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隱藏著很多小店。有的不為人知,有的名聲在外。每個小店都有自己的故事,或艱難痛苦,或溫暖感動。時間的長河大浪淘沙,百轉千回,化作眼前那一份食物。美味來之不易,好味道值得更多人知曉。
西安城的擁堵,有一個地方要有姓名——東儀路。
只有真正堵在東儀路上,你才能體會那份躁動。
擁堵是標籤,對東儀路居民來說,這裡是另一番模樣。
東儀廠梧桐下,曬太陽的老頭,旁邊擱著收音機;沙泘坨招待所,門口停著炸串車子;石油大學青春的臉,下了課散在街上;公交塞滿人一輛又一輛,沿街商販叫賣:
「來,扯麵拉條子手擀麵,撒都有!」
兩排商鋪,一茬又一茬。就那麼些店,今兒是麵館,明兒變成川菜,沒過幾天掛個麻辣香鍋的招牌。走的走,來的來。
若提起武瑋,可能不認識,但要說起賣餃子的光頭,那東儀路的人,一半都知道:「沃小夥兒,賣了幾十年咧。」
武瑋,東儀路餐飲大王。
若能稱為大王,一定久經沙場,刀劍江湖。東儀路,就是他的戰場。二十多年拼殺,他和東儀路血脈相連,就連他的餃子館,名字都叫——東儀路餃子館。
熱氣翻滾,餃子出爐,一個個渾圓大個兒,但凡和東儀路有交集的人,你都要在這裡吃一頓。
食客聚攏,家人好友,遠道的吃貨,兩份餃子,一盤涼菜,晚餐十分滿足。
人丁興旺,讓人羨慕,可那年光影,只有武瑋,以及石油學院的少年知道。
01初入江湖
2002底,石油大學還叫做石油學院。
「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都要抖三抖。」
工科院校,男生是主力軍。飯點,出了校門,土路剛下過雨,踩著還有聲響,路邊沒幾家館子,唯有一家挺熱鬧。
蓋澆飯,學生們喜愛的品類。
家常豆腐5塊,土豆絲3塊5,魚香肉絲6塊,對男生最大的誘惑——米飯免費加。今兒有個男孩吃了五碗米飯,服務員吊著臉,老闆道:「娃們可憐,打飽!」
可憐人往往同情可憐人。那個年代,講究正統,廚師不受尊敬,特別小門店廚師。趕個大早,蹬三輪買菜,回來就站爐前,一站一天。
「屋裡吃啥味,外面就啥味。」武瑋堅信自己的美味哲學。
學生一多,偶爾把菜炒錯,學生嚷嚷著不願意;鋼碳爐子,也不結實,炒著炒著爐子塌了;早上買一車菜,恰逢大雨,一腳下去,鏈子又斷了。武瑋坐在路邊,望著三輪,雨霹靂啪嗒,打得臉疼。
人,總在最孤獨的時刻長大。沒有課本,沒有磁帶,沒有兄弟。破門面,經常塌的爐子,倔強的武瑋。2003—2006年,蓋澆飯伴隨三屆學生。吃五碗飯的少年,今日都成了家,有了妻子,有了孩子。
偶爾懷念東儀路的日子,記憶裡的蓋澆飯,給他們無限加飯的小老闆。光陰的故事不過如此。
東儀路在發展,土路蓋上柏油,餐廳越來越多。蓋澆飯雖生意不錯,但店太小。
改行賣葫蘆頭的武瑋,依然強調品質,肥腸總多給,營業額1000出頭,賣肉的就要結800。
八個月後,葫蘆頭沒了,一個麵館悄悄開業。
生意做遍,不如賣面。
武瑋,迎來東儀路最慘烈的戰役——東儀路面館大戰。
02四面埋伏
東儀路已是新貌,人越來越多,店也塞滿街道。小店的戰爭,悄無聲息又劍拔弩張。誰生意好,誰弄了新品,誰搞了啥點子,老闆們互相裝作不在意,卻暗地偷偷打聽。
武瑋做手擀麵,可那年,最流行刀削麵。
開業倆月,左右各開一家刀削麵,鐵蛋,光頭,都是響噹噹的名號。
刀削麵人滿為患,食客排隊排不起,才勉強鑽進武瑋的館子。
隔壁兩個老闆,每次路過漫不經心,淡然自信。
面臨危機,人才有戰意,對爐子經常塌的小夥子,不算事兒。東儀路成麵食一條街,刀削麵就5家,加上其他,一條街十幾個麵館。「餐飲沒竅,真材實料。」臊子,武瑋拿手。渭南幹臊子,最好的肉、最好的油、最好的配比。幾塊錢,誰吃都覺得實惠,肉怎麼都吃不完,碗底還剩些。五個月時間,武瑋的麵館人來人往,排隊排不上,才勉強鑽隔壁去。
學生、老人、上班白領,正午時分全湧進店裡。
關門的關門,轉讓的轉讓,武瑋一己之力,幹倒十幾家麵館。一戰成名。
03再戰江湖
2009年,麵館對面,有個館子要轉讓。武瑋動了心思,可賣什麼呢?
