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樹需護根,養人需護腳」。腳又稱作人體的第二心臟,它不僅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還是足三陽經的終止處,踝部以下有66個穴位。
冬季受寒冷的刺激,腳部血管收縮,血液運行發生障礙,易誘發多種疾病。正確合理的泡腳能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加強新陳代謝,改善睡眠,驅除寒冷,從而起到養生保健作用。
泡腳路上我們一定走過很多彎路,很多誤區需重視。
誤區一,水越燙越好
皮膚持續接觸近60℃會導致「低溫燙傷」,血液循環突然變快,引起不適,甚至出現虛脫反應。因此,水溫儘量控制在35℃-45℃之間,不超過50℃。
誤區二,時間越久越好
熱水泡腳的時候,腳部血管受熱擴張,導致大量血液流向下半身,泡得時間太久,有可能會因為大腦缺血出現頭暈、出汗、心慌等症狀。建議大家的泡腳時間持續在20分鐘左右就行,最長不要超過30分鐘。
誤區三,吃完飯立馬泡腳
剛吃飽飯立馬泡腳會影響到胃裡的血液流通,相當於與腸胃「搶」血液,長期如此,會出現營養不良的狀況。建議飯後1-2小時,睡前半小時泡腳為宜。
誤區四,直接用盆泡
泡腳不是洗腳,普通的塑料盆水位太低會導致水溫下降快,血液局部循環慢,達不到理想效果。最好選擇足浴盆或者足浴桶,水位漫過小腿肚。
誤區五,不分人群
泡腳主打養生而非治病,以下人群需謹慎
1.糖尿病患者:
缺血型糖尿病患者會因為溫度的升高,增加組織的耗氧量,加重缺血;神經病變型的部分患者,經常會感覺到腿足冰冷,但他們對痛覺、水溫不能正常感知,容易導致輕微燙傷但無知覺。
2.靜脈曲張患者:
靜脈曲張是一種由於靜脈血液回流不暢引起的血液淤積血管腫,發病部位常見於肢體前端。熱水泡腳時,足部溫度升高會導致局部血流量增加,但並不能改變靜脈回流的速度,反而加重靜脈回流負擔,使血液淤積更加嚴重。
3.皮膚病患者:
足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用熱水泡腳,會擴張足部毛細血管,真菌在100℃的高溫下短時間內才可被殺死,而熱水很可能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不僅加重發癢,還可能出現水泡。
4.兒童:
小孩子皮膚嬌嫩敏感,經常用過熱的水泡腳,會使孩子足底韌帶因受熱而變形、鬆弛,不利於足弓發育,時間久了會導致扁平足。
誤區六,經期加足浴包
經期量多的女性不宜泡腳,更不能加活血化瘀的中藥材。以免出現失血過多的情況,對身體產生一定的影響。
加點料更有效
艾葉 · 紅花 · 乾薑 · 益母草
功效:祛溼止癢,活血通經,溫中散寒,回陽通脈。
玫瑰花 · 牛奶
功效:養肌嫩膚,細膩柔滑。
食鹽/白醋
功效:軟化死皮、祛角質,殺菌。
花椒
功效:祛除裡寒,扶助陽氣,利氣行水,止癢等。
泡腳是最簡單、最經濟、最有效的養生方法,藥液浴足則事半功倍。如果方法不對,也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希望大家在看完小編的介紹後,對泡腳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最後小編祝大家有一個溫暖愉快的冬天。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