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做題家」

2020-08-06 環球網

來源:光明日報

【網言】

「一中不行!校長下課!」高考成績放榜後,家長圍堵在江蘇省南京一中校門口,並手持上述標語。學校雖然高校一本升學率達到95.34%,考出了歷史上最好的成績,但家長們仍不滿意,因其400分以上人數遠低於同層次的金陵中學和南師附中,甚至遠不如當年中考錄取線低40多分的南京市第二十九中。

南京一中在爭議聲中「認錯」,並發布教學管理改革措施,包括對即將升入高二年級的學生正式開始假期補課,延長晚自習到10點,開展分層教學等。素質教育並非不好,其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關注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一生的學習和生活夯實基礎,不好的只是沒有辦好的素質教育,這當然是南京一中應該反思的地方。但反思不是退縮回老路上,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培養「做題家」,家長不能被眼前的成敗得失蒙蔽。「縣中模式」集中優質師資和生源,不斷強化應試訓練,其實是在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緊缺情況下的無奈選擇。而有的中學擁有更豐富、更多元的優質教育資源,完全可以有更多樣的教育選擇空間,為孩子的長遠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而非汲汲於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大城市「做題家」。

(原載於光明網 作者:楊三喜 摘編:王欣夷)

相關焦點

  • 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做題家」
    而具體培養路徑的區別則在於,究竟是通過封閉式、軍事化的管理,不斷增加學習時長、加大學習強度,以無窮盡的應試刷題訓練來換取分數,還是通過更高效率的學習來提高成績。前者,高中三年都在題海中度過,後者,則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尋找興趣、發現自我。素質教育並非不好,其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關注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一生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夯實的基礎。
  • 中產的教育陷阱:投入全部身家,卻培養出了一個個「城市做題家」
    這所大城市名校向來努力素質教育,卻因為高考分數不如縣中被家長抗議,而許諾按照應試教育的方向加以整改。兩者一對照,就會發現:南京一中這豈不是在往「城市做題家」的路上走嗎?03 如何培養有自驅力的孩子按照上面的「自我決定理論」的框架來分析,「小鎮做題家」這些孩子
  • 小鎮做題家只會做題怎麼辦?
    2020年的網上開始流行一個新詞:「小鎮做題家」,特指那種出身小城鎮的寒門弟子,埋頭苦讀,擅長應試,從題山考海中殺出一條血路,考入一流大學,但由於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進入大學後反而開始迷惘踟躕,掙不脫小鎮的束縛,進不去城市的圍牆。高考,成了小鎮做題家的人生最高點。
  • 中產階級陷阱:傾其所有,只培養了個城市做題家
    「小鎮做題家」是因為客觀的環境所迫,而城市做題家的誕生,只能歸咎於家長的短視了。最近有兩件教育相關的事,看似沒有聯繫,背後卻大有深意。一個是「小鎮做題家」這個群體的出現。它指的是那些出身小城鎮、埋頭苦讀的寒門學子。這些人憑藉題海中練就的一身應試本領,考入了令人羨慕的985、211,上大學後,卻發現做題的能力並不能給自己帶來生活和事業上的成功。
  • 東亞為什麼盛產「做題家」
    做題家是中國小鎮的特產嗎?當然不是。放眼世界,整個東亞都是做題家的高產區。東亞做題家 幾乎是全世界人民的刻板印象。這個梗進入了影視劇,還被編成表情包。但它們都在最近百年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約而同地進入了培養 做題家 的行列。這些教育體系有如下共同特點:知識面窄而內容深的教學方式、大量做題練習、普遍的補課班,以及看重考試,讓考試在人才選拔過程中佔據中心地位。若以 PISA 和 TIMSS 等國際測評的成績來論,東亞第一 做題家工廠 還並非中國大陸,而是規模更小的新加坡。
  • 「留學做題家」的教育陷阱:手裡的最大底牌,有一天變成了負擔
    最近某乎某瓣討論和批判都很熱烈的「小鎮做題家」、「內卷」,其實留學生們或多或少也都在經歷著。考SAT、託福、AP,一窩蜂的參加各種公益社團和活動……某種意義上,誰還不是個更費錢、更費腦、更費家長的「留學做題家」了。
  • 「留學做題家」的教育陷阱:手裡的最大底牌,有一天變成了負擔
    最近某乎某瓣討論和批判都很熱烈的「小鎮做題家」、「內卷」,其實留學生們或多或少也都在經歷著。考SAT、託福、AP,一窩蜂的參加各種公益社團和活動……某種意義上,誰還不是個更費錢、更費腦、更費家長的「留學做題家」了。
  • 走出「做題家」陷阱: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該怎樣銜接?
