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縣中模式」妥協?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做題家」

2020-08-06 光明網評論員

作者:楊三喜

「一中不行!校長下課!」高考成績放榜後,江蘇省南京一中校門口遭家長圍堵,並手持上述抗議標語。學校雖然高校一本升學率達到95.34%,考出了歷史上最好的成績,但家長們仍不滿意,因其400分以上人數遠低於同層次的金陵中學和南師附中,甚至遠不如當年中考錄取線低40多分的南京市第二十九中。「高分進校,低分高考」,高考成績遠不如預期成為學校與家長矛盾的焦點。

對此,南京一中在爭議聲中「認錯」,並發布教學管理改革措施,包括對即將升入高二年級的學生正式開始假期補課,延長晚自習到十點,開展分層教學,組建尖子生團隊等。這被解讀為作為南京素質教育代表的南京一中向應試教育低頭,甚至有人將之進一步解讀為向「縣中模式」看齊。

向「縣中模式」妥協?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做題家」

在高考仍然具有高選拔性、高利害性的今天,雖然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招考制度改革仍在推進,但分數高低仍直接決定了上什麼樣的大學。因此,面對「高分進校,低分高考」,中學確實有必要反思、改革自身的教學管理。家長把高分的孩子送進學校,自然對高考有更高期待。

教育改革固然不能完全跟著家長的鼻子走,但仍必須照顧和回應家長的訴求。家長和公眾的認可,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依據。但如果選擇了正確的教育理念,便不應該輕易回頭,即使暫時遇到曲折也應該咬牙堅持,要改也是在具體的路徑上進行調整、優化。

目前的一些討論其實有失偏頗。比如認為南京一中的認錯是應試教育的勝利、素質教育改革失敗,將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放在截然對立的兩端,認為素質教育必然無法兼顧升學等。這些觀點都是對相關概念的窄化和片面理解。

不管是所謂的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對於實現升學目標而言,都需要通過中高考,都需要去應這個「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沒有應試不應試之分,區別應該在於是只關注分數,還是有更多元的教育目標。而具體培養路徑的區別則在於,究竟是通過封閉式、軍事化的管理,不斷增加學習時長、加大學習強度,以無窮盡的應試刷題訓練來換取分數,還是通過更高效率的學習來提高成績。前者,高中三年都在題海中度過,後者,則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尋找興趣、發現自我。

素質教育並非不好,其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關注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一生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夯實的基礎。不好的恐怕只是沒有辦好的素質教育,這當然是南京一中應該反思的地方。但反思不是退縮回強化應試訓練的老路上,就如一些南京一中部分家長所表達的,「無法接受把孩子辛苦選擇考上的一中,變回那個只知道整天刷題應試的生活」。

對於家長來說,站在高考這個節點,分數最有說服力。即便改革最終走向成功,但在改革過程中承受風險的也是家長和學生,而高考的風險成本又太高,這也就決定了家長無法承受改革的失敗,不願意孩子成為改革的試驗品,乃至於改革過程中的曲折也不能接受。所以,教育改革的試錯成本非常高,往往承受著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巨大壓力。

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從個人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還是要把最基本的道理講明白。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培養「做題家」,家長不能昧於眼前的成敗得失。最近「小鎮做題家」這個概念有點火。來自農村地區的貧寒學子,依靠題海戰術與學業高壓考進一流高校,但進入大學後發現除了做題其他都不會,在個人發展方面受到各種阻礙。與之相比,城市學子則相對接觸了更多其他教育資源、培養了更多興趣愛好,有更強的綜合素質,表現出更強的後勁。這種現象,就是對應試教育弊端的提醒和警示。

「縣中模式」集中優質師資和生源,不斷強化應試訓練,以高強的題海戰術去換取分數,其實是在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緊缺情況下的無奈選擇。而有的中學擁有更豐富、更多元的優質教育資源,完全可以有更多樣的教育選擇空間,利用好這種優勢,為孩子的長遠發展打下更夯實的基礎,而非汲汲於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大城市「做題家」。

不把「做題家」當作教育目標,堅定教育理想,平衡好理想和現實的矛盾,這也是我們對於教育改革的期待。(楊三喜)

