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創傷性事件會使人的心理過程發生哪些變化?

2020-12-17 貴溪融媒

原創 Wendy Taormina 酷炫腦

電影《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
以下為朗讀小姐姐全文音頻
作者 | Wendy Taormina
翻譯| Kolibri
改寫| 伊俐
審校 | 酷炫腦主創&小注
朗讀 | 胡恩
美工 | 雪今金
編輯 | 小注
總的來說,心理幹預可以幫助殘疾人士度過殘疾的各個階段,並幫助他們解決在不同階段面臨的困難。
遭受殘疾打擊的人在一開始會面臨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他們需要處理生活的轉變,價值觀的改變,接受殘疾帶來的長期影響。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第一次經歷殘疾的人還必須學會處理因殘疾改變的家庭關係以及由此帶來的跨文化問題和適應過程,學會與幫助他們適應的專業人員相處。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變化,這意味著他們必須經歷一個自我評估和調整的過程。
意外受傷導致身體殘疾所產生的心理變化與失去親人所經歷的悲傷相似。哀傷的過程包括逐漸接受自己殘疾的這個事實:從一開始的震驚、否認,到憤怒或沮喪,再到最後的調整和接受。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
這些不同的心理階段是可以預測的,但是不同的個體出現的心理變化可能會不太相同。遭受殘疾打擊的人會按照自己的節奏陸續經歷這些心理變化,也可能跳過某些階段。當一個人經歷其中一個階段遇到困難,或者「卡住」時,就會產生心理方面的問題,最終會影響到這個人接受和適應殘疾的過程。
新出現的殘疾經歷與心理幹預
心理幹預可以幫助殘疾人士度過殘疾的各個階段,並幫助他們解決在不同階段面臨的困難,提升他們遭受打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中,認知行為療法(CBT)可以幫助人們接受自己殘疾的外表或身體功能。
通過認知方式的調整,可以讓殘疾人專注於自我適應中遇到的核心問題,減少消極情緒對個體的影響,消除適應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阻礙。一個遭受殘疾的人花費在 CBT 的時間取決於他們經歷的殘疾類型和這個人的應對能力。
適應殘疾的各個階段
適應殘疾的過程包括四個基本階段。這些階段包括震驚、否認、憤怒及沮喪和調整及接受。每個人會以自己的節奏度過這些階段。

圖源網絡
震驚:震驚包括情緒和機體的雙重麻木狀態,這個階段可以持續幾個小時到幾天。
否認:否認自己殘疾的事實可能會持續三周到兩個月的時間。這是一種防禦機制,可以讓一個人逐漸接受他殘疾的狀態。只有當否認自己殘疾的事實時幹擾到個體的生活、治療形式或康復進程時,它才會成為一個問題。
憤怒/沮喪:憤怒和沮喪是對失去某種軀體功能以及個人在社會環境和地位的變化的一種反應。在這個階段,人們可能會經歷許多不同的情緒,並為他們身體形象和功能的改變以及對未來期望的喪失感到悲傷。
調整/接受:調整和接受階段並不能讓一個遭受殘疾的人對他現在經歷的事情感到開心,但可以讓他放下不切實際的幻想,重新融入家庭和社會。他也許會慢慢地與有同樣經歷的人交流,適應自己的新角色。