隔壁餃子館老闆,知道武瑋實誠,出主意:「你就去賣餃子,你捨得。」「那你咋辦?"「娃上學,我馬上搬走,你盤下來,我給你幫忙。」
幾個月後,東儀路上,掛上了「東儀路餃子館」的門頭。
誰能知道,幾年後,它成為這裡的金子招牌。
個個飽滿,渾圓緊緻。武瑋用料實在,肉量總比其他餃子館多,多年經驗,調味也拿捏細緻。
順水推舟,這餃子夠味。沙泘坨,東儀廠,203所,居民偶爾到店,吃上一碗,便覺不錯。你傳我,我傳你,全西安似乎都知道了。
人們對餃子的偏愛,讓武瑋咬咬牙,把盈利的麵館關掉,全身心投入。
沒啥過人之處,捨得,武瑋一以貫之。好的餃子,四個字——薄皮大餡。後廚戰歌每天打響,節奏明快。
一根面仗,左右開工,一次四個餃子皮,才能經住食客等待。
擀片刻,手輕輕一挑,皮子飄在一旁,落得整齊。
八種餡料,調配完成,不同風味,都有偏愛的人。
肉好,還敢給。
餡料堆成小山,肉菜交融。牛肉韭黃、大肉蓮菜、韭菜雞蛋,沒太多花裡胡哨的創新,質樸純粹,東儀路的奧秘。
緊張,忙碌。只見勺子一挖,放進皮子,廚師們快刀斬亂麻。
輕輕一擠,餃子成型,一個個排的整齊,等待食客檢閱。
每一顆餃子,都經無數人雙手。
加上研究多年的辣子醋,烹飪畫上句號。
調餡、擀皮,包製、熬煮,正宗的東儀路餃子,一群焦急等待的人。
一碗碗熱氣冒著,擺在面前。甭管幹的還是酸湯,來的人還會再來。
上桌,味道撲面,預示餡料精彩。客人路途寒冷,只需一顆,便卸去大半。男女老少,根治靈魂的餃子情懷,讓這碗難以拒絕。
突破,從2013年開始。2013年,他的弟弟景濤加入,帶來新的血液。
武瑋只管做好飯,景濤卻思想活絡,倆兄弟都是好手。味道,要讓更多人知曉,需不一樣的事。網際網路,新媒體,美團和大眾點評。東儀路餃子館,開始和美團緊密合作。美團餐飲系統,替代人工記帳,數據、信息、帳單一目了然,讓買單和收銀異常迅捷。
時至今日,所有帳目經過美團餐飲系統,省去2個人服務成本,景濤的改進,武瑋大開眼界。
半年6.8萬+,十幾萬人光顧的小店,東儀路的完美答卷。兄弟倆各司其職,都有擅長。今日,東儀路上,沒人敢再開一家餃子館。王者之氣。
那年,下著大雨,蹬著三輪的小夥,也已中年,稚氣不在,少年老成。
美味的故事,總來之不易。
他和兄弟,兩個光頭,走店裡都閃著光,讓人印象深刻。泡一壺茶,他們商量新店和美團外賣的事。
而外面,人聲鼎沸。
學生們都已長大,只是偶爾出現,帶著妻子,尋覓那年味道。老人總要光顧,熱乎乎的餃子,沒有兒女陪伴,老兩口踏實的晚餐。
孩子被家人帶來,他們並不知道,此時的味覺,未來刻骨銘心的記憶。
總有那麼一家店,是某段時期的代名詞。提起來,人就柔軟,想起那天、那人,稚嫩的好友,年輕的媽媽,穿著校服的自己,回不去的曾經。
而餃子館,終成東儀路最閃光的印記。
堅持、恪守、認真。成功,看似偶然,卻是必然。
這,就是東儀路餃子館的故事。
武瑋,蓋澆飯老闆,葫蘆頭失敗,麵館大戰,餃子成名。
17年歲月流金,終成一方霸主。
雖無戰甲,卻身經百戰。
店名:東儀路餃子館
地址:東儀路39號(總店)
錦業路韓國美食街(高新店)
春臨三路中海凱旋新天地(曲江店)
寫在最後:
一家小店這個欄目,已經寫了22期。最早的李家特色小炒,到同盛齋泡饃、立民面道館、盛娃烤肉、石成肉夾饃,還有那時還不火的老白家麵館,馬洪小炒的奇趣故事。
22家館子,22種感動。
這個欄目一直是公益的,小哥我覺得,好的味道,應該被知道,耕耘的匠人,應該被發現。
每次和老闆面對面,就像看一部電影,每個年代,不同人生。當然,撰寫很有難度,一篇文章打磨好幾天。
值得慶幸的是,美團今年開展了「春風行動 」百萬小店計劃,並且,在茫茫多的媒體裡,發現了這個欄目。我很幸運,也更讓我有了挖掘小店的動力。
我將作為美團的西安小店守護人,和美團「小店守護聯盟 」一起,繼續為大家講西安小店的故事。
或艱難、或有趣、或奇妙。
每個小店,都有不為人知的感動,都值得食客的敬畏。
美味來之不易,好味道,值得更多人知曉。
作者:千斤小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