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政治僵局短期難解 重建社會秩序是主要任務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埃及總統大選今起舉行,福圖赫(圖左)與穆薩(圖右)是熱門人選。

  ●本期嘉賓

  畢健康 中國社科院世界史所研究員、中國非洲史研究會副會長

  王泰 內蒙古民族大學教授

  金良祥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西亞非洲研究中心學者

  餘國慶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是投給有20多年外事經驗的資深外交官穆薩,還是投給溫和的伊斯蘭主義者福圖赫?埃及將於當地時間23日至24日舉行前總統穆巴拉克下臺後的首次總統選舉。

  隨著候選人拉票活動的結束,代表自由世俗派的穆薩、代表伊斯蘭主義者的阿布·福圖赫以及前總理沙菲克脫穎而出。此次選舉被認為是世俗力量和伊斯蘭勢力的對決,然而這種解讀是否真正反映出埃及政治現狀?這些候選人各有哪些「殺手鐧」?選舉結束後,軍方能否兌現諾言「退居二線」?本期南方時事圓桌特邀請四位中東問題專家,就以上疑問一一解讀。

  熱門候選人

  穆薩和福圖赫各有優勢

  南方日報:穆薩被認為是最熱門的總統候選人,他能贏得選民關注得益於什麼因素?

  王泰:穆薩有很深厚的官方背景,他曾在1991年至2001年當過10年外交部長,2001年至2011年當過10年阿盟秘書長。從政治態度上講,他代表著世俗的力量。埃及國民可以分為三種態度:自由世俗派、伊斯蘭主義者(包括激進派和溫和派)、原來穆巴拉克體制既得利益集團。穆薩代表的是自由世俗派和體制內既得利益集團。

  南方日報:福圖赫被認為是穆薩的最大競爭對手,他的過人之處體現在什麼方面?

  王泰:福圖赫在穆兄會及溫和的伊斯蘭主義者裡非常有人緣。他是一個具有現代風格的、溫和的伊斯蘭教徒,讓人熟知的是他反對穆巴拉克的腐敗,從而深受一些民眾的愛戴。有埃及學者認為,福圖赫如果能找一個合適、世俗的副總統候選人,就極有勝選的可能。

  金良祥:穆兄會的動員能力很強。客觀地講,埃及的民間社會發育不太完善,穆兄會受推崇不全是因為它所倡導的宗教,而是它比較完善的組織和強大的動員能力,這些優點客觀上會為福圖赫帶來一些選票。

  餘國慶:現在以穆兄會為代表的溫和派伊斯蘭勢力正視埃及社會的現狀,慢慢跟進與社會的聯繫和需求,這樣一種特點給勝選帶來很大的機會。在這種大背景下,福圖赫不是一種保守宗教的代表,而有開放的特性。這些特徵迎合了埃及社會的發展和民眾的需求。

  取勝條件

  世俗與宗教之爭是表象 改善民生才是關鍵

  南方日報:輿論普遍認為埃及總統大選並不僅僅是幾個候選人的競爭,背後是世俗與宗教的角力,您是否同意這個觀點?

  金良祥:這一判斷是正確的。這種較量是國家兩種前途、兩種命運之間的角力。但兩種力量競爭的結果,並不一定能夠反映民意。

  王泰:外界所說的「宗教與世俗的鬥爭」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從總統選舉來看,不管穆薩,還是伊斯蘭方面的候選人,都有共同的特點——強調社會公正、反腐敗、改善民生、擴大利用外資等。即使世俗化的候選人也表示,將來執政要依據伊斯蘭法立法或者行政。從這些方面看,世俗或宗教只是候選人之間鬥爭的符號和旗幟,以標榜自己的出身與身份,彰顯自己與西方基督教世界和猶太人的關係。

  南方日報:所謂的「阿拉伯之春」發生後,埃及的政治和社會秩序受到衝擊。在這種特殊時期,埃及人更認可什麼樣的候選人?

