾,濃厚白嫩之間,佐一生抽油潑小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鮮」對於美食的最高詮釋。
周五去市場,偶然發現了一條海捕四五十斤的大牙鰨魚正在切塊售賣,窄窄一塊就有兩斤之多,肉厚且鮮嫩,正是生滾好料。
又看到一些新鮮的扇貝柱,二者相加,正好做一鍋上好的生滾海鮮粥。
同事中的「潮汕美食達人」曾給過幾點「金玉良言」,周六且來一試。
米沒特別找尋,用的是家中常備東北米。備料也簡單,就是薑片,還有魚片和扇貝酌量洗淨瀝水用少量鹽和生粉攪拌均勻。
先洗米泡米:為了粥清色美堅持洗到清澈見米。然後泡米軟化。按照老師指示,應該沸水下米。可我依然冷水下米,據說「縈石砂鍋」不太沾還會過濾水質。放上薑片同煮。
敲黑板一:米水比到底是多少合適?
過去一般是1:8,即100克米,800克水,也是粘稠馨香。但老師一句話如醍醍醐灌頂,如此比例,第二碗會是什麼樣?家常可不是外食,這碗剛能入嘴,第二碗已經濃稠得不象粥了。
高人!記住米水比1:10,或1:11比較好,當然米與米也是由差別的,再說,有極稠或極稀偏好者可按個人愛好。
煮:若是涼水下米,小火悶煮,直至開鍋,米基本開花了。若是沸水下米,二次水沸,米也基本開花。開花後,開蓋攪煮,注意一直向同一方向攪動,看米漿煨出,就可中火(不要大火,砂鍋不可以)滾粥,準備下料。
敲黑板二:好粥是攪出來的,攪向同一方向是關鍵,也不要過於粘稠,因為滾生,還會增稠些。
空裡做個配粥小菜:切大尖椒圈,倒上生抽、蠔油和少許糖,潑一些燒至冒煙的植物油。
敲黑板三:這個小菜是經典蘸水,基本屬於萬能搭,配粥蘸魚片、蘸蘿蔔糕,調味腸粉,通用。
下料:一定要翻滾情況下下生料,這樣才鮮嫩好吃。
再次沸滾灑薑絲或小蔥花即可盛出。
試吃感想:鮮、美!無法言說!好吃到只能哼哼了!周日又做了一鍋,就是實例!
這樣一鍋生滾粥,足以潮汕人津津樂道,傲視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