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 孕期知識庫
常見的惡露有幾種,有血性惡露、白色惡露,都是不同的時期出現的,我們一般認為血性惡露是產後一周之內出現的像鮮血一樣、像月經一樣的出血,夾雜一些黏液,甚至一些胎膜,這些混在一起就叫惡露。一般不管是順產或是剖宮產,不會把所有的胎膜都取的很乾淨,尤其是順產的,所以有一些胎膜要靠子宮收縮慢慢的脫下排出來,這個排出來的過程就是惡露。
產後多久排惡露
很多產婦都比較關心惡露正常量的多少以及多久才會幹淨,這一問題與生產方式和產婦身體狀態有直接關係。自然產與剖腹產的媽咪,不只是復原時間不同,就連惡露排出的量也會有所差異。由於剖腹產媽咪是直接開刀生產,在開刀的過程中,有些醫師會一併清理產婦的子宮腔,將一些子宮腔內的血塊、胎盤、胎膜等清除乾淨,因此有些剖腹產媽咪的惡露只會維持2周左右。
正常的惡露在產後一天之內,流量會達到最多,建議1小時就可以更換一次護墊,若以此頻率替換,其實惡露量大約只佔護墊1/3到1/2的面積;不過,如果在1小時之內,惡露幾乎沾滿整塊護墊,且須更換2到3次以上,或是流量超過500cc,媽咪就要主動向醫生反映,因為這有可能是產後大出血的徵兆。
通常,在生產後的3~4天之內,從陰道流出的惡露會呈現鮮紅色,過幾天之後,會慢慢轉變為棕紅色或粉紅色,大約10天後,惡露就會變成棕黃色或乳黃色。對於順產媽咪來說,平均來看,惡露將會維持到產後第3周才會結束。有些媽咪過了產後第10天,會偶爾參雜一點鮮紅色的惡露,但如果流量不多的話,其實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不需太擔心。
惡露不止惡露量少的原因
也有人的惡露量極少,就算不是剖腹產,也能在3周內全部排完。這就像月經一樣,有人每次月經來潮就必須換7天衛生棉,有人則是歷經3天就可以輕鬆解脫。產後惡露和月經一樣是女性體質的基本反映,惡露的排出情況關乎身體回復的好壞。
有些產後媽咪可能會感到疑惑,明明惡露分泌量都處於正常狀態,也不會產生惡臭或是長期處於鮮紅色的狀態,但生產已經過了1、2個月,惡露還在不停滴滴答答,雖然不會引起任何不適,但難免還是會影響到生活質量。發生這種情況,多是因為媽咪在生產後沒有妥善休息,引起內分泌失調,使子宮內膜增生又剝落,造成陰道出血斷斷續續。此外,造成惡露不止的原因還有子宮收縮不良、子宮內膜發炎,胎盤、胎膜等組織殘留在子宮,不當的食補,如服用過量的生化湯。
產後餘血未盡易造成血瘀問題
血瘀不孕
經期、產後、流產後餘血未淨,因情志內傷而氣血運行不暢,或感受寒邪,血受寒凝,血瘀氣滯,內阻衝任胞脈,經水失調,精難納入,難於受孕成胎。表現為經期錯後,經行不暢,血塊較多,腹痛拒按。情志所傷的血瘀煩躁易怒,乳房脹痛;寒邪的血瘀,同時有手足冰涼,小腹涼痛。
血瘀痛經
因經期、產後、流產後餘血未盡,繼受寒涼,或情志所傷,致使血寒而凝,或氣滯血瘀,瘀血內阻衝任胞脈,不通則痛。表現為經前或經行之時,小腹刺痛拒按,經血量少、有塊,血塊下後痛減。
血瘀經閉
多因氣滯、寒凝,瘀血阻滯衝任胞脈,積之而成經閉。表現為經閉不行,小腹疼痛拒按。
血瘀痿
由產後惡露未盡,跌僕瘀血不消所致。表現為四肢痿軟,不能運動,兼見疼痛,脈澀等症。
血瘀崩潰
多因經期、產後、流產後餘血未淨,或因情志所傷,肝鬱氣滯而瘀,或因寒邪侵襲,寒積胞中,經脈瘀血停滯於內,瘀血不去,新血難安,血不歸經而發為崩漏。表現為經血淋漓不斷或驟然下血量多,或經閉數月後又忽然暴下,色紫暗有塊,小腹疼痛拒按,血塊排出後痛減。
產後合理排瘀
產後為了讓子宮儘快復舊,可選擇促進排瘀的補品。產後排瘀主要以補血活血、補氣健脾為進補原則,不宜大補,因為產後體虛,虛不受補,以藥食同源為本,藥的種類和數量都不宜過多。臻月食醫療推出的產後排瘀通乳的調理湯品——補虛排瘀的同時通經絡泌乳。湯品選用當歸、益母草、田七、黃芪、銀花、茅根等藥材配伍豬蹄、蝦仁、豬肚、蓮子、山藥、百合等食材,每日兩湯,款款不同,食借藥力,食助藥威,達到更好的效果;並且因為每款湯的食材藥材都不同,將藥物的副作用降低到最小,最大程度保護母嬰健康。
針對於惡露不盡的問題,臻月的調理湯品選用白朮、黃芪、花旗參、香附、黨參等藥材配伍烏雞、黑魚、牛肉、豬肚、紅棗、桂圓等食材,以健脾益氣,補血養血為原則,改善血虛血瘀的問題。
產後的恢復及體質的改善,飲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不容忽視。如何科學有效的進補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