圖源網絡
遭受殘疾打擊後所產生的心理變化在很多時候是決定一個人康復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效的心理幹預可以幫助殘疾人士逐漸恢復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在面臨生理殘疾時,許多人會經歷超過 4 個心理階段,多達 12 種不同的心態,包括:
l 震驚
l 焦慮
l 不甘
l 否認
l 哀傷
l 沮喪
l 迴避
l 內化的憤怒
l 外化的侵略
l 承認
l 接受
l 調整
殘疾人士:你仍然是你自己
無論在哪方面,殘疾都不會改變一個人。相反,殘疾會影響一個人對自己的認同感,人們會將自己擁有的或者有能力發展的信仰、態度、才能、魅力、恐懼或社交能力混合在一塊,並與殘疾聯繫在一起。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影響著他適應殘疾的能力。
殘疾人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我能幫你做些什麼?或許大眾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認識到殘疾人和殘疾之前的他們是同一個人。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僅僅因為他們有某種形式的殘疾就區別對待他們。不要期望他們變得更弱或更強,也不要因為他們表現出殘疾以前沒有的品質而感到驚訝。
某種形式的殘疾經歷會促使人們提出「尋找自我」的疑問。有些人會感動於自己從殘疾經歷中領悟到的一些東西。他們會感激殘疾幫助他們樹立新的價值觀。
許多心理調整過程與個體經歷的殘疾可能一點關係都沒有,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例如,一個人可能會因為自己很難找到一個相愛的人,而認為這是自己的「殘疾」,並為此感到沮喪。然而這個情感問題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不管他/她是否真的殘疾。對於殘疾人來說,重要的是不要讓殘疾成為他們生活中遇到挫折時的「替罪羊」。

《刺蝟的優雅》
對大多數殘疾人來說,殘疾並不能定義他們是誰,這是他們需要認識的一點。一位殘疾人士指出:整個人類本質上就是殘疾的,因為我們無法永遠和平地生活下去,世界上一直存在著戰爭,在未來也會一直這樣。那麼問題變成了——「什麼才是正常的?」
殘疾的經歷
大多數身體健全的人對某種殘疾的想像會比實際情況更加消極和困難。一個人可能完全不知道坐在輪椅上的人是如何工作的。例如,在他們看來,一個使用輪椅的人的生活需要完全依賴他人並且非常艱難。事實上,這和實際情況有很大的不同。
當一個人由於意外受傷或被診斷為某種退行性疾病而突然經歷某種形式的殘疾時,他們會把自己先前對殘疾的認知代入到自己身上。這也難怪,許多人發現自己在殘疾的早期階段會經歷憤怒、抑鬱、恐懼、焦慮和深深的失落感等各種消極情緒。不管一個人的適應能力有多麼強,性格多麼堅強,心理多麼成熟,經歷殘疾都是一件大事,它會動搖許多人對自己生活的基本信念,並且還要求他們學會與很多之前從未接觸過的人相處。

《馬男波傑克》
一個人遭受殘疾的打擊可能帶來疲乏、困惑、無力感或各種負面情緒。重要的是要記住——當你成功適應這個巨大的挑戰時,你有機會獲得新的信心和希望。大多數經歷殘疾的人會以他們之前從未想過的方式進行自我調整。在來自家庭成員、朋友和整個社會的積極支持下,絕大多數殘疾人士都能逐漸適應新的生活。