  畢健康:所謂埃及人或埃及民眾或埃及選民,並非鐵板一塊。具有濃厚宗教情結的選民,可能會傾向有伊斯蘭教背景的候選人,但埃及長期的世俗化使得世俗自由派的力量不容小覷。這才是當下埃及政治僵局的主要原因。就此次總統選舉而言,對福圖赫不利的因素恰恰是,目前伊斯蘭教的勢力已經主導了立法機關,促使世俗自由派背水一戰;理性的埃及選民認為,伊斯蘭勢力如若再把持總統大位,不利於民主政治的運行。不過,現在很難估計處於中間的「理性」選民究竟佔多大的比率。他們才是決定選舉結果的關鍵力量。假如此次選舉能選出一個比較中庸的總統,這樣兩派都能接受,軍方可以逐漸退居二線。這是有利於埃及政治過渡的。唉,難矣哉!

  王泰:不管是對於世俗派還是伊斯蘭主義者,肯定會選擇能夠改善民生的總統。公共衛生、教育是現在埃及人民最期待的。誰能解決這些問題,誰就是好總統。從執政角度講,穆薩長期以來是一個體制內的政治家,他有20年的從政經歷,給人以正面形象。穆薩承諾,當選之後要在第一個五年到第一個十年之內完全完成重建埃及這一歷史任務。現在他的決心很大。這一立場在民眾間有了一些市場。

[次頁標題= 導航短標題=] 

  觀點PK

  前政權官員 會否被接受

  南方日報:穆薩曾經是穆巴拉克體制內的人,這一經歷會不會令選民對其有疑慮?

  畢健康:同穆巴拉克政權割不斷的關係,確實對穆薩的當選有一定負面影響。有的埃及人認為穆薩在去年革命中的態度不甚積極,現在出來摘革命「果實」。

  王泰:不會有疑慮。儘管穆薩是穆巴拉克體制內的人,但他一直遠離穆巴拉克。尤其從2001年到去年,他由原來的外長變成阿盟秘書長,實際上被穆巴拉克「明升暗降」,調離出了內部團隊。從選民角度和正常思路上講,可能認為穆薩的從業經驗有助於他當選總統。穆薩近日對選民說,將堅持伊斯蘭法為立法依據。說明他不排斥伊斯蘭法。他的政治經驗非常成熟,會得到一些選民的支持。

  金良祥:疑慮不大。目前幾個熱門候選人中穆薩的勝選可能性比較大。以前他是穆巴拉克體制內的人物,但在「阿拉伯之春」發生以後,他馬上和穆巴拉克拉開距離,然後支持青年運動。在擔任阿盟秘書長期間,在推翻卡扎菲政權及解決敘利亞危機問題上,對外塑造了一種開明、民主、自由的形象。

  餘國慶:穆薩被外界認為是穆巴拉克陣營的人,他是一個比較擅長外交的人,在治理內政方面沒有表現出太多特長。目前阿盟在西方的政治地位逐步下降,他擔任阿盟秘書長的經歷,不能算是太大的優點。反而埃及民眾對其是否有能力擔任總統抱懷疑態度。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一個能給國家帶來生機活力,並能明確未來方向的領導人,而穆薩並不具備這種特質。

  勝選之後

  政治僵局短期難解 重建社會秩序是主要任務

  南方日報:從目前埃及的政治現狀看,此次選舉結果出來後,能否解決持續一年多的無序狀態?

  畢健康: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埃及的政治危機和政治僵局不是短期內能解決的。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第一輪選舉可能無果而終,不能順利選舉出新總統。現在預測第二輪投票,為時過早。

  自從所謂「1·25」革命以來,這是繼議會選舉之後的第二次政治較量,總統選舉的結果與制憲委員會內外的立憲之爭很可能相互交織。假如福圖赫當選,埃及的政治過渡可能會更加曲折。埃及的政治博弈勢必會轉移到議會、制憲委員會等其他陣地。

  南方日報:埃及新總統產生後,將有哪些挑戰?