    與之關聯的還有最近很火的一個詞——小鎮做題家,指那些家境平凡、來自小鎮或者農村、學習認真、擅長考試、高考進入985/211的學霸。在留學或就業等挑戰面前,因眼界不夠開闊、人際關係能力偏弱、社會競爭力不強而遭遇很多障礙,也就是他們從入學到畢業,最擅長的就是做題。
  • 什麼是做題家?什麼是小鎮做題家?
    小鎮做題家特指那些出身小城,埋頭苦讀,擅長應試,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的青年學子高考考得一個還不錯的成績,去了一個還不錯的大學,但是到了大學,一切都不一樣了,只會做題的小鎮人士很難去融入這樣的生活,只會做題,不懂交際,沒有自己真正擅長的東西,之後很多人變得渾渾噩噩,不思進取,無力去改變這現狀。
  • 中產教育的陷阱,費盡一切卻養出了一個「城市做題家」
    兩者一對照,就會發現:南京一中這豈不是在往「城市做題家」的路上走嗎如何培養有自驅力的孩子按照上面的「自我決定理論」的框架來分析,「小鎮做題家」這些孩子,就是在三種核心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長大的。而如果為了提高升學率,大城市的中學也反向學習縣中模式,那麼城市的豐富資源和家庭的經濟殷實,也許只是提供了全心投入應試的物質條件而已。以後,就自主感/勝任感/歸屬感幾個維度來比較,未來的「城市做題家」可能還比不上「小鎮做題家」呢。
  • 美國大學為什麼不愛「做題家」?
    後來,我去美國留學才漸漸意識到:原來,美國大學不想錄取「做題家」。首先,我想解釋一下「做題家」這個概念。如果你光有好的標化成績,卻拿不出什麼精彩的課外活動,申請文書寫得平平無奇,面試面得磕磕絆絆,那美國名校招生官大概率會無情拒絕你,因為他們想錄取的不是只會學習的「做題家」,而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 「小鎮做題家」淪為「985廢物」,阿卡索靠什麼緩解教育尷尬?
    近來,網絡上突然出現了一個新詞,叫做「小鎮做題家」。此詞一出,便迅速火遍整個網絡。這個詞語來源於豆瓣上一個名為 「985廢物引進計劃」的小組,特指那些來自小鎮或者農村的孩子,他們埋頭苦讀,靠著拼命刷題擠進了985或211之類的名校。
  • 「小鎮做題家」淪為「985廢物」,阿卡索靠什麼緩解教育尷尬?
    近來,網絡上突然出現了一個新詞,叫做「小鎮做題家」。此詞一出,便迅速火遍整個網絡。這個詞語來源於豆瓣上一個名為 「 985 廢物引進計劃」的小組,特指那些來自小鎮或者農村的孩子,他們埋頭苦讀,靠著拼命刷題擠進了 985 或 211 之類的名校。
  • 美國的nerd和中國的做題家
    小鎮做題家,強調的是由於內卷等原因,將絕大部分時間花在做題上,原因並不是熱愛該學科,而是生存壓力所迫,竭盡所能爭取更好的排名。本質上是一種零和遊戲。這些做題家到了大學階段,或者因為壓力驟減而一瀉千裡,沉湎網遊;或者因為路徑依賴繼續做題刷GPA,保研。但是他們未必對所學科目感興趣,僅僅是為了搏一個好的出路罷了。
  • 不想讓孩子成為「小鎮做題家」,應當從以下6個方面著手教育
    以上是「小鎮做題家」的一些標籤,他們在大學以前還過著被老師,家長肯定,被考試成績認可的生活,一旦考到了名校,才猛然發現,自己的視野比較狹窄,社交能力弱,社會競爭力低下,感覺自己除了讀書,做題以外,就什麼都不會了。這種挫敗感,可能還會一直延續到出來社會工作,他們就會用「小鎮做題家」這個標籤來自嘲或者被諷刺。
  • 「小鎮做題家」為何這麼火
    最近,「小鎮做題家」這個詞有點火。這個詞指的是一群來自農村地區的貧寒學子,依靠題海戰術與學業高壓考進一流高校,但在大學期間乃至畢業後就變得泯然眾人,甚至面臨「畢業即失業」風險。這個詞主要來源於網絡,是對那些畢業於「985」「211」大學,卻表現不盡如人意的學子的描述。希望通過討論如何「脫困」,以幫助他們實現「自救」。該話題在網上引發了熱議。
  • 做題家做錯了什麼?
    做題家究竟做錯什麼了怎麼現在勤勤懇懇當個做題家都要被陰陽怪氣???雖然當做題家確實累死累活的比如做題家大本營衡水中學那裡的作息時間根本就不是普通人能受得了的但是對咱們沒錢沒背景的普通人不是,誰說成為做題家就是要死讀書、讀死書了?
  • 波士頓教育創新 | 創業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創業家,而是培養有創業...
    波士頓教育創新 | 創業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創業家,而是培養有創業思維的人 作者:Candy 發布時間: 2017-09-28 07:00
  • 被頂尖名校錄取前,我也曾是「小鎮做題家」
    「國際化教育相當於奢侈品,但教育好壞一定不能只用錢來衡量,任何階層都有優秀的教育。」從「小鎮做題家」到「教育幸運兒」,18歲少年Sam初中起就每天做題超過18小時,熄燈後還打著手電學,但他不覺得苦,反倒從周邊每頓飯不敢超過5塊錢的同學身上,感受到了教育改變了命運的可能和動力。
  • 東亞為什麼盛產「做題家」|大象公會
    文|張蔓生做題家是中國小鎮的特產嗎?當然不是。放眼世界,整個東亞都是做題家的高產區。「東亞做題家」幾乎是全世界人民的刻板印象。但它們都在最近百年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約而同地進入了培養「做題家」的行列。這些教育體系有如下共同特點:知識面窄而內容深的教學方式、大量做題練習、普遍的補課班,以及看重考試,讓考試在人才選拔過程中佔據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