相關焦點

  • 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做題家」
    學校雖然高校一本升學率達到95.34%,考出了歷史上最好的成績,但家長們仍不滿意,因其400分以上人數遠低於同層次的金陵中學和南師附中,甚至遠不如當年中考錄取線低40多分的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南京一中在爭議聲中「認錯」,並發布教學管理改革措施,包括對即將升入高二年級的學生正式開始假期補課,延長晚自習到10點,開展分層教學等。
  • 縣中模式,合理嗎?
    「縣中模式」就是「做題專家模式」嗎?縣中,是集中全縣優質師資和全縣優秀生源,有一套應試訓練經驗,看起來像「題海戰術」,一切為了分數。感覺上就是「應試教育」的典型。如果僅僅看這樣的表面現象,就妄加評論甚至認為這樣不符合「素質教育理念」,必須加以整改,就太官僚主義,太主觀臆斷缺少理性分析了。
  • 中產的教育陷阱:投入全部身家,卻培養出了一個個「城市做題家」
    一個是「小鎮做題家」這個群體的出現。它指的是那些出身小城、埋頭苦讀的寒門學子。這些人憑藉題海中練就的一身應試本領,考入了令人羨慕的985、211,上大學後,卻發現做題的能力並不能給自己帶來生活和事業上的成功。
  • 在四川,縣中模式,也不是不可以
    現在普遍家長共識:離開掐尖,素質教育模式普遍在體制內培養路線中幹不過縣中模式。這些年關於素質教育模式和縣中模式的爭論從未停止過。其實作為家長來說,都認可縣中模式在成績表現中的優勢,但就孩子的可持續發展來看,我們同時也怕類似軍事化的管理模式,會打擊甚至扼殺孩子後續發展的動力,成為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小鎮做題家」。
  • 素質教育向「縣中模式」低頭?這所老牌名校高考失利後恢復補課
    VS「縣中模式」 這次高考,南京一中與南京二十九中,被人們視為代表了南京的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 兩校教育模式存在區別,今年學生的高考成績也分野明顯,這引發了這樣一種討論:以南京一中為代表的、倡導素質教育的優質高中,其培養的學生是否存在「應試能力不足」問題?這類學校是否應當轉型為應試能力更強的「縣中模式」? 「縣中模式」,即指以江蘇海安中學為代表的縣級中學,多年來高考成績領先全省。
  • 走出「做題家」陷阱: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該怎樣銜接?
    與之關聯的還有最近很火的一個詞——小鎮做題家,指那些家境平凡、來自小鎮或者農村、學習認真、擅長考試、高考進入985/211的學霸。在留學或就業等挑戰面前,因眼界不夠開闊、人際關係能力偏弱、社會競爭力不強而遭遇很多障礙,也就是他們從入學到畢業,最擅長的就是做題。
  • 中產教育的陷阱,費盡一切卻養出了一個「城市做題家」
    這所大城市名校向來努力素質教育,卻因為高考分數不如縣中被家長抗議,而許諾按照應試教育的方向加以整改。兩者一對照,就會發現:南京一中這豈不是在往「城市做題家」的路上走嗎如何培養有自驅力的孩子按照上面的「自我決定理論」的框架來分析,「小鎮做題家」這些孩子,就是在三種核心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長大的。
  • 中產階級陷阱:傾其所有,只培養了個城市做題家
    「小鎮做題家」是因為客觀的環境所迫,而城市做題家的誕生,只能歸咎於家長的短視了。最近有兩件教育相關的事,看似沒有聯繫,背後卻大有深意。一個是「小鎮做題家」這個群體的出現。它指的是那些出身小城鎮、埋頭苦讀的寒門學子。這些人憑藉題海中練就的一身應試本領,考入了令人羨慕的985、211,上大學後,卻發現做題的能力並不能給自己帶來生活和事業上的成功。
  • 東亞為什麼盛產「做題家」
    但它們都在最近百年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約而同地進入了培養 做題家 的行列。這些教育體系有如下共同特點:知識面窄而內容深的教學方式、大量做題練習、普遍的補課班,以及看重考試,讓考試在人才選拔過程中佔據中心地位。若以 PISA 和 TIMSS 等國際測評的成績來論,東亞第一 做題家工廠 還並非中國大陸,而是規模更小的新加坡。
  • 2020江蘇高考素質教育不敵縣中模式,囚徒困境家長呼籲縣中模式