  王泰:除了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正這些民生挑戰,最重要的挑戰是,新總統能否避免埃及社會產生分裂。近年來埃及分化太嚴重,新政府對內主要任務是凝聚民心,重新建立秩序。

  餘國慶:無論最終誰當選,都反映出穆兄會勢力在埃及越來越活躍,而且這派成員將來參與政治的現象會越來越普遍。不管哪一位當選,都不能忽視穆兄會這種古老而新興的政治勢力,需要和它們認真打交道。

  南方日報:現在埃及議會已經由伊斯蘭力量主導,如果此次總統大選,伊斯蘭背景的候選人勝選,將對埃及自1952年以來的世俗化努力造成什麼樣的衝擊?

  王泰:總體上,埃及是中東世俗化程度最高的國家,這種世俗化一直有很強的發展態勢。從近代以來,埃及政權一直走世俗化道路,所以宗教復興的態勢只是處於第二位。伊斯蘭復興始終不會超過政權世俗化的趨勢。

  政治過渡

  軍方交權有前提 新總統須打開政治局面

  南方日報:埃及軍方具有世俗化背景,這會影響它對候選人的態度嗎?

  王泰:的確,1952年的埃及「七月革命」之後,埃及軍方始終處於世俗化的陣營之內。從軍方講,支持穆薩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

  畢健康:軍方的支持很難反映到投票中,對穆薩的態度還有待觀察。不過,穆薩的平穩性格有利於過渡。

  餘國慶:軍方不過多地參與國內政治,這是埃及民眾希望看到的結果。因此,軍方不會很明確地表明自己支持哪位候選人。但是鑑於埃及社會正處於特殊的轉變時期,期望軍隊完全擺脫政治也不太可能。將來新的總統和軍隊的關係肯定會是一種聯盟的關係。

  南方日報:如果埃及新總統擁有伊斯蘭背景,會不會影響到軍方的順利交權?

  王泰:時代環境在改變,穆兄會也發生了變化,目前軍方不會由於一個伊斯蘭背景的新總統上臺,而明確地否定這種結果。但是軍方能否兌現承諾取決於選舉後的狀況。如果新總統依然打不開政治局面,軍方也會推遲交權或不願協作。

  餘國慶:軍方會有一些幹預,但幹預可以是多樣的,不會直接表現出來。總體來說還是政教分離的,這也是埃及民眾所願意接受的一種方案吧。

  畢健康:埃及的政治過渡會比較曲折,總統選舉只是其中一小步。應該這麼說,如果選舉出平和、中道、各方基本都能接受的新總統,有利於埃及政治的平穩過渡,符合埃及人民的福祉,也有利於中東地區穩定。(記者 魏香鏡 實習生 戴蓮 高紅娜)