相關焦點

  • 別再輕視創傷性事件對心理健康的危害
    最近一月,連續接待了幾名青少年求助者,有心理不適的問題,也有抑鬱症的患者,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巧合,這幾位青少年心理狀態不良都是因為遭遇了創傷性事件後,沒有引起自己和周圍人的重視,及時給予危機幹預,進而病情加重,嚴重影響到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甚至對生活失去了希望。
  • 「電梯吃人」事件:目擊者如何消除心理陰影?
    據不完全統計,僅7月以來,全國發生4起「電梯吃人」事故,造成人員傷亡。發生在各地的多起電梯「吃人事件」,拷問公共安全。與此同時,從事件目擊者的心理健康角度,他們應怎樣消除這種突發事件造成的心理陰影?通常來說,如果觸發該病的是人——例如殺人犯,而非洪水——這種症狀可能會更糟糕。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能讓患者聯想起那次痛苦的經歷,觸發閃回②,或是在腦海中不斷有記憶片段闖入。閃回會使人脫離現實,內心重現那次創傷,持續時間可從數秒到數小時不等,也有極少數人會達到幾天。正在經歷閃回的患者(以視覺、聽覺、嗅覺、感覺的形式)通常會相信那件可怕的事情又完完全全發生了一遍。
  • 那些經歷創傷性喪失的人,把一個故事翻來覆去地講,怎麼救?
    遭遇暴力死亡事件時,哀傷體驗可能會被「汙染」,甚至可能會被創傷痛苦的體驗代替。這就幹擾了日常生活,也對我們熟悉的應對方式帶來了挑戰……創傷對話技術旨在幫助因謀殺帶來喪失的人,應對那種表現為反覆的、闖入性症狀的創傷性喪失。1.
  • 關於「青少年傷害事件發生後心理危機幹預(教師篇)」主題講座
    當突發的災難性事件超過個體心理承受的極限時,個體心理反應會過於強烈,就可能會出現心理創傷。人為災害(如暴力行為、情感/心理虐待、性侵等)易使人形成I型(急性)創傷,(Terr,1991)。此類型創傷的特點為:形成創傷的時間是短暫的,或者是一次性的;可以發生在兒童和成人不同的階段;形成創傷後的持續時間不長,一般在三個月以內;有的可自然癒合,有的經過治療獲益,有的可能轉化成II型(慢性)心理創傷。人們經歷了一場災難性的事件後,會有更高的警覺性、強烈的恐懼和持續的焦慮。
  • 疫情高峰雖過,心理的創傷卻才剛剛開始……
    例如在疫情中痊癒的患者、患者家屬,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和志願者,都可能在睡夢中反覆回放自己在患病或救治過程中所經歷的一系列創傷性事件,讓自己重新體驗與疫情相關的的恐懼和痛苦感受,不斷回憶創傷性事件的相關情景。
  • 《朝花夕誓》的豐富隱喻:處理不好創傷性記憶,你就過不好餘生
    對照影片中典型角色對「創傷性記憶」的不同態度、做法,分析現實中幾類人的最常見反應《朝花夕誓》中,伊奧魯夫人被外來強國挫傷,部族支離破碎。幾個典型角色在遭受「心理創傷」後的反應,也描述了現實中,幾類人對「創傷性記憶」的不同常見做法。
  • 做心理諮詢會經歷什麼?——淺談心理諮詢師的原則和來訪者的經歷
    可能大家會說,心理諮詢師怎麼那麼沒有同情心啊,看到人家有問題了也不幫忙?這裡面自有其原因,也涉及到了此篇文章的主題:當來訪者尋求心理諮詢時,他/她的心理狀況或者說心態,究竟會經歷怎樣的過程,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 家庭成長漫談(03):疫情會對孩子的心理有影響嗎?
    我們來談談這種重大事件後的兒童心理康復吧。紫蘿:這次疫情就其嚴重程度和範圍來說,可以歸屬到創傷性事件的範疇了。除了疫情,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可能也會經歷或目擊到一些創傷性事件,比如親人中有生重病或去世的情況,或者偶然看到社會上的暴力事件等。美國一些數據顯示,大約66% 的兒童和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或目擊創傷性事件。
  • 男子打架後患創傷性心理障礙 看到番茄醬冒冷汗
    噩夢、眼前一灘血、驚醒、害怕……睡眠一向棒棒噠的劉先生,前段時間幾乎每晚都要在夢裡跟人打架,場面驚悚。金華市中醫醫院神志病科主任呂莉君說,劉先生患的是典型的創傷性心理障礙。攤上這病的原因是前段時間他跟人打架後受了傷。
  • 學點心理學:心理壓力來源
