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滾粥是廣東廣州的傳統名點之一,屬於 粵菜系 。是一種粥品統稱,用預先煮好的 白粥 加新鮮肉料一鍋鍋滾熟而成。豬骨、大地魚或 江瑤柱 熬製白粥作粥底;肉料有魚片、豬肉片、豬肝、 豬腰 、牛肉片、雞塊等,先用油、鹽、糖、酒、豆粉醃製,再加薑絲拌勻。用小 鍋 再把白粥燒開,下肉料,滾後片刻即離火,放進切碎的菜心或生菜粒便可食用。食時佐以胡椒粉,味道更美。
素有廣州飲食屆「四大發明」之稱的「粥粉面飯」,在老城區隨意都能看到這樣熟悉的招牌,而「粥」位列其中。廣府人對「粥」情有獨鍾,而廣東的粥變化多端,恐怕其它地方也無出其右者。
粥不僅可以按火候細分為老火粥、明火粥;還能按品種將之劃為生滾粥、砂鍋粥、潮汕白粥等。
在廣州,街坊喜歡喝生滾粥。「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粒粒開花,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這是出自袁枚《隨園食單》中的記載正是對生滾粥的詮釋啊!一碗看似簡單的生滾粥,實則內藏乾坤,小編這就帶你見識何為生滾粥。
生滾粥是粥品的統稱,日常中我們常見狀元及第粥、艇仔粥、皮蛋瘦肉粥、魚片粥、滑雞粥……便是根據不同的用料及含義來命名的。生滾粥由粥底和食材兩部分融合,有的家庭做生滾粥是將米和食材一起放入煲中熬,其實不然,生滾粥講究粥是粥,料歸料,才能保證原汁原味。而做好生滾粥的關鍵在於粥底,選什麼米、用什麼煲、熬多長時間等,都會直接影響成品的質量。
靚的粥底要選靚米,將膠性好的米用水浸泡約3個小時,完全浸透的米粒更容易熬「開花」。
一煲清水幾把米,熬粥也是有大學問的!生滾粥的品種繁多,粥底也可以隨之變換花樣,不過通常用到的底料往往離不開這幾種:豬骨、大地魚乾或者瑤柱。
海鮮類生滾粥用大地魚乾和瑤柱來熬粥底,會大大增加粥底的鮮味;肉類生滾粥放入豬骨熬出來的粥底散發出骨髓和肉的香味,豐富營養;而清淡偏素的生滾粥,如果用瑤柱熬的粥做粥底,不僅會帶來清香,而且吃著味道不會太齋。
經過三個小時的熬煮,粥底才能黏滑又掛羹,還帶有淡淡的鮮香味道,想必單喝這碗白粥就已經很有味道了!
喜愛清淡口味的街坊,在家中可直接用水和米熬煮一個小時,原本「大腹便便」的米已經粒粒開花,仿佛是小魚兒在水裡翻滾跳躍樂開了花,離不開水,不分彼此。有條件的街坊們建議用瓦煲來熬粥,瓦煲加熱慢、散熱慢而且保溫好,熬出來的粥綿密,米香濃鬱,喝到碗底都不易「生水」(指粥快喝完的時候會越來越稀)!
粥底本無味,而加入種種食材才是生滾粥的點睛之筆!狀元及第粥(及第粥)是廣州的名吃之一,其名字的由來版本不一,其中有記載與廣東狀元倫文敘有關。相傳倫文敘幼時家中甚貧,隔壁粥販每天中午以豬肉丸、豬粉腸、豬肝生滾的粥贈之。後來倫文敘高中,心念粥販贈粥之恩,並將此粥題名「及第」。「及第粥」之名,便由之傳遍廣州。
粥底大火加熱,倒入提前醃製好的豬肝、豬腰、豬粉腸和豬肉丸,有意思的是豬肉丸不多不少,正好三顆。原來「及第粥」又稱「三元及第粥」,寓意科舉考試殿試頭三名,如果你喝的及第粥裡面沒有豬肉丸或者不止三顆,歷史不過關,這碗粥不能算正宗!
剛剛出爐的及第粥還在不斷地「吐泡泡」。
豬內臟又稱「 雜底」,美化成「及第」(粵語讀音相近)。除了上述的幾種食材,還可以加入豬肚和豬心等內臟。
及第粥的食材雖然主要用到動物的內臟,但是喝著完全不帶腥味,豬肝滑口而豬粉腸越嚼越香,豬肉丸不彈牙卻鬆軟鹹糯,豬肚爽脆不能韌……不同的食材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口感,令小小一碗生滾粥也有了完整的一生!
說起艇仔粥,便要在「艇上吃」才最愜意,但如今街坊們更多只能在「陸上吃」,不過不要擔心,盛滿這條「船」,一口一口品味艇仔粥的味道吧!
艇仔粥入口粥底立刻順滑入喉,留下或魚片或肉絲或花生細嚼慢咽,各種味道一層一層地豐富你的味蕾,沒有吃完就想著下一口,四個字,超級滿足!這份「十全十美」的用料收下,不用謝!
老廣們喜歡醃肉,可見一碗皮蛋瘦肉粥都不簡單,僅醃肉的配料就有5種:味粉、麵粉、鹽、糖和油!
皮蛋瘦肉熟透之後要繼續加熱,直到皮蛋在粥裡出味,粥中融入了皮蛋獨特的蛋香味,肉中滲入了粥水的「精華」。
生滾粥的魅力不過如此,明明粥是粥,料歸料,喝著卻是融合的一體。
廣東人喜歡喝粥,這是一種情懷,綿綿的情意,傳達著對生活熱愛。早上起來喝上一碗熱粥,不但可以清理一下腸胃,還能暖胃醒脾,一天的美好從這一刻開始。如果要吃宵夜,當必少不了喝上一碗夜粥,這個時候就叫做安胃安神,一天的精彩和辛勞落幕,喝完這一口,明天再繼續!你偏愛哪種口味的生滾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