相關焦點

  • 社會秩序的恢復與重建
    政治體制、經濟類型、階級構成和價值觀念等都進行了系統性的重構,達到了一種全新的社會有序的狀態,是一種從舊有的秩序狀態到無序狀態再到新的秩序狀態,而不是回復到原有秩序狀態的變遷過程。具體而言,社會秩序的重建一般包括三個維度的重建:社會結構的重組、社會資源分配機制的變革和價值觀念的變遷。
  • 袁超 | 權力失序與政治衰敗 ——基於泰國、埃及和烏克蘭的政治過程分析
    基於上述理論框架,本文主要從兩方面展開政治過程分析:首先,討論「圍繞政治權力發生的權力互鬥」,分述重度政治衰敗下泰國、埃及和烏克蘭頻頻上演的權力互鬥過程;其次,討論權力轉化問題,重點分析政治權力與經濟社會權力之間的無序轉化過程,並嘗試對泰國、埃及和烏克蘭的權力轉化進行類型劃分。
  • 闡述14世紀「蒙古秩序」的崩塌與重建,對亞歐大陸的影響
    然而進入14世紀中葉,曾經影響幾乎整片大陸的「蒙古秩序」迅速坍塌,並連帶引發世界新一輪地緣秩序博弈。本文就讓我們從蒙古秩序的坍塌和重建,來詳細暢談14世紀世界格局演變歷程。三、變化的思想、永恆的地緣1、秩序重建過程中的思想潮流相較於東亞、中亞、西亞以及東歐等地,西歐地區的秩序崩塌主要體現在思想層面。伴隨著天主教對世俗生活影響力的下降, 尤其是面臨黑死病帶來的巨大死亡衝擊以後,一股厭惡天主教禁欲主義、崇尚人文主義的思潮逐漸湧動。
  • 思客丨鄭永年:地緣政治變遷和政治秩序重塑
    ,而且也是政治秩序之爭。但即使是這樣,也是有條件的,最主要的是經濟因素。民族國家的形成,有利於資本主義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經濟發展;而民主又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好處,擴散到不同社會階層。在經濟發展好的時候,不僅不同的民族可以得到整合,不同社會階層也可以得到整合。但一旦發生經濟危機,民族分化的力量和階級分化的力量就會崛起,挑戰現存民主國家。這個道理很簡單。馬克思還是對的,經濟基礎的變化,會導致政治上層建築的變化。
  •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繆思讀書會系列001
    本書的作者從文化的角度構思世界政治的秩序和衝突,將文化、文明帶入並進行解讀這種衝突。繆思讀書會系列001,Free老師為大家帶來《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解讀。本書是由一位美國的著名學者薩繆爾·亨廷頓所著,因「文明衝突論」享譽全球。名頭挺多,大家隨便一搜就耳熟能詳,這裡就毋庸贅言了。可以這樣理解,這是一位憂其國憂其民的「士大夫」。
  • 世界通史:歐洲重建的基本任務,經濟繁榮,形成超民族的價值觀
    其實那時候已經歐洲的許多國家開始了重建政治秩序的工作。他們是怎麼重建歐洲的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吧!由於這些國家的復甦和發展依賴於美國或蘇聯的保護,所以他們沒有能力僅僅依靠自身力量發展,而只能服從蘇聯或美國的領導,或者從某種程度上說,服從蘇聯或美國的命令。因此不可避免,西方國家和東方國家的重建形式大不相同。
  • 革命與改革:對社會、政治變革的研究
    當然西方政治保守主義的奠基人伯克(Burke )曾通過對法國大革命深入尖刻的分析提出了對革命這種激烈、暴力、斷裂的社會政治秩序變革方式的尖銳批評;而馬克思、列寧等革命家則把暴力革命看作是歷史進步的必然,在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學說中革命是為了創建共產主義社會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手段。
  • 埃及前外長:希望美俄別再製造大的問題和事故
    也正因為此,法赫米身上有著資深職業外交官的敏銳和從容,在接受搜狐國際的獨家專訪時,他從敘利亞和伊斯蘭國的問題,談到席捲整個中東北非的"阿拉伯之春",以及重要的美國,中國和印度與埃及的雙邊外交關係。特別針對敘利亞問題,他強調說:國際社會幫助重建敘利亞最重要的是五點:停火,國家安全保障,重建政府,經濟補貼,消除恐怖主義極端分子。
  • 十分鐘看懂《世界秩序》——伊斯蘭主義和中東
    而13世紀,建立世界秩序的夢想又再次浮現。和伊斯蘭帝國一樣,奧斯曼人也認為自己有「維護世界秩序」的政治使命,並且他們既不承認歐洲國家是合法的,也不肯平等對待他們。在經歷了奧斯曼帝國不斷向外擴張勢力的時期後,從18世紀末一直到整個19世紀,歐洲諸國開始轉守為攻。19世紀大部分時間裡,西方主要大國試圖瓜分奧斯曼帝國的屬地,同時又避免打破歐洲的均勢。
  • 學者建言社會建設:核心任務是調整優化社會結構
    新任務,就是我們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會事業建設,把構建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發展的階段性變化要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陸學藝指出,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的不同階段,發展面臨的主要任務會呈現出階段性變化。