    然而,許多心理反應卻是習得的。它們依賴於對世界的知覺和解釋。本節我們將討論對於不同類型 壓力源的心理反應,比如重大的生活改變和創傷性事件。人生重大事件生活事件對隨後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影響是許多研究的重要目標。它始於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再適應量表的開發,它可以簡單地衡量各種生活變化所需的適應程度。
  • 猝死前,人體會有哪些徵兆?哪些人易發生猝死?
    每年猝死的人很多,猝死指的的自然發生、出乎意料的以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在6小時內發生的非創傷性,不能預料的死亡稱為猝死,雖然猝死是突然發生的,但是人在猝死前身體都會出現不同的預警信號,特別是猝死前一小時內,所以要及時的發現並搶救。
  • 4種跡象,表明你有未癒合的心理創傷
    心理上的傷口,也是如此。 1、 憤怒、否認——陪伴 受到打擊傷害的人們,總會在最初應激階段處在憤怒甚至否認狀態:為什麼會是我?這世上這麼多人都好好的,為什麼偏偏是我? 拒絕相信事實,甚至會否認事情的發生。
  • 專家提醒:乘坐飛機謹防氣壓創傷性中耳炎
    廣西新聞網南寧10月18日訊(通訊員 張明英)部分人都有過坐飛機雙耳脹痛不適的體驗,日前,一名14歲的小乘客坐飛機出國時由於咽鼓管通氣功能未能適應環境氣壓的急劇變化而引發氣壓創傷性中耳炎(也稱航空性中耳炎)。
  • 這幾張圖解告訴你:懷孕後,女性的內臟會發生哪些變化?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懷孕對女性身體和心理影響都是巨大的。現代社會,女性害怕的不再是工作上的挑戰,而是生孩子所需要承受的變化和苦痛。十月懷胎,承受各種生理痛苦,到堅持把孩子生下來,就好比闖過了一道鬼門關。
  • 這些跡象,表明你有未癒合的心理創傷
    心理上的傷口,也是如此。1、 憤怒、否認——陪伴受到打擊傷害的人們,總會在最初應激階段處在憤怒甚至否認狀態:為什麼會是我?這世上這麼多人都好好的,為什麼偏偏是我?拒絕相信事實,甚至會否認事情的發生。,不停地傾訴自己難過的心態,反覆體驗體驗創傷性事件,總是希望一切都沒有發生就好了。
  • 燒窯過程中坯體發生哪些物理化學變化?
    燒窯過程中坯體發生哪些物理化學變化?來源:浙江陶瓷網 責任編輯:admin 閱讀:1218 1、燒窯過程中坯體所發生的物理變化有
  • 女子深夜被暴打猥褻,暴力事件後如何治癒心靈?
    如果說身體上的傷害可以通過醫院的各種檢查來診斷、治療,那麼受到暴力襲擊和猥褻後,受害者的心理創傷就像一個看不見摸不著卻揮之不去的幽靈,如影隨形一步步侵蝕著正常的生活。個體在經歷自然災害、戰爭、暴力事件、意外事故、重大變故等創傷性事件後,可能會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 ...初中生生理變化對心理活動產生的衝擊;影響青少年「自我概念...
    初中生生理變化對心理活動產生的衝擊初中生生理變化對心理活動的衝擊有:由於身體外形的變化,使他們產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們也希望能儘快進入成人世界,希望儘快擺脫童年時的一切扮演新的社會角色,獲得新的社會評價,重新體會人生的意義。就在這種新的追求中他們感到種種困惑。
  • 有形的傳染與無形的傳播: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與PTSD預防
    人們在創傷性的場景之中及以後感到害怕是正常現象,這種「或戰或逃」反應是一種典型的反應,意圖保護人們免受傷害。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部分人可以從這些症狀中自然康復,但PTSD患者會依然感覺壓力或害怕。需要注意的是,疾病的嚴重程度與是否出現PTSD不相關,人們不應該去用是否罹患重病去評判PTSD患者。
  • 深圳虐童事件心有餘悸,背後的家長和兒童心理教育問題應深究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中國傳統教育中也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對待「人之幼」尚且應該呵護倍至,為什麼身在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仍有連續不斷的虐童事件發生,而且對待自己的孩子如此狠毒,簡直令人髮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