    從2000年以來,縣中,從中學的代稱,居然跟O2O一樣,變成了一種模式,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的展開,尤其在名校林立的江蘇省。過去我們說,全國教育看江蘇,江蘇教育看啟東(南通),那麼南通教育靠什麼呢?如東、如皋、海門、海安,縣中模式可以稱為最大看點,向來以素質教育作為最後的遮羞布的南京,每年跑去蘇南蘇北借讀的成百上千。
  • 「留學做題家」的教育陷阱:手裡的最大底牌,有一天變成了負擔
    學業挑戰、社交挑戰、工作挑戰也常讓我感到力不從心……看完上面的回答,我們不難發現:當代「做題家」的身份焦慮和那股強烈的落差感,絕不是「小鎮」獨有的現象。哪怕是「出門見世界」的留學生群體,同樣會陷入到「做題家」的怪圈中。
  • 「留學做題家」的教育陷阱:手裡的最大底牌,有一天變成了負擔
    最近某乎某瓣討論和批判都很熱烈的「小鎮做題家」、「內卷」,其實留學生們或多或少也都在經歷著。考SAT、託福、AP,一窩蜂的參加各種公益社團和活動……某種意義上,誰還不是個更費錢、更費腦、更費家長的「留學做題家」了。
  • 小鎮做題家只會做題怎麼辦?
    2020年的網上開始流行一個新詞:「小鎮做題家」,特指那種出身小城鎮的寒門弟子,埋頭苦讀,擅長應試,從題山考海中殺出一條血路,考入一流大學,但由於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進入大學後反而開始迷惘踟躕,掙不脫小鎮的束縛,進不去城市的圍牆。高考,成了小鎮做題家的人生最高點。
  • 財閥逼死「做題家」,韓國青年的地獄模式
    不過當我深挖資料之後,卻真的發現咱們在人家面前,只能算個弟弟,可能還是個弟中弟。翻了幾部講述韓國教育的紀錄片,看完之後真的整個人都不好了。韓國考生中流傳著「四當五落」的說法,意思是一天睡四個小時的考生會考到理想學校,而睡五個小時的就會落榜;窮孩子甚至只能睡3個小時。大家都豁出去用命豪賭,卻不一定有結果。
  • 「小鎮做題家」淪為「985廢物」,阿卡索靠什麼緩解教育尷尬?
    雖然這些「小鎮做題家」們在大學之前一直過著被老師,家長肯定的生活,但上了大學之後,他們才猛然發現,自己的視野比較狹窄,社交能力弱,到了工作的時候也缺乏社會競爭力,於是心酸地淪為「985廢物」。「小鎮做題家」的自我拉扯,也仍在繼續。
  • 「小鎮做題家」淪為「985廢物」,阿卡索靠什麼緩解教育尷尬?
    雖然這些「小鎮做題家」們在大學之前一直過著被老師,家長肯定的生活,但上了大學之後,他們才猛然發現,自己的視野比較狹窄,社交能力弱,到了工作的時候也缺乏社會競爭力,於是心酸地淪為「 985 廢物」。「小鎮做題家」的自我拉扯,也仍在繼續。
  • 【百縣榜】「2020中國職業教育百佳縣市」榜單發布
    同時,當地注重中高職一體化五年制和中本一體化七年制辦學,啟動了「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1+X」證書試點工作,加強中職師資隊伍建設,切實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能力。為了更好地弘揚工匠精神,慈谿市從政策、資金、宣傳平臺三方面入手。
  • 美國大學為什麼不愛「做題家」?
    你是否在面試中與校友面試官談笑風生?如果你光有好的標化成績,卻拿不出什麼精彩的課外活動,申請文書寫得平平無奇,面試面得磕磕絆絆,那美國名校招生官大概率會無情拒絕你,因為他們想錄取的不是只會學習的「做題家」,而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 什麼是做題家?什麼是小鎮做題家?
    小鎮做題家特指那些出身小城,埋頭苦讀,擅長應試,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的青年學子高考考得一個還不錯的成績,去了一個還不錯的大學,但是到了大學,一切都不一樣了,只會做題的小鎮人士很難去融入這樣的生活,只會做題,不懂交際,沒有自己真正擅長的東西,之後很多人變得渾渾噩噩,不思進取,無力去改變這現狀。
  • 美國的nerd和中國的做題家
    我本人在很多方面符合美國語境下的nerd,但卻是小鎮做題家的反面。根據維基百科:「Nerd通常被翻譯成怪胎、怪咖,是英語俚語中一個稍含貶義的用語,一般指偏愛鑽研書本知識,將大量閒暇用於腦力工作,對流行文化不感興趣,而不願或不善於體育活動或其他社會活動的人。在美國中學和大學文化中則通指那些專心一致刻苦學習,不會和人交往又行為舉止尷尬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