  • 「武裝力量與小康社會」專家論壇在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召開
    「武裝力量與小康社會——紀念中國政治學恢復重建40周年暨軍事政治學專家論壇10周年」理論研討會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12月19日,由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和上海市政治學會聯合主辦的「武裝力量與小康社會——紀念中國政治學恢復重建40周年暨軍事政治學專家論壇10周年」理論研討會在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舉辦。
  • 經典閱讀 | 《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
    著有《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後人類未來──基因工程的人性浩劫》、《跨越斷層──人性與社會秩序重建》、《信任》、《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從2004年的《國家建構》,到2007年的《在十字路口的美國》,到2008年的《信任: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的重建》,再到最近出版的這本重磅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一個幾乎可以說「面目全非」的福山逐漸浮現。甚至可以說,前面幾本書都是為最後這本書所做的準備工作,最後這本書構成了對前面幾本書的整合與深化。 在何種意義上《政治秩序的起源》構成對《歷史的終結》的「180度轉向」?
  • 兩岸旅遊業僵局是否有解?國臺辦回應指出關鍵
    兩岸旅遊業僵局是否有解?  《中國時報》評論指出,陸委會處理兩岸事務本來就非常政治化,但這次面對臺灣人返鄉權益時可別把政治玩過頭,妨礙臺胞返鄉之路。香港中評社則表示,滯留大陸的一些臺胞希望搭包機回臺,一些臺胞要在春節假期後返回大陸工作、生活,「兩岸之間還有大量問題需要處理。將心比心、務實以對,就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
  • 盤點世界大事 縱覽全球風雲(2012年 政治領域)
    通過按月系統梳理和總結當年世界政治、經濟、軍事安全及社會文化科技等領域所發生的重要國際大事,精心擷其要者,以條目形式進行歸納和介紹,旨在以簡馭繁,展示國際風雲變幻的宏大氣象,並試圖揭示其中折射出的一些具根本性的重要動向和特徵。 通過本書所匯總的大事,可以看到,2012年是一個既不平靜也不平凡的年份。我們可從政治、經濟、安全、社會、文化、科技等諸多視角進行觀察和認識把握。
  • 資政|大變革中的新世界秩序願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尤其是冷戰之後,在美國主導下建立的自由主義民主的世界秩序被稱為「自由世界秩序」。從世界秩序的形成到正在發生的大變革,意味著世界秩序變革的動力在於支配性大國的國內政治或者大國治理能力。中國崛起改變了既有的結構性關係,而其他非西方國家內部的治理亂象、美國孤立主義所挑戰的「自由世界秩序」,都是因為支配性國家的治理能力的衰變。
  • 埃及國家概況
    阿拉伯社會主義聯盟於1962年10月成立,為埃及唯一合法政黨,納賽爾任主席。1977年開始實行多黨制。2011年頒布新政黨法,現有政黨及政治組織近百個,其中經國家政黨委員會批准成立的政黨約60個。主要政黨有:(1)自由埃及人黨(Free Egyptians Party):2011年7月3日成立。
  • 俞可平:誰說推進民主必然導致社會秩序失控?
    民主要造福於民,其中一個前提就是社會秩序不能失控,不能給人民帶來痛苦。要是民主導致國家動亂,民不聊生,腐敗風行,誰還要民主?反民主的人往往拿這個來嚇人。事實上,更多的事實證明,推進民主並不必然導致秩序失控。相反,從長遠看,惟有民主法治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那麼,如何在中國的現實條件下實現有序的民主?
  • 提高政治站位 不折不扣完成徵訂任務
    原標題:提高政治站位 不折不扣完成徵訂任務   11月26日下午,我市2021年度黨報黨刊發行
  • 西班牙發布議會選舉結果 政治僵局可能持續
    多家媒體預期,西班牙今後組閣談判過程仍將艱難,4月議會選舉以後的政治僵局可能持續。  【變化】計票結果顯示,看守政府首相佩德羅·桑切斯所屬中左翼工社黨得票率為大約28%,「拿下」眾議院350席中的120席,比4月選舉減少3席。中右翼人民黨緊隨其後,得票率接近21%,獲得88席,比4月的66席有所增加。
  • 物質世界的創造者埃及神卜塔
    當孟菲斯市成為統一埃及的行政首都時,Ptah的地位也上升了。他是當時最傑出的神之一。公元前700年左右,寫了一篇名為孟菲斯創世神話的文章。當然它是用孟菲斯寫的,因為當地市民有興趣將他們的守護神帶到神圖的頂端。正如孟菲斯創世神話被告知的那樣,Ptah被認為是第一塊乾旱的土地,從無盡的深海中湧現出來。