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數學學不好? 因為底子沒打好。底子需要從小培養,因為數學是有「數感」的。就像語文有語感一樣,打雞血的做法,效果有限。不過,數學也是最容易打雞血的。
數學為什麼容易打雞血
我們可以從高中倒推回來,就知道為什麼了。想要在中學之後,成為一個同儕之間,相對容易脫穎而出的學生,並且在高中之後更有自信,則父母需要依照孩子的天賦,重點培養一個方向:
寫作:對寫作有興趣的孩子,可以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多多投稿。英語:記憶力強的孩子,可以積累單字量,得詞彙者得天下。科研:動手能力好的孩子,可以做幾個科學實驗,利於科研的深入。數學:數感好的孩子,可以刷數學比賽,在同儕之間建立地位。
為什麼說數學容易打雞血呢? 因為不管是寫作,英語,或科研,都是不容易短期出成績的。它們都是屬於十年磨一劍那種項目,需要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然而,數學卻不一樣,它的反饋時間短,對於沒有耐心的孩子而言,到底學得好不好,行不行自己心裡有數。
學得不好,沒關係,推倒重來,收效也快;學得好,那成績看得到,自信心爆棚。
從小到大怎麼培養數感?
那我們先來說說,如果想要按步就班,那從小該怎麼做呢?學齡前的孩子,有兩樣法寶可以培養數感:
1. 數棒
2. 雜貨店遊戲
這兩樣玩具,都可以幫助孩子在小的時候,把抽象的數字具象化。特別是雜貨店,能夠玩出的花樣非常多。買東西總共要多少錢,要找多少錢,如果要退貨,要退多少錢,有折價券可以折多少錢,打八折是多少錢,買二送一是多少錢等等。這些四則運算,百分比,小數,分數都是日常生活中實際能用到的。
在家裡玩遊戲之外,也可以帶著孩子去採買,讓他們能在生活中,把這些抽象概念給具象化,對財商的提高也大有幫助。
到了幼升小或低年級的時候,可以嘗試MPM數學或是邏輯狗。這兩種教材,都是以多變化的方式出題,不強調計算能力,但是卻能強化孩子的思考能力。
尤其是這兩種教材都非常適合孩子自學,孩子都能夠獨立操作,不需要父母在旁邊盯著。米米和納納小的時候,有時候我們出去吃飯時,點完餐等上菜的時候,我不喜歡把孩子丟給手機,那時候,我出門都會帶個兩本教材,讓他們在等待時,不會太無聊。
到了小學中高年級之後,應用問題就成了主力,很多孩子可能由於語文能力或理解能力的欠缺,開始沒辦法理解應用題。計算題會寫,轉成文字之後,就不知所云。很多時候,這就變成了一道坎,理解力好的孩子就開始一路向前,拉大差距,理解力不好的孩子,就開始懼怕數學,背數學。
到了初中高中,那數學好的孩子,就很吃香,成績好變成正向回饋,而數學不好的孩子,往往自信心受損,也連帶影響了其他科目了。
那已經基礎不好了,怎麼辦?
其實上面已經告訴你答案了。為什麼數學基礎會不好,本質就是理解力。從小培養數感,引進思維能力,加強應用能力,這一連串的行為都在為理解力打基石。一旦理解力突破了,剩下的就只是熟能生巧的問題了。
所以如果孩子把「記住」當成了「理解」,自然學習數學處處碰壁。我們要做的,就是「真正的理解」。
學習數學的時候,每個概念,就像是一顆顆的珍珠,我們需要把概念像珍珠項鍊一樣串起來,用連線打通了概念之間的關聯,用連接詞進一步闡述了概念之間的聯繫。
思維導圖就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工具,它可以讓孩子的思維可視化,更深層次的理解教材內容,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文字字面意思而已。其實解題就是從「條件」到「結論」的過程。當孩子自認為「讀懂」題目的時候,開始畫思維導圖,卻可能處處受阻。在概念的提取、排列、連線、標註連接詞各個步驟都可能「受阻」,覺得不知道怎麼畫了。
但是這樣的受阻正是一種及時的「反饋系統」。讓孩子知道,其實理解深度並不夠。當孩子能夠成功地畫出思維導圖時,下次思考便有章可循,還可以不斷地擴充知識網絡。
米米今年11歲,已經是七年級的程度,從來也沒上過什麼培訓班,每天只花20分鐘自己寫題目,完全就是一步一腳印地培養理解力。數學其實是一門肯下功夫,就能收穫豐盛的科目,額外的,還能帶給孩子強大的自信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之中,是懶娃投資報酬率最高的一項利器。
我是@從心出發從家開始 分享矽谷教育方法,專注於英語、數學、STEM啟蒙及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