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老師按學生成績來分層布置作業,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還真不是歧視,也不是看不起某家長的孩子,妥妥的是因材施教的一種辦法。一個班級的孩子學習能力和學習狀態參差不齊,老師分層布置作業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人而異,讓後進生吃飽,讓優秀生吃好。真做好了,利一定大於弊。
下面這幾件事我特別有印象,感觸也頗深。我們一起來探討探討——
隔壁小王的小女兒才上一年級,期末考試後聽她講:孩子的老師在期末考試前發過告示,部分優秀生(估計是班上前十名)要考到98分以上;部分中等生要考95分以上;部分後進生要考80分以上,否則寒假要多做100道題!
初聽還以為是激勵孩子的策略,沒想到考試後,有一些學生沒考好,離要求有距離,這個寒假必須多做100道題。
這樣的做法貌似就有點過了,處罰要有度,多做那麼多道題,不如說:這些沒考好的學生的寒假作業,下學期開學時我一定會親自認真檢查,假期裡必須每天寫一篇日記……
但平時,根據不同學生的成績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其實是很責任的老師。布置作業也是一門技術活,如果難了,成績好的學生可以適應,但是成績平平的學生就怕了,不知所措;布置的作業簡單了,成績好的學生就會覺得沒什麼實際意義,貌似浪費感情;即使布置的作業難度適中,也只是照顧到了中間的同學……
而如果老師能按學生的實際成績來分層布置作業,就可能會很好地解決這種矛盾問題:成績好的學生做難度較高的作業,成績一般的做難度適中的,成績差的學生做難度較低的作業,如此則大家可以各行其道,互不影響,都有成就感,不至於無從下筆。
記得曾經有位數學老師,看到有孩子每天面對那麼多容易的作業(尤其是抄寫)沒興趣,有時上課也不太用心,可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其實有些抄抄寫寫的作業對優等生真沒必要。
於是某天該老師上課就宣布:如果能保證每次考試都95分以上,可以不做課外作業,尤其不用抄寫錯題,只需訂正就可以。有信心的就舉手——班上五六個小孩當堂就舉了手。
而為了保證成績在95分以上,這些小傢伙要把課本內容全弄懂,一直到高考,數學成績都不錯,後來全上了211以上。
這與偷懶的學生不一樣,那些很懶惰的學生,估計再容易的作業也不願做。太懶了,從小懶到大,今後怎麼辦?
一個班一般都有四五十個學生,甚至更多,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成績好的學生可能很快就理解了老師講的內容,並且能輕鬆地完成基礎性作業題(與實例相差不大),並有多餘時間接觸拔高題。可是接受能力不理想的學生,加上本身不願動腦,可能聽課就很吃力,能順利做完基礎題就已經不錯了,再讓他做難度大點的題必然難消化。
現實中,很多老師並不會耗這麼多精力去關注某些學困生,而是儘量滿足大多數人的學習需求,讓大家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所以說這樣按成績分層布置作業的話,老師就很辛苦,基本每天都要篩選作業,再也不能用一套作業布置給所有的學生。真有這樣負責任的老師,最值得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