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的某個班級,因為某些家長向教育主管部門控訴學校作業留得多,導致語文老師直接不留任何作業,所以整個班級的語文成績普遍下滑,這是誰之過?」有人問。
家長向教育主管部門控訴並抱怨老師布置的作業過多,通過「整改」之後語文老師不再布置作業,這樣導致學生卷子成績普遍下滑,到底是誰的問題?
首先,是家長的問題。
自己孩子的作業太多,做到很晚才做完,到底是什麼原因?一些家長沒有從自己孩子和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了孩子的老師。有些家長甚至直接一個電話將老師布置太多作業的「不合理做法」向教育主管部門投訴。本來這純粹是屬於「不告不理」的事情,既然家長對老師作業布置太多有不滿的情緒,那麼一些教育主管部門就會立馬讓相關學校責令相關教師限期「整改」,至於「整改」到什麼程度,這是無法用釐米刻度尺衡量的東西。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覺得家長最好從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原因。舉個例子,老師布置的作業,有的學生在晚上八點之前可以全部搞定,但有的學生做到深夜十一點也做不完,這是不是老師的作業布置太多的緣故呢?當然不是,因為這種現象的「病灶」是在孩子自己身上——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是否存在一邊做作業一邊開小差的情況?另一方面,家長也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的家庭教育到底有沒有出什麼問題?如果有的話,可以請老師一起「把脈」,而不是讓孩子的老師當「背鍋俠」。
當然,就算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內容太多,家長也可以用委婉的方式讓老師知道學生的作業量偏多,相信只要思維正常的老師對家長的合理建議都會採納。但是自己的想法不告訴老師,而是直接將對方「告」到教育主管部門,不管是匿名舉報還是實名舉報,對於老師而言都是一次沉重的打擊,這位老師成為什麼作業也不布置的「佛系教師」,家長「功不可沒」。
其次,是老師的問題。
有些老師比較信奉「通往清北的路是用卷子鋪出來的」這句話,所以這種老師基本上每天都要對學生布置海量的作業,有的甚至讓學生在晚上單科做好幾張卷子,讓學生苦不堪言。但這種老師畢竟只是少數。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是學生家長,也是孩子的老師。當我發現自己的孩子作業要做到比較晚才做完的時候,我會在第二天及時調整作業量;當其他科目的老師所布置的作業比較多的時候,我會儘量少語文作業,力求讓大部分的同學在合適的時間完成作業,保證比較充足的睡眠時間。同時,老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可以以「作業超市」的方式讓不同的學生完成不同數量的作業,讓學生在做作業時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比如班級中的尖子生可以讓其選擇一些靈活度比較大的題目,班級中的中等生可以自主選擇基礎性作業+少量的提高性作業,班級中的差生只做一些基礎性的作業即可。在做作業方面力求「因材施教」,那麼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家長和老師堪稱「一條繩子上的螞蚱」,二者有著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讓學生成才成長。家長和老師如果成為「敵對關係」,可以說是「三敗俱傷」——學生、家長、老師三者的關係搞得很僵,對教育生態的淨化以及學生的健康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