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父母的孩子,就像花瓶裡的花,外表再豔麗、花蕊再芬芳,也無法高興起來,因為它失去了根。
——題記
批註:題記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提分技法,題記一定要貼合文章主題,但又不能直白的說出文章內容。
車子壞了我去修車,發現壞的原因是我常年不保養,沒有潤滑導致齒輪生鏽的緣故。看到被拆的七零八落的車子,我忽然掩面哭了起來。
批註:這個開頭,使用了平鋪直敘的寫作手法,但是最後一句忽然轉折,吸引讀者興趣,使文章跌宕起伏。
算來這輛車子已經陪我三年了,這三年間,他已不知替我爬過多少次高山,跨過多少次河流。他陪著我穿梭在城市的柏油路上、鄉間的小徑邊。他總是付出,卻從沒有回報。
終於,他累了。
批註:文章遇到重要的句子時,一定要單列成段,讀者一定不會認為你在湊行,因為,重要的句子一定要 在重要的位置,這才是正確的行文格式。也是條理清晰的前提。
我撫摸著他的身體,看到了許許多多斑駁的痕跡。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形影不離,卻從沒有發現,有時也會看到一點泥土或者汙漬,我只是說沒事,沒事,明天擦擦就好了。可是,我總是忘記明天。
批註:自行車沒有生命,原本應該用「它」,可是文章卻用了「他」,這不是錯誤,而是有意為之,一個字的變化,變出了情感,自行車在作者心裡已經是朋友了,所以用「他」,也為下文引出父母做了鋪墊。
我忽然想起了父母,他們不就是我們從小到大的那輛自行車嗎?
從我們初生嗷嗷待哺的時候,從我們還不會叫爸爸媽媽的時候,我們已經騎上了這輛車子。
這路上的艱辛,我們不曾看到,這一路上的坎坷,我們不曾感受。他們竭盡所能地繞過每一條溝壑,碾過每一個小石頭,儘量讓我們平穩,安全。我們騎著車子,看到了許多不一樣的風景,感受著溫暖的陽光,但那些溝壑和石子卻無時無刻不在輪胎上刻滿滄桑——那輪胎便是父母的手。
直到現在,我們長大了,上初中了,自行車落伍了,汽車代替了車子,於是,我們開始與各種各樣的汽車打交道,他們效率,義氣,和你志同道合。
批註:象徵的手法與比喻不同,象徵的手法可以用在整個段落之中,傳說中高階寫作技巧中有一個技巧:「想寫什麼不寫什麼。寫的什麼其實不是寫什麼。」大家可以試一試。
你有多久沒騎車了?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的為你的自行車擦擦灰塵了?
車子總是在為我們付出,為我們鋪平道路,指引我們的方向,加速我們的成功。而他們所需要的回報,僅僅是滴幾滴黃油而已。
批註:文章自始至終以自行車來象徵,借物喻人、借物抒情。結尾也沒有直白的寫出自行車象徵父母,但是我們就明白了,因為在文章中已經提及了,結尾就不用了,否則會顯得囉嗦。
內容上:
這篇文章題目新穎,整篇文章運用象徵,立意深刻,角度新穎,於普通的場景中悟出極真之理,厲害!
文字上:
本文與之前劉老師的作文語言上有很大不同,較之前的文章來說,少了很多優美的辭藻,多了樸實的語言,為什麼這一次有風格上的轉變呢?因為劉老師是想告訴大家:他啥都會寫。。。。。。
還是那句話,劉老師是寫散文為主的,語言沒的說,應付中招綽綽有餘,拿去吧!劉老師可不會爭奪著作權。當然,抄歸抄,學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有興趣的,可以關注劉老師喲!(廣告可恥。。。。。。)
結構上:
重要句子單列成段,一篇文章最少分7段以上,而且其中要有過渡句單列成段,會讓結構顯得更苗條。
卷面上:
電腦列印的,誰敢說字不好?也沒有錯別字,也沒有病句。不給滿分,電腦都不同意!
作者:劉雷生,作文教師,致力於實用作文技法推廣,全國微電影大賽最佳劇本獎獲得者,最會編故事的人,中學考試作文記錄保持者。